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阿修羅》影評:昭和時代家庭剖析,一群隱忍受傷的女人

《宛如阿修羅》(日語:阿修羅のごとく,英語:Like Asura)改編自向田邦子之同名小說,由是枝裕和改編並執導。左圖/擷取自Netflix。右圖/擷取自amazon.co.jp
《宛如阿修羅》(日語:阿修羅のごとく,英語:Like Asura)改編自向田邦子之同名小說,由是枝裕和改編並執導。左圖/擷取自Netflix。右圖/擷取自amazon.co.jp

向日邦子《宛如阿修羅》影視

是枝裕和以《宛如阿修羅》再次踏入他擅長的家庭領域,延續《橫山家之味》與《海街日記》作品風格,窺探傳統家庭中隱秘的情感糾葛與未言明的痛苦,透過溫柔但極具洞察力的鏡頭語言,探索角色糾結的內心世界──毛玻璃上紅唇悄然印下,模糊的痕跡滲透出曖昧又難以言表的情慾;人物在冰冷的窗戶上哈氣,一層水氣悄然凝結,隨後指尖寫下轉瞬即逝的無聲字句,童稚地表達情竇初開。細膩手法使影集充滿隱喻與張力,無需多言,就能觸及人物深藏內心的情感波動,使得《宛如阿修羅》廣受好評,無疑成為是枝裕和近年來評價最高的作品之一。

這是向日邦子的小說《宛如阿修羅》第四次影視改編。文本呈現日本男女糾纏不清的情感,懸在崖邊卻保持著微妙的平衡。既是對時代文化的深刻描繪,也是對人性的無情剖析。根據經典,阿修羅屬於六道之一,擁有接近天人的外貌,卻易怒、善妒、逞兇鬥狠,無法真正得道成為天人。以此形容女性雖如「阿修羅」充滿魅力,卻有無止盡的善妒的「雌競」矛盾。在情感面前,宛如失去神力,僅存永不見天日的心靈折磨。而這種情感的脆弱和矛盾,正是昭和時代特有文化和家庭結構孕育的,無法回避傳統價值觀和現代情感的碰撞。

《宛如阿修羅》。圖/擷取自Netflix

昭和時代的經濟背景與家庭結構

昭和時代(1926年-1989年)見證了日本從戰後重建到經濟繁榮的劇變。受惠於美國的經濟援助及國內工業基礎發展,再加上終身僱用制等社會結構的推動,日本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帶來猛烈的工業化與都市化現象。雖然極大豐富物質層面,但在家庭與性別角色的分工上,傳統觀念仍根深蒂固。男性為家庭主要經濟支柱,外出工作成為他們的主要責任;而女性則被期待負擔起家務、育兒等家務,無形肩負著維護家庭和諧的任務。女性的情感需求和自我實現經常被忽視或壓抑,家庭的穩定性是首要的價值與目標。

文本中家庭成員並非只代表個體的情感困境,更承載了時代變遷下的社會結構反思。竹澤家中的父親外遇,正是昭和時代男性家庭角色的隱喻。由於當時男性的經濟地位逐漸上升,他們在家庭中獲得了更多的自由與特權,在情感方面也開始貪得更多滿足。文本中典型的昭和男性外遇不僅是對妻子的背叛,更是一種對自我價值的再確認。將自己權力與自由視為理所當然,對婚姻忠誠的漠視,揭示了昭和時代男性在家庭中的缺位與自我膨脹,而這背後,隱藏著當時社會對男性的無形壓力,源自於經濟發展帶來的沉重期望。

《宛如阿修羅》。圖/擷取自Netflix

日本女性自古與男性一樣從事勞動工作,但同時還負擔著家事與生育,往往比男性更加辛勞。然而,在近代制度中,低學歷的年輕女性通常任職於工廠的進行簡單勞動,不過,高學歷的女性卻很難找到適合的職業發展空間。除了在小學校擔任教職外,幾乎所有女性在政府機關及企業中的角色都是輔助性角色,工廠中的女性勞工薪水也普遍低於男性。進一步升學的機會對女性來說相對較少,那些專為女性設立的高等女學校與女子專門學校,其教育理念也並非讓女性能順利就業,而培養「賢妻良母」,讓她們成為能相夫教子的專業主婦,成為菁英男性背後的女人。

性別與家庭結構的不對等,正是文本中情感矛盾的根源。竹澤阿藤這位母親,為昭和時代典型女性的縮影。她明知丈夫外遇,卻選擇默默承受,直至死去也未對丈夫的背叛表達任何控訴。這種令人唏噓的隱忍,並非單純性格使然,而是昭和時代女性在面對家庭、社會與文化期望時所承受的無奈壓力。

從江戶時代的家訓開始,女性便被道德規範所侷限,犧牲個人的情感需求來維護家庭的穩定和諧。即便昭和時代性別平等運動開始萌芽,但深層僵化的性別角色結構依舊未能改變,民法中,對男性外遇問題的處理並未追究其責任。這種不平等的制度讓女性在面對丈夫背叛時,往往選擇沉默。竹澤阿藤的選擇,從某個角度看,是一種對家庭穩定的守護,但也是時代賦予她的悲劇,是昭和時代女性淌血的文化身份烙印。

《宛如阿修羅》。圖/擷取自Netflix

四姐妹反映昭和女性多面向

文本中,除了母親角色外,四姐妹的形象也分別代表了昭和時代女性的不同面向,從各自的情感選擇、生活態度到面對家庭與社會壓力的方式,豐富立體了昭和女性樣貌,呈現不同在女性困境下的生存方式。

大姐綱子是一位花道老師,年屆中年依然風韻猶存。多年守寡,在寂寞的驅使下,選擇了成為已婚男子的情婦,愛情世界充滿了掩藏的熱烈,卻又絲毫不減優雅與自信。綱子是四姊妹中最具藝術氣質的,她忠於自己的感情,活得最為灑脫。即使從事著花道這門充滿東方禮儀的,愛情觀卻洋氣並重視個人主義,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自在游走,彷彿自明治時代至昭和時期越顯濃厚的「和洋折衷」文化。

二姐卷子是典型的昭和女性,作為一位中年家庭婦女,她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家人,將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性格沉穩、謹慎,既不張揚也不引人注目,完全符合昭和時期對女性的傳統期待。她隱藏自己的情感與需求,即使懷疑丈夫外遇,她也選擇默默忍受,從不表達懷疑與痛苦。然而,當她開始主動表明自己的懷疑,這不僅是對丈夫行為的挑戰,也象徵著昭和時期女性意識的初步覺醒,也反映了女性在家庭與自我認知中逐漸尋找平衡的過程,既令人心疼,又讓人敬重。

《宛如阿修羅》。圖/擷取自Netflix

三姐瀧子穿著簡單,看似隨意,卻總讓人感覺她隨時準備投身工作。然而幹練的背後,隱藏著波濤洶湧的情感。瀧子的愛情不像其他姐妹那樣轟轟烈烈,而是默默地在時間的深處醞釀,既純粹又自律,處處體現在日常與細微舉止之中。她的生活方式反映部分昭和女性試圖突破傳統束縛、尋求平等與自我實現的努力。不依賴外界的認同,也不追求過多的物質裝飾,幸福來自內心滿足與對愛情的真誠理解。她能夠在親密關係中保持自我,無需妥協或失去對自己身體的掌控,達到性自主,象徵著昭和時代女性在向職業發展、平等地位逐步邁進。

四妹咲子,代表了昭和時代女性在消費主義與浮誇昭和摩登文化影響下的另一面向。隨著昭和經濟快速發展,物質生活豐富,消費主義迅速蔓延,年輕一代開始追求更具個人特色與享樂主義的生活方式。咲子愛上了一位拳擊手,經歷了婚前同居、奉子成婚,在丈夫成為植物人後堅守情感,最終卻因空虛而出軌背叛。波折的愛情故事,彷彿映射了昭和時期人們既享受消費主義帶來的物質富裕,也深陷紙醉金迷的陷阱。在昭和末期,1985年《廣場協議》的簽訂,使日元升值,過剩資金湧入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經濟隨之而來。咲子的最終的際遇,仿佛預示平成泡沫經濟的前奏。

結語

近年來,日本社會掀起了一股「昭和鄉愁」熱潮,從懷舊的街景重現到以昭和為背景的影視作品,都顯示出對那個時代的深切嚮往。昭和時代似乎代表著一個單純、溫暖的世界,帶有濃厚的人情味與懷舊感。然而,《宛如阿修羅》卻為這種鄉愁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它揭示了昭和時代中,家庭結構和性別角色的束縛,使得每個角色深陷情感泥淖,無論表面上如何努力適應與順從,甚至假裝豁達,實則被推入「修羅場」的深淵。對昭和時代的追憶,是現代人對過去的「黃金年代情結」的理想化想像。它或許有獨特的浪漫,但隱藏著社會結構的問題仍是事實。不過,也或許,每個時代的家庭都有本難唸的經。

本文為【詹氏瞻視電影院】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宛如阿修羅》。圖/擷取自Netflix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小說 改編 昭和時代 日本 佛教 影評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宛如阿修羅》影評:昭和時代家庭剖析,一群隱忍受傷的女人

《粗獷派建築師》影評:奧斯卡大熱鉅作,卻是風格割裂的史詩夢

藏在春聯裡的情意 從安徽小山村到三重秀江里

《巴布狄倫:搖滾詩人》影評:簡單不失深度,表演醇厚迷人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