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頂大

近期傳出幾起頂大「特聘」爭議。陽明交通大學段姓教授,因校方認為她授課時數不足,不審她的特聘案告上法院。記者林伯東/攝影 教育

特聘宮鬥/授課不足被擋特聘教授 頂大師怒批成教書匠

台大國發所長劉靜怡未被推薦為特聘教授爭議才落幕,陽明交通大學段姓教授,則因校方認為她授課時數不足,不審她的特聘案告上法院。學校申訴評議委員會認為段師申訴有理,法院卻兩度駁回,段師感嘆高教險惡,頂大竟把研究人才當成教書匠。被形容為「皇貴妃」的特聘教授,為何選聘標準會有巨大分歧?

大學教授們多少都碰過學生要求停修,理由各式各樣,台大政治系教授王業立認為,學生淘汰率低應是全國的問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大學停修/教授嘆退學制停擺 「人人畢業潮」將侵蝕高教?

台大等頂大申請「停修/棄修」的人數逐年增加,校方開始思考如何在鼓勵學生探索與抑制不健康追求GPA間取得平衡?頂大教授提醒,停修並非船過水無痕,課程會被登記在成績單,申請國外研究所審查時可能會被問原因。也有教授表示,退學制度幾乎形同停擺,「成績」越來越缺乏鑑別度。

大學有棄修、停修制度,對成績落後的學生而言,棄修能減低被退學的機率,但也提高延畢可能。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大學停修/怕退學?台大等頂大棄修達3成 推薦生申請低有原因

大學的「棄修/停修」制度能減低被退學機率,但也提高延畢可能。聯合報數位版調查發現,台大、成大等頂大每學期約有二至三成學生申請停修。另有研究指出,大二生停修率最高;推薦生與繁星生的棄修率則是所有入學管道中最低。 究竟,停修制對大學生和高教有哪些影響與衝擊?

政治

圖解頂大成績通膨 拿A以上逐年增 國外A+門檻有多高

台大大學部學生「A及A+」占比高達5成9,台灣師大A以上占比6成4,「高教成績通膨」嚴重,影響學術聲譽,求職與申請國外研究所也會被質疑。

為避免學生對學期分數分分計較,包括台大、清大等大學,都將百分制改為等第制。圖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成績通膨/頂大生無法容忍沒拿A+ 台大師嘆調分很痛苦

為避免學生分分計較,台大、清大等大學將百分制改為等第制,卻讓學生更在意89分與90分的差異。有台大教師坦言每學期評分很痛苦,要花時間調來調去。陽明交大教授也說,曾有學生要退選,因為無法容忍有沒拿到A+的課程。面對學生要求調高分數,教授各有不同作法,有的人堅持「三不一沒有」,也有教授盡可能滿足學生請求。

台大大學部學生「A及A+」占比總和高達5成9,高教成績膨脹,影響學術聲譽,求職、申請國外研究所也會被質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成績通膨/求職沒鑑別度 台大聯手頂大擬修改A+標準

「我在大學時代可是全部拿A」,這句話現在幾乎沒意義了。台大大學部學生「A及A+」占比總和高達5成9,台灣師大A以上占比6成4。高教成績通膨,影響學術聲譽,求職、申請國外研究所也會被質疑;台大擬修改A+分數區間和人數比例,但若其他頂大沒調整,台大生申請研究所是否會不公?

一名任職於國立大學的助理教授,遭校方以違反聘約情節重大解聘,其中之一的理由,是他10年僅指導2名碩士生,僅參與系內3場學位論文口試。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指導教授/解聘判決二度翻盤 指導研究生是教學義務?

任職於國立大學的林姓助理教授,遭校方以違反聘約情節重大解聘,理由之一是他10年僅指導2名碩士生,僅參與系內3場學位論文口試。林師不服提起行政訴訟,竟兩度逆轉,判決結果為何天差地別?指導研究生是否為教學義務,更引發討論,台大資深教授認為,要看清況。

中山大學2年前就成立半導體學院,規畫半導體和AI雙軌學分學程,圖為中山大學半導體製程設備。圖/中山大學提供 教育

AI求才/中山大學與緯創開課 客製化培育引領產學合作

台積電宣布2025年在高雄廠量產2奈米高階晶片,超微、輝達、思愛普都到亞灣設立研發中心,AI人才炙手可熱,中山大學跟緯創資通合作「AI跨域應用產業碩士專班」,學生畢業後就能進入緯創擔任研發工程師,但這樣能補足AI人才缺口?

私立大學教師跳到國立大學或頂大,會被「降等聘任」?有資深教授說,有可能是因系所要趁對方最有潛力時「搶聘」衝論文。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升副祕訣/降等聘任靠主觀認定?系所挑潛力股「搶聘」

私立大學副教授跳到國立大學或頂大,會被「降等聘任」?有資深教授說,有可能是因系所要趁對方最有潛力時「搶聘」衝論文,不過有學術圈人士透露,是否降等聘任,有時僅靠主觀認定。已在私大兩、三年的年輕助理教授若有機會往國立跳槽,需評估哪些面向?台大教授建議對準這個需求。

東京大學是日本第一志願。路透 國際

考東京大學要苦讀? 「日讀90分鐘」就上榜關鍵秘訣曝

要考進頂尖大學,考生無不廢寢忘食。現在有日本第一志願東京大學的在學學生和校友出書,分享每天讀90分鐘就考上東大的訣竅。與其說這是天才讀書法,更貼切的說法也許是「地才」讀書術,到底要掌握什麼關鍵?

陽明交大114學年度招生,首將外國語文學系拆分「跨域人文組」、「語言科學組」,希望在人文學科中走出一條理工的風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理科腦的人文學科崛起 陽明交大打造語言學就業藍海

陽明交通大學明年首將外文系拆分「跨域人文組」、「語言科學組」,嫁接大型語言模型、甚至失語症治療;中山大學也有共學群做法。人文式微?「語言能做的事很廣」,結合「理科腦」也能打出招生和就業藍海。

台灣大學在世界排名狠被中港星前百名大學甩在後面,追根究柢的關鍵原因,就出在資源。圖為台大校園外觀及學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評論

台大教授充滿「地攤精神」 明明夠強為何難化為競爭力?

台大在世界排名狠被中港星前百名大學甩在後面,一句話,問題出在資源。以現在民意凌駕專業的氛圍,若政府把高教資源集中在台大,就是「政治不正確」。台大拿到的經費跟國外頂尖大學沒得比,當人家在比買什麼實驗器材時,台灣還在吵老師研究室有無冷氣、教室會不會漏水。台灣高教充滿「地攤精神」,教授什麼都要自己來,也因此變得很強,但台灣的制度,卻沒辦法把這些強大變成競爭力。

近年每年約1%的高中畢業生出國念大學且逐年漸增,建國中學每年大約3%學生出國,顛峰時期甚至高達1成。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流失台生/升學制度老是突襲 高中生上醫科先出國留學

教育部統計,近年每年約1%的高中畢業生出國念大學且逐年漸增,建國中學每年大約3%學生出國,顛峰時期甚至高達1成。 政大教授姜世明指出「台灣升學途徑常常會突襲學生」,多元升學管道仍隱藏可能存在的機會不平等,造成優秀學生未必能依其努力及程度,獲得其相稱的大學科系錄取。

有頂大研擬優化升等制度,要求送審人學術成就應列在國內同領域同等級教師前40%或50%,或送審論文須有國外共同作者列為條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升等幕後/頂大擬要求升等論文須國際合作 連愛因斯坦都難達標?

學術著作審查是大學教師升等重要一環,建立標準化的外審制度有其必要。有頂尖大學正研擬優化升等制度,要求送審人的學術成就應列在國內同領域同等級教師前40%或50%,或是考慮將送審論文須有國外共同作者列為條件。不過有學者指出,此舉恐造成「掛名」亂象,難道愛因斯坦是因為有國際合作而偉大的嗎?

以北一女中本學年高二編班為例,傳統的文法、商管第一類班群為5個班,第二類理工班群4個班,第三類醫護班群最多則有11個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高中三類組醫護班群變多 搶讀數A背後不光為了就業

今年申請入學以人社學科為主的大學招生多受挫,名額使用率跌破7成。近年選讀文法商管班群的高中生愈來愈少,經訪查多所明星女中,今年即將升高二的學生未因半導體、AI選擇理工,而以醫護班群為主。這現象除是就業考量,為何與選攻數A的升學策略也有關?

根據台大統計,近年學生通過一階篩選後,報名二階的比例逐年下降,過往約8成學生會參與二階段面試、筆試,今年則是73%。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頂大二階報名率跌至7成 考生現賭徒心理 要擊敗升學系統

113升大學申請入學13日放榜,考招改制影響下111、112學年考招多震盪劇烈,學界本料今年回穩,但最終申請入學仍留下1.1萬個缺額僅次於去年,頂大往年申請入學二階報名率多有8成,但近年多跌至7成多,代表學生即便通過一階段篩選也不參加二階甄試,反要直攻分科測驗。 近年觀察,學生多在一階段過篩後認為「填低了」,即便有學生6個志願都過一階篩選也認為虧了,有機會想再到更好的校系...

台灣科技新創圈AI專家程世嘉在臉書上公開表示,反對台灣的學生在AI開始起飛時,一窩蜂開始轉系到資訊、資工、資管等相關科系。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黃仁勳風潮台灣教育倒向半導體 學者憂比揠苗助長更釀災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來台掀起AI風潮,也引發台灣教育是否過度傾斜半導體論戰,甚至有許多家長期待子女提早投入;頂大教授憂心表示,在沒有完備基礎學識之前強灌半導體學理,就好比沒有訓練沒有裝備就讓年輕人去登高峰相當危險,比揠苗助長更殘忍,且人才太偏往某一個產業,未來人才失衡恐又是另個災難。

根據國科會2023年最新統計,近10年高等教育部門研發經費,八成仍來自政府部門,企業部門僅占一成多。圖為國立台灣大學。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輝達感謝17所大學產學合作 為何高教研發經費企業只占1成?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日前於Computex期間開講,螢幕秀出合夥企業和17所大專校院名單。近年來政府大力投資半導體、AI等護國神山群,連帶影響教育政策和人才培育目標。然而根據國科會2023年最新統計,近10年高等教育部門研發經費,八成仍來自政府部門,企業部門僅占一成多。

一名高三生申請某間藝術大學沒錄取,直接去學校向教授討說法,引發教育工作者們熱議。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普信時代/少子化助長教學現場惡化 普信生如何學習接受失敗?

一名高三生申請某藝術大學沒上,為此「殺」去學校問落選原因,有網友批評此舉是「普信」。「普信」一詞出自大陸脫口秀節目,意指普通卻充滿自信,這名高三生的故事引發教育工作者熱議,有大學教師直言學生上課吃麵、啃雞排是常態,甚至把老師當喜劇演員;也有高中老師怕講話太大聲打擾到睡覺學生,恐被投訴。若如大學教授們所預言,「普信趨勢」無法擋,那麼家長和老師,如何避免教出普信生?又該如何與他們互動?

一名高三生申請某間藝術大學沒錄取,直接去學校向教授討要說法。學者分析,這是躺著就能進大學造成的「普信」現象。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普信時代/面試不錄取找教授討說法還要求翻譯作業 普信生為何自認好棒棒?

一名高三生申請某間藝術大學沒錄取,她直接去學校向教授討要說法。一名頂大英文系教授收到學生寄信給他要求幫忙翻譯英文作業;學者分析,這是躺著就能進大學造成的「普信」現象,但也有大學教師肯定考生,勇敢為自己爭取權益;普信生們的特質是什麼,出了社會吃過資本主義的鐵拳才會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