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114學測自然/烏山頭水庫、諾貝爾獎入題 素養題多考生苦喊燒腦

川普就職韓國瑜確定無法觀禮 外交部:其餘行程不變

千人狂奔進場要吃「夜市王」 夢時代廣場塞爆看不到盡頭

Beta世代將來臨 專家:更少接觸社群媒體、氣候變遷是大事

(首圖來源:Unsplash)
(首圖來源:Unsplash)

【文‧黃嬿】

你聽過千禧世代、Z世代,可能有些人聽過 Alpha 世代,很快的,下代 2025 年就會來到世界。2025 1 1 日開始,最新世代群體「Beta 世代」將來臨,這個世代會看到 22 世紀曙光。

社會學家以 15 年定為一代,每代受當時社會背景影響,發展出概述共同特徵,千禧世代是指出生於 1981~1996 年的人,Z 世代出生於 1996~2010 年,Alpha 世代是 2010~2024 年出生的人,到 2025 年就是新世代,2025~2039 年出生的人稱為 Beta 世代,到 2035 年占全球人口 16%

人口統計學家和未來學家 Mark McCrindle 形容這世代將在科技無縫融入日常生活的時代成長。可能是第一代體驗「大規模自主交通、穿戴式健康科技,以及沉浸式虛擬環境為日常生活」的人。

雖然 Alpha 世代經歷智慧科技和人工智慧崛起,但 Beta 世代將生活在人工智慧和自動化完全融入日常生活、教育、工作場所、醫療保健和娛樂的時代。

Z 世代父母禁止社群媒體

但這個世代與科技的關係將會非常微妙,Mark McCrindle 表示,社群媒體已讓真實人際關係成為稀有商品,Beta 世代必須找到真正意義的聯繫方式。

ZconomyZ 世代將如何改變商業的未來及如何應對》作者 Jason Dorsey 也認為,Beta 世代可能以前幾代人沒有的方式扎根智慧裝置和人工智慧領域,像前代人一樣,將依靠科技解決問題。

但他們將在父母監督下遠離社群媒體。雖然年長千禧世代父母習慣將科技融入 Alpha 世代孩子的生活,過去幾年 Alpha 世代視為 iPad 養大的小孩,但造成他們在社群媒體消費無意義內容。

Z 世代父母可能會對 Beta 世代孩子採取不同方法,可能選擇阻止孩子長期上網。社會學家認為,身為最精通科技的父母,Z 世代看到科技和螢幕時間的好處,但也看到缺點,並延後孩子接觸與參與科技的年齡。

承擔解決氣候變遷的責任

這世代最大挑戰是氣候變遷、城市化和全球人口動態變化,雖然千禧世代與 Z 世代比更年長的世代更具生態意識,但 Beta 世代必須承擔責任 ,確保永續發展不再是流行詞,而是基本期望,核心價值就有全球意識,以社群為中心和協作精神。Mark McCrindle 表示,Beta 世代成長過程強調創新重要性,創新不只為了讓生活更方便,也是為了解決時代的緊迫挑戰。

Jason Dorsey 也認為,Beta 世代成長過程,氣候變遷可能成為可怕的現實,對生活產生更直接的影響。他們成熟後將看到處理這些問題的 X 世代和嬰兒潮世代領導人,慢慢被千禧世代和 Z 世代取代,而 Beta 世代達投票年齡時,很可能會讓 Z 世代當選以解決重大挑戰。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美國Z世代19歲開始買股 勇於嘗試加密幣等新投資

無證移民子女申請大學獎助金 憂暴露父母身分

欠債還是「被自殺」? 中頂尖無人機專家墜樓惹猜測

專家:人行今年擬降準3碼 可能農曆年前啟動

相關新聞

電動車一個月不開不充電會怎樣?

電動車上的鋰電池是許多人充滿疑慮的重點,有人擔心它壽命不長,有台灣人害怕氣溫太低讓電池無法運作,也有人說一個禮拜不充電就會壞掉,來看看這位電動車主的小實驗是否證明這項傳聞?

黃石超級火山噴發人類滅亡?《自然》研究稱千年後的事

面積約四分之一台灣大小的美國黃石公園,有 500 多個噴湧的間歇泉,還有許多沸騰的溫泉,此處是一座活火山,過去許多專家稱,黃石公園有可能發生災難性的超級噴發,引發人類生存危機,但《自然》期刊研究發現,黃石公園離大規模噴發還早得很。

川普政府可望開大門?未來搭星艦出國旅行不是夢

比現在客機更快的飛行器一直是人類夢想,即使協和客機停運也擋不住這種需求。樂觀科學家預測,SpaceX Starship 火箭不只為月球和火星任務擔任運輸載具,現在可能川普政府支持下提供地球交通服務,將來紐約到上海只需 39 分鐘。

Beta世代將來臨 專家:更少接觸社群媒體、氣候變遷是大事

你聽過千禧世代、Z世代,可能有些人聽過 Alpha 世代,很快的,下代 2025 年就會來到世界。2025 年 1 月 1 日開始,最新世代群體「Beta 世代」將來臨,這個世代會看到 22 世紀曙光。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