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教育评价大模型到智能医疗诊断,从自动驾驶汽车到健康陪伴智能机……“人工智能+”,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百姓日常,打开生活新方式。
-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效成长,赋能未来产业“加速跑”……“人工智能+”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中,正不断塑造新优势、激发新活力。
-
年轻人走进红色场馆深度互动,小村庄用活红色资源振兴文旅经济,舞台上红色历史创新表达带来心灵震撼……记者近日在上海、河南、重庆等地采访看到,红色文旅魅力绽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生动课堂,红色基因植根群众生活日常。
-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
从东南沿海到江淮大地,自“千湖之省”至巴渝腹地……习近平总书记赴地方考察时,多次提及一个关键词——科技创新。
-
冰雪技术研发成果涌现,冰雪装备制造热火朝天,冰雪旅游服务日臻完善……记者在吉林、辽宁、新疆走访发现,多元化发展成为冰雪经济新引擎,让“冷资源”涌动“热活力”。
-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白雪如何换金银?冷资源释放出怎样的“热效应”?
-
90年前召开的遵义会议形成的革命传统、孕育的宝贵精神,始终激励着这座城再出发、再前进。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使垃圾资源化,这是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开年之际,新华社记者深入脱贫地区,感受活力乡村更“忙”的新年气象,观察干部群众更“美”的奋进姿态,记录乡村振兴更“实”的崭新图景。
-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药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要把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
三年多来,中老铁路“从通到畅、从畅到快、从快到旺”,“黄金大通道”效益日益凸显。
-
牢记殷殷嘱托,“两路”沿线干部群众奋发图强,砥砺前行。在不断改善的民生里,在高质量发展的脉动里,在愈加密切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两路”精神历久弥新。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顶风冒雪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
特色产业兴旺,生态环境向好,孩子上学不用愁,就医看病有保障……近日,记者在山西、吉林、云南、宁夏等地农村走访发现,群众可感可及的一个个幸福和美场景,汇聚成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的生动画卷。
-
多年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的湖北省十堰市,将守水护水当作头等大事,建成空、天、地智慧监管体系,建立健全长效护水机制,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形成了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突破关键技术锻造大国重器,始终是东北的使命担当。
-
三年多来,这个高原村落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利用资源禀赋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守护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在青藏高原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
自2019年11月挂牌以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改革逐渐从“空间缝合”走向“要素缝合”,过去这片省际交界的薄弱区域正呈现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崭新面貌。
-
记者近期在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广西等地走访时看到,各地牢记总书记嘱托,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打造互嵌式社区,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