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55字
撰文者:老馬
摘要台股新春開盤遭遇大震盪,未來獲利關鍵在於進場的時機與如何控制成本。除科技、半導體外,金融與傳產股亦值得關注,但持股不宜超過5成,並要適度配置黃金、原物料、期貨、債券及外幣等避險資產。
雖然台股新春開盤不甚理想,但仍優於我的預期,畢竟全球股市在過年期間出現大幅波動,科技股也出現不小的修正幅度。主要原因是中國公司推出的DeepSeek帶來市場驚奇,雖然其實際效率、應用層面及影響仍待觀察,但對AI龍頭輝達及其相關供應鏈造成衝擊,加上股價原本就處在高峰,拉回的賣壓就顯得十分強勁。
之後會如何發展?我的看法如下:
2025春節開盤後市發展
股價表現與檯面上的利多或利空息息相關。當市場預期樂觀、企業估值偏高時,任何的利空消息都可能被放大,產生更顯著的負面影響。
反之,在市場悲觀、股價偏低的情況下,即便利多消息影響有限,也可能輕易推動股價上漲。因此,接下來陸續發布的企業財報將是觀察重點。
全球股、匯、債市表現
隨著川普正式上任,市場先前高度預期的樂觀前景將受到檢視。調高關稅帶來的國際競爭壓力,以及通膨上升的風險,都是無法避免的挑戰。這也清楚說明為何美債殖利率上升,而債券價格卻下跌。
畢竟截至目前,美國經濟數據仍以正面為主,但歐洲或中國則已顯現疲態。因此,全球股、匯、債市的表現可說是天差地遠,也反映出今年資產配置與操作的難度。
獲利關鍵在於進場時機
我認為,這波大震盪只是前菜,未來市場將屢次出現超乎預期的驚奇變化。若想獲利,關鍵在於掌握進場時機並控制成本。
此外,除了關注高科技與半導體產業外,金融、傳產(特別是穩定配息的標的)也不容忽視。當然,整體持股比例不宜超過5成,而黃金、原物料、期貨、債券及外幣等避險資產,亦應適度配置。
跌深後的強勁反彈無可厚非,但仍應避免過度樂觀與積極操作。適時保持觀望,有時不作為也是一種策略。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周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張忠謀教你:兩個主管缺,一個帶二萬人,一個帶六十人,你選哪一個?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