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代表團無法參與川普就職典禮仍訪美 國民黨決定關鍵曝光

114學測首日登場!理組迎戰 數學A、自然科解答一次看

下周兩波東北季風先乾後濕 過年前還有一波更強冷空氣

《豐年》創刊於民國40年,是第一份深入農村的重要刊物,為國內農業產銷技術權威刊物。時至今日,依然伴隨農友,遵循「農民之友,生產之道」,期望與農友們一同努力,開創台灣農業新風貌。

豐年

追蹤
《豐年》創刊於民國40年,是第一份深入農村的重要刊物,為國內農業產銷技術權威刊物。時至今日,依然伴隨農友,遵循「農民之友,生產之道」,期望與農友們一同努力,開創台灣農業新風貌。
109篇文章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近年臺灣鰻魚外銷日本大幅萎縮,台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葉信明(右)、執行長汪介...

中國競爭、鰻苗資源減少 臺鰻何去何從? 漁業署鼓勵野生「頭期苗」優勢推動設施養殖

臺灣曾是「鰻魚王國」,養殖鰻魚以外銷日本為主,1990年代初期在日本市占率超過5成,每兩條鰻魚就有一條來自臺灣,但隨著中國養鰻產業興起,臺鰻在日本市占率遭受挑戰。農業部漁業署表示,臺灣不應做價格競爭,但急需善用「頭期苗」優勢,導入設施養殖穩定生產,精進養殖技術,用高品質鰻魚贏回國內、外市場。

4656 雜誌
佳辰烤鰻生產線上,閃著醬色的蒲燒鰻,為養殖1年左右肉質柔軟的年輕鰻魚。

維持鰻魚加工 「能創造的工作機會很多」 佳辰實業:烤鰻絕對不是一臺機器而已

成立至今37年的佳辰實業,在臺灣鰻魚產業蓬勃發展的1990年代投入鰻魚加工,生產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俗稱白鰻)燒烤製成的水產冷凍加工產品「蒲燒鰻」供應日本市場,從原料挑選到加工過程,每個環節嚴格把關,受日本客戶青睞。面對中國在日本市場的競爭,佳辰拓展「蒲燒鰻」一度進入歐美市場,目前仍持續與日本客戶維持良好關係,並研發「鰻源力」鰻魚精等加工品,維持鰻魚的加工生產業。;從臺灣鰻業鼎盛時期至今持續經營鰻魚加工業,佳辰總經理楊雲裕認為,「如果抓到的鰻苗都在臺灣養,能創造的後端工作機會很多。」

2000 雜誌
將活鰻放進冰塊降溫後的水,可讓鰻魚進入「冬眠」狀態,是空運活鰻必經流程。

臺灣活鰻日本市占二成 鰻魚大王拚轉內銷

近年來,臺灣日本鰻活鰻在日本受到中國強力挑戰,市占率維持二成左右。自詡「鰻魚大王」的吳明韋,投入活鰻出口逾20年,身兼盤商、貿易商與包裝廠,他強調把關活鰻品質、確保訂單供應,維持客戶對他的信任,希望「客戶愈來愈好、愈來愈賺錢」以活絡鰻魚產業。近年他開拓內銷市場,期盼國內養殖戶收益提高,成為臺灣鰻魚產業成長、提振外銷市場的後盾。

4827 雜誌
「極光鰻」是大岩生技養鰻場負責人陳國偉所創立的自有品牌。

嘉義新生代養鰻達人 育出頂級「極光鰻」

嘉義最年輕的養鰻業者陳國偉,在布袋鎮經營大岩生技養鰻場,8年來堅守使用高成本鱈魚油魚粉飼料,加上在地特有底土環境,培育出下腹雪白、背部呈天空藍的頂級「極光鰻」。肉質柔軟、鰻香濃郁、魚刺無感的上乘鰻魚品質,讓他面對臺灣養殖鰻業縮減的低谷盤整期,依然能站穩嘉義前五大養鰻業者的位置。

14080 雜誌
鰻苗是夜行性生物,漁民淘「鰻金」必得在冬季夜晚來到河口、海岸。

鰻苗汛晚到20天!捕鰻人有感 苗況不比早年

國內自每年11月起至隔年2月底開放捕撈鰻苗,但今年罕見在10月底有強颱「康芮」侵臺,11月中又遇「天兔」颱風,颱風警報期間無法捕撈,颱風過後沿海堆積漂流木、雜草與垃圾,均對捕撈作業造成阻礙,推遲漁季。

154 雜誌

利生10年淬煉 成功繁殖臺灣首尾人工鰻苗

鰻魚養殖已有上百年歷史,至今仍沒有商業化量產的人工繁殖魚苗,原因在野生鰻魚特殊的洄游生態。日本研究人工繁殖鰻魚苗已半世紀,去年成功將成本降至每尾1,800日圓,是全球最接近商業化量產鰻苗的國家「之一」──臺灣的利生生技自2013年創立後,屢屢突破鰻魚種魚催熟、替代飼料開發及誘導仔魚「變態」等難關,今(2024)年成功育成臺灣第一尾人工鰻苗;面對日本趨近量產的態勢,利生生技總經理廖峻廷仍保有開創臺灣人工鰻苗、乃至帶動鰻魚養殖業振興的信心,「一旦最上游的做起來以後,就可以把整個下游產業鏈再帶動起來。」

40047 雜誌
韓玉山認為,鰻魚資源完全人工養殖商業化量產目標實踐前,應縮減捕撈量,讓35%以上...

開拓日本鰻養殖 完全養殖量產與保育並行

在環境破壞、氣候變遷與過度捕撈的夾擊下,近數十年來,養殖鰻量居首的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俗稱白鰻)鰻苗捕撈量銳減至過去巔峰時期的十分之一以下。未來要拓展鰻魚產業的發展,必須雙管齊下,朝完全人工養殖商業化量產目標前進,開發鰻魚資源量;同時建立捕撈溯源制度,縮減捕撈量守護35%以上鰻苗順利成長,將有助野生鰻魚資源的永續發展。

60 雜誌
臺灣養殖水產已有品質保證,受歡迎的高價值海魚黑䱛(黑喉、黑口)也有望很快加入養殖...

紅媠烏大範、青的擱卡讚 臺灣水產豐盛上桌

臺灣水產品種類繁多,相對同屬動物性蛋白質的禽畜奶蛋來說,水產品隨四季更迭展現豐富多樣、豐儉由人,且千變萬化的料理與風味表現,成為日常三餐、路邊小吃或三五好友聚餐,餐宴酒席及年節團圓的美味佳餚。多樣的食魚文化,來自臺灣豐富漁業資源與先進的水產養殖技術,近年海魚人工繁殖突破,可望協助復育資源,為明日餐桌添增新海味。

13 雜誌
臺灣魚塭生產石斑魚苗,出苗時的作業情形。 (圖片提供╱于乃衡)

種苗協會引技術學習資源 助攻臺灣水產出口競爭力

種苗對水產養殖業的重要性如同晶片之於科技業,直接關係到產業競爭力與市場表現。中華民國水產種苗協會(以下簡稱種苗協會)成立28年來,致力協助業者開拓東南亞外銷市場,將優質水產種苗出口到國外。走過龍虎斑種苗在各國削價競爭下的挑戰,讓臺灣重新站穩越南市場;並積極推動優質水產種苗場登錄作業,提升臺灣水產種苗品質管理透明度,帶動國際競爭力。

44 雜誌
榮豐養殖場一早便開工,網工將魚苗捕撈上搬運車,送到室內暫養池準備出貨。

全國首家午仔種苗登錄場「榮豐養殖場」 種魚是產業基礎 溯源管理更有保障

魚苗是養殖產業根基,臺灣水產養殖分工精細,專門的種苗業者為產業鏈下游及消費者提供保障,近十餘年發展興盛的四絲馬鮁(午仔魚)養殖產業在今年迎來第一家種苗登錄場,也就是屏東縣佳冬鄉的榮豐養殖場。雖然各魚種繁養殖皆有所不同,但已步入成熟階段的午仔魚產業及其種苗場,恰足以讓人窺見養殖流程中的細微撇步和鋩角,以及產業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

35 雜誌
水試所團隊與澎湖地區漁民合作,捕捉土魠進行人工受精。 (圖片提供╱朱永桐)

土魠魚資源萎縮 水試所拚復育「白金」

康氏馬加鰆(Scomberomorus commerson)俗稱土魠魚,是具高經濟價值的魚種,每年秋冬時節會洄游到臺灣沿近海,為漁民帶來可觀收入,近年卻面臨資源萎縮、漁獲量低迷的危機。水產試驗所從2021年展開沿近海資源復育計畫,並在去(2023)年首度完成土魠魚人工繁殖。然而土魠魚生性兇猛,又有不能離水過久、魚苗不耐高溫、遭遇擠迫易死亡等「嬌貴」特性,都是復育路上的挑戰。後續追求大規模養殖、放流達成資源復育的目標,仍需持續跟土魠魚的習性打交道。

131 雜誌
高單價魚種黑喉(黑䱛)近年漁獲量下滑,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開發人工養殖技術,將黑喉種...

深海魚上岸!水試所開發低溫黑喉、紅喉養殖 全球唯一黑喉明年挑戰「完全養殖」里程碑

黑喉與紅喉是我國沿近海漁業捕撈的深海魚種,屏東東港稱黑喉為「月子魚」,紅喉在日本則有「白身のトロ(白身鮪腹肉)」的美譽,均是肉質細緻、營養佳的魚種,市場需求旺盛。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克服深海魚捕撈難取得活魚的障礙,成功建立人工繁養殖技術,其中又以黑喉最快明年有望達成「完全養殖」里程碑,將為養殖產業增添生力軍。

90 雜誌
沿近海漁業漁獲量減少,透過開發人工繁養殖技術,發展養殖產業,有助減少捕撈壓力。

復育漁業資源 技轉民間養殖壯大產業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漁業資源復育物種繁殖計畫」預定8年開發十大物種人工繁養殖技術,第一期計畫繳出亮麗期中成績單,成功繁養殖黑喉、土魠創下全世界首例;人工繁殖種苗放流,增裕沿近海漁業資源也有初步成果,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已證實,野外捕撈銀塔鐘螺34%帶有放流種苗基因。

62 雜誌
1995年張錦宜初到水產試驗所任職,首先執行由中研院院士廖一久主持的「紅鼓魚的生...

開發高經濟海水魚種 為資源復育迎新契機

臺灣養殖漁業有300年以上歷史,1960年代為國內養殖漁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草魚、鰱魚和草蝦、烏魚人工繁殖技術成功,1980年代以降石斑魚、午仔魚人工繁殖突破,確立海水魚的種苗生產技術。隨著氣候變遷與漁業資源耗竭,農業部水產試驗所(以下簡稱水試所)開展聚焦高經濟性海水魚類的人工繁殖新發展,包括黑喉、土魠等魚種。

47 雜誌

海洋資源復育及養殖潛力魚種圖鑑

俗諺說「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六嘉鱲,七赤鯮八馬頭,九春子十烏喉」,雖各地對魚種的稱呼、排名不盡一致,卻反映過去臺灣捕撈海魚的飲食文化,有哪些偏好;有的俗稱指涉範圍其實包含多個相似物種。如今這些魚種,有的已被人類養殖,亦有部分出現自然資源萎縮情形,因此一部分物種已在進行資源復育。 資源復育計畫繁殖魚苗放流海中的整個過程,從取得種魚或受精卵,到提供幼苗適宜的環境、餌料,以及魚隻如何運送,都是養殖漁業技術相關環節,因此復育魚苗也可能是開創養殖物種的起點。不論從飲食文化以及海洋資源角度出發,這些魚種都值得我們認識!

34 雜誌
「ShiFu讓大師成為你的師父線上課程平台」執行長陳修平(左)指出,「放大優勢」...

短影音新浪潮 農業數位行銷攻略

在社群媒體蓬勃發展、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的時代,農產品銷售不再局限實體通路。現在按下「上傳」鍵,就可能將影音內容瞬間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讓農產品突破地理界線與傳統銷售的限制,透過數位行銷模式帶來新商機。然而,如何有效運用這些數位工具來提升農產品銷售量,對於新手來說可能充滿挑戰。《豐年》雜誌邀請兩位專家學者,分享實用策略與祕訣,幫助有志踏入這一領域的農民或農業從業人員成為「數位行銷人」。

30 雜誌
李財星(右)、黃瑞珠(左)夫婦經營「瑞星的一畝田」YouTube頻道,分享田間生...

瑞星的一畝田 七旬知識型Youtuber燃燒教育魂

幾乎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年代,有些退休後的民眾藉經營社群平臺分享生活日常,開啟退而不休的第二人生。累積訂閱數逾10萬的YouTuber「瑞星的一畝田」,由70歲的退休校長李財星與家人共同經營,記錄家中1分田種植的各種作物,同時希望藉親身實驗傳遞正確農業知識,以及最新的耕作觀念,體現「活到老學到老」精神,也顯示利用網路平臺推廣農業栽培、管理技術的潛力。

18 雜誌

虛實整合回購率達六成 自建物流回饋農民端

相對於大型電商平臺,由社團法人中華無抗養殖聯盟協會成員成立的「農匠市集」,由生產者角度出發,強調產品的品質差異,先藉由實體門市與消費者接觸、建立口碑,同時與生產者溝通、建立自己的物流體系,呈現截然不同的經營策略。

23 雜誌

愛上新鮮張佑承:「人」是行銷重要因素 農漁產品適合上架嗎?電商有哪些考量?

生鮮電商因COVID-19疫情爆發性成長,農糧署「臺灣農產嘉年華」活動網站串連民營電商促銷農漁產品,其中包括國內最大生鮮電商平臺「愛上新鮮」。愛上新鮮年營業額可達10億元以上,《豐年》採訪愛上新鮮創辦人張佑承,解說電商營運法門,又如何在規模經濟營運下和國內農漁產品合作。

55 雜誌
農良直賣所等公營電商平臺成立,有特殊的時事背景,雖經營規模與民營電商有不小落差,...

公營電商開拓通路、調節產銷 農民上架成本低 輔導提升網路行銷能力

近年電商平臺成為農產品消費重要管道,促使農業部(前農業委員會)轄下漁業署及農糧署,相繼委託農業科技研究院成立電商平臺。漁業署2020年成立「鱻魚購」平臺輔導養殖漁業青年行銷水產品,2021年隨COVID-19疫情三級警戒發布,再成立「買魚去」協助漁會、協會、產銷班等漁民團體上架銷售。 中國自2021年起接連片面暫停我國多項農漁產品輸銷,為增加銷售通路,農糧署當年也委託農科院成立「臺灣優果鮮販企業團購平台」,由農民團體供應企業大宗採購;2022年再建「農良直賣所」提供小農、農會及農企業網路銷售管道,經營自己的品牌。

96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