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保存40年的記憶:錄影帶的「2025年大限」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經驗,小時候家裡有一台錄放影機,然後大人都會去錄影帶出租店,租電影或是日劇、日本綜藝、日本動畫、女子摔角等錄影帶,下課後還會約鄰居同學,一起來看錄影帶。
那是我在1980年代時的成長回憶,相信也有不少台灣人跟我有相同的經驗,而這也是錄影帶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然而曾經是主流的錄影帶,如今卻面臨了所謂的「2025年問題」,而其所牽涉的,是人類的歷史記憶永久消失。
▌錄影帶簡史
錄影帶是磁帶的一種,在帶狀材質上,覆蓋一層磁性粉末所製作的敷料,透過磁頭的讀取或寫入,可將資料寫入並保存,成為廣泛應用的資料儲存媒介。早在19世紀末,科學家便發現可以透過永久磁鐵,改變某些磁性媒介物的排列,進而得以儲存某些資料。
而這樣的特性後來開始應用在聲音的錄製,1930年代更發展出磁帶,不但成為錄音的儲存配備,1950年代並逐漸應用到電腦的資料儲存,更研發出錄影帶,取代過往的膠卷成為電視台的影音設備。
可以說早在20世紀中開始,在專業市場上幾乎都是以磁帶,作為各種儲存媒介。之後因為生產成本降低以及科技的進步,磁帶的取得不但便宜且入手容易,其應用便逐漸跨入家用市場,隨處可見的匣式或卡式錄音帶,就是廣泛應用磁帶的實例。
▌兩大系統之爭
1975年,日本電機大廠SONY發表了新型家用錄影帶系統βmax(Betamax),正式將電視台使用的紀錄磁帶小型化、家用化,開啟了錄影帶走入一般家庭的歷史。隔年1976年另一家日本影音公司日本勝利(JVC),也發表了家用錄影系統(Video home system、VHS),家用錄影帶市場就此進入新的局面。
由於兩者的規格有極大的差異,最終演變成世人所熟知的錄影帶規格大戰,不過卻也因此擴大了家用錄影帶的使用,成為當代使用最為廣泛的影視媒介。不僅僅是在電視電影市場,廠商也利用成熟的家用錄影帶技術,研發出可搭配錄製的攝影機,許多民眾也利用錄放影機來錄製電視節目。
平心而論,由SONY所研發的Betamax系統,有著錄影帶體積較小、且畫質與音質較佳的優點,至於VHS則有製造成本低廉的優點,體積則較Beta系統大,所以當年台灣還有大帶與小帶的稱呼,不同的錄影帶無法使用不同系統的錄影機,有經歷過這段歷史的國人,想必應該很有印象。
不過Beta系統因錄影機的系統較為複雜,加上SONY在關鍵技術上的掌控,對於製造商的價格成本來說,一直無法降低也導致部分廠商對SONY的不滿,也讓其轉為支持VHS系統。
且在美國市場,由於主要的製造商RCA(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美國無線電公司)在錄影帶規格上,選擇與松下電產(Panasonic)合作,主要是因松下提供以降低畫質的錄影方式,錄製長達4小時的節目(LP格式),來達到RCA原本的要求,也讓較為便宜的VHS迅速普及,結果就是Beta系統的市佔率逐漸滑落。
就在SONY的誤判、以及畫質上的不願妥協,錄影帶規格戰最終由VHS勝出,成為家用錄影帶系統的唯一霸主。直到1990年代影音數位化的技術成熟,錄影帶才逐漸地退出主流市場;到2016年最後仍在製造的日商船井電機停產錄影帶,宣告錄影帶的時代正式結束。
至於Betamax雖然退出了家用錄影帶的市場,不過由於其優異的影音表現,成為專業市場的格式,在電視台的製播上,幾乎採用SONY所開發出來的Betacam系統。再者,家用攝錄影機的規格上,SONY更憑藉其專業市場的開發經驗,發展出類比式的V8系統與後來的數位化DV系統,使用的錄影磁帶更擊敗了VHS-C,長期成為家用攝錄影機的唯一選擇。
而傳統的VHS系統,雖然在1990年代面臨數位化的挑戰,以及DVD光碟的出現,而逐漸式微,不過直到21世紀初期,錄影磁帶仍有不少商品推出,包括可紀錄數位訊號、還能長時間錄影的S-VHS與D-VHS等,直到2005年之後才陸續被更為輕巧與便於收藏的藍光DVD所取代。
▌錄影帶檔案的「2025年危機」
由此可知錄影磁帶的應用相當廣泛,並且為人類留下龐大的影音資產,因此被稱為是「人類的第二記憶」。不過由於磁帶的特性,大約使用20年左右其磁性就開始減弱,即便是在良好的保存環境下,約莫40年就將無法讀取,這即代表,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的錄影帶,很有可能在2025年內容就將消失。
2019年國際影音檔案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und and Audiovisual Archives)就提出呼籲,VHS的錄影帶持有者,應該要儘速的進行數位化,否則在2025年這些影音記憶就將消失,再也無法回復,因此被稱為是「2025年危機」(或是2025年問題)。
錄影磁帶使用最多的電視台、影音製播公司以及公民營蒐藏單位等,早在多年前即開始進行數位化的作業,然而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有非常多利用家用攝錄影機拍攝的錄影磁帶,如今面臨到錄影帶即將消磁的危機,而當年的主要使用者,如今大多邁入高齡,對於數位化的程序,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在面對2025年問題,許多學術單位開始投入搶救的工作,像是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學院,自2017年開始便陸續下鄉,搶救了超過1,000部的錄影磁帶,並完成其數位化。在日本除了學術機構之外,不少攝影器材連鎖店,提供了數位化的服務,期望在這些錄影磁帶消磁之前,能夠搶救並將其數位化。
只不過到目前為止,目前完成數位化的比例,仍然非常低,雖說並非所有的錄影帶都會在2025年就消磁,但如果沒有搶救這些影像,隨著時間不斷地流逝,曾經被記錄下來的珍貴影像就將會消失了。因此將這些文化遺產留給後世,或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重要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