水餃皮
五穀與澱粉類
食品狀態或料理方式
生,混合均勻打碎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食品狀態或料理方式
生,混合均勻打碎
*數值單位均為每 100g可食部分之含量
熱量(kcal)
264
水分(g)
33
蛋白質(g)
7.8
脂肪(g)
0.5
碳水化合物(g)
57
鈉(mg)
629
膳食纖維(g)
1.5
膽固醇(mg)
0
2025-01-17 04:59:23 養生.生活智慧王
一個家住久了東西總會愈堆愈多變得雜亂,但整理也不是一味瞎忙,如果不清楚整理的基本邏輯,辛苦折騰幾天後室內很快又亂了,這就是典型的無效整理。家居達人「Sandra的改造收纳研究所」分享有效整理的基礎邏輯,幫忙大家理出煥然一新的家迎接新年。保持家中整潔有三項基石概念:規劃:心中有清晰的物品分區設計藍圖。收納:所有物品都各得其所。習慣:用完歸位。有效整理七步驟1、規劃:全面審視待整理的空間,確定空間格局是否需要改造,收納用具是否需要新增挪移。2、清空:待整理空間,物品全部清空。家中其他位置的同類物品也全部集中過來。3、分類:同類物品、同功能物品集中到一起。4、篩選:做斷捨離。過期、破損、不喜歡、不需要、同款重覆的,果斷淘汰出家門。5、收納:按照空間主使用人的使用習慣和動線,來重新規劃物品的正確位置,並借助好用的收納工具將其放置好。6、物品定位:物品放置後,需對物品進行貼標籤說明,以便於家里所有成員都清楚物品位置,便於後期維護和使用歸位。7、空間美化:增添些美化空間的家居品,如將好看的對杯陳列展示出來、杯子下加個好看的杯墊、台面擺放一瓶綠植等。有效收納3原則1、同類集中原則:同類型物品、同功能用品放在一起。如五穀雜糧放同一櫃體;清潔用品工具放在相近位置;小家電放同一片區域。2、使用動線原則:物品的擺放位置,應考慮其使用動線,拿的時候是否有先後順序,是否順手,是否一步到位。比如口罩就適宜放在出門玄關處的抽屜中,拿取便利。3、固定限量原則:(1)居住空間容量是固定的,東西越多空間就越窄,有限的空間能阻止過量購買囤積物品。(2)每一件東西都應該有它固定的放置區域,物得其所就整潔,物不歸位則混亂。有效斷捨離減少壓力和愧疚感的斷捨離6訣竅:1、手裡備好袋子裝要丟棄的物品。2、事先想好哪些要捐贈或送人。3、要丟的東西堆成一小堆,不拖延。4、選擇儲存或歸檔:保留下的不同物品做好歸屬處理。5、堅持清理別放棄,一次性完成清理任務。6、再檢查一下:留下的物品確保每件都值得留下。斷捨離的5原則:1、我需要它嗎?2、我用過它嗎??3、我曾經想用它嗎4、我喜歡它嗎?5、我對它有某種特殊感情嗎?資料來源/Sandra的改造收纳研究所
2025-01-16 04:42:00 養生.健康瘦身
對現代人來說,追求理想身材的同時也希望能與身體健康平衡,包括心理健康,人們對於「胖」、「瘦」的概念也與時俱進,包括像是只看體重的迷思、減肥與減脂的差異、身材焦慮等等的討論。國外媒體網站《Good Housekeeping》就針對近年興起的「反節食文化」做一系列的調查與專題報導,以全面的角度探討體重與健康之間的關係,比起告訴大家應該做什麼、吃什麼,更強調以中立的方式呈現我們是如何看待體重、如何飲食,以及如何嘗試控制或改變身體,以追求快樂和健康。「又胖又健康」是什麼意思?如果將體重(BMI)跟健康畫上等號,那就代表只要體重過重、BMI超標,唯一解釋就是你超重了,要注意身體健康,卻不管你是不是吃得營養、經常運動或是活力充沛。然而,越來越多醫學專家表示體重並不是評估健康狀況的最佳指標,比起BMI或是體重機上的數字,血壓、膽固醇、血糖和激素水平是更重要的健康指標,就算一個人超重了幾公斤,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感覺精力充沛、醒來時神清氣爽、運動表現也很好,其實就不用太擔心自己不健康。反之,體重低的「瘦子」也不代表著健康,就算是BMI在正常範圍,也不能排除代謝疾病發生的可能,甚至有研究指出,與慢性疾病有關的,並不是體重本身,而是大眾對肥胖者的「體重歧視」。所以肥胖和健康有關嗎?綜上所述,一個體重過重的人也可能同時保持著健康,要注意的是,並不代表肥胖與糖尿病、心臟病、癌症完全無關,關鍵在於不應該輕易將肥胖視為造成疾病的原因,有時候肥胖只是「症狀」,而不是真的需要解決的問題或疾病。脂肪堆積的部位影響健康許多女性會在意自己的「梨形身材」,想盡辦法要消除屁股和大腿的脂肪,而從健康的角度來看,累積在腹部的脂肪比起臀腿的脂肪更需要重視,因爲它與內臟脂肪息息相關,過多的內臟脂肪會提高慢性疾病的風險。如何在任何體重下維持健康無論體重如何,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永遠是對健康最有價值的投資,例如運動、均衡飲食、規律作息,可以參考以下做法:1.多活動身體如果身體狀況允許,每個人都應該進行每週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或是75分鐘的劇烈運動。中強度的標準是出汗、心率上升但仍有餘力說話,劇烈運動則強度更高,應是無法交談的程度。2.肌力訓練不止飲食,運動也要均衡,除了有氧運動之外,也應加入肌力訓練,它能提高我們肌肉和骨骼的強度,對心臟健康和認知功能也有幫助。剛開始建議每週安排兩~三天的重量訓練,中間一天做有氧或伸展運動。3.吃得營養與快樂健康與吃進肚裡的食物有重要關聯,飲食上需均衡攝取富含纖維的水果蔬菜、動物或植物性蛋白質、全穀物以及健康油脂(堅果、橄欖油、酪梨),每天的糖攝取量也不超過50克,也許網友可能會問,要健康不是應該完全避開糖嗎?但不要忘記,飲食也是人類享受快樂的途徑,越來越多研究發現,比起極端節制飲食,「直覺式飲食」可能是更健康有效的飲食模式,比起嚴格設下飲食標準,有意識地選擇自己想吃的食物,並感覺身體發出的訊號,例如:此刻身體是真的餓了、滿足了、還是吃飽了?透過這樣的「正念覺察」,從內在認知調整並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4.調適壓力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日積月累的壓力也默默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無論壓力的來源為何,長期的慢性壓力都會導致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生。適當的休息和放鬆不只益於身心健康,更能幫助大腦和體能恢復到最佳狀態,提升工作表現。
2025-01-09 06:10:34 養生.聰明飲食
最新研究顯示一般人可在不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量的情況下,從日常生活著手,就可防止血糖飆升和下降,營養專家也傳授六大招供民眾參考。根據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報導,一般人攝取碳水化合物後血糖升高屬於人體自然現象,不過血糖過高或過低容易造成發炎,進而提高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教授、個人飲食健康諮詢公司ZOE首席科學家莎拉·貝瑞(Sarah Berry)建議民眾若想減緩血糖下降與上揚速度,不能只有注意攝取的食物,還需要改變飲食方式。1.結合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或健康脂肪無論義大利麵、還是麵包,貝瑞認為民眾還是可以依照個人喜好攝取,但關鍵必須搭配其他健康食材,如果早餐吃貝果這類碳水化合物必須搭配蛋白質或其他優質脂肪,如起司、鮭魚或蔬菜等有助於降低血糖反應並幫助消化的健康食材。 2.選擇高纖維碳水化合物如全穀物與莓果不同類型的碳水化合物會影響人體血糖反應,營養師邦妮·陶布-迪克斯(Bonnie Taub-Dix)指出,高纖維食物有助於減緩消化,血糖上升速度不會那麼快,也不會隨後下降,建議吃零食同時搭配堅果或種籽;使用全麥麵包製作三明治;多吃鷹嘴豆等豆類以及多攝取草莓、藍莓等富含纖維素的水果。3.細嚼慢嚥、享受美食研究表明,狼吞虎嚥容易導致血糖飆升,而且時間愈久、愈容易讓體重增加,貝瑞強調:「我們發現吃得愈快,血糖就會飆得愈高,體重也會隨之增加。」 建議民眾細嚼慢嚥,不要匆忙或分心,不要一邊看電視、划手機,一邊狼吞虎嚥,也不要趕著吃完一頓飯,避免血糖飆升。4.盡量在白天進食ZOE最新研究發現,早餐飯後血糖反應較為和緩,攝取同樣的晚餐血糖反應則較激烈,而且許多研究證實不同時段進食會影響新陳代謝,尤其晚餐吃得太晚容易造成健康風險。5.飯後略為散步至於另一種控制血糖的方法就是運動,因為運動有助於消耗熱量,讓胰島素分泌更加敏銳,研究證實三餐飯後散步兩至五分鐘可以有效降低血糖。 6.維持充足睡眠血糖不僅與攝取的食物有關,甚至與生活習慣、生理因素息息相關,尤其睡眠充足至關重要,貝瑞強調:「晚上睡眠品質不好與晚上睡眠良好的情況相比,血糖反應更快,為讓血糖上升與下降猶如坐雲霄飛車。」責任編輯:辜子桓
2025-01-08 01:38:44 養生.抗老養生
人類終其一生追求長壽,現在的人更是追求要健康的長壽。而根據研究指出,你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飲食和運動,決定了你是否可以健康長壽。外媒《healthline》訪問專家學者,提出5個有科學根據的長壽方法,其實大多是老生常談的道理。想長壽不見得要砸大錢吃保健品、追尋抗老秘方;認真執行以下法則養成習慣,相信你我都能更優雅地老去。5個有科學根據的長壽方法1.採行地中海飲食/沖繩飲食只要談到延長壽命和預防疾病的飲食,科學家們都會一致的推薦地中海飲食和日本沖繩飲食。這兩種飲食模式有點類似,以富含健腦和有益心臟健康脂肪的魚類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還包括大量的新鮮蔬菜,並限制重度加工食品和糖。【地中海飲食特色】.大量的蔬菜、水果、豆類、扁豆和堅果。.很多全穀物,如全麥麵包和糙米。.大量的特級初榨橄欖油 (EVOO) 作為健康脂肪的來源。.適量的魚,尤其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起司和優格適量。.很少或不吃肉,選擇家禽而不是紅肉。.很少或不吃甜食、含糖飲料或乃油。.用餐時適量飲用葡萄酒(但如果你沒喝酒,就不要開始)。【沖繩飲食特色】.低卡路里攝取.攝取大量的蔬菜:特別是根莖與黃綠色蔬菜.攝取大量的豆類:大部分是大豆來源.適量攝取魚類.少吃肉製品:大多吃脂肪較少的豬肉.少吃乳製品.少油脂攝取:單元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比例較高;因為比較常吃海鮮,Omega-3 攝取較 Omega-6 多.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以低 GI 為主:大多來自地瓜.膳食纖維攝取量多.適量飲酒2.減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顯示,超重和肥胖是許多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心臟病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它們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超重還會導致糖尿病及其相關疾病,包括失明、截肢和透析的需要。超重也會導致肌肉骨骼疾病,包括骨關節炎。肥胖還與一些癌症有關,包括子宮內膜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肝癌、膽囊癌、腎癌和結腸癌。3.減少久坐久坐被認為是「慢性自殺」的一種行為,可能導致的健康傷害很多,而且是全身各處都可能受影響,每天長時間久坐可能帶來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便祕、痔瘡、肩頸緊繃、肌肉和肌腱僵硬、肌肉流失、靜脈栓塞、失智症等多種疾病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年人每週至少要有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證實可以有效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即使您經常鍛煉,久坐不動的行為也會帶來嚴重的健康風險。因此,不要只想著試圖通過艱苦的健身來抵消懶惰的日子。想想增加全天身體活動的方法,即使這隻是意味著在房子或辦公室周圍散步,即使您仍然定期鍛煉。4.規律運動想要健康,就要動!陽明大學與台北榮總研究團隊之前發表過的研究發現,運動及餓肚子,都可以促進長壽基因(CISD2)增加,建議每天運動、吃飯七分飽。長庚醫院體適能中心主任林瀛洲也曾受訪指出,運動確實能讓身體更年輕。運動可以健康,說來容易,對許多人來說就是很難做到。林瀛洲建議,平常若無運動習慣的人,可從走路、伸展等輕度運動開始,累積體能與肌力,慢慢培養運動習慣。國健署也建議透過「健走」培養運動習慣。健走能刺激身體骨骼肌肉及神經系統,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且最有CP值的中等強度運動。透過增強走路的步頻、步幅及速度,建議時速至少4.83公里、每分鐘至少走90步以上,每天10分鐘的健走或一周70至90分鐘的健走,可以減少15%的過早死亡風險、提升體適能、改善心情、及維持健康體位;如果每天身體活動時間拉長到30分鐘,每周累積150分鐘,更能對健康有巨大的益處。5.戒菸英國研究發現,抽菸者比沒有抽菸者壽命短10年。抽菸與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許多疾病都有關連。國防醫學院教育長、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曾受訪指出,香菸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會影響氧氣供應、造成血管收縮,進而嚴重影響腦神經,因此神經內科的腦中風、失智和巴金森氏症患者,更應該遠離香菸。多項國際研究也發現,吸菸是缺血性腦中風與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危險因子,缺血性腦中風的男性患者中,吸菸盛行率高達57.7%;尤其中風病患有很高的再中風機率,若能戒菸,將可降低三成的再度中風風險。參考資訊.《healthline》.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報系資料庫
2025-01-06 12:30:27 養生.保健食品瘋
讀者Wang在2024-9-1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看到某位藥師推薦葡聚多醣好幾次了,他說至少可以減少感冒病程2-3天而且減少感冒的嚴重程度。不知道教授您對葡聚多醣有什麼看法,搜尋您的部落格後發現您沒有講過這個成分,我是您的忠實粉絲,希望能聽聽您的意見,謝謝!讀者所說的「搜尋您的部落格後發現您沒有講過這個成分」是因為我把「這個成分」寫成「β聚葡萄糖」,而非「葡聚多醣」。所以,為了避免像這樣由於翻譯而造成的困擾,我在接下來的文章裡會採用英文 β-glucan。(註:谷歌是把β-glucan翻譯成「β-葡聚醣」,而很多台灣的廣告就只用「葡聚醣」)。在我們的平常食物裡,大麥是含有最高量的β-glucan(5%-11%)。其次是燕麥(3-7%)。請看2017年發表的論文Clinical and Physiological Perspectives of β-Glucans: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β-葡聚醣的臨床和生理觀點:過去、現在和未來)。我是在2021年發表的燕麥會升高三酸甘油酯?這篇文章裡首次提到β-glucan,而這篇文章是在駁斥《康健雜誌》發表的五穀雜糧夯!5種人吃錯更傷身。《康健雜誌》是引用台大食品科學研究所教授江文章說:一篇發表在2007年《營養學期刊(Nutrition Journal)》的研究發現,燕麥所含的β-glucan會升高三酸甘油酯。所以,江教授認為廠商在宣傳燕麥相關產品時打著降膽固醇的優點是「有誤導之嫌!」事實上,像這樣的「燕麥有害健康」的論調在2023年是大行其道,而根據我的追查,源頭應該是廣受追捧的冒牌醫生Eric Berg,請看柏格“醫生”被事實核查。香港的YouTuber「白兵」也就是偷學Eric Berg,在影片裡口沫橫飛,煞有其事地高談闊論燕麥是如何恐怖,如何殘害我們的健康,請看燕麥會越食越多病?。至於真相如何,就請您看我上面提到的那三篇文章,以及燕麥越食越多病?美國心臟協會強力推薦。好了,現在可以來談讀者關心的「β-glucan可以減少感冒病程和嚴重程度」。他傳來的文章是「小花藥師」在他的「社區藥局筆記」發表的補充葡聚多醣 感冒季節讓你遠離上呼吸道感染。其中的一段是:根據2021年的統合分析顯示顯示(1),葡聚多醣這種天然成分,對預防和減輕這些症狀有顯著效果。經常攝取葡聚多醣的受試者,上呼吸道感染的機率明顯降低,降低將近65%。此外,若不幸感染,症狀的持續時間也會縮短,平均病程減少了約30%。這段話裡提到的「2021年的統合分析」是綜述論文Effects of yeast β-gluca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healthy subjec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酵母菌β-葡聚醣預防和治療健康受試者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這篇論文的確是有表示酵母菌β-glucan似乎可以預防和治療上呼吸道感染,但它的結論卻是比較中肯,它說:這些發現表明(suggest)酵母β-glucan對人類上呼吸道感染具有積極作用。然而,由於納入的研究異質性高且數量少,因此需要更多高品質的研究和臨床試驗。也就是說,的確是有研究顯示酵母β-glucan有助於預防上呼吸道感染,但整體而言,證據仍嫌不足。不管如何,這位藥師有一個叫做「藥師選品」的網站,專門在賣各種保健品,而有關「高單位關酵母 β-葡聚多醣」,唯一的聲稱就是「調整體質」。問題是,體質有沒有調整,是要怎麼判定呢?其實,說穿了,「調整體質」也只不過就是保健品廣告慣用的花言巧語。可以肯定的是,酵母β-glucan保健品是有助於環保和資源再利用,因為它是從釀酒後的廢棄酵母萃取出來的,請看2022:β-Glucans from Yeast—Immunomodulators from Novel Waste Resources(來自酵母菌的 β-葡聚醣—來自新型廢棄物資源的免疫調節劑)2022:β-glucans obtained from beer spent yeasts as functional food grade additive: Focus on biological activity(從啤酒廢酵母中提取的β-葡聚醣作為功能性食品級添加劑:聚焦於生物活性)2023:Food By-Products and Agro-Industrial Wastes as a Source of β-Glucan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Novel Nutraceuticals(食品副產品和農業工業廢棄物作為 β-葡聚醣的來源,用於配製新型保健品)2024:Extraction Method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β-Glucans from Yeast Lees of Wines Produced Using Different Technologies(不同技術生產的葡萄酒酵母殘渣中β-葡聚醣的萃取方法與表徵)原文:葡聚醣能預防感冒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2025-01-03 05:00:00 養生.聰明飲食
你可以先知道: (1)「果糖」對於蛋白質的糖化反應性是葡萄糖的 10 倍,但人體血漿中果糖濃度不到葡萄糖的 1%,葡萄糖的關鍵性大於果糖,所以醫學上的「血糖」才會以「血中葡萄糖」為標準,傳言缺乏完整背景知識,傳言為易誤導的訊息。 (2)果糖、葡萄糖在人體內的腸道、肝臟、血液循環等代謝途徑複雜,血中果糖比葡萄糖少,難以造成傳言所說的皮膚、關節等病症。 (3)果糖來源不只從天然水果,還包括加工而來的「高果糖漿」,傳言未區分兩者,易使民眾望文生義、誤會天然水果,傳言易誤導。網傳標題為「最可怕的糖 事實是果糖」、「果糖毒性又高又強」影片,提到果糖比葡萄糖更容易糖化蛋白質,導致軟骨、皮膚變脆,產生老人斑、關節炎。但專家表示,一般正常飲食中攝取的「葡糖糖」遠比「果糖」多,包括五穀雜糧、根莖澱粉、甚至蔬果中都有碳水化合物都可以在人體中轉化成葡萄糖,而天然果糖最主要來源是天然水果、血中總量很少,即使果糖對蛋白質的糖化能力比葡萄糖高,但是關鍵性不如葡萄糖,傳言只講一半、傳言易誤導。且果糖危害最重要的問題應該是「高果糖漿」,以玉米、樹薯為原料,加工成含有果糖的「高果糖漿」、也被稱為「玉米糖漿」,應用於手搖飲、碳酸飲料、烘焙、鬆餅淋醬,傳言未區分兩者、易使民眾誤會天然水果,傳言易誤導。 網傳果糖毒性高又強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醣類最☠️可怕的糖 💀「果糖,果糖」💀 它的毒性高又強 因為它會讓糖跟蛋白結合,就會讓蛋白糖化,糖化後的蛋白功能就下降身體的軟骨,皮膚脆度就上升糖化過程也會產生老人斑,關節炎可謂是「甜蜜的殺手」👹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一)反應效果 10 倍 但總量只有 1% 傳言提到「最可怕的糖,事實上是果糖」、「果糖的五環會突出一個碳,這個碳會跟身體的蛋白結合」。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醫學界確實已知「果糖」對於蛋白質的糖化反應性,是葡萄糖的 10 倍,果糖確實比較葡萄糖更有效率地糖化蛋白質,但是一般民眾都知道,大家抽血驗血時,驗的「血糖」是血中葡萄糖的數值,因為人體血漿中,果糖濃度不到葡萄糖的 1%,所以雖然果糖的效率是 10 倍,但是數量只有 1%,因此醫學上才會以葡萄糖當作血糖的標準,並且定義檢驗數值、疾病診斷標準等等,傳言只講「果糖比葡萄糖更容易結合蛋白質」這樣醫學已知的基礎生化知識,去解釋皮膚、關節等臨床的病症,傳言說法易誤導。 驗血以葡萄糖為指標 具代表性柳朋馳進一步解釋傳言所提到的「果糖」蛋白質糖化反應,其實原理就跟大家熟知的糖尿病檢驗常用的「糖化血色素」(HbA1C)一樣。血紅素是紅血球裡面的蛋白質,血中的「葡萄糖」進入紅血球中,不需要經過酵素作用就可以直接和血紅素結合,形成糖化血色素,糖化血色素就是「葡萄糖」糖化蛋白質的百分比,正常值在 4% 到 5.6% 之間,5.7% 到 6.4% 就算偏高,超過 6.5% 就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只是一般口語上常常省略 % 的說法、直接講數字,但其實糖化血色素本來就是比例的概念;同樣的,血中的果糖也會糖化蛋白質,只是雖然效率較高、但總量太少,所以不具有代表性,所以醫學界測血糖時採用以葡萄糖為指標、而非果糖,原因就是兩者的比例差太多。 柳朋馳強調,果糖、葡萄糖都是在腸道吸收,但是人類所吃進去的葡萄糖跟果糖,還是以葡萄糖居多,例如主食裡就是以葡萄糖最大宗,澱粉、五穀根莖雜糧類、以及蔬蔬菜水果這些碳水化合物最後都會轉換成葡萄糖,反觀果糖的來源則以水果為主,但天然食物中所含的果糖其實沒那麼高,正常人不可能狂吃水果到以水果為主食,所以一般人只要正常飲食根本毋需擔心。 (二)代謝過程複雜 難以直接指向傳言病症柳朋馳表示,吃進去腸道裡面的果糖數量不多,即使果糖在腸道裏雖然對蛋白質的糖化反應好、效率好,但是還是因為量太少,又要從腸壁細胞進入血液、由血液帶到肝臟、肝臟再透過血液循環系統帶到身體其他組織器官,因此血管中血清含有的果糖量已經非常少,難以影響細胞,甚至傳言所說的皮膚、關節;柳朋馳強調,糖尿病的疾病衛教都在像病人宣導血中高葡萄糖會導致全身血管、器官長期「泡在糖水裏」,導致腎病變而洗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等等全身性的影響,但就是沒有人這樣講血中果糖,可見葡萄糖、果糖對整體的實際差異有多大。 醣類研究貴又難 仍待更多研究努力 柳朋馳也補充表示,包括台灣在內、全世界研究醣類的人很少,應該說全世界研究醣類的本來就很少,國內最具成果的是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所以中研院累積了很多醣類的研究,很多疫苗的發展都是來自相關技轉,醣類的研究之所以困難、很少人做,基本上光是糖類的質譜儀就非常昂貴,和一般實驗室 DNA 電流機器相比價錢超貴,很多研究機構、醫院、大學都沒有糖類的質譜儀,甚至很多大學做研究還要去跟其他單位借機器、跑資料,雖然沒有正式統計,但是應該全台灣的機器數量用手指就可以數完,由此可見目前人類對糖類的了解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天然果糖不可怕 高果糖漿才是問題 柳朋馳提醒,與其糾結葡萄糖、果糖的危害誰比較可怕,其實重點應該擺在「總糖量」,總量控制對糖尿病患、甚至一般人的血糖都非常重要,正確地分配從每一餐、每一種食物攝取的糖量才是最優先的;此外,也不用因為果糖有很容易糖化蛋白質的特性,而抗拒含有果糖的天然食物,正常水果裡所含的果糖並不會過多到影響到皮膚老化、關節炎等等傳言所說的病症;第三點則要提醒民眾「隱藏版的果糖」,不同於天然水果,加工製成的「高果糖漿」也被稱為「玉米糖漿」,含有大量果糖卻是從玉米等澱粉中精製而來,常見於碳酸飲料、手搖飲、鬆餅淋玉米糖漿等,如果常常吃、天天吃這些高果糖的玉米糖漿的族群,才會需要擔心果糖比葡萄糖更容易糖化蛋白質的特性,天然水果中的果糖沒有問題、只是需要注意總糖量,有問題的是加工果糖過量攝取。 MyGoPen 查詢網路上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食藥署也曾在 2018 年於臉書粉絲專頁宣導「高果糖漿 原來不是從水果萃取!」,該文提到「為符合經濟效益,果糖漿常利用玉米澱粉、樹薯澱粉等當作製造原料,加入水攪拌後經過酵素水解、精製、異構化、分離、濃縮,而得到果糖漿,且為了不影響添加果糖漿的食品色澤,顏色為透明無色,常應用在果醬、冰淇淋、調味乳、果凍、醬油等食品中」,該貼文所延伸的連結文章則提到「最初發現果糖的確來自於水果,也是命名的緣由,但不符合經濟效益」、「現在的生產果糖的方式已經與水果無關」、「只要是澱粉,都可以拿來生產果糖」、臺灣三大業者中,有二家以玉米顆粒、一家以樹薯澱粉作為高果糖糖漿的原料」,該文也提到純果糖的甜度為蔗糖的 1.7 倍,目前市面上最常被應用的三種高果糖糖漿,就是以果糖的濃度為命名,HFS 42、HFS 55、HFS 90 顧名思義就是高果糖糖漿(high fructose syrup)分別含有 42%、55%、90%的果糖,其餘成分則為葡萄糖及少量的寡醣。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說「果糖突出一個碳,會跟蛋白結合、讓蛋白糖化」,事實上醫學界已知「果糖」糖化蛋白質的效率是「葡萄糖」的 10 倍,但血液中果糖的含量只有葡萄糖的 1%,所以「血糖」仍以「血中葡萄糖」的數值做為標準、而非血中果糖,傳言只提到片面已知的醫學知識,缺乏對生化反應、飲食型態的完整概念及日常背景,傳言為易誤導訊息。且專家也表示,正常飲食所吃的天然水果並不用擔心果糖的問題,應該提醒民眾注意的反而是澱粉加工精製而成的「高果糖漿」,傳言沒有說明兩者差異,易造成民眾直觀字面、誤會天然水果,傳言並未善盡傳播正確資訊的良善責任。衛教資源: 食藥署 - 「高果糖漿 原來不是從水果萃取!」 食力 - 你吃的市售果糖不是從水果來,是從澱粉!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2/video-sugar.html)
2024-12-30 04:58:13 醫療.心臟血管
膽固醇的高低跟飲食有很大的關聯,理想情況下,總膽固醇值應該是每分升200毫克(mg/dL)或更低。但專家們最擔心的是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過量的低密度脂蛋白積聚在動脈壁上,引發炎症物質的釋放,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哈佛大學附屬Brigham婦女醫院預防心臟病學主任Jorge Plutzky博士說:「為了預防心臟病,低密度脂蛋白應該是100 mg/dL或更低。」但許多美國人的低密度脂蛋白值低於最佳值(100至129 mg/dL)或高到邊緣(130至159 mg/dL)。如果你屬於這兩種情況中的任何一種,可以通過改變你的飲食來將你的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到一個更健康的水平,特別是如果你目前的飲食需要一些改善。然而Plutzky博士說,大多數LDL值較高的人可能還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比如他汀類藥物。飲食指導避免高膽固醇的食物並不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最好方法。你的整體飲食——尤其是你吃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類型——對你的血液膽固醇值影響最大。Brigham婦女醫院營養部主任Kathy McManus說:「正如美國心臟協會指出的那樣,減少飽和脂肪,並用不飽和脂肪代替飽和脂肪,你會得到最大的回報。」這意味著要避免吃肉、奶酪和其他高脂肪的乳製品,如奶油和冰淇淋。同樣重要的是,用健康的不飽和脂肪(如植物油、酪梨和多脂魚中的脂肪)代替這些卡路里,而不是精緻碳水化合物,如白麵包、意大利麵和白米飯。與健康脂肪不同,這些澱粉類食物不是很飽腹,而且會導致暴飲暴食和體重增加。精緻碳水化合物的另一個大問題是它們的纖維含量低得可憐,而纖維有助於將膽固醇排出體外。纖維因素身體不能分解纖維,所以纖維通過身體未被消化。它有兩種:不溶性和可溶性。含纖維的食物通常是兩者的混合。不溶性纖維不溶於水,雖然它不能直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但這種形式的纖維能填飽你的肚子,把其他升高膽固醇的食物擠出你的飲食,有助於促進減肥。可溶性纖維溶於水,形成凝膠,這種凝膠會困住體內的一些膽固醇,所以它會作為廢物被排出,而不是進入你的動脈。可溶性纖維還與膽汁酸結合,膽汁酸將脂肪從小腸運送到大腸並排出體外。這會促使你的肝臟產生更多的膽汁酸——這個過程需要膽固醇。如果肝臟沒有足夠的膽固醇,它就會從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膽固醇,從而降低你循環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最後,某些可溶性纖維在腸道中發酵成短鏈脂肪酸,這些脂肪酸也可以抑制膽固醇的產生。以下11種食物是纖維或不飽和脂肪(或兩者都有)的良好來源,大多數粗糧、蔬菜和水果都是很好的纖維來源,而大多數堅果和種子(以及由它們製成的油)提供單不飽和或多不飽和脂肪。1.燕麥片。這種全穀物是可溶性纖維的最佳來源之一,用一碗鋼切或老式燕麥片開始你的一天,上面放上新鮮或乾果,以增加一點額外的纖維。2.白腎豆。也被稱為海軍豆、白腰豆,這種品種的纖維含量最高。嘗試不同種類的豆類,如黑豆、鷹嘴豆或菜豆,可以把它們加到沙拉、湯或辣椒中。但要避免準備好的烤豆,因為它們是放在調味料罐裝的,其中添加了大量的糖。3.酪梨。酪梨奶油般的綠色果肉不僅富含單一不飽和脂肪,還含有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纖維。享受這種水果切片沙拉和沾醬,或搗碎塗在一片全麥吐司。4.茄子。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但這些深紫色的蔬菜是可溶性纖維最豐富的來源之一。可以把整株茄子放在烤箱里烤到變軟,然後把茄肉放在一種叫做babaghanoush的中東醬料裡。5.胡蘿蔔。生胡蘿蔔是一種既美味又方便的零食,它們還能給你提供相當劑量的不溶性纖維。6. 杏仁。在堅果中杏仁的纖維含量最高,其他受歡迎的品種如開心果和山核桃緊隨其後,核桃的另一個優點是富含多不飽和植物性Omega-3脂肪酸。7.奇異果。不需要剝這些毛茸茸的棕色水果,但為了不吃到果皮,可以把一個切成兩半,用湯匙挖出裡面的部分,是一種簡單、富含纖維的甜食。8.漿果。因為這些水果充滿了微小的種子,它們的纖維含量比大多數其他水果都高。覆盆子和黑莓提供最多,但草莓和藍莓也是很好的來源。9.花椰菜。這種十字花科蔬菜不僅提供纖維,還可以作為白米的替代品。只要把它切成絲或在食品處理機裡攪拌,直到它像米飯一樣,然後用一點橄欖油煸炒直到變軟。10.大豆。吃大豆和由大豆製成的食物,如豆漿、豆腐和豆豉,大豆曾被吹捧為低膽固醇的有效方法,但最近的分析顯示這種影響很有限。盡管如此,富含蛋白質的大豆食品比漢堡或其他紅肉要健康得多。11.鮭魚。每周吃兩次冷水魚,如鮭魚,可以透過代替肉類和提供健康的Omega-3脂肪來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其他不錯的魚類選擇包括金槍魚罐頭和沙丁魚罐頭。資料來源/health.harvard.edu
2024-12-24 06:03:15 焦點.健康知識+
我們常常輕視便秘問題,但便秘可不是小事。長時間無法上廁所時感到脹氣和痛苦。每天用力排便還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問題,如痔瘡甚至直腸脫垂。哈佛醫學院介紹便秘的各種成因,以及如何靠食物以及生活習慣讓排便順暢。大約40%到60%的老年人經常面對便秘問題,儘管衰老本身並不是根本原因,便秘通常伴隨衰老發生,主要是因為老年人身體活動減少,這會影響腸道的正常蠕動。此外,許多老年人服用的藥物也可能是誘因。便秘的原因飲食是便秘的一個重要因素。多吃高纖維的食物,如生鮮蔬果和全穀物,有助於保持正常排便。充足的水分攝入也非常重要,纖維能夠幫助腸道吸水,使糞便更柔軟,便於排出。如果你已經攝入足夠的纖維和水分,但仍然不規律排便,可能是以下原因在作祟:‧藥物影響:如麻醉性止痛藥、抗憂鬱藥、含鋁的抗酸藥、高血壓藥、帕金森症藥物以及鐵補充劑‧缺乏運動‧經常忽視排便的衝動‧疾病影響:如糖尿病或甲狀腺功能減退如何恢復正常排便雖然瀉藥看似最直接有效的解決辦法,但不建議首先使用刺激性瀉藥,因為長期依賴這些藥物可能導致身體對其產生依賴。在考慮使用任何瀉藥之前,可以嘗試以下飲食和生活方式的調整來緩解便秘:‧保持水分充足。每天至少飲用四到六杯液體。水和果汁是預防便秘的最佳選擇。盡量避免含咖啡因的飲料,如汽水和咖啡, 因為這些飲料會導致身體排出更多水分。‧增加纖維攝入。每天從飲食中攝取至少25克纖維。好的食物來源包括抱子甘藍、蘋果、無花果、麩皮麥片和黑豆。‧建立規律的排便習慣。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越長,越容易變硬,排便也會變得更加困難。因此,保持規律的排便習慣非常重要。由於排便反射在進餐後最為有效,養成餐後上廁所的習慣可能會幫助你產生便意。‧盡量避免用力排便。用力排便可能會導致痔瘡、肛裂或直腸脫垂。可以通過增加膳食中的纖維和水分, 或嘗試使用軟便劑來緩解排便困難。如果實在無法排便且想嘗試瀉藥,建議先使用滲透性瀉藥(如MiraLAX或Geri Care)。滲透性瀉藥較為安全,它們透過將水分引入腸道,使糞便變軟,便於排出。如果嘗試了所有方法仍然沒有改善便秘,請及時就醫,醫生可以評估是否存在其他健康問題。如果你出現腹痛、嘔吐、腹部膨脹或完全無法排便等症狀,請立即聯系醫生,可能是腸梗阻的跡象。富含纖維的9種超級食物資料來源/Harvard Health
2024-12-22 10:27:52 養生.聰明飲食
很多人每天外食,經常無法吃到蔬果等膳食纖維,長久下來,恐引起便祕、腸道慢性發炎,甚至可能致癌。膳食纖維不僅有助腸道蠕動,還能修復腸粘膜,更重要的是讓腸道好菌生長,尤其是近年熱門的益生菌,也需要膳食纖維來維持腸道菌叢及數量,營養師提醒,平常應多吃蔬果等食物,不足的則可透過額外補充營養品補足,確保腸道健康。什麼是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又稱為第六營養素,可以分為水溶性與非水溶性兩種,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周宜群表示,多數蔬果、五穀雜糧中均含有水溶性、非水溶性膳食纖維,不過,兩者在某些食物中含量較多,且扮演不同的角色。● 水溶性膳食纖維:秋葵、木耳、蒟蒻等均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可讓糞便較軟。此外,還能調整血糖、血脂,並幫助增加腸道益生菌的種類及數量。● 非水溶性膳食纖維:例如五穀雜糧、蔬果、豆類中,均含有非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吸收水分,讓腸道的糞便體積變大,有助解便。膳食纖維對人體的三大好處現代人因工作忙碌,多數為外食族,飲食普遍高油、高鹽、高糖,且蔬果常攝取不足,導致腸道好菌無法存活。營養師何慧真表示,膳食纖維對人體有三大好處:1. 幫助腸道蠕動周宜群說,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容易便祕,如此一來,不僅是腹脹、腹痛等問題,因為糞便含有細菌、有毒物質,如果長期留在腸道中,會引起慢性發炎、憩室,甚至大腸癌等。2. 幫助修復腸粘膜何慧真也說,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發現,缺乏足夠纖維,除了益菌無法生長,壞菌也會不斷增加,甚至啃食腸粘膜,也會有腹瀉問題。此外,腸道健康,毒素不會累積在腸道中,皮膚也會比較好,且纖維會讓人有飽足感,對減重也有幫助。3. 幫助腸道好菌生長近年來,相當熱門的益生菌也攸關腸道健康,膳食纖維足夠,腸道的好菌才能繼續生長。周宜群說,腸道如同人類的第二個大腦,因腸道有非常多的神經細胞,具有獨立的神經系統,僅次於大腦,因此,當腸道的益生菌種類、數量夠多,不僅腸道健康,還能預防心血管疾病、阿茲海默症等疾病,而膳食纖維的攝取,則有助腸道益生菌叢增加。國人膳食纖維普遍攝取不足,根據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在膳食纖維攝取方面,男性平均每天僅攝取13.7公克,女性僅14公克,為維持腸道健康,衛福部建議每天攝取25-35公克膳食纖維。何慧真說,膳食纖維的攝取不足比例偏高,因此,提醒民眾多食用這類食物,不僅得到膳食纖維的好處,還能有其他豐富的營養元素。菊苣纖維有致癌風險?菊苣纖維屬於水溶性纖維,曾有媒體報導,這類膳食纖維在腸道裡促使梭狀芽胞桿菌和變形桿菌增生,細菌會將初級膽汁酸轉化成次級膽汁酸,且次級膽汁酸會在肝臟淤積,引發肝細胞病變導致肝癌。何慧真說,這項報導的基礎是菊苣纖維經過一連串的加工提煉與處理方式,但通常保健食品為熱水萃取,相當安全。此外,國外的老鼠實驗發現,每天食用5%-10%的菊苣纖維,不會導致任何腫瘤發生,若以19歲女性每天攝取1900大卡熱量換算,每天食用20公克菊苣纖維,大約含2.1%的菊苣纖維,因此可安心食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將菊苣纖維列為公認安全食品原料,且在食品中無特定用量限制,例如洋蔥、香蕉等食物中都有,健康成人一天食用40-70克菊苣纖維均無不良反應,可以長期安心食用。延伸閱讀 : 難入睡 越睡越累……好想一覺到天亮醫師:好睡有祕訣吃B群還是睡不好、沒精神?醫師教你這樣吃,效果翻倍!3C用太久 葉黃素護眼 減緩黃斑部傷害掉髮、指甲裂、易疲累 可能缺乏維生素B7
2024-12-22 07:40:27 養生.聰明飲食
糙米或多穀米往往被認為吃起來口感不好、沒有白米好吃,營養師說,只要掌握烹調技巧,就可以讓全穀類的口感更軟、也更容易烹調,提升民眾的接受度。加一小搓鹽巴 可抑制米糠特殊氣味1.洗米:快速用指尖淘洗因糙米含有完整米糠、胚乳及胚芽,具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B1、維生素E與植化素,所以在清洗時需注意洗米的速度與次數,快速用指尖淘洗,避免米的外殼受損,才能攝取到完整的營養素。2.米和水的比例許多人難以接受糙米等全穀物,是因為太硬、口感不如白米,要怎麼煮才好吃?一般白米與水的建議比例為1比0.9,或1比1,但由於糙米含有完整米糠、胚乳及胚芽,建議糙米與水的比例約為1比1.3至1比1.5,並根據選擇的品種及個人喜好、口感來調整。3.浸泡再煮口感更軟至於「糙米是否需要浸泡?」其實取決於個人偏好和是否有時間,通常浸泡糙米可以縮短烹飪時間,因為在浸泡期間,米粒充分吸收水分,更容易烹煮熟透。但浸泡可以讓糙米變得更軟,提供更好的口感,咀嚼時也不會那麼硬。洗完糙米後,浸泡時間約30分鐘以上,如果趕時間,也可以使用溫水浸泡,能縮短浸泡時間。若不喜歡米糠特殊的味道,建議在下鍋煮之前,抓一小搓鹽巴進去,可有效抑制此氣味。4.烹調方法鍋中放入糙米,糙米與水的比例為1比1.3至1比1.5。蓋上鍋蓋,使用電鍋或飯鍋將糙米煮至全熟。煮熟後將糙米飯拌勻翻鬆後,再燜個10分鐘以上,可幫助米飯均勻吸收熱氣,使口感偏軟Q潤。1:2全穀混搭白米 漸進習慣全穀口感祕訣1:增加水分或浸泡時間,口感大升級。糙米等全穀類食物,吸收水分後再蒸煮口感會更好,建議可拉長浸泡時間,充分吸收水分,讓口感軟Q濕潤,也更容易煮熟。初期可採1(全穀雜糧食物):2(白米飯)比例搭配,不僅達到營養訴求,也更容易適應。食用一段時間後,可以漸漸把全穀比例拉高,讓營養更豐富。其次,可加入少許食用油,攪拌均勻蒸出來的米飯,香滑軟糯,粒粒分明。但此方式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且為了避免熱量攝取過多,要注意添加的比例,建議先諮詢營養師。祕訣2:好吃的關鍵,再續悶10分鐘。電鍋跳起後,別急著馬上開蓋享用,建議再繼續悶10分鐘,這步驟讓蒸氣逐漸散佈在米飯的表面,並且幫助米飯均勻吸收熱氣,讓米粒更加蓬鬆,口感會變得更加飽滿Q潤。祕訣3:換個口味做成小點心。全穀雜糧類不只有糙米、黑米等,還包含根莖類和乾豆類等,這些不只可作為主食,也可搭配做成點心、濃湯等各種口感。平時可蒸熟玉米作為小點心,兒童的接受度高,吃其原型較佳。甜點類則可做紅豆、綠豆薏仁湯、南瓜濃湯等,這都是全穀雜糧類的食物應用,增加民眾吃原型食物的誘因,不過製作時會添加一些糖分,還是得注意熱量的攝取。全榖類食物推薦食譜高纖地瓜烤蔬溫沙拉食材:紅肉甘藷1個、玉米筍50公克、黃秋葵50公克、羽衣甘藍80公克、紅色小番茄6至7顆、雞胸肉60公克、堅果10公克調味料:鹽1公克、橄欖油 10毫升作法:1.地瓜洗淨削皮後,切小塊以電鍋蒸熟。2.玉米筍、黃秋葵洗淨後汆燙,並切小塊備用。3.小番茄橫切對半。4.將羽衣甘藍洗淨、剝片鋪於盤中。5.上述所有食材混合放置於羽衣甘藍上。6.撒上堅果,最後淋上橄欖油(與鹽巴混勻)即完成。燕麥堅果餅乾食材:熟香蕉1根、牛奶60毫升、雞蛋1顆、蜂蜜1湯匙、燕麥片80公克、南瓜籽30公克、葡萄乾30公克調味料:鹽少許作法:1.香蕉用湯匙或叉子壓成泥後,加入牛奶、全蛋、蜂蜜拌勻。2.加燕麥片、南瓜籽、葡萄乾、鹽拌勻。3.用湯匙將材料整成圓餅鋪平於烤盤。4.烤箱以180度烤15分鐘,放涼後即可。責任編輯:辜子桓
2024-12-22 05:53:19 養生.聰明飲食
六大類飲食中的「全穀雜糧類」,是身體主要的能量來源,許多人每餐一定要吃到飯或麵才有飽足感,但多數人卻沒吃對。現代人偏好白米、白麵條和白麵包等精製飲食,除去外層的穀物營養價值與「全穀物」差異甚大。精製後的穀物與雜糧,纖維質和其他維生素大大減少,更存在讓血糖飆升的危機。你知道全穀物的定義嗎?未精製雜糧又有哪些?如何分辨全穀物製品的真偽?全穀的定義穀物主要指禾本科糧食作物及其種子,而全穀的定義,則是包含麩皮、胚芽及胚乳的穀物。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施純光表示,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有明確訂定全穀產品宣稱及標示原則,產品所含全穀成分占配方總重量百分比51%以上,才能稱為全穀產品或全麥、全蕎麥等穀物名稱。而整顆穀物經過破碎、粉碎、磨成細粉及切成片狀等,仍保有與原來穀物相同比例的麩皮、胚芽及胚乳,也能稱為全穀類。以市售白米為例,已經去掉麩皮及胚芽,僅留下胚乳,屬於精製穀類;糙米、全小麥、全燕麥、全蕎麥、黑米等,在碾製過程中保留了完整結構,被歸為全穀類。全穀物的營養價值全穀物營養價值高,施純光說,麩皮及胚芽富有膳食纖維、油脂、維生素、礦物質;胚乳含有澱粉、蛋白質、熱量,全穀物提供了多種營養物質。施純光說,穀物有將近九成的營養,都在麩皮、胚芽中;在加工過程中,去掉胚芽、麩皮只保留胚乳,僅剩下精製穀物,營養成分比較單一。.礦物質:鋅、鐵、鎂和錳等,維持骨骼健康、正常代謝以及免疫系統功能。.維生素:重要的維生素B1、菸鹼素、B6和維生素E等,有助於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增加飽足感;膳食纖維也能減緩葡萄糖的吸收,穩定血糖。施純光表示,白米飯吃起來香Q、軟嫩,是因為僅剩胚乳;糙米、全小麥、全燕麥的精製程度最低,但保存了最完整的營養,口感較硬、需要咀嚼。未精製雜糧的營養價值雜糧指的是除了米、小麥、玉米等五穀類以外的雜食,包括澱粉豆類、甘藷、薏仁等農產作物都稱為雜糧。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的六大類食物中,「全穀雜糧類」被歸在一起。未精製雜糧為沒有經過加工的原型態食物,例如帶皮的甘藷、南瓜等,同樣富含膳食纖維,還有維生素B1、鉀、鎂、植化素等,保留大部分的營養。建議用「全穀雜糧」取代精製白米的比例,長期食用有助穩定血糖、改善腸道健康。吃全穀物的好處市面上販售不同品種的全穀物,對身體健康帶來莫大好處,包含控制體重、穩定血糖、控制血脂等,還能預防便祕問題。國健署也在「每日飲食指南」中推廣正確攝取食物,強調全穀類食物的重要性。.控制體重:全穀物含豐富的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減少攝食量。.穩定血糖:因為糖分吸收較慢,屬於低GI(升糖指數)食物,協助血糖控制。.控制血脂: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利於血脂控制、減少動脈硬化。當民眾在挑選主食時,往往以白米飯、白麵條為優先選擇,但其實比起這些食物,「全穀雜糧類」的營養價值更高,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E、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等營養素。鼓勵民眾用未精製全穀雜糧取代部分白米飯,營養素更為豐富。Q1:如何在一日三餐加入未精製的全穀雜糧?建議每日主食應有1/3以上包含全穀及未精製雜糧,一天三餐主食中,至少有一餐吃全穀及未精製雜糧。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建議--飯跟蔬菜一樣多,也就是每餐的全穀雜糧份量略大於一顆拳頭,成年男性約一碗,成年女性約半碗至3/4碗,且其中建議至少要有1/3(約比1/3個拳頭多一點)來自全穀及未精製雜糧。此外,也可利用一些食材的特性,與糙米一起烹煮,讓口感更有變化,如地瓜、燕麥、小米、南瓜、芋頭、玉米、紫米等。這些未精緻的雜糧類,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將這些食材與其他五大類食物相互搭配,來達到均衡飲食,如地瓜粥、南瓜濃湯、芋頭米粉、玉米炒蛋、紅豆紫米粥等。此外,若想要更了解食物的營養成分,可上食藥署製作的網站「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有助於了解食物的組成,吃得更加健康營養。Q2:把白米換糙米、白吐司換全麥吐司,就算是吃全穀?一般人吃全穀,就是把白米換糙米、白吐司換全麥吐司,事實上全穀雜糧類還有很多選擇,陳宛伶說明,全穀類食物不是只有燕麥、小麥、小米、藜麥等,根莖類食物如地瓜、南瓜、山藥,或乾豆類如紅豆、綠豆、皇帝豆等,都是非常好的全穀雜糧類,民眾可多加攝取。Q3:五穀米、十穀米,種類越多越好嗎?食物有不同的營養素,相異的食物帶來的營養價值就不同,從此立場來看,這些食物間有互補作用,因此,食用越多且不同種類的穀物,營養素的攝取會更全面。Q4:哪些人要少吃或不適合吃全穀類?1.五穀雜糧內含有磷等物質,會加重代謝負擔,腎臟病患者不建議食用。2.糖尿病人要控制澱粉攝取,即使吃五穀雜糧較健康,也要控制份量。3.腸胃功能不好的人,食用過量恐造成脹氣。Q5:全穀物如糙米保有較多麩皮,需考慮農藥殘留問題嗎?為保障民眾飲食安全,食藥署針對米類訂有農藥殘留容許量、重金屬限量及真菌毒素限量等標準,也可看產品是否符合SGS農藥殘留檢驗報告。全穀物雜糧類選購注意1.觀察店家的環境衛生、商品陳列方式,選擇整潔、乾燥、通風、無陽光直射環境的店家,防止全穀雜糧發芽變質、發霉、劣變。2.糙米、全燕麥、玉米、全大麥、全蕎麥、全高粱、全藜麥等,選擇時要注意顆粒完整、飽滿均勻、顏色有光澤的全穀粒,是否有雜質或穀粒破碎。聞聞是否有油耗味,表皮沒有粉狀物等。3.南瓜、山藥、甘藷等,注意是否有發芽狀況。4.燕麥片、蓮子、紅豆等,應挑選「包裝食品」,從標示確保食品新鮮度。5.挑選有「產銷履歷」的產品,多一層保障,可以掃描包裝上的QR code來獲得商品生產者、第三方驗證機構、生產紀錄、包裝日期等完整資訊。全穀物雜糧類保存方式.根莖類如地瓜、馬鈴薯、南瓜、蓮藕、芋頭等,保存前不用特別清洗,建議放在避開日曬、乾燥的環境下,避免潮濕發芽,室溫可保存幾天至數周。.米多選擇小包裝或真空包裝為優先,並存放在陰涼避光處,開封後可放於冰箱中冷藏低溫儲藏,以避免米蟲的生長,並建議在有效期限內食用完畢。.雜糧類如紅豆、綠豆、薏仁等,建議選擇完整包裝且需注意包裝是否破損。拆開密封包裝後,建議置於密閉容器中,減少與空氣、水氣的接觸,並且存放於陰涼的環境。如遇到夏天氣溫及濕度高時,也可將全穀雜糧放入冰箱冷藏保存(如馬鈴薯約保存於7℃較不易發芽),低溫可以抑制植物發芽及黴菌的生長,既防止食物中毒,也延長了保存期限。諮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營養師陳宛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師陳芃君、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施純光責任編輯:辜子桓
2024-12-22 05:36:11 養生.聰明飲食
麵包出爐時間,烘焙坊瀰漫著小麥香氣,各式麵包整齊排列,主打無油、無糖的全麥麵包,真的是「全麥」嗎?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陳姿吟表示,全穀製品的全穀含量,至少要占產品含量達51%以上,有些業者會用一般白麵粉,再加上些許麩皮粒,讓外表看起來有麩皮粒,製成「看起來健康」的麵包。褐色斑點可能是麵粉加麩皮,不算全穀製品。麵包有褐色斑點,就是全穀?陳姿吟說,這是消費者最大的迷思,「全麥麵包一定是褐色的,但褐色的麵包未必是全麥麵包!」褐色可能是添加食品色素,或是白麵粉混合麩皮粉做出來的麵包,外觀雖與全麥粉類似,卻不是真正的全麥麵包。陳姿吟指出,市售標榜「全麥」的製品,都要符合衛福部的食品標示法規,平常在麵包店看到的全麥麵包,很可能不符合規定。全穀必須具有完整穀粒的每一部分,即使經由碾製、壓碎等處理過程,仍要保有穀物原有的麩皮、胚芽及胚乳。全麥麵包、全麥饅頭等全穀製品,也是成分需占總重量的51%以上,才能用「全」來宣稱,包含全蕎麥、全燕麥。真全麥麵包口感較粗糙,注意有無額外添加油、糖。坊間常看到標榜「高纖全麥」、「全麥胚芽」的麵包,陳姿吟說,民眾看到高纖、全麥、胚芽、雜糧等,以為跟健康畫上等號,但如果沒有使用到「全麥粉」,而是小麥粉、麥粉、麵粉,並不是真的全麥。國人喜愛又香又軟的台式麵包,但純的「全麥粉」因為纖維量較高,口感較粗糙,會影響麵團發酵的蓬鬆度,因此有些店家在製作全麥雜糧麵包時,為了增加嗜口性,會加入較多的油脂、糖分,原以為標榜全麥、雜糧的麵包較健康,卻反而因此隱藏熱量陷阱,失去原來的「健康」本意。真全麥有穀香,可肉眼觀察穀粒和粗糙程度。陳姿吟說,市面上有幾家標榜製作健康麵包的烘焙坊,確實使用純的全麥粉,加上獨特的天然酵母發酵,完整保留全穀物的五穀雜糧,也詳細標明出內容成分。但因為一般的全麥粉筋性不足,也有些業者會再拌入高筋麵粉。至於真全麥和假全麥該如何分辨?她說,可用肉眼觀察穀粒的含量以及粗糙程度,全麥麵包的味道通常比較濃郁,帶有穀物天然香氣。精製過的雜糧非全穀,去除麩皮或胚芽,營養大不同。另外,標榜「雜糧」也不一定是全穀,可能參雜了其他精碾或加工過的穀物。例如,紅薏仁是全穀,但是去掉麩皮後,就變成白薏仁;有些穀物為了口感,也是去掉麩皮甚至胚芽,成為「精製澱粉」或「精製型穀物」,營養大不同。一般來說,消費者很難分辨真正的全穀類,看到「有機、天然、多穀」,就以為比較健康,但有許多是經過精製後的成品,營養價值少了許多,和未精製的全穀雜糧類,不能混為一談。多穀不等於全穀,五穀粉、十穀粉可能含多種精製穀物。有些人會泡多穀粉來喝,覺得比較健康,陳姿吟提醒,仔細看標示,包裝上會寫「多穀」,是因為添加了非穀物的製品,所以依法不能稱為「全穀」。她強調,「多穀」不等於「全穀」,有些號稱多穀的食品,有可能是多種精緻澱粉或精緻型穀物製成。現行法令規定,產品若僅含單一穀物,可以該穀物名稱為產品命名,例如全麥麵包、蕎麥麵條、燕麥片等;而產品混合了二、三種穀物的全穀粉,則稱之「全穀食品」。雖然「多穀」還是比單一精製澱粉好,但要注意成分標示,是否有麥芽糊精、糖等添加物。要特別注意的是,強調健康養生的多穀粉,含有豐富鉀、磷成分,且五穀雜糧磨成粉後,膳食纖維被破壞了,只剩下澱粉和醣類,吃多了可能變胖,糖尿病、腎臟病患者也不適合飲用,避免造成身體負擔。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