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
Liquefaction Susceptibility Inquiry System

何謂土壤液化

臺灣位屬地震帶,有1/3是沖積平原,地質鬆軟,加上這些地區人口稠密與各種工程建設發達,故相對容易產生土壤液化災害。土壤液化主要發生在近代沖積平原地區深度20公尺範圍內,始於飽和含水的疏鬆砂粒土層。當地震力震動使地層結構趨向於緊密的過程中,砂土層孔隙體積會變小,形成比原來緊密和安定的結構,而其中的水壓力變的很大,導致砂土結構崩壞,暫時呈現像流砂的狀態,即為土壤液化。土壤液化同時也會導致地基支撐力降低,所以建築物若未做抗液化設計,將可能下陷、傾斜或倒塌。土壤液化一般會發生在港灣、近代河口三角洲、沿海平原、近期河床堆積、舊河道、自然堤周圍、谷底低地、沖積扇的扇緣等地質環境,或是人工填土區、抽砂回填的海埔新生地等地區,液化後常伴生噴水、噴砂、噴泥、地表龜裂、沉陷等現象。此現象通常需要強烈的震動觸發,例如地震,故常被分類為地震災害之一。

在進行詳細的土壤液化潛勢評估時,則依據土壤特性、含水層特性及可能觸發土壤液化的地震特性分別加以探討。其中土壤特性包括顆粒大小、形狀及顆粒組成等。通常淘選度良好、顆粒分布均勻的細砂或粉砂質細砂較容易產生液化,地層在液化發生後,失去原有的承載力,呈現如流體般之狀態,可能產生地表噴水冒砂以及沈陷等現象,若地形有高低起伏時,土壤可能如流體般產生側向擴展流動,這些情況都可能造成結構物沈陷、傾斜及基礎承載力不足等現象,進而影響建築物安全。地下水位的高低也影響土壤液化潛勢,位於地下水位面以下之土層才有可能發生土壤液化,但深度超過20公尺的土層,因其覆土層厚,有效應力較大,不易產生土壤液化,故不納入土壤液化潛勢分析範圍。

綜合以上所述,較可能發生土壤液化的條件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