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obal Views Monthly 遠見雜誌
No.470_Aug-25*** 本刊的行動裝置APP ,提供文字格式、文字轉語音的功能 *** 。 《遠見雜誌》創立於1986年,以「傳播進步觀念」為己任,為讀者洞察趨勢、探索未來方向;致力普及國際知識、成為與世界趨勢同步的平台,是整個華人社會中「前進的動力」。《遠見》內容包含:知名企業、人物獨家訪談、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文章精選、國際大師連線專訪、時事看時勢…等,全面提供深度與廣度兼具的產業新知。
誰掉出中產階級?
是中產階級(middle class)嗎?中產階級的概念可回溯至中世紀,延伸至今,大眾對中產的印象大多是有房、有車、有家庭,工作平順不缺錢,社經地位中上層。用四個字概括,就是「安穩人生」。 這群人也是社會中流砥柱,撐住所屬經濟體產值,並擁有定義主流消費、生活樣態與社會價值觀的話語權,彷彿住在玻璃罩裡的美好世界。 但如今,保護罩破裂了,即便你看來像是中產階級,卻愈來愈扛不住風吹雨打,甚至覺得辛苦困窘。 639萬中產階級的體感貧窮 這種「體感貧窮」究竟是幻覺,還是發生中的日常?《遠見》39週年慶封面故事〈脆弱.新中產〉,深入探討國人所得狀況、財富水位與所面臨的現實壓力,發現原本安穩的中產階級愈來愈脆弱,貧窮感受也愈形強烈,大致有三個原因。 首先,財富集中度愈高,貧富差距卻更嚴重。翻開去年主計總處發布的國富統計報告,會發現國人財富水位成長、整體鐘型曲線往右移,但30年來最富20%與最貧20%的兩組差距,卻從16.8倍攀升為66.9倍!儘管30年資料不一定能完全比較,但仍可看出貧富落差正顯著擴大。 而中產階級所屬的中間兩個財富分位組,30年來的人數占比縮減八個百分點。難道這些人掉出中產階級,是因為移動到富人圈嗎? 答案可能不樂觀。因為以去年來說,就有高達七成員工的經常性薪資低於平均值(4.9萬元);而且,近五年的實質總薪資一度負成長,加薪速度追不上通膨。這也是國人體感貧窮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國人財富「虛胖」,成在房價,敗於房貸。根據瑞銀日前發布的報告,台灣人均財富排得上全球前15大!但《遠見》探詢專家,卻發現財富計入房產,而台灣近年房價飆升,家戶財富水漲船高,但房貸等負債也跟著加重。蛋黃區一坪動輒破百萬的台北市,「屋奴們」甚至月薪逾七成都得拿去繳房貸。疫情之後這幾年,國人負債(含貸款)攀升中,平均每戶扛債約240萬元。 除了上述三大原因導致的體感貧窮,其他諸如川普關稅、台幣急升、AI顛覆職場等全球產經變數也衝擊國人,台灣639萬個中產階級如同走在鋼索上,一陣意外的大風就會讓人跌落深淵。 其實,中產階級「脆弱化」不是台灣獨有現象,而是全球共同挑戰。本期另一個封面故事〈台商啟動美國新製造〉,越洋直擊鳳凰城、達拉斯、休士頓等現場,探訪近年或是川普2.0之後(加碼)投資美國的台廠。 美國總統川普之所以喊出MAGA、疾呼要讓美國製造業回流,某個程度也是回應中產階級殞落的課題,期待關稅大刀能逼各國企業前往設廠投資,創造更多中產就業人口。而台商在這波美國新製造中,扮演關鍵的驅動角色。 現實逐漸撐不起原本定義的中產夢想,我們發現許多人開始撕掉舊有標籤,轉個彎重新定義自己。或許,他們將是「新中產」的造浪者。…
思想大師韓第思潮的縮影―展開「閱讀韓第」心靈之旅
編按:當代著名的英國思想家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1932∼2024)著述豐富。天下文化曾先後出版過他的12本著作,經過嚴格的挑選,將五本著作集結成「韓第專輯」,呈顯出20年來他思考的軌跡。 1《覺醒的年代》(1994) 2《大象與跳蚤》(2002) 3《你拿什麼定義自己》(2006) 4《第二曲線》(2015) 5《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2020) 同時推出他的遺作:《九十自述》(他剛於去年12月過世),減少讀者遺珠之憾,並邀請與他相知甚深的高希均教授主筆導讀。 (一)英格蘭小鎮的田園景色 「從我寫作的房間可以遠眺英格蘭東部的田野與森林。這真是抒情詩一般的田園景致,只等待後代如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英國畫家)般的畫家用油彩把它捕捉下來。看著古老的照片,你會覺得眼前的景色跟100年前一模一樣,有些事物是不會變的。」 是這段話的引誘,使我要去探訪這個景色。22年前的9月下旬,從倫敦坐火車出發,一個半小時後,到達了這座田園之美的小鎮諾福克(Norfolk)。迎接我的,就是主人韓第(Charles and Elizabeth Handy)夫婦。 坐在那一大片落地窗的書房中,望著窗外那無邊的田野與綿延的森林,那是一種人生的美;討論著伊拉克的砲火與落後地區的貧窮,那是一種現實的痛。韓第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以歐盟為例,指出「經濟繁榮代替了戰爭夢魘」。他驕傲地說:「我不只是愛爾蘭人、英國人,我是歐洲人。」 韓第先生親自下廚,豐盛的午餐後,夫人端出她調製的愛爾蘭咖啡,話題轉到他的寫作計畫,他走近書桌,拿出一疊稿件,微笑地給我:「這是我不久前為BBC每週一次所播講的手稿,尚未出版過。它是討論當前世界上13位重要的管理大師。如果你覺得合適,可以譯成中文出版。」 這樣的驚喜,是他送給「天下文化」以及華文世界讀者最珍貴的禮物。一年後以《大師論大師》在台北首印出版。 (二)韓第比政府更能改變世界 他近20本著作、《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BBC的廣播評論、重要的主題演講,使他贏得了大西洋兩岸的讚賞。他曾在2002年11月應「天下文化」及「遠見」之邀專程來台演講,引起了熱烈的迴響。他應邀時,有個私人協定:「只能選用他妻子拍攝的照片」。 學術界與媒體常用各種稱呼表達對他的尊敬:「企業思想家」「出色的教授」「真正內行的專家」,還有人尊稱他是「英國的國寶」。我猜想他歡喜被稱為「社會哲學家」或「組織行為專家」。 對他的最大讚賞應當是:「在現實生活中,韓第比政府更能改變這個世界。」 韓第的一生充滿了豐富的經歷:愛爾蘭都柏林牧師家庭的童年、牛津攻讀,進入在新加坡的皇家殼牌石油公司,期間又去美國MIT讀管理,嚮往大企業(亦即大象)所提供的安定與舒適,曾在倫敦商學院任教,最後終在49歲,下定決心脫離大象,做一個獨立工作者(亦即跳蚤)。 面對網路世界,英國《經濟學人》列舉了十項「管理要領」:速度、人才、開放、合作、紀律、溝通良好、內容管理、關注客戶、知識管理、以身作則。 韓第激動地說:「這不正是我過去30年來一再強調的嗎?」知道這些不難,要徹底執行就不容易。 (三)「財富正義」密不可分 晚年的著述是揉合了市場經濟、企業文化與人道觀點,低聲地在提倡營利,大聲地在鼓吹對人的尊重。從他那典雅與親切的文字中,浮現出的是一位溫和、理性、熱情、博愛的愛爾蘭理想主義者,而非冷漠自負的倫敦紳士。近年來他一直在探討:什麼樣的工作方式與生活方式是最適合21世紀的社會? 近年的著述中,他又提出了值得大家深思的論點: (1)提升關懷的文化:不能只顧一己之私,要愛人如己。 (2)共擁一套道德標準:沒有這樣的道德標準做後盾,法律很難有效執行。 (3)改變世界:以各種方式來詮釋這個世界是不夠的,必須在實質上大家共同努力來改變它。 (4)按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生活,然後快樂地活著。 (5)終身學習,變中求好。 2002年5月韓第先生在道賀「天下文化」20週年的文章中指出:美國911悲劇後,使他更相信:「商業的本質不只是商業⋯⋯,企業要獲得民眾的尊敬,民眾要知道企業不只是在為自己奮鬥,也在為社會努力。如果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資本主義必然會喪失人們的信心,走向失敗之途。」(全文參見《遠見雜誌》2002年6月1日,頁44∼46)。韓第在西方社會一生的體驗再度說明:個人的自由與獨立,是與財富的分享與社會正義密不可分。 (四)值得細讀再讀的生命之書 在韓第7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曾是經理人、作家、慈善家與哲學家。即使在快90歲時中風,也無法削弱他對知識的渴望與對生命的熱情。 2024年12月,韓第在倫敦辭世,享耆壽92歲,留下尚未出版的著作,就是天下文化此刻要出版的《九十自述》。 在這本書中,他集結個人的生命經驗、對世事的獨到觀察,以及從他人身上學來的智慧,闡述如何過上充實與滿足人生的原則,並指出實踐這些原則的具體方法。他用這本書回望人生,沉靜、坦然,卻依然睿智如初。這是韓第給我們的最後禮物,也是值得細讀再讀的生命之書。 「天下文化」40多年來出版了4000餘種書,特別挑選組合了韓第的六本著作,就是希望全球華文讀者能夠揉合東西方思惟,在當前地緣政治緊張,全球化受到挫折與質疑聲中,冷靜地思考一種前瞻、樂觀、合作、正義的理念。 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對韓第有深刻的評述。「韓第大多論及know why,而少談know how。我有次與童子賢先生閒談,他說他發現許多最高決策往往不是商業決策,而是哲學議題。」 吳清友先生在推薦經典書籍時常寫著: 「我在青壯年正想鵬程萬里的時候讀,我在經營誠品虧損不堪的年代讀,我也在病痛苦悶的時光中讀,閱讀是永恆的,閱讀是私密的,是不同生命情境時刻的心靈知音。」 那麼我們就鬧中取靜,至少要保留一些時間,擺脫手機,展開「閱讀韓第」的心靈之旅。 韓第在西方社會一生的體驗使他相信:個人的自由與獨立,要與財富的分享、社會的正義相互平衡。 韓第不僅是管理大師,更是東西方傳統思惟的解放者,追求人類和諧相處的人道主義者。 《九十自述》 ―管理大師韓第活出長壽與知足的生命感悟 韓第/著 2025.7.31天下文化出版 韓第著作精選…
在聖歌聲中送別彭歌
2025年7月12日,星期六,上午9時,親友們聚集在台北市新生南路天主教聖家堂,送彭歌遠行。他早在1958年7月30日就皈依天主,聖名依納爵(Ignatius)。他於7月1日辭世,享壽100歲。 彭歌是作家姚朋的筆名,但是他的文名太盛,一般人多記得彭歌,知道姚朋的人反而比較少了。 教堂裡莊嚴肅穆。神職人員主持了宗教儀式之後,親友們個別行禮。我坐在輪椅上鞠了三個躬。想到與他的多年交往,想到從此永別,不禁淚潸潸下。 我和彭歌第一次見面可是久遠以前的事了。1954年我從政工幹部學校第三期新聞系結業,派到《新生報》實習,實習一個月結束,報館指派當時第一版主編姚朋給我們講話,做一些講評和勉勵。姚朋就是後來更為人所知的彭歌。 1960年我又到政治大學新聞系讀書,知道彭歌早在政大新聞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我高攀,可稱他「學長」。他在美國伊利諾大學也讀了一個新聞碩士。他這一生,從學校到報館,一直浸淫在新聞學術和新聞事業中。但他本質上是一位作家,文學才是他生命的依歸。我曾做一統計,他生平寫小說、散文、評論和傳記的作品,集結成書,一共出了83本書,說他「著作等身」,一點也不為過。不僅創作,彭歌也是翻譯能手,他翻譯的《天地一沙鷗》,是當年非常暢銷的暢銷書。那天陪我去教堂的是《聯合報》同事沈珮君,她在彰化讀中學時買了《天地一沙鷗》這本書,一直念念不忘。 文壇一輪明月,長照人間 作為一位作家,彭歌自然會參加有關文學問題的討論。1977年4月開始,文學界關於台灣文學的寫作方向和路線問題有所探討。有人把討論當前台灣社會現實問題的文章稱為「鄉土文學」,有人則指出這樣的文字「氣度不夠恢弘活潑」。8月,姚朋在聯合副刊發表「不談人性,何有文學?」連載三天,後被稱為「鄉土文學論戰」。 1960年彭歌去美國留學,回國後升任《新生報》總編輯兼副社長。1968年開始在聯合副刊寫「三三草」專欄,每週一篇,非常受到讀者的注意。 1972年彭歌調《中央日報》服務,從總主筆做到社長兼發行人。1986年底,在美國的許信良從桃園機場闖關回國,鬧成一個「事件」。黨營的《中央日報》被認為新聞處理不當,社長姚朋被調任《香港時報》董事長,他在任內退休。 彭歌「無官一身輕」,我們見面的機會多了些。他常來中壢看我,我們在附近小餐館午餐,喝咖啡。我們談到年輕時共同看過的書,於是買了張恨水的《啼笑因緣》和《金粉世家》來「重溫舊夢」。 彭歌走了,想起他的著名作品之一《落月》。他自己是文壇一輪明月,長照人間,不會從讀者的心中落下。…
務實而後勇敢
新加坡的大選才過兩個多月,感覺彷彿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先後兩週,新內閣組成、各就各位後,全國的眼光當然還是繼續投射在生活費上漲、公司營運環境和就業課題上。但這方面的關注,還是要延伸到國外的情況,包括美國對等關稅引起的不確定性、中美之間的競爭、歐洲的乏力等。此外,在這兩個月期間,還發生了伊朗和以色列的12日戰爭。 我們幾乎都忘了兩、三個月前,剛從李顯龍手上接過領導棒子的黃循財總理,準備以黨魁身分,首次帶領執政黨奔赴全國大選的忐忑。當時不少人都認為,執政的人民行動黨在2025年選舉,會多失去一些國會席次,甚至有人私下打賭會失去幾席。 新加坡的政治制度跟英國議會制度比較接近,政黨贏得多數國會議席,才可以組織政府,並由黨魁出任總理,組織內閣,而內閣成員都必須由國會議員擔任。因此當時選情緊張,執政黨便坦言:萬一有幾個內閣成員敗北,無法入閣,會削弱新一屆政府內閣的實力。 大選中間也有驚險之處,不過最終結果是:新總理領導老牌政黨,在沒有丟失額外席次的情況下當選,執政黨的得票率還比上屆大選上升了將近5%。 這很大程度上與執政黨的策略有關:敵人不在我們中間,威脅不是來自其他政黨,而是國際上的風起雲湧。美國解放日給新加坡人民做了最好的說明,關稅與新加坡的貿易相關,貿易與新加坡的經濟相關,新加坡的經濟與就業相關。 新加坡不是在真空裡存在,所有國際美譽,必須建立在新加坡能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美譽看似虛榮,在新加坡卻是圍繞著討生活之道。當自己什麼都沒有,就得向外索求,這不是生活得多好的奢侈問題,而是基本能不能生存的問題。認清這點,人們就知道選票背後存在的內外因素。 先了解邊界,再往外推得更寬廣 加拿大、澳洲的大選結果顯示,美國的情況給執政黨在全國選舉增添一臂之力,新加坡或許是另一個例子,但這不是必然。在人們的資訊來源愈來愈多元,生活的體驗和關注愈來愈分化時,虛實真假都不一定靠譜,任何人似乎都能為任何概念下一個定義,用各種手段讓人相信自己的定義。這個時代,認知都受到極大的顛覆,說要自己酌量和判斷,有時也不容易。 因此新加坡2025年的全國選舉,對新加坡更關鍵的是,在新加坡人對未來有所期望,新一代領導人努力展示各種新氣象時,大家也有共識,不去質疑國家存在的根本條件。 務實,然後大膽想像,勇敢爭取。務實,是先了解邊界。往外推得更寬是本能,但是我們知道,現實有邊界。 (作者為新加坡新報業媒體華文媒體集團社長)…
人力荒、人才斷層危機政府應有更積極作為
根據統計數據,全球婦女生育率(Fertility Rate, FR),從1950年代的約4.9,降至2023年的2.3,相較於聯合國所定義、讓國家維持穩定人口結構的人口替代水準(Replacement Level Fertility)標準值2.1,兩者相距不遠。反觀台灣,令人憂心的是,1984年起台灣婦女生育率2.05便低於此,2004年後降至1.19,2023年更來到0.87!另外,出生嬰兒數由1980年41萬人,逐年降至2023年14萬人,連帶影響未來育齡婦女人數,未來FR只會更低,值得國人警惕。 教育部、衛福部已提出「少子女化對策計畫(2018∼2025)」因應;另一方面,台灣老年人口呈現快速成長,根據國發會資料,2008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過14%,今年超過20%,已邁入超高齡社會。面對人口高齡化,衛福部2023年起也提出「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2023∼2026)」,這些對策成效如何,值得社會學家關注與探究。 少子女化、高齡化現象,使就業市場之人力缺口問題接踵而至。因應人力荒,國發會2021年啟動了強化「人口及移民政策」,教育部推動「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等。然而配套措施是否到位、監督管理是否完備,都會影響政策成效。引進新移民,短期可舒緩人力缺口,但新住民及二代子女的就學與教育,也會影響台灣未來發展,更需政府重視。 產學合作國際專班欠缺監管的報導時有所聞,來台境外生透過仲介媒合,以專班名義入學,實際上打黑工,短期挹注學校經費,業者也能填補人力缺口,但長遠而言,這類境外生對台灣有多大助益,讓台灣高教國際專班蒙上陰影,恐怕得不償失。 積極引進外生與人才,增加留台誘因 台灣人口結構問題與人力荒,幾乎步著日本後塵,但有更加嚴峻之勢,台灣2003年的FR是1.25,低於日本1.28,到2023年台灣下滑至0.87,日本卻能維持1.26。政府鼓勵婦女生育,解決生活壓力與住宿問題的措施亟待重新檢視,提出精進措施。 觀察日本政府作為,實施「語言學校」吸引外籍生的多年政策,透過資歷檢定與實習,成功引進不少外籍人士居留日本甚至投入職場,值得台灣效法。國內大學有不少深具規模與聲譽的華語文中心,建議可開設附帶住宿的短期語文課程,提供國際生空檔年(Gap Year)訪台機會,語文學習之外,也可提供合法如每週28小時的工讀簽證;通過語文能力檢定與學、經歷認證者,亦可申請為學位生,或取得企業工作證;符合專業資格之外籍人士,可申請永久居留證等。 以教育學習名義,引進外籍生與人力,透過嚴謹管理、提供優質生活環境,增強在台工作居留意願,在台灣生根,才是正道。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資創中心、資訊所客座講座,曾任中興大學校長。曾子軒採訪整理)…
致敬蔡瀾的人生智慧和瀟灑
香港四大才子最後一位,蔡瀾,也在今年6月去世了。台灣人也許對金庸和倪匡比較熟悉,我本來也不太了解他,但在香港住了20年,常在電視上見到一個「老頭」主持美食旅遊節目,帶著多位美女全球吃吃喝喝,覺得很好奇。後來才驚覺這個人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真是失敬,於是買了他的書來看,發現他寫了大約百本著作,充滿了智慧。 自此,蔡瀾便成為我的偶像之一,很大的原因就是他說過:「人生苦短,能吃就吃;懂得享受吃的人,是懂得享受生活的人。」 年紀長短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得一天比一天好,像他去世前搬進香港五星級無敵海景飯店,每月花費百萬新台幣,聘請八人照顧團隊,包括護理師、按摩師、祕書等,每天過得快快樂樂,一路玩到掛 。 有機會趕快去做,不一定還有「下一次」 我之前寫的暢銷書《財務自由的人生》裡也有提到類似理論,但跟蔡瀾的人生觀比還是差遠了。有件私事我很少對外講,就是大約一年前,我在台北走路跌了一跤,額頭直接撞到前面階梯的上緣,血流不止,在銀行門口躺了十多分鐘,才被救護車送去醫院,結果傷口太大,第一家醫院不敢處理,被轉到台大醫院後縫了60多針,所幸幾天後順利出院。 後來醫師說我運氣真好,因為我受傷的部位是前頭額骨(全身最硬的骨頭),如果往後跌,傷到後腦就凶多吉少了(之前很多名人也是因為這樣走的)。當時躺在地上等救護車那十多分鐘,因為一直流血(那段時間有吃抗凝血劑),也不知傷勢多重,看到了人生跑馬燈,心想,如果一輩子努力賺的資產變成遺產,可就划不來了。當下決定如果這次可以活下來,就要跟蔡瀾一樣享受生活,像他講的,「是我玩這個世界,不是這個世界玩我 。」 其實,九年前我從投資銀行退休時就已想通,現在想得更通,錢是永遠賺不完的,當時放棄董事總經理的高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錢夠花就好,在投資銀行拚了15年,每星期高壓工作,超過百小時,沒有生活品質。全球飛透透,飯店當家住,看不到家人及朋友的日子,也應該改一下了。 蔡瀾對人生的態度值得效仿。我之前常覺得來日方長,很多事情以後再做,但受傷後發現,很多事情可遇不可求,當下不做,不一定還有下一次。請你回想一下自己的經驗,是不是有些事情當時沒做,現在想做,卻已經沒機會了(像我很想下次再回去的普吉島飯店,已經被海嘯沖走了),可能是人已經不在了,或年紀大、吃不下也跑不動了。 因此,隨時開始永遠不嫌晚,不一定要像蔡瀾住五星飯店、請八個助理,但可以問自己,如果你只剩一年的生命,會想做些什麼呢?如果知道答案,不要等下一次,現在做就對了。 (前外資第一名首席分析師,科克蘭董事長,台大國際政經學院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