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菩提馨园老人院是一家非营利老人院,该院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一个可以栖身的家。由于没有收取任何费用,所有经费都有赖于社会人士捐助。
这家老人院的创办人陈瑞万(60岁),年轻时是一位背包客,在世界各地漂泊了近20年,就在他38岁时,又是什么机缘巧合让他结束自由及冒险生活,转变为一个致力于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公益事业领航者。
陈瑞万:见年迈母 患病舅后反思己身
他接受星洲日报记者访问时说,38岁时回国看到老家年久失修,只有年迈的母亲和两个患病的舅舅,这一情景深深触动了他。
他发现自己长时间远离家乡却忽视了身边亲人的需要,尤其是母亲和舅舅的健康和生活状况。这一幕让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是否尽到了应有的孝心和责任。
尤其罹患大肠癌的小舅舅,迟迟不愿就医,令其母亲颜大辉(90岁)心急如焚,天天以泪洗脸。为了说服舅舅到医院接受治疗,陈瑞万答应其舅舅会24小时陪伴在旁。
就这样,陈瑞万开启了自己的“住院”人生,在医院陪伴了其舅舅最后的人生路。
“我舅舅有超过6个月在槟城中央医院接受治疗,我也同样在医院住了6个月。”
(拍摄:黄雨云)
对老年人关怀担忧成契机
长时间待在医院的经历,让陈瑞万的内心经历了深刻的沉淀。医院每天上演的生老病死,无论是病痛的折磨,还是亲情的缺失,都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
“我在医院看到了很多,我有很多的不理解,尤其是许多病人住院后没有家人来探访。他们或许有家人,但与家人早已失联,或是家人已经放弃了他们。”
他开始反思,如果未来自己也成为病床上的老人,谁会在身边照顾?谁会关心他?谁会帮助他离开医院?
这种对老年人的深切关怀和担忧促使陈瑞万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为那些没有人照顾的老人提供帮助。
“我一直在想,应该去找哪个单位,或者找谁来帮助他们?最终我决定,这件事情由我开始。”
助孤苦老人入住老人院
陈瑞万一开始是透过医院社工局参与“社工”工作,接触和与孤寡老人沟通。
他说,他的工作是帮助这些快要出院的老人找到家人。他每天会主动陪伴病人,买东西给他们吃,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如果老人有家属,陈瑞万便努力帮助他们与家属取得联系并说服家属接回老人。
惟他说,更多的情况是,这些老人并没有家人愿意接回家,或其家人负担不起疗养院的费用。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就会放弃,但陈瑞万却于心不忍,开始自掏腰包帮助老人入住老人院。
他说,他找到城中最便宜的老人院,但每月也要整500令吉的费用。
他记得,2009年时,他每月负担近2万令吉的老人院费用,因为他总是尽最大努力确保每个需要帮助的老人都能得到照顾。
如今他谈起这件事,还是坚持自己在做对的事情,因为:“我知道自己是这些老人家的唯一希望。”
亲身见证许多心碎场景
陈瑞万目睹了医院内许多令人心碎的场景。一次,他遇到一个老人,老人因绝望爬向窗口想跳楼。幸亏他及时将老人拉回,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在另一次经历中,一位阿嫲恳求医生:“你可以打针让我的老公死去吗?”原来,阿嫲的丈夫需要昂贵的洗肾治疗,而她的家庭经济状况无法负担。这种痛苦的境地让陈瑞万深刻感受到,有时,放手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陈瑞万还遇到了一个身患癌症的阿姨,尽管身体痛苦,但她每次化疗后依然悄悄换好衣服,跑到医院外面。经过询问,他才得知,这位阿姨的儿子背负着巨额债务,阿姨因此忧心忡忡,甚至无法专心休息。
“这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妈妈。即便死神已在她面前,她依然担心的是孩子。”
卖掉房子续资助老人
陈瑞万的工作逐渐让他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尤其是在资金和物质资源上的压力。渐渐地,他的积蓄耗尽了,甚至开始担心自己无法继续下去。
为了继续帮助这些老人,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卖掉自己的房子。
他知道,这意味着自己和母亲将不得不搬回到陈瑞万小时候的老木屋。但母亲的理解和支持让他充满信心:“你是我的儿子,你做了这样的决定,你在做好事,你去哪里我都跟着你,不要担心。”
创办养老院过程艰难
2010年,他逐渐意识到,要想更有效地帮助老人,他需要有自己的养老院。他开始学习医疗知识,提升照顾老人的能力,走访各大养老院,考察设施与管理方式。
然而,创办养老院的路并不平坦,陈瑞万多次遭遇房东的拒绝。房东担心出租给他养老院会影响房屋价值,甚至担心发生意外没人照顾老人。尽管如此,陈瑞万始终没有放弃。
他去佛堂求助,向师父请教:“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做这些好事,却一直无法实现我的梦想?”
师父的回答让他深受触动:“盖老人院、盖佛堂、盖学校,这些需要有大福报的人才能做到。”
陈瑞万意识到,自己缺乏的或许就是福报,而他身边的福报正是那些在医院与他接触的孤寡老人。
资源资金匮乏 身心疲惫
在2015年9月,陈瑞万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房子,虽然这间房子被人称为“鬼屋”,但他最终决定租下它。在这个新起点,他带着13名他资助的老人,开始了新的生活。这座“鬼屋”成了菩提馨园的起点。
然而,养老院的管理工作远比他想象的要艰难。在医院做社工时,陈瑞万的任务主要是陪伴老人和帮助他们找到家人,但作为养老院的院长,情况则完全不同。一旦老人出现健康问题,他必须立即处理,不能等待救护车。
刚开设养老院时,他面临着资金和资源的匮乏,他几乎一个人承担了所有工作:安排老人看病、准备餐食、照顾老人日常生活。每天的超负荷工作让他身心疲惫,甚至出现了健康问题。
尽管如此,他没有放弃,仍然坚持自己的使命。他也遇到了一些好心人,帮助他渡过了生命中的难关。幸运的是,在一次健康危机时,一位热心人士送给了他珍贵的中药,帮助他缓解了健康问题。
然而,养老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一次水灾差点影响了老人院的运作,尽管水灾没有淹没屋子,但他的内心却留下了强烈的心理阴影。每当下雨时,他都会感到不安,害怕再遭遇水灾。
与老人相互陪伴 成心灵支柱
2016年,陈瑞万面临着寻找一个更适合养老院的地方。他得知市政厅在日落洞区有一处空置的物业出租,于是开始了努力。在朋友们的质疑声中,他依然坚持租下这块地方,尽管这间房子破旧不堪,屋顶严重损坏,但他看到的是这座房子的潜力。最终,他筹集到了40万令吉,将这栋老房子翻修成了一个适合老人的新家。
在搬迁当天,陈瑞万看到一百多个人在马路上等待帮助搬迁,这让他感动不已。这份来自社会的支持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继续为老人们服务的决心。
如今,菩提馨园已经成为陈瑞万的家。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老人们成了他心灵的支柱。每天,陈瑞万都会为老人们准备餐食,确保他们的健康,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他深知,每一位进入菩提馨园的老人都有不同的过去,或孤独、或痛苦,而他的使命就是为他们带去关爱与安宁。
继承人成心头难题
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陈瑞万也面临着健康问题。他希望能够更加健康地继续照顾更多的老人,同时他也在思考养老院的继承问题。
他坦言,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再如从前,继承人的问题成了他心头的难题。
尽管如此,陈瑞万依然充满了信心,他坚信自己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并且会一直走下去。
陈瑞万已经照顾了156名老人,其中许多人在菩提馨园度过了他们的最后时光。每一位离世的老人,他都会亲自为他们清洗身体,换上衣物,并守夜送别。这一切都不是工作,而是他生命中的责任与使命。
尽管未来充满未知,陈瑞万仍然坚持他为老人们提供关爱和照顾的初心,希望让这些曾经孤独的老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温暖,安然度过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