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13字
客戶抱怨產品標籤印錯。客服部門甲回報:「是A產品標籤內容印錯。」乙則表示:「B產品的標籤才印錯。」主管追問:「究竟問題出在哪裡?」這類瞎子摸象的情況屢見不鮮,尤其在剛接到客戶申訴時,信息混亂、眾說紛紜,讓人一頭霧水,矛盾不斷湧現。
經過與客戶來回澄清,並做了內部查核之後,原來是B產品上的標籤錯印成A的內容了。但光是澄清什麼才是真正的問題,就耗費了不少時間,真相才逐漸明朗,也耽誤了找出發生的原因與提供解決對策的時效。
客戶在描述問題時總是模糊不清,往往反映出來的是「事物」,而非完整的「事件」,因為他們通常無法立即釐清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尤其日系客戶經常會「聽到聲音就以為看到影子」,根據有限訊息(聲音),就要求我們分析原因,推測完整情境(影子)然後提出因應的措施。
所謂「事物」是指具體或抽象的「瑕疵」、「存在的物體」或「現象」;偏向靜態、穩定的概念,可以是有形或無形的,所關注的是「存在什麼」或「是什麼」。例如:標籤內容是錯的、哪裡有缺陷、異常現象等。
而「事件」則是一種「發生的事情」、「活動」或「變化的過程」;偏向動態,著重於時間軸上「發生」或「變動」的經歷,強調「什麼事情發生」或「過程的變化」。例如:收到B產品後在入料檢驗時,發現標籤內容與規格不符。
培養自己能在第一時間識別出真正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關鍵就在於改變對問題的描述方式,將「事物」轉換為「事件」,使其更加情境與動態化,有助於加速雙方對問題的釐清與解決問題的時效。
即使一開始無法掌握問題根本,仍可根據對方提供的有限訊息,將自己所理解的進行推論,透過改變問題描述方式進行反向操作,詢問並引導對方進一步確認事件經過然後給予回饋,從而更精確地檢視雙方對問題本質的認知是否一致。
這種將事物轉換成事件的描述能力,不僅是一種語言表達技巧,更是思維方式的重塑,通過將靜態的事物框架轉化為帶有時間、變化與行動感的動態敘述,有助於團隊快速釐清問題本質,並制定更具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