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叫外送、吃自助餐都很雷!食安專家眼中6項「絕對不會做」的事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常感覺服用巴金森病藥物的當下,如果心情比較好,感覺比較有藥效,心情不好時,好像又沒效,請問是真的會有影響嗎?

聽健康

00:00/00:00

常見解答

[專家解答] 義大醫院醫學研究部副部長 戴逸承

巴金森病的原因是腦中多巴胺分泌不足,人體內多巴胺如果分泌得多,有助於心情愉快,也能幫助改善動作障礙症狀。

國外曾針對1群接受過深腦刺激術(DBS)的巴友,記錄他們腦中局部場電位(1類特殊的電生理信號)及動作障礙的關係,發現巴友們在耶誕節前夕,動作障礙明顯有大幅改善,多巴胺分泌狀況佳。

巴友也反映,耶誕節前夕,他們的心情多處於愉快、開心、興奮的狀態。

醫學界也關注巴友是否可透過改變認知行為,幫助改善情緒,獲得症狀改善。

2023年7月有1篇研究指出,團隊針對巴友進行為期8周的認知行為治療,改善巴友心情,降低巴友焦慮感,可幫助改善動作障礙。

巴友被診斷後,多數都建議維持規律運動,找尋適合的方式舒解情緒壓力,如散步、打太極拳、與友人聚會等,不只幫助延緩病情惡化,也能降低合併身心症狀的機率。

熱門討論

我要發問
  • 匿名

    請問什麼是醫薩刀?
    醫師說巴金森氏症可以用醫薩刀試試, 請問什麼是醫薩刀?

    0 | 1回應 | 26次觀看

    許任淵

    什麼是醫薩刀? 原名來自於英文 ExAblate,包含 Ex(外部的)、Ablate(燒融)兩字的組成, 臺灣衛福部註冊名為 超音波腦神經治療儀。命名為 醫薩刀,中文為 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利用搭載有1024個超音波射源的聚焦式超音波頭盔,針對不同病症在顱內不同腦區進行超音波聚焦燒融手術,相較於傳統手術,此項手術為 不需開腦亦 不使用輻射、不需全身麻醉的無創手術,大幅降低感染及出血風險, 手術過程病人全程清醒,效果在術後立即見效 ,內文有較詳細介紹,來源:https://www.cbshow.org.tw/Blog/Dept_Preview.aspx?blog=Q0JfTVJGVUM=&Type=0&Dept=0170cf51-5d14-4a25-bb2c-beab4f852e35

    顯示更多
  • 劉彥伶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了解失智症5大種類、原因及症狀分期
    隨著年紀增長,腦細胞老化使得年長者開始變得健忘,例如經常忘記帶東西出門、忘了關瓦斯、記不起朋友的名字等,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罹患失智症。 然而,失智症其實與正常老化現象並不相同,不僅會讓人完全忘記自己做過的事情,還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判斷力、語言能力退化等問題。 以下就讓《Hello醫師》帶你一同了解失智症的常見症狀、種類,並依照失智症的病程分期,分別說明不同失智症患者可能會發生的症狀。 什麼是失智症? 失智症(Dementia,俗稱老人癡呆症),是由腦神經疾病、身體系統性疾病、藥物或使用成癮物質,所引起的持續性認知功能下降的疾病。罹病者會面臨思考能力、判斷力、記憶力、空間感、理智等全面性的心智能力喪失。 失智症通常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但有極少數患者會在30~50歲左右得到失智症,亦稱「年輕型失智症」。 失智症10大常見症狀 以下為失智症的常見症狀,家中長輩如有出現這些症狀,請盡快就醫,請醫師做進一步的治療: 記憶力喪失且影響到生活(推薦閱讀:健忘或阿茲海默症?改善記憶的5方法) 無法妥善處理原本熟悉的事務 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能力下降 易對時間及地點感到混淆 言語表達或書寫困難 對於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感到困難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判斷力變差 對工作或從事社交活動不感興趣 情緒和個性發生明顯改變 失智症就是阿茲海默症嗎?認識失智症5大種類及原因: 不少人會認為阿茲海默症相當於失智症,其實它僅為其失智症的其中1種,其它還包括血管性失智症、路易體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及其它因素所致的失智症。以下將為您詳細說明失智症5大種類的成因與症狀: 1.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在1907年,由一位德國精神病專家愛羅斯.阿茲海默(Alois Alzheimer)發表了「老年癡呆症」的病例,後來便以其名來命名此疾病。 當β型澱粉樣蛋白(β-amyloid peptide)在腦內過度沉積,會使腦神經中的免疫細胞「微小膠細胞」(Microglia)及傳訊調節細胞「星狀細胞 」(Astrocyte)活化,造成發炎反應,最終引起腦神經細胞壞死,引發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常見症狀為記憶力衰退、出現幻覺、判斷力下降,到了病程後期,患者還可能出現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等帕金森氏症的症狀。 2. 血管性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 血管性失智症源於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進而導致腦細胞損傷。 一般而言,曾發生中風的病患約有5%會罹患血管性失智症,一旦罹病,患者的認知功能可能會突然惡化,並伴隨動作緩慢、步態不穩、情緒起伏大或罹患憂鬱症等其他精神疾病。 3. 路易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DLB) 當大腦中的α-突觸核蛋白的蛋白質異常沉積時,就可能導致認知功能退化,而罹患路易體失智症。 路易體失智症好發於70歲以上老年人,為第2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常見症狀除認知功能障礙外,之後還可能出現帕金森氏症的症狀,包括手抖、走路不穩及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等,甚至也會有較明顯的視、聽幻覺、情緒不穩或妄想等精神症狀。 4. 額顳葉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isorders, FTD) 當腦內的額葉、顳葉漸漸萎縮,就會使腦神經退化,引發額顳葉失智症,而在所有額顳葉失智症患者當中,約4成有失智症家族史,其中10%為顯性遺傳;其盛行率僅次於阿茲海默症與路易體失智症,通常好發於50歲以上中老年人,屬於進展緩慢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之一。 此外,不同於阿茲海默症以記憶缺損為主要症狀,額顳葉失智症則是以情緒、行為異常(如該安靜的場合卻一直講話)、執行功能缺損或語言障礙為主要症狀,往往不容易與精神疾病做出區別。 5. 其它因素所致的失智症 有些失智症是由特定原因造成,經過治療可能有機會恢復,而這類型失智症的病因主要可分成以下4種: 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 營養失調:如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 顱內病灶:如腦部腫瘤、常壓性水腦症、腦部創傷等。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梅毒、愛滋病等。 中毒:如長期濫用藥物、酗酒、重金屬中毒等。 失智症症狀分期:輕度知能障礙、失智初期、中期、晚期 失智症依病程可劃分為輕度知能障礙、失智初期、中期及晚期,而每位患者退化的時間都不太相同,有時症狀會有所改善,有時卻又會突然加重。 由輕度知能障礙發展到晚期,平均病程約8~10年,但每個人退化的時間不一定,可能短至2年,長則可持續20年之久。(延伸閱讀:睡多不一定好?多於9小時反更易失智,快跟著4方法預防失智症)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顯示,台灣65歲以上老人當中,有輕度認知障礙的人口佔18.01%,而失智症初期到晚期的人口則佔7.64%。以下分別說明失智症病程各自的發展: 1.輕度知能障礙: 為正常老化到失智症的過渡階段,而每年約有10%~15%輕度知能障礙會發展為失智症。患者可能會出現輕微健忘的症狀,並對較為複雜工作感到困擾,但從事簡易的日常事務則並無影響。 2.失智症初期(輕度) 由於症狀相當輕微,患者的外表與行為與一般人並無差異,所以經常遭到忽略,而延誤就診。 在失智症初期,患者通常無法記得近期發生的事情,而反覆詢問身邊親友,但對於過去年輕時的回憶卻記得格外清楚;此外,病患的判斷力及工作能力可能會逐漸減弱,也無法處理日常生活中較複雜的事物,如不會存、提款等。 3.失智症中期(中度) 到了中期,患者的判斷力及生活能力會逐漸下降,且在處理日常事務會變得更加困難,常見症狀包括無法區分季節、認不出熟識的親友、失眠、情緒異常波動、性格改變,甚至連自行煮飯、洗衣服、個人清潔衛生處理等基本生活能力都可能產生問題。 4.失智症晚期(重度) 此階段的病患記憶力幾乎完全喪失,記不得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日夜顛倒、無法與家屬進行簡單日常溝通、分不清楚家中環境格局,甚至忘記自己是誰,且缺乏判斷力與理解力。 另外,失智症晚期患者也可能因長期缺乏運動,導致四肢肌力退化、需長期臥床,並完全依賴家屬的照顧。(延伸閱讀:「肌少症」上身、心臟病就敲門!強肌護心卡緊動起來) <本文章轉自 Hello醫師:失智症≠阿茲海默症!了解失智症5大種類、原因及症狀分期 >

    1 | 3回應 | 57次觀看

    春天的媽

    請問有的人本次身因個性從小常健忘,處理事情會比別人慢,對新事物會先想過練習幾次才會進入狀況。這是不是認知功能有問題?

    顯示更多
  • Amber

    吞嚥備餐技巧及訓練筆記(簡單紀錄內容給各位有方向的參考)
    主題分別有:1.吞嚥生理、2.吞嚥障礙、3.吞嚥初篩、4.專業轉介、5.飲食質地分類 、6.居家餵食技巧及吞嚥練習 人體平均吞嚥次數達600次以上,肌肉神經的支配多達30條以上。 *吞嚥口訣:前氣管、後食道 吞嚥五階段: 1.認知期:食物進入口腔前大腦會依據過往經驗做飲食準備。 2.口腔準備期:食物放入口裡咀嚼成食團的過程。 3.口腔期:食物已咀嚼成團往後送的過程。 4.咽喉期:食團在口腔往下到食道準備下送。 5.食道期:食團透過蠕動推動到胃部。 吞嚥障礙:食物從嘴進入食道的過程中產生困難,影響進食安全。 高風險族群 1.中風 2.失智症 3.帕金森氏症 4.頭頸癌 5.老化 6.肌少症 吞嚥障礙併發症 1.吸入性肺炎:食物未進到食道跑到氣管,進而掉入肺部造成發炎而影響整體免疫功能 2.體重減輕 3.窒息 4.脫水 5.營養不良 6.生活品質降低 7.憂鬱、焦慮 吞嚥效率:處理食物效率較差,導致大量殘留在口腔、咽喉腔 吞嚥安全:食物無法正常進入食道,因保護機制受損導致食物進入氣管 靜默式吸入:當食物進入呼吸道時,病患沒有感覺且沒有咳嗽反應 (中風患者有8%~27%有此現象) 吞嚥篩檢目的:找出潛在有吞嚥問題風險之個案 **日常生活中觀察吞嚥狀況 1.吃東西常嗆到 2.進食時間拉很長 3.自己不知道口腔殘留許多菜渣 4.東西吃不完的次數越來越多 5.常發燒或感染肺炎 6.不明原因而體重一直減輕 7.吃東西覺得好累 8.說話聲音一直覺得有異物感卡住 9.很常咳嗽 **使用吞嚥篩檢工具:EAT-10 (總分在三分以上建議轉介諮詢) **轉介專業人員 辨識肺炎如下: 低溫燒(37.5度)、明顯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燒畏寒、頭痛、疲倦嗜睡、食慾不振、神志不清、咳嗽並伴隨黏膜濃痰、肋膜性胸痛 預防肺炎風險:口腔清潔、監控吞嚥、多運動 (*)專業轉介(重要*3/復健科或耳鼻喉科) 專業人員如下有: 1.語言治療師:針對吞嚥及言語障礙進行評估及治療 2.營養師:針對營養攝取提供評估及諮詢 3.醫師:針對臨床診斷及相關病史提供醫療評估介入 4.物理治療師:針對病患擺位和大動作能力進行評估及介入 5.職能治療師:針對病患精細動作(使用餐具)進行評估及介入(*)飲食質地分類 6.護理師:協助執行吞嚥篩檢及吞嚥照護 IDDSI: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委員會(資料可在國建署查得) 固態食物 (*)7:容易咬軟質食:無吞嚥困難,飲食或喝水時也不會有嗆咳問題,有輕微咀嚼困難 (*)6:牙齦碎軟質食:無吞嚥困難,牙齒無法咀嚼,用牙齦咀嚼可輕易壓碎的食物 (*)5:舌頭壓碎軟食:進食能力可能有吞嚥困難,用舌頭壓碎的食物 (*)4:不需咬細泥食:進食能力有吞嚥困難,食物質地以泥狀 液態食物 (*)4:均質化糊狀食 (*)3:中濃稠流動食(right)質地無結塊具流動性不需咀嚼,如:果泥、肉汁、肉醬 (*)2:低濃稠流動食(right)質地流速比輕稠稍慢,適用舌頭控制較弱者,可用吸管亦可盛裝杯子飲用,如:糖漿、醬汁 (*)1:微濃稠流動食(right)質地流速比水稍慢,如:豆漿、果汁、嬰兒配方奶 食物備餐原則 1.接受語言治療師評估後建議的食物質地分級進行調配 2.單一質地且均質為原則 3.避免粉狀或微粒食物(如:芝麻) 4.避免混合質地食物(如:泡飯、湯麵) 5.避免黏度高食度(如:年糕、糯米) 液體備餐原則 1.接受語言治療師評估後建議的食物質地分級進行調配 2.切勿在接受評估前直接使用增稠劑 3.液體避免顆粒混雜(如:燕麥奶) 4.使用增稠劑後應盡速飲用,避免沉澱及影響口感 居家餵食技巧 1.參考語言治療師評估後的吞嚥技巧建議,準備餵食工具(如:湯匙、杯子) 2.確認患者清醒時餵食 3.保持安全進食姿勢:坐直90度、若坐臥上半身至少仰起60度 4.避免催促保持進餐氣氛 5.避免其他干擾源(如電視) 6.每口量以不塞滿嘴巴為原則 7.檢查口中是否有殘留,發聲時是否有濕潤聲 居家吞嚥練習 1.吞嚥練習以維持並提升口腔、咽喉肌群力量 2.練習前提仍須請語言治療師評估 3.居家最好的吞嚥練習是讓長輩吃喝食物 吞嚥迷思總結 Q:低頭吞嚥最安全? A:否;針對不同狀況會有不同擺位的姿勢,須接受物理治療師專業諮詢建議來練習 Q: 液體調稠就不會咳嗽? A: 否;有可能長輩感受不到異物感,可能導致食物掉入氣管造成靜默式吸入 Q: 沒有咳嗽就安全? A: 否;有可能長輩感受不到異物感,可能導致食物掉入氣管造成靜默式吸入 Q: 自己做運動就會好? A: 否;前提須先了解長輩在吞嚥上哪個肌群受損再來給予正確部位的肌群訓練

    2 | 3回應 | 200次觀看

    匿名

    好可惜沒有報名到

    顯示更多
  • 蔡秉晃

    手抖與巴金森的迷思
    大家好我是WACARE講師蔡秉晃醫師 我們將於4/13上午10點,進行【手抖無法控制?帕金森氏症恐找上你】,別錯過黃金治療課程。 課程前也邀請大家一起來進行手抖與巴金森的迷思的作答,我們也會在課程中進行解答 回應答案可以寫:1.A、2.B (數字為第幾題、英文為答案) 問題1:手抖和巴金森症是同一種疾病? A.是、B否 問題2:手抖只會出現在年長者身上 ? A.是、B否 問題3:巴金森是否無法治療? A.是、B否 問題4:巴金森症的症狀只有手抖 ? A.是、B否

    2 | 13回應 | 177次觀看

    全銀運動

    老師的課程就在明天唷!歡迎同學一起加入🥰

    顯示更多
  • 陳宛琳

    原來只要一條翹臀圈即可提升大腿肌肉力量(阻力訓練)
    翹臀圈大腿力訓練☺️ 課程發想: 健身房大腿外展訓練/內側肌群訓練機器 教材說明: 翹臀圈比乳膠型彈力帶更具彈力,且阻力強度也高點,故訓練效果亦相對提高👍👍 訓練時搭配竹子,透過2根竹子,可以讓身體更容易坐正正直,不僅可以改善長者駝背的問題,亦可增強長者核心肌群☺️ 訓練方法: 透過翹臀圈,套於大腿中間,利用自身的大腿力量出力,進行訓練,採用1組1-12下,並依身體狀況進行1-3組的訓練,進而慢慢增強 “大腿內外側肌群” 及 “臀中肌(叉腰手掌摸到的地方)” ,訓練時再透過2根竹子的支撐,可以使身體坐正不聳肩駝背,對於 核心肌群(腹部)增強核心肌群也有幫助👍 教學影片在下面連結唷❤️ https://fb.watch/iZS_Oh3x-7/ ❤️卡古勇健,人生都彩色❤️ #中高齡動起來 #我健康,我驕傲 #阿甜仔教練 X 講師 動動趣

    5 | 8回應 | 229次觀看

    匿名

    去購買的時候真的要說翹臀圈嗎😂 不知道購買的時候有沒有要注意什麼? 謝謝老師分享!

    顯示更多
  • 陳婕婼

    拳擊訓練能有效緩解帕金森患者困擾?
    帕金森氏症常見於60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 該族群的症狀為肢體顫抖、僵硬、步態異常, 導致該族群跌倒風險增加、日常生活難以自理。 Moore等人(2021)收集12名帕金森患者, 執行每周兩次且連續六個月的拳擊訓練, 每次課程時長為90分鐘, 檢驗方式為進行前測及後測得比較, 該研究欲探討拳擊訓練對該族群會產生甚麼效益。 ✨研究結果發現,經過六個月的介入,該族群的平衡能力獲得改善。✨ 🙋🏻‍♀️ 過去我在帶領帕金森團體時, 最擔心的也是該族群的跌倒風險, 以及受限於場地的配置, 因此在課程內容編排多以 坐姿有氧訓練、坐姿肌肉訓練為主, 平衡能力則以扶牆椅的 靜態、平衡動態訓練為主, 該研究以沙包作為拳擊訓練的器具, 使患者得以步態不穩時, 攙扶沙包穩定步伐, 利用沙包訓練患者上肢拳擊組合動作, 從組合動作中刺激上肢力量、認知能力, 使該研究獲得平衡能力改善的效益。 該研究已經發表一段時間, 近期才看到該篇文章並與你們分享, 給想開始訓練, 但不知該從何選擇的你。 推薦大家參加  03/10(五)10:00~11:00 「坐著也能打拳擊,鍛鍊肌肉提升心肺!」 這堂課程從簡單的拳擊拳法到快速到出拳技巧! 保證讓學員們在這堂課程收穫滿滿❤️ 資料來源: Moore A, Yee E, Willis BW, Prost EL, Gray AD, Mann JB. A Community-based Boxing Program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Balance in Individual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Int J Exerc Sci. 2021 Jun 1;14(3):876-884. PMID: 35096235; PMCID: PMC8758155.

    2 | 3回應 | 153次觀看

    匿名

    帕金森病患也能做,開眼界了!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