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對許多Z世代來說,還清學貸以及找到薪水支付得起的棲身處,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日本大學畢業生卻沒有這樣的煩惱,將在今年3月畢業的大學生,超過4成在一年前就至少收到一份工作邀請,創下2016年以來大學畢業生的最佳就業前景。在全球已開發國家,畢業即失業的普遍困境中,日本何以能夠脫穎而出?
日本2022年勞動生產力平均1小時52.3美元,在OECD的38個成員國中排第30名,名次年連下滑,刷新有數據的1970年以來最低紀錄。然而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國際成人技能評量計畫,日本人三項都是世界頂尖之一。既然日本人很優秀,為何生產力那麼低?日本學者從OECD、日本國內調查來解析企業用人的窠臼。
「我在大學時代可是全部拿A」,這句話現在幾乎沒意義了。台大大學部學生「A及A+」占比總和高達5成9,台灣師大A以上占比6成4。高教成績通膨,影響學術聲譽,求職、申請國外研究所也會被質疑;台大擬修改A+分數區間和人數比例,但若其他頂大沒調整,台大生申請研究所是否會不公?
缺工時代,企業開始積極向中高齡勞工招手,人力銀行觀察,明年職場「全齡人才」時代將更明顯。104人力銀行發現,隨著九年級生開始進入職場,加上中高齡重返就業,職場同時跨越六個年級生(四、五、六、七、八、九年級生)、三個不同世代,最老vs.最年輕世代一起工作將成新常態。
即將告別2024年多變的一年,2025年就在眼前,在世代變化、科技發展迅速時代,明年就業市場會出現什麼新變化?日前全球招募與求職網站Glassdoor分析2025職場趨勢,點出明年將進人「大副業時代」,台灣版的2025年職場又有哪些關鍵字?
近年大學學歷取得容易,攻讀研究所也不再稀有,市場上出現「學歷無用論」論調。但主計總處資料顯示,2023年本國籍全時受僱者碩士以上學歷全年總薪資134萬元,比起大學及專科的73.4萬元多出近一倍,近幾年本國籍全時受僱者薪資中位數也可看出,大學學歷及研究所學歷差距明顯加大,碩士學歷含金量變高了嗎?學歷愈高愈有助就業嗎?
單次零工(spot work)、共享滑板車、Mercari等在日本爭議頻傳,行銷顧問指出,這類C2C(消費者對消費者)的商業模式共通點是以性善論為基礎,若營運方節省人力成本,損害企業價值和品牌的風險不可小覷。 新創企業透過手機APP,提供單次零工的媒合服務,工作時間、時長與地點能自由選擇,例如最大平台TIMEE有超過900萬人登錄,卻有被「暗黑打工」惡用的可能。...
據內政部去年統計,台灣的離婚率高居亞洲第二,也使得單親爸、單親媽族群愈來愈多,要照顧小孩又得兼顧工作,加上政府對單親家庭協助有限,若缺乏其他社會支持系統,往往身心俱疲,聯合報數位版今天起一連三天,透過知名彩妝師吳燦城及有「南台灣活菩薩」美譽的寒梅基金會創辦人陳楊麗蓉的專訪,一窺單親父母如何扭轉人生,而單親爸比起單親媽更容易陷入弱勢環境,該如何求生?歡迎訂閱分享。
勞動部長何佩珊日前首次揭露低薪標準為3.1萬元,讓低薪再度成為熱議話題,政府近期透過經發會提出八項改善低薪策略,但是真能解決低薪問題嗎?哪些低薪族群最該被關切,最要被救?部分學者提出的定額補助,是好解方嗎?
32歲的會計師格拉瑪荷自認高中成績不好,連輔導老師都說他最多只能念社區大學。儘管如此,他還是拚到一所大學並且力爭上游,畢業後成功擠進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德勤(Deloitte),卻在任職18個月後被解雇。如今身為科技公司Dropbox的會計部門主管,年薪近30萬美元(約新台幣950萬元),格拉瑪荷也分享當時他犯了那些錯,給予社會新鮮人受用的職場建議。
疫後全球旅遊復甦,郵輪市場也快速回溫,2024年到2028年間將有超過50艘新郵輪上線,面對龐大的旅遊市場,未來郵輪業的勞動力需求將更大,據統計,一艘大型郵輪可能創造約450種不同的工作職務,近年還出現了新興職位「船陪」,甚至有專為華人旅客而設立的船陪,船陪都在做什麼?
愈來愈多Z世代選擇成為沒上學、沒就業、沒接受職訓的尼特族(NEETs),其中許多人擁有大學學歷,而且男多於女。國際勞工組織(ILO)指出,去年全球青年失業率創新低,尼特族反倒增加,究竟怎麼一回事?
「每個老師都勸我不要留在台灣讀博士...」正在香港念博士班的吳宜蒨感嘆,在台灣讀博士薪水低,但香港開出很大方的條件,每月發放的獎學金折合台幣約10萬元;東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蕭皓文正著手準備找台灣教職,他說,當初之所以赴日讀博,就是明白台灣高教沒有海外學歷或背景比較吃虧。
「都讀到博士了,怎沒去教書?」這是私大哲學博士「城市遊俠」(化名),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兼做旅館房務和清潔兩份工作的他,月入約3萬元,最慘時月收入8000元;台大社會科學領域博士觀察,高教生存環境水位越淹越高,洋博士在求職上比土博士有優勢。一名美國長春藤名校博士建議,博士過剩應該盡早「結紮」。
愈來愈多國際郵輪靠泊台灣,就業需求跟著提高。在船上工作包吃包住易存錢且有特殊福利,還能與不同國家的人共事,累積返回陸上覓職的國際力優勢。國內高教首批自訓的郵輪人才就剛登上名勝世界郵輪旗下的雲頂夢號實習。
近5年因違反就業服務法、中高齡專法開罰件數僅22件,是台灣職場夠友善了嗎?當然不是,而是年齡歧視很難認定。曾有一名年近半百勞工,到科技公司求職沒應徵上,但最後他靠一招申訴成功。學者指出,相較不少歐美國家訂有就業歧視專法,台灣的裁罰力道仍太弱,難怪有些大企業罰不怕。...
全球瘋AI(人工智慧),不只企業磨刀霍霍搶人才,教育界也早已開始培養AI人才,但為什麼台灣AI人才始終不足?台大資工系副教授陳縕儂即表示,自己實驗室培養出來的學生,都具有AI背景,但他們最後找的工作都與AI無關。這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當初赴美讀博士並留在當地擔任大學教授的學者何明昇說,他和妻子任教的商學院,教授薪資比台灣多3至5倍,甚至更多,台灣則是不分領域統一價;即將出國讀藝術領域博士的蔡侑霖,希望完成博士學位後,留在國外從事藝術管理工作。聯合報數位版採訪了數位「跟台灣說再見」的年輕人,談談他們選擇「出走」的心路歷程。...
想像2030年的一個清晨,一家智慧咖啡廳內,AI(人工智慧)咖啡師Robo-Barista正在為早起的顧客們準備拿鐵。雖然這裡的每杯咖啡都是由AI完美調製,但站在櫃台後的仍是溫暖的人類笑臉,歡迎每一名顧客,關懷常客、問候家常。這個場景反映了AI在未來社會中的一個重要趨勢:人機協作,而非完全取代。 「人類有了另外一個工具,這個工具是AI,」廣達技術長張嘉淵說,這個工具將由很多人去製造出來,「以後我們都不缺工具,這樣的工具會愈來愈多,但我們必須學會用AI去擴充自己、賦予自己有更多能力,在不同行業競爭。」
日本郵船今年給出底薪加18%的大幅待遇,他們表示:「決定加薪是為了強化招募的競爭力,並投資在帶領業務的關鍵人才。」對人事成本的投資報酬率,可能超出企業的想像,日本媒體將之數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