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129字
「台灣的老屋問題嚴重,要在短期內全面更新重建,不切實際,也緩不濟急,」內政部次長董建宏12月初在一場「老宅延壽」研討會上直指,全國屋齡超過30年的老屋約有500萬戶,占總體住宅一半以上,顯見高齡老屋已成為台灣重要的社會課題,而「老宅延壽」正是內政部新發想的解方,它跟都更有關嗎?會比都更重建更好推動嗎?
台灣房屋老化情形嚴重,舉凡老人住在沒有電梯的老屋,自此囚居,或是每逢地震,就震出一批危老房屋。監察院審計報告也提出,台灣的老舊都市地區,過往因都市發展定位不明,加上長期未落實土地使用管制與建築管理,以致市區街道狹小擁擠,不符現行消防及建築安全規定。
這些老屋要翻新,要重建,都更是釜底抽薪之道,只可惜近年都更腳步牛步化,根本趕不上民眾對居住品質與安全的需求。不過,都市更新並不是只有大眾熟知的「重建」一種方法,依據《都市更新條例》規定,都市更新還可採取「整建」和「維護」兩種方式處理,達到老宅延壽的效果。
過去內政部的政策方向,都是以重建為主軸,整建和維護淪為配角,現在政府則打算把重心轉向「老宅延壽」,藉由加強老舊建物的整建維護,不需要拆除老宅重建,只要透過簡易、快速的評估與修復補強技術工法,就能在短期內,達到老宅的整建維護,不僅延長建物壽命,還能活化都市機能。
老宅延壽 台北市十年累計百案
據了解,目前內政部正在盤點中央補助都更整維未來的檢討方向,包括跳脫都更程序,讓老舊建物機能復新,以及建立專業輔導顧問團隊等,知情官員說,「現在都更重建走的程序太多,要花上好幾年,有一些房子如果不需要重建,就鼓勵去做外牆整修,或內部修繕,讓老房子不用重建,就有新生的機會,這樣也比較快達到都更的目標。」
搶在中央老宅延壽政策的前頭,過去10年,台北市則已完成100件的老宅整維案,台北市是怎麼做的?實務上有遇到那些困難呢?
整維成功關鍵1、住戶要齊心
「整維要成功,住戶的團結度要夠,」台北市都市更新處工程科股長郭啟琰提出他的第一線觀察,他說,同一個社區或同一棟住戶,只要自主性夠,老鄰居好溝通,就能很快成案。
可惜,很少有案例是一開始大家就講好的,「光是整合意見,至少要一、兩年,再加上施工,保守估計完成整維,就要三年以上。」郭啟琰說。
以台北市申請最多的老宅增設電梯為例,目前台北市政府已大幅簡化申請程序,只要取得住戶過半數同意就可以啟動,但實務上,也常見有些住戶不願意出錢,或是考慮到必須拆除自家的違章建築,會縮減使用空間,就不願意配合,即使政府提供補助也沒有用。
再舉外牆拉皮為例,郭啟琰說,大樓的外牆拉皮整新涉及建築管理法規,依《建築法》規定,必須取得百分之百住戶同意,實務上更困難,由於還牽涉到辦理變更使用執照許可等程序,總體經費動輒上千萬元,住戶意願又更低了。
另一個住戶整合的難點是,由於老舊公寓都沒有設置社區管委會,雖然台北市的法規放寬,可由同意整維案的住戶中推選代表人,作為與政府的聯繫窗口,未料涉及到住戶要先分攤費用,最後由政府將補助費撥給代表人,由代表人把錢再分派給住戶,有的住戶對代表人不信任,爭相擔任代表人,結果協調不成,導致破局。
整維成功關鍵2、申請程序要再更簡便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11月底,都更重建案達1,027件,都更整建維護案卻只有163件,僅占整體都更案的14%。之所以會如此,除了住戶整合意願不高,現有繁瑣的都更程序,也是關鍵。
郭啟琰指出,都更重建和整維的法源都是《都更條例》,整維的申請程序和重建大同小異,都要提出都更事業計畫,並須整合所有權人一定比例同意,後續又有都更事業計畫報核、公開展覽、公聽會、審議核定、監管等法定程序及行政作業繁複。
因此,台北市在2015年依據《地方自治法》自訂作業規範,每年編列5,000萬元預算,開辦簡易整維方案,未向中央爭取補助,才能跳脫原本複雜的程序,加快老宅整維速度。
整維成功關鍵3、專家團隊幫忙推一把
老宅延壽的第三個關卡是,即便許多住戶有了申請老宅整維的意願,但下一步怎麼做,整修怎麼設計?如何施工?經費多少?滿肚子疑慮,都希望能徵詢專業的建築師、施工廠商意見。
郭啟琰說,現在大都是民眾看到附近有老宅整維的成功案例,就自己去要名片接洽廠商,一個介紹一個,進度很慢。儘管台北市也成立老宅整維輔導團,但為了避免圖利廠商的嫌疑,也不便介紹個別廠商給住戶。
他建議,中央未來可修法比照都更重建的作法,由政府成立第三單位媒合,像是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各縣市住都更中心,透過公法人身分,依據老宅個案的狀況強化專業輔導,甚至直接轉介廠商,結合民間和政府資源,這樣才會走得下去。
內政部官員也提到,如果要全面實施「老宅延壽」,就不太可能依照現有的《都更條例》程序,但是否提出一套新的老宅整維計畫,還要和地方政府、學者專家討論,希望未來能建構一套完善的延壽機制,加速老宅延壽整建維護工作。
延伸閱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