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 14 水下生命/海差你一個!5 項行動讓海持續湛藍

SDG 14 水下生命/海差你一個!5 項行動讓海持續湛藍

每到夏天,我們總會塗上防曬油、頂著豔陽,下海消暑;冬天,我們則會想來碗新鮮魚湯暖和身子。然而,這片海洋卻因此遭受嚴重污染、面臨魚群過度捕撈的危機,6 月專題,社企流攜手阿拉善 SEE 生態協會響應世界海洋日、並回應「SDG 14 水下生命」,邀請讀者透過 5 個行動,一同守護這片藍海。

專欄文章

5篇)
  • 阻止垃圾流入海!自備客林詩懷:從生活小習慣做起,都是創造改變的關鍵

    阻止垃圾流入海!自備客林詩懷:從生活小習慣做起,都是創造改變的關鍵

    社企流/文:黃維萱
    岸上擱淺一隻奄奄一息的鯨魚,胃裡充滿大量塑膠垃圾;一隻受傷的海龜,鼻子裡拉出一根塑膠吸管。這樣的畫面,你我或許都曾在新聞中看過,這些我們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正日復一日地流入海洋、侵害水下生命當中。
    根據美國海洋保育協會(The Ocean Conservancy, TOC) 的統計,國際上海洋垃圾為數最多的是食品包裝材料,含糖果以及洋芋片包裝,其次為煙蒂,再來是塑膠瓶。至於台灣,海洋垃圾中有 9 成是塑膠,其中以瓶蓋為數最多。這些從人類生活中流入海洋的塑膠廢棄物,每年高達上千噸,除了肉眼所見的包材、吸管等垃圾,還有眼睛所看不見、但影響力也相當大的塑膠微粒。
    欲降低對海洋生態的破壞,從「源頭」與「末端」減少垃圾,是相當關鍵的作法——源頭是指,在生活中落實垃圾減量,有助於降低更多垃圾流入海洋的機會;而末端,則是針對已經存在於海洋中的廢棄物進行清潔,以避免海洋生物誤食等破壞生態的情形持續發生。

    清潔海洋,國內外組織不遺餘力

    該如何減少海洋中數不盡的垃圾?國際上,荷蘭組織「海洋清理行動(The Ocean Cleanup,簡稱 TOC)」,設計出一台「海洋吸塵器」,目標是清除 50% 的太平洋垃圾帶,在 2018 年正式啟航、歷經改造後,於 2019 年成功攔截、捕捉漂浮在海中的垃圾。(延伸閱讀:捷報!史上最大海廢清淨行動「海洋吸塵器」復活,頭一回成功捕捉塑膠垃圾
    在台灣,則有新創團隊「Micro PC 點點塑」,研發可過濾塑膠微粒的設備,過濾率可達 8 成,意即若有 5 千顆碎片及微粒,透過裝置可回收 4 千顆左右。目前,點點塑主力協助企業與政府,清除海洋塑膠微粒以及檢測水質。(延伸閱讀:因一門課堂專案獲前往矽谷的機會!他們研發無耗材、免耗電的過濾設備,力除海洋中的塑膠微粒

    垃圾減量,你我都能盡一份力

    你我或許無法打造出如海洋吸塵器那般的設備、協助海洋垃圾的清除,但我們都可以透過減少日常中的塑膠製品使用,來幫海洋減垃圾。
    如社會創新組織「自備客」以推廣友善環境的生活為核心,打造網路平台,提供大眾居家、外出、經期及育兒 4 大面向的減塑提案,舉凡可重複使用的食品包裝袋、可取代衛生棉的布衛生棉和月亮褲、以及具顯濕功能的布尿布等等,都是能夠替代一次性用品的新選擇。
    該如何於生活中踏出減垃圾的第一步?自備客創辦人林詩懷建議,首先,要先意識到自己製造的垃圾是怎麼產生的?接著,便要想下一次有沒有可能不讓這個垃圾產生?
    「最重要的是以自己舒服的方式,逐步減少垃圾產生。」林詩懷分享,「即便是零廢棄達人,最初也都是從非常小的事情做起。」生活中的小小行動,舉凡自備餐具、購物袋等,都是創造改變的關鍵,重點是能長期、持續地進行,經年累月下來,便能創造不小的成果。
    想要即刻採取行動,林詩懷建議,可以從生活中食、衣、住 3 大面向著手:
    1. 食:試著在外出前思考一天的飲食需求,準備好合適的容器外帶;或自備購物袋買菜回家煮,都是大幅減少一次性包裝的好選擇。
    2. 衣:在購買衣服前,了解合適自己的穿搭,不盲目地追求流行、購買不合適的衣物而造成浪費。選擇較耐穿的材質,並依照建議方式洗滌,延長衣服的壽命。此外,至二手衣網站、店舖逛逛,也是兼顧愛美與愛地球的好方式!
    3. 住:居家方面最大的消耗是民生用品。在選擇產品時,可先試著選擇較不會製造垃圾的產品,例如:瓶裝洗髮精改成補充包、沐浴乳改成肥皂、一次性面膜改用水洗式面膜、塑膠軸棉花棒改成紙軸棉花棒等等。透過每一次有意識地選擇讓垃圾更少一點,就會發現自己無形中能降低許多垃圾量。
    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無可避免地網購、外送而產生的廢棄物也變多了;不過,也有許多居家減塑的方案,可以藉機嘗試看看,像是趁著在家練習使用布衛生棉、月亮杯,或是替家中孩子改用布尿布等等。
    減少垃圾看似費工,其實只要一次一個小習慣,用舒服的方式,花一點創意,便能對生活環境產生莫大的改變。邀請你也從生活中挑一個習慣下手,一同來為台灣的海洋環境,盡一份心力,為下一代創造更美好的山與海。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專題由阿拉善 SEE 生態協會贊助、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阿拉善 SEE 生態協會成立於 2004 年,由 80 位大中華區的企業家所共同創辦,至今已有約 900 名深度投入環保的企業家會員,其中台灣企業約 19 家,是一個以社會責任為己任,以企業家為主體,以保護生態為目標的公益機構。阿拉善 SEE 台灣項目中心的主要環保重點: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保護、自然教育、海洋保護、氣候變化與商業可持續。
    閱讀文章
  • 下海無意破壞了生態?3 項低污染指南,還給大海一片生機

    下海無意破壞了生態?3 項低污染指南,還給大海一片生機

    社企流/文:蘇郁晴
    潛水、SUP 立槳、香蕉船等,是近幾年相當風靡的活動,總能吸引一票遊客爭相到訪體驗。
    然而在我們盡情享受海洋的美好時,卻鮮少注意到水下生命正因為人們習以為常的行為,被破壞殆盡。
    在開心遊玩、一覽海底那生生不息的豐富生態前,我們應先具備什麼樣的認知、採取哪些行動,盡可能地降低海洋污染呢?

    大海的健康狀態

    隨著人為活動造成二氧化碳濃度攀升,全球暖化問題加劇,海洋生態也遭受波及。大氣中約 4 成的碳排會溶解於海洋,造成海中 pH 值逐漸降低的情形,也就是所謂的「海洋酸化」。
    根據研究顯示,海洋酸化不但不利於海洋生物的生長,甚至可能破壞整個海洋生態的發展。其中珊瑚白化速度加速,進而導致海洋荒漠化、生命難以生存,便是備受全球關注的問題之一。
    珊瑚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統,提供許多水下生命生存與繁殖之處。然而,海洋酸化卻會阻礙珊瑚的生長,使珊瑚礁的面積漸漸縮小,讓仰賴其生活的海洋生物面臨難以生存的困境。
    據海洋學家的調查結果顯示,自 1990 年來,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澳洲「大堡礁」生長速度已開始減緩,勢必為海洋生態帶來巨大影響。

    來自珊瑚的呼救

    其實,珊瑚是相當長壽的生物,但是,當生存環境大幅改變,無論是水溫、海水的酸鹼度或混濁度等,都會直接影響牠與共生藻間的共生關係。
    健康的珊瑚,會呈現出身上海藻的五顏六色,而當珊瑚呈現白化現象,就代表牠身上的共生藻受環境壓力而死亡或離開。珊瑚白化,並非宣告珊瑚死亡,若這段期間能改善其生存環境,仍有機會使共生藻重回珊瑚的懷抱;反之,珊瑚則會因無法適應環境而死亡。
    珊瑚白化的主因,除了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海洋酸化的影響外,另一原因就是海水遭到人為的污染,包括農業及工業所排放的廢棄物,以及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一次性塑膠等,這些被我們任意傾倒的垃圾與化學物質,皆有可能改變海水中的 pH 值,進而影響海洋生態的發展。
    其中,與每個人最直接相關的,就是我們常常於夏季使用的防曬乳。
    《時代雜誌》(Time)指出,研究顯示,全球每年約有 1 萬 4 千噸防曬乳流入海洋,這些保護著人類免於受到紫外線傷害的化學物質,卻會加速珊瑚白化的速度、重重威脅牠們的生命。
    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中央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防曬乳中具遮光功能成分的二苯甲酮、甲氧基肉桂酸辛酯等化學物質,會打亂珊瑚蟲的內分泌,破壞成年珊瑚的 DNA,造成幼蟲提早骨骼化,無力適應海水升溫,導致白化、最終死亡。
    不只是防曬乳,致力海洋相關研究的英國非政府組織「MarineSafe」也指出,化妝品中也常可見有害珊瑚礁化學元素的添加。
    ​在墾丁恆春經營潛水公司的「台灣潛水」創辦人陳琦恩也分享:「去年夏天,恆春海域 10 米內的珊瑚有 4 至 5 成,在 3 個月內迅速白化。」他表示,這是自己在恆春待了 16 年,第一次看見珊瑚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白化。
    珊瑚雖然只佔海洋總面積的 0.1%,卻在整個海洋生態系中,扮演著舉無輕重的角色。牠們長年累積而成的珊瑚礁,提供近 1/4 的海底生物棲息、繁殖、覓食之處,有「海裡的熱帶雨林」的美名。因此,若珊瑚白化、甚至死亡,對海洋生態將會有劇烈的影響。

    ​海洋生態,由我們守護!

    面對珊瑚白化的問題,不少台灣民間團體著手執行珊瑚復育行動,如「台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利用九孔池復育珊瑚,致力推動珊瑚復育產業化,並成立海洋教育中心,在培育珊瑚的同時,也要教導民眾如何愛護讓我們予取於求的大海。
    而身為公民,可以如何為海洋生態盡一份心力?台灣潛水便祭出「友善珊瑚公告」,明定不歡迎擦有害珊瑚礁的防曬乳及化妝品的遊客下海潛水,呼籲大家以「物理性防曬」為先、自備遮陽帽、水母衣等。從小小的行動做起,便能對海洋生態產生大大的改變。
    陳琦恩表示,曾有同業詢問這樣的公告不怕影響獲利嗎?但他認為,若是台灣潛水因為獲利縱容這些行為、不表明自己的立場,豈不是破壞環境的幫兇之一?「做對的事情,總有消費者會認同我們的訴求。」陳琦恩信誓旦旦地說。

    ​進行海邊活動的低污染指南

    在潛水或進行任何海邊活動時,我們需要注意哪些事項、採取哪些行動,才能降低海洋污染呢?綜合台灣潛水的建議,社企流歸納 3 項低污染行動供大家參考:
    1. 進行水下活動前:了解含有二苯甲酮、甲氧基肉桂酸辛酯等化學物質的防曬乳皆有害海洋生態,應避免使用
    2. 在海邊享受日光浴時:應選擇對海洋友善的防曬乳及化妝品,若是能以穿著長袖、戴帽子等物理性防曬方式遮陽尤佳
    3. 進行水下活動時:了解就算是主打「海洋友善」的化學性防曬乳,對海洋仍會造成些微的影響,因此不擦防曬乳、不化妝為最佳方式
    ​也許每一個人都曾想過,光靠自己的改變,不足以改善龐大且複雜的海洋污染問題,但一如台灣潛水所堅持「雖然不知道怎麼挽救大環境,但至少我們可以從自身做起。」若是大家都能秉持這樣的信念,在前往海邊時,仔細落實低污染指南,就能一點一滴降低珊瑚白化速度,還原一片充滿生機的海洋。
    核稿編輯:李沂霖
    參考資料
    此專題由阿拉善 SEE 生態協會贊助、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阿拉善 SEE 生態協會成立於 2004 年,由 80 位大中華區的企業家所共同創辦,至今已有約 900 名深度投入環保的企業家會員,其中台灣企業約 19 家,是一個以社會責任為己任,以企業家為主體,以保護生態為目標的公益機構。阿拉善 SEE 台灣項目中心的主要環保重點: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保護、自然教育、海洋保護、氣候變化與商業可持續。

    閱讀文章
  • 淨灘垃圾永遠撿不完?RE-THINK 黃之揚:回歸生活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淨灘垃圾永遠撿不完?RE-THINK 黃之揚:回歸生活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社企流/文:黃維萱
    近 20 年來,眼見海灘上無數的廢棄物,不少政府部門、非營利組織、企業等單位紛紛發起淨灘行動。根據美國海洋保育協會(The Ocean Conservancy,TOC)的統計,台灣人參與淨灘的熱度之高,國際排名為第十一名。無論是自主發起、參與公司活動、還是響應環保團體的號召,淨灘已成近幾年來相當熱門的環保活動。
    然而,一場又一場的淨灘活動過去,海邊仍有清都清不完的垃圾,究竟到海灘撿垃圾,有什麼實質的效用?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淨灘這件事呢?

    RE-THINK 重新思考:淨灘就像家中淹水卻不關水龍頭

    環境倡議團體「RE-THINK 重新思考」,自 2013 年開始舉辦淨灘活動,號召超過一萬人次參與、清理的垃圾量近百公噸。創辦人黃之揚表示,淨灘的效益可從「環境」與「教育」兩大層面來看。
    以環境面來說,持續地淨灘,能維護海灘清潔,避免擱淺的垃圾進入海洋、危害水下生態。而淨灘所發揮的效益,最主要則是在教育層面上。
    「關於淨灘,我們可以想像,如果家中水龍頭忘了關,水滿溢至地板都是,要解決問題應該是拿拖把及抹布把水擦乾,還是關水龍頭?淨灘就像是找更多人拿更多抹布要把水擦乾;但是水龍頭不關,地面終究會回歸原狀。」黃之揚直言,「回歸生活,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開始。」
    藉由淨灘觸發大眾看見環境問題,進而落實生活中減少垃圾的行動,是 RE-THINK 貫徹的教育精神。不只發起淨灘活動,RE-THINK 更於 2021 年初推出回收大百科,協助民眾將垃圾送到對的地方,降低廢棄物流入海洋的機會。

    淨灘前、中、後行動秘訣大公開

    想要加入守護海洋的行列、站上淨灘的第一線該怎麼做?黃之揚分別從從淨灘前的準備、淨灘時的行動,與淨灘後可培養的習慣,給予有志者 3 階段的行動建議:
    1. 淨灘前,完善裝備
    棉麻手套、夾子、不易破裂的袋子(如米袋、質地較厚的塑膠袋)為 3 大淨灘必備用品。有經驗的進階者可準備小刀斬斷漁網,或是篩子過濾沙中塑膠細塊。也別忘了做好防曬,以遮陽帽、袖套、襯衫等物理性防曬取代防曬乳是對海洋的最佳選擇!
    2. 淨灘中,正確分類
    在撿拾垃圾的過程中,第一步是正確地進行分類,例如較完整的寶特瓶可挑出來做回收,其他破損、鹽化的品項則要丟棄。第二步,則是了解手上的廢棄物類別與品項,舉凡常見的吸管、寶特瓶,都是在提醒我們,生活中可以減少使用,減少這些一次性用品成為海灘上垃圾的可能。此外,也要切記,貝殼、沙子這些屬於自然的東西,要留在原處,不要不小心進了垃圾袋,影響當地環境。
    3. 淨灘後,落實減量
    結束淨灘的那一刻並非守護海洋行動的句點,回歸日常生活中,舉凡落實正確回收、減少一次性塑膠的使用、選擇可重複利用的產品等,都是愛海行動的關鍵。
    黃之揚分享,「在當下做出最好的選擇,是我們能對環境做出最好的事。」透過購買大包裝的食物取代小包裝、自己煮飯減少外送、口罩好好折起丟置一般垃圾等日常行動,都是能為海洋盡一份力的方式。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專題由阿拉善 SEE 生態協會贊助、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阿拉善 SEE 生態協會成立於 2004 年,由 80 位大中華區的企業家所共同創辦,至今已有約 900 名深度投入環保的企業家會員,其中台灣企業約 19 家,是一個以社會責任為己任,以企業家為主體,以保護生態為目標的公益機構。阿拉善 SEE 台灣項目中心的主要環保重點: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保護、自然教育、海洋保護、氣候變化與商業可持續。
    閱讀文章
  • 4 招挑魚原則,讓未來餐桌年年有魚

    4 招挑魚原則,讓未來餐桌年年有魚

    社企流/文:張方毓
    檸檬清蒸鱸魚、紅燒吳郭魚、石斑魚湯...台灣是一座海島,一道道魚料理是我們日常餐桌上的尋常風景。但你是否想過,如果我們對海洋予取予求,未來某一天,我們和未來世代可能沒辦法再餐餐有魚吃?
    依據聯合國估計,全球 90% 魚類面臨「高度捕撈」、「過度捕撈」或「枯竭匱乏」,維持生物永續標準的魚群種類比例正逐漸下降,1974 年為 90%,2017 年則為 65.8%。
    在台灣,今年初,環保團體綠色和平舉行記者會,強調因為過度捕撈,台灣近海漁業已出現漁獲量下降、魚種消失,和產值崩跌的 3 大危機,呼籲政府承諾在 2030 年前,在周邊海域成立 30% 的海洋保護區,保護生物多樣性。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指出,如果我們再不努力遏止過度捕撈等問題,再過 4、50 年,人類將會面臨海底無魚可吃、可捕的窘境。
    花蓮青年創辦「洄遊吧」,推廣環境友善捕魚法、食用永續海鮮
    台灣是個海島,大家卻對魚類不熟悉,這是創辦永續海鮮平台「洄遊吧」黃紋綺的疑惑。家鄉來自花蓮的黃紋綺,見識到家中漁場漁獲量逐年減少,大學畢業後毅然決然回鄉創業。透過洄遊吧,她對外推廣食用不會耗盡海洋資源的「永續海鮮」,並攜手業者提供體驗行程、帶大眾認識當地對環境較友善的捕魚法「定置漁法」。
    過去許多大型商業漁船採用號稱「死亡之網」的底拖網、流刺網,一次捕捉重達幾百公噸的魚,但大小通吃的結果,造成沒有商業價值的小魚被隨意丟棄,既沒有上到消費者的餐桌,也沒機會繁殖下一代,成為過量捕撈的凶器。
    相較之下,定置漁場則是在海灣水深 100 公尺內,配合魚類的生態習性,將網具固定放置在魚群會經過的魚道上。藉由垣網、運動場網和箱網不同網目大小的漁網配置,誘導魚群入網,就像一座海上大迷宮困住魚群,並非以餌料誘捕,屬於被動捕撈。針對保育類或瀕危的魚種,這種漁法允許即時釋放,或和學術單位合作做標識追蹤研究,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也留下了一線生機。
    另一方面,洄遊吧希望帶大眾認識魚類、懂得挑選魚種,有助於達成強化環境友善漁法的正循環。洄遊吧共同創辦人黃土人指出,一般人挑選想要吃的魚類時,因為不認識魚,實際選擇相對很少。如果消費者認識台灣的魚種,充分清楚自己的選項,就可以避開數量較少的魚種,平衡消費,漁夫也能因此調整捕魚的方法跟魚種。
    正確吃魚,你我都能為海洋盡一份力!
    平時我們想吃魚,如何挑選符合永續的魚類?綜合洄遊吧與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建議,可參考以下 4 大挑魚原則:
    1. 選擇當季「大眾臉」的魚
    在魚攤上,常看見的「大眾臉」魚會是較好的選擇。常見魚種大多為洄游性魚類,在一定的季節會洄游至臺灣周邊海域,漁人在特定季節容易捕獲,族群數量較多、生長速度快。對消費者來說,常見魚種因數量較多,價格相對便宜,對荷包也比較沒負擔。
    而據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台灣海鮮選擇指南」,資源較豐富的洄游性海洋生物包括:俗稱透抽、小卷或中卷的鎖管、飛魚、眼眶魚、剝皮魚、台灣鯖魚、竹筴魚、白帶魚、鬼頭刀等,建議可挑選食用。
    2. 選擇體色銀白的魚
    顏色較平淡、銀白或灰色的魚是較好的選擇。原因是一般大洋洄游或泥沙棲性,體色屬於銀白或灰色的魚類,種類少但數量多,食用這些魚類對整體族群的數量影響相對較低;而體色鮮艷的魚種,多定棲於岩礁或珊瑚礁,種類多但數量少。
    從人體健康的角度來看,食用體色鮮艷的珊瑚礁魚類可能對健康有害。珊瑚礁區具一種附有「雪卡毒素」的藻類,小魚會吃這些藻類維生,居住在此的部分魚種若食用這些小魚,人類又進而食用這類的珊瑚礁魚類,毒素通過食物鏈累積於體內,輕則出現消化道不舒服,重則會出現神經、心血管疾病及休克。
    根據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建議避免食用的定棲型海洋生物包括野生石斑、野生龍蝦、紅皮刀、刺尾鯛等等。
    3. 選擇食物鏈底端的魚
    位於食物鏈底層的魚種是較好的選擇。食物鏈底層的魚種大多成長速度快、數量相對較多,食用起來對海洋資源的影響較小。位在食物鏈頂層的魚類,體型一般較大也較長壽,數量較少,成長到具有生殖能力的年紀需要花費較長時間。
    從人體健康的角度來看,食用食物鏈底層的魚類也比較好。位於食物鏈頂端的魚種,需要食用更多食物,食物來源也較廣,其魚體內較容易累積及殘留毒物及重金屬,若人類長期食用這些魚類,可能造成有毒物質及重金屬累積於人體內。
    根據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建議可挑選食用的食物鏈中、底層海洋生物包括海藻、文蛤、台灣蜆、牡蠣、九孔、鮑魚、櫻花蝦、虱目魚、吳郭魚、養殖烏魚、養殖香魚、養殖白蝦。
    4. 盡量不要吃小魚
    上一段雖然說宜吃食物鏈底層的魚類,但也要生命留一線,洄遊吧提醒,台灣人愛吃的魩仔魚——魚類的小寶寶,最好少吃。
    魩仔魚是指鯷、鯡科等體性較小魚種的幼魚,捕撈魩仔魚,代表牠們的魚生還來不及開始就結束。如果這些小魚苗被人類捕完、吃完,中型、大型魚種的食物來源不見,魚來不及長大進行繁衍,未來人類想要吃到海裡的野生漁獲也將越來越不容易。
    最後,作為消費者,我們日常可以幫忙守護海洋的事,正是有意識地挑選和購買量多、恢復力快的魚類,讓海裡各種魚類都能回復到可以永續利用的數量,讓未來人類都能吃到平價的海鮮。買對魚,吃對魚,才能年年有「魚」。
    核稿編輯:李沂霖
    參考資料
    此專題由阿拉善 SEE 生態協會贊助、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阿拉善 SEE 生態協會成立於 2004 年,由 80 位大中華區的企業家所共同創辦,至今已有約 900 名深度投入環保的企業家會員,其中台灣企業約 19 家,是一個以社會責任為己任,以企業家為主體,以保護生態為目標的公益機構。阿拉善 SEE 台灣項目中心的主要環保重點: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保護、自然教育、海洋保護、氣候變化與商業可持續。

    閱讀文章
  • 認識 SDG 14 水下生命,掌握永續海洋的關鍵目標

    認識 SDG 14 水下生命,掌握永續海洋的關鍵目標

    社企流/文:蘇郁晴
    近幾年,海洋生態遭到人類嚴重破壞,為了呼籲人們保護海洋、及永續利用海洋資源,聯合國訂定 6 月 8 日為「世界海洋日」,藉此鼓勵大家重視海洋生態、降低資源過度消耗等問題。
    公民可以如何為海洋議題盡一份心力呢?第一步,邀請你從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四項「水下生命」(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4:Life Below Water)開始,透過 SDG 14 細項目標,看見全球潛藏的海洋危機,並了解全人類應努力達成的目標有哪些。

    SDG 14.1 降低海洋污染

    全球有超過 30 億人以海洋維生,且有約 80% 的商品貿易是通過海洋進行的。如今在人類過度使用海洋資源的情況下,海洋正面臨嚴重的污染。
    為改善此問題,聯合國希望各國能在 2050 年前,預防並減少各種形式的海洋污染,尤其降低人類進行陸上活動時所帶來的污染,其中包括海洋廢棄物以及營養物質污染。

    ​SDG 14.2 保護和復原海洋生態系統

    為了維護海洋生態系統,聯合國預計各國在 2020 年前,改以永續管理的方式保護海洋及海岸生態,以避免其遭到破壞。舉例來說,人們可以加強海洋和海岸生態的災後復原力,並積極採取復原行動,讓海洋能維持健康且具生產力的狀態。

    SDG 14.3 改善海洋酸化影響

    人類過度排放二氧化碳,不但導致全球暖化,還會引發海洋酸化的問題。當海洋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使海中的 pH 值降低,便會影響海洋生態的發展。
    根據聯合國最新發布的報告預測,在 2100 年前,海洋酸度將增加 100% 至 150%,屆時可能影響一半的水下生命。為此,聯合國希望各國能攜手改善海洋酸化問題、及其帶來的負面影響。

    SDG 14.4 落實永續漁業

    據聯合國發布的報告顯示,維持生物永續標準的魚群種類比例逐年下降,許多魚群正面臨瀕臨絕種的危機。
    為了改善問題,聯合國呼籲於 2020 年前,各國應有效控管魚群的捕撈量,並禁止過度捕撈、非法、未經報告、不受規範(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IUU)、毀滅性的捕魚行為,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魚量恢復到可達其生物永續發展的數量。

    ​SDG 14.5 保護至少 10% 的海岸及海洋區

    為了有效維護海洋生態,聯合國依照國家與國際法規、及可取得的最佳科學資訊,呼籲各國應設立海洋保護區,保護至少 10% 的沿海水域及海洋,全面禁止捕撈、深海採礦等行為。

    SDG 14.6 終止促使過度捕撈魚群的補助

    為了避免魚群面臨瀕臨絕種的危機,SDG 14 細項目標 6 明定各國在 2020 年前,禁止一切可能造成過度捕撈、IUU 捕撈問題的補助。而針對開發中國家、或開發程度相對低的國家,聯合國則希望採取適當且有效的特別與差別待遇,並將這些規範納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漁撈補助協定》(Negotiations on fisheries subsidies)中。

    SDG 14.7 提高永續利用海洋資源的經濟效益

    為了鼓勵小型島嶼開發中國家(如馬爾地夫)及最低度開發國家永續利用海洋資源,聯合國訂定在 2030 年前,提高這些國家永續利用海洋資源的經濟效益,其中包括永續管理漁撈業、水產養殖業與觀光業。
    在認識 SDG 14、了解具指標性的永續發展目標後,我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守護海洋?接下來,讓我們從吃永續、清海灘、低污染及減垃圾 4 大面向著手,進一步看更多元的愛海行動方針!
    還想更深入了解  SDG  14 嗎?社企流也整理了「知識補充包」,內含國外文獻、推薦書籍、相關影劇作品等,讓大家可以更多元地認識海洋議題。現在就成為社企流電力小兵,獲得更深、更廣的專屬資源!
    欲閱讀 ​SDG 14 各項指標,請見聯合國永續發展官網:Goal 14|Conserve and sustainably use the oceans, seas and marine resourc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若有興趣了解其他 SDGs ,歡迎點擊以下連結,立即掌握 SDGs 各項內涵、指標與相關案例: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專題由阿拉善 SEE 生態協會贊助、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阿拉善 SEE 生態協會成立於 2004 年,由 80 位大中華區的企業家所共同創辦,至今已有約 900 名深度投入環保的企業家會員,其中台灣企業約 19 家,是一個以社會責任為己任,以企業家為主體,以保護生態為目標的公益機構。阿拉善 SEE 台灣項目中心的主要環保重點: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保護、自然教育、海洋保護、氣候變化與商業可持續。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