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头颅CT平扫与MRI平扫的优劣
头颅CT和MRI检查的出现,是神经科辅助检查的飞跃。患者和家属经常会有疑虑,我想做头颅MRI,但医生建议头颅CT,我想做CT,但是医生又建议MRI,那么,这两者究竟有什么优劣?首先,头颅CT大概5分钟左右就能够完成,而MRI一般需要15-20分钟。如果患者配合度差,或者脑缺血性疾患需要争分夺秒排除颅内出血后进行溶栓治疗,那么首选头颅CT。其次,对于颅内急性出血,头颅CT比MRI更敏感,所以一些因头痛、头外伤就诊的患者,建议完善头颅CT;但是脑梗死、脑炎、颅内肿瘤等其它病变,MRI一般比CT更清晰。第三,MRI因为是磁共振原理成像,所以一些金属会影响检查。比如体内的起搏器、手术钢钉的患者,还有一些重症患者不能离开呼吸机、输液泵的情况下,可能就只能选择CT检查。最后,CT存在一定的辐射,孕妇、儿童可能存在相对风险。
赵海燕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6月08日17
0
1
-
磁共振(MR)检查报告说的脑白质高信号Fazekas分级严重吗?
磁共振成像(MRI)中脑白质高信号是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通常与脑小血管病、缺血性改变或退行性病变相关,也可以是无症状体检被发现。磁共振报告上面经常会写到:脑白质点状高信号或缺血性脑白质病,改良Fazekas分级1、2或3。以前好多医生写小缺血灶或小变性灶,现在说法不一样了,洋气了。啥是Fazekas呀,就是老外一个人名呗,一个奥地利的神经内科医生,大多数西医什么分级呀分型呀都是人家的,就记住是用来评估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的常用方法,主要分为深部白质(DWMH)和脑室周围白质(PVH)两个区域,分别进行分级。说说Fazekas分级标准吧,就是级别越高越严重呗。1.深部白质高信号(DWMH)分级:0级:无病变。1级:点状病灶(单个或少数散在点状高信号)。2级:部分融合的病灶(斑片状高信号,开始融合但未成片)。3级:大面积融合病灶(高信号成片,累及大部分白质区)。以下图片一看就明白。2.脑室周围高信号(PVH)分级:0级:无病变。1级:帽状或铅笔样薄层高信号(局限于脑室周围)。2级:光滑的“晕圈”样高信号(围绕脑室的连续带状病变)。3级:不规则高信号延伸至深部白质(脑室周围病变广泛,伴深部白质受累)。临床意义:轻度(Fazekas1级):常见于正常老化或轻度小血管病变,可能与轻微认知功能下降相关。中度(Fazekas2级):提示小血管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关注血管危险因素。重度(Fazekas3级):与认知障碍、步态异常、脑血管病风险显著增加相关,需密切随访。常见病因:1.小血管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2.缺血性改变(慢性低灌注)。3.炎症或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需结合其他影像特征)。4.遗传性或代谢性疾病(如CADASIL)。注意事项:Fazekas分级是主观视觉评分,不同阅片者可存在差异。需结合临床(如年龄、脑血管危险因素、认知功能)和其他影像特征(如微出血、腔隙性梗死)综合判断。对于年轻患者或非典型表现,需排除其他病因(如免疫、感染、遗传性疾病)。这个病严重吗?需要治疗吗?简单说无症状或轻度病变不需要特殊治疗,症状严重(比如记忆力明显下降、脑缺血发作等)需要治疗。建议由神经科或影像科医生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解读报告,并指导进一步诊疗。
影像诊断、介入和放射治疗2025年06月08日703
0
0
-
做CT还是做磁共振?
很多人面对大夫开的检查都有这个疑问,我这个情况为什么给我开CT,直接做磁共振不行吗?或者为什么直接做磁共振,做CT多快呀还不用预约?了解就会懂,懂了就会通。先说所这两种检查的好处和坏处吧,CT检查快,1-5分钟就完事,所以急诊要做CT的,比如怀疑脑出血,外伤等,你说急不急。CT检查显示骨折清楚,还能三维重建立体看,看肺病有优势,比如肺癌和肺炎。CT增强检查看肿瘤也好,如肝脏肿瘤、胰腺肿瘤等,比普通CT检查也就是CT平扫清楚多了。但是CT检查缺点也不少,第一就是CT检查有辐射,儿童和孕妇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做;第二就是CT看软组织弱,如肌肉、韧带、肌腱和神经等;第三重点说说看头部,CT就是看脑出血好,如果看脑梗死,包括腔隙性脑梗死,能看出来的都是相对陈旧的病灶了,绝大多数情况最早发现也是24小时以后了。再说说磁共振检查,优点是没有辐射,记住没有辐射,就是现在还有人说磁共振有辐射,要改变认知啊;再者就是多序列多参数成像,怎么理解呢,就是兄弟多,一般都是3-4个兄弟一起上阵,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另外有点单独说头部磁共振检查,医生开申请单头部平扫、头部DWI、头部MRA如果都做全了,即能看见脑梗死的面积,还能区分新旧脑梗死,而且能看是哪根血管堵塞了。缺点也有啊,检查时间长,噪音大,赶时间的做不了,有幽闭恐惧症的做不了。价格现在降了很多,不过还是贵,目录定好价了。还一个缺点就是检查的时候注意的事儿多,比如啊,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金属假牙、体外有胰岛素泵等,都要告诉检查技师和登记员,不是所有带金属的情况都不能做,但是不告诉容易出事。科普一下,说太专业了都看困了也看不太明白,直接上菜吧,说说选择建议吧,看什么病做CT好,看什么病做磁共振好?看部位:头部外伤、胸痛、腹痛急诊、骨关节外伤等,优先选CT;脑卒中后评估脑细胞损伤、脊柱问题、关节软骨/韧带损伤、妇科/前列腺肿瘤分期等,优先选磁共振。看紧急程度:突发外伤、剧烈胸痛、疑似脑出血等紧急情况,选CT;慢性疼痛、肿瘤筛查、术后复查等,选磁共振。看特殊人群:儿童、孕妇等尽量选磁共振,除非急诊必须做CT;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可能只能做CT。看医生建议:若医生开CT后要求“增强扫描”,需注射造影剂进一步观察血管或肿瘤;若磁共振报告建议“结合CT”,可能需排查钙化、出血等CT更擅长的病变。
影像诊断、介入和放射治疗2025年05月25日311
0
0
-
这些检查都是干嘛的,傻傻分不清
到了医院,大夫问了病情后开检查,拿到申请单后除了抽血化验的就是机器检查,每回都不一样,这些影像科检查都是干嘛的?有没有射线呐?咋这么贵呢比药还贵?三联问。解释一下吧,一条一条来。X光:有辐射,基本分为透视和拍片,透视下还能做造影,现在很少做透视了更别提造影了。那就剩拍片了,拍片以前分为普通X光、CR和DR,现在清一色DR,谁家要是还用普通X光,不先进落后了、不清楚漏诊了。DR是干什么的呢?简单说基本检查,最多应用就四样(肺、四肢骨头、腹部和输尿管),肺部看看有没有肺炎、肺结核、肺气肿等;四肢骨头看看有没有骨折、骨质增生;腹部主要看游离气体,判断一下是不是胃肠穿孔了;输尿管当然看看有没有结石,肾输尿管膀胱轮廓都可以看见。基本检查,用于初筛病变,如果没拍出来医生还是觉得有问题,那就进一步检查。CT:有辐射,这个大家都了解多一些,医院发展过程中CT检查曾被认为是比X光更高级的检查,30多年前,有的医院只有X光,有的医院开始有了CT。把人放进设备扫描,一片一片看,最薄可以毫米以下,越薄肺结节看的越清楚,64排CT够用,但是看那些动的地方比如心脏,那就是排数越高探测器越宽越好了。主要是头、肺部、腹部、盆腔及四肢关节,也可以看肠道疾病,几乎全身都可以扫一下看看。实在不行还可以增强检查,看的更清楚。MR(磁共振):没有辐射,一句话,软组织显示好,理解了就明白了,常用于脑部、腹部、血管、肌肉、韧带、脊柱等软组织病变的检查,如前列腺与子宫病变、椎间盘突出、膝关节半月板等。除了肺部和骨皮质不可以看,因为肺部都是气体没多少软组织,骨皮质致密也没有软组织,大多数部位看的都比CT好。彩超:没有辐射,是基本检查,价格便宜但是结果对操作医生有要求,水平高结果准。几乎可以全身检查,如腹部检查、颅脑血流图、心脏和大血管检查、外周血管检查、妇科和产科检查等。ECT(骨扫描):有辐射,需要静脉打药后做,如99mTc标记的磷酸盐注入体内后由设备扫描图像。主要应用:看全身骨头有没有转移、骨头本身长的肿瘤、骨代谢性疾病如骨质疏松、骨感染性疾病如骨化脓、骨缺血性疾病如骨梗死、骨外伤如骨折。PET-CT和PET-MR:可以理解成PET本身是一个设备,PET和CT或MR组合哪个就是哪个设备,最初只有PET-CT,可是MR软组织看的清,后来PET又和MR结合了,叫PET-MR。这个无论CT有辐射还是MR没辐射,但是给患者做检查,需要打药,一般是F18-FDG,药物有辐射,所以病人有辐射了,做完了隔离一天别见家属啊。两者应用差不多:肿瘤诊断、神经系统疾病(说白了就是大脑和脊髓)、心血管疾病等。不过最突出的还是看原发肿瘤、转移瘤和淋巴瘤。
影像诊断、介入和放射治疗2025年05月22日421
0
0
-
影像科医生告诉你,磁共振增强那么有用,为什么还要做平扫呢?
影像科医生告诉你,磁共振增强那么有用,为什么还要做平扫呢?增强扫描的优势:增强扫描通过注射对比剂,可以显著提高病变组织的对比度,使病变更加明显。但对于一些与周围组织密度相近的病变(如早期肿瘤、小的炎症等),平扫可能无法清晰显示,此时增强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医生集团-陕西医学影像科科普号2025年04月29日56
0
1
-
JAMA子刊有关CT检查后终身癌症分险最新文献
01近年来,美国接受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人数持续攀升,自2007年以来,每年的CT检查数量增长了30%以上。这项技术无疑在挽救生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些科学家开始担忧,低剂量电离辐射可能增加患癌风险。从个体层面来看,CT扫描引发癌症的理论风险被认为极低,甚至可能微乎其微。如果医生认为CT检查在医学上是必要的,患者不应因担心潜在风险而拒绝接受检查。然而,随着CT扫描使用量的激增,研究人员指出,不必要的检查可能导致人群暴露于额外的辐射之中。一个由美国和英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预测,CT扫描中产生的低剂量电离辐射可能理论上导致美国约5%的新发癌症病例。根据他们的估算,2023年进行的CT扫描可能在未来引发约103,000例癌症。这一预测基于历史上的高辐射事件数据以及一系列假设。如果这些预测准确,CT扫描对癌症风险的影响将与饮酒等其他重要致癌因素相当,至少在人口水平上如此。02尽管高剂量辐射已被证实会引发癌症,但低剂量辐射是否具有类似风险尚无确凿证据。目前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对原子弹幸存者和核事故受害者的长期观察。例如,在广岛的25,000名幸存者中,他们接受的辐射剂量相当于三次或更多次CT扫描,结果显示其终生癌症风险略有但显著增加。然而,这些结果是否适用于现代CT扫描仍存在争议。科学家们强调,必须权衡CT扫描带来的巨大医疗价值与其潜在的理论风险。如今,CT技术可以在极低辐射剂量下检测出多种隐藏疾病和损伤,这种剂量通常仅相当于一个人三年内从环境中吸收的自然辐射量。“对于一名患病患者来说,CT扫描的风险很可能远低于其潜在疾病的威胁。”CT成像专家、美国医学物理学会前主席辛西娅·麦考洛(CynthiaMcCollough)指出。事实上,CT扫描在某些领域的益处已被广泛验证。例如,一项大规模全国性试验显示,与仅接受胸部X光检查相比,接受低剂量CT扫描的吸烟者和戒烟者肺癌死亡率降低了20%。最新的癌症风险预测不仅参考了历史数据,还结合了更详细的辐射暴露信息。这些数据来自美国143家医院和门诊机构,记录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国际CT剂量登记处。研究人员利用2016年至2022年的统计数据,估算出2023年共进行了9300万次CT检查,涉及约6200万名患者。基于相关辐射风险,团队推测这些检查可能与未来103,000例癌症相关。然而,作者也承认:“要通过实证量化终身风险,需要对极大规模人群进行长达数十年的追踪研究。”因此,目前的风险评估仍是理论性的。研究表明,部分人群可能对低剂量电离辐射更为敏感。虽然成年人占CT扫描的绝大多数,但儿童和青少年的辐射诱发癌症风险似乎更高。此外,婴儿期接受CT扫描的人群可能面临更高的甲状腺癌终生风险,且女性患者的这一风险更为显著。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医学辐射专家普拉迪普·德布(PradipDeb)指出:“澳大利亚的研究也显示,CT辐射剂量相关的总体癌症风险较高。因此,在可以使用无辐射替代方法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CT检查。”澳大利亚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学会主席娜奥米·吉布森(NaomiGibson)对此表示赞同:“尽管研究结果提醒我们需要警惕长期辐射暴露,但这不应阻止在临床必要时使用CT成像。只要选择得当,CT扫描的诊断和治疗价值远远超过其潜在的辐射相关风险。”03CT扫描是一项革命性的医疗技术,为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了强大支持。然而,随着其使用的普及,如何在最大化医疗效益的同时最小化潜在风险,成为科学界和医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低剂量电离辐射对癌症风险的具体影响,并为优化CT扫描的应用提供指导。参考Smith-BindmanR, ChuPW, AzmanFirdausH,etal.ProjectedLifetimeCancerRisksFromCurrentComputedTomographyImaging. JAMAInternMed. PublishedonlineApril14,2025.doi:10.1001/jamainternmed.2025.0505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科普号2025年04月16日45
0
0
-
CT检查有辐射一年到底能做几次CT?
宋贤亮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4月15日212
0
11
-
做完了头CT为啥还做颅脑磁共振呢?
做完头颅CT后仍需进行颅脑磁共振(MRI)检查,主要因为两种检查方法在成像原理、适用场景和疾病检出能力上存在互补性,具体原因如下:1.CT与MRI的成像优势不同CT通过X射线快速扫描,对急性出血(如脑出血、颅骨骨折)和钙化病变的检出率更高,适合急诊患者快速筛查。而MRI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成像,对软组织(如脑肿瘤、脑梗死、脑炎)和后颅窝病变(如小脑、脑干)的分辨率更优,能发现CT难以显示的细微病灶。2.检查目的的阶段性医生通常先安排CT检查以排除紧急情况(如脑出血),若患者症状持续或存在其他异常(如慢性头痛、神经功能损伤),则需进一步通过MRI明确病因。例如,CT可能漏诊早期脑梗死或脑白质病变,而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可检测超急性期脑梗死。3.适应人群与安全性CT存在辐射,不适合孕妇或需多次检查的患者;MRI无辐射且对软组织显像更清晰,但检查时间较长且禁忌症较多(如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病史、体内金属情况)选择组合检查。综上,CT和MRI是互补而非替代关系。通过联合使用两种检查,可全面评估脑部结构与功能,提高诊断准确性。
放射、卒中科普号2025年04月13日78
0
3
-
头颅MRI平扫和MRA是同一个检查吗
患者在神经科门诊就诊的时候,医生经常会同时开头颅MRI平扫+MRA检查,或者有些患者之前完善了头颅MRI平扫,医生又给开了一个头颅MRA检查。然后患者和家属就会有困惑,为什么要开两个头颅核磁检查呢?为什么做过核磁检查了还要再做呢?是不是过度检查呀?虽然都是头部检查,虽然也都是核磁检查,但是这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检查。MRI中文名称为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简称MRI),头颅MRI平扫观察的是脑组织,可以发现脑梗死、肿瘤、脑萎缩等脑实质的病变。而MRA中文名称是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简称MRA),观察的是颅内的动脉血管,可以发现脑动脉狭窄、动脉瘤、畸形等等。所以,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检查,同时或者先后开具这两项检查,目的是了解大脑的不同部位,大家无需有顾虑。
赵海燕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3月30日534
0
1
-
CT大揭秘:低剂量CT、普通平扫CT、高分辨CT、增强CT有什么区别?
CT:医学影像的“火眼金睛”在现代医学的舞台上,CT技术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就像一双“火眼金睛”,能够穿透人体表面,清晰地展现出内部器官和组织的详细情况,为医生提供了极为关键的诊断依据。无论是对疾病的早期发现,还是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与疗效评估,CT技术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面对一些复杂病症时,CT检查的结果常常成为决定治疗方向的关键因素,帮助医生做出精准判断,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机。 低剂量CT:肺癌早筛小卫士辐射剂量小低剂量CT,从名字就能看出它的一大显著特点——辐射剂量小。在进行CT检查时,辐射是人们常常担忧的问题,而低剂量CT就像是为解决这一担忧而生。它通过调整扫描参数,如降低管电压和毫安秒等,使得辐射剂量大幅降低,通常只有普通平扫CT的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这对于那些需要定期进行胸部检查的人群,尤其是肺癌高危人群来说,大大降低了因频繁检查而受到的辐射风险,就像是给身体穿上了一层“低辐射防护衣”,在获取必要医学信息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辐射对身体的潜在危害。主要用于肺癌筛查低剂量CT如今在肺癌筛查领域堪称“明星”手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对早期肺癌的发现有着独特优势。肺癌在早期阶段,症状往往不明显,很难被察觉,但早期诊断对于肺癌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低剂量CT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肺部的微小病变,哪怕是几毫米的小结节也难以遁形。例如,对于长期吸烟、有肺癌家族史、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肺癌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低剂量CT筛查,能够在肺癌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将其揪出,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几率。许多早期肺癌患者就是通过低剂量CT筛查发现病情,从而及时接受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清晰度有所牺牲当然,低剂量CT也并非十全十美。由于它大幅降低了辐射剂量,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图像的清晰度。与普通平扫CT相比,低剂量CT扫描得到的图像可能会显得有些模糊,噪声也相对较大。这就好比在拍照时,为了降低闪光灯的强度,照片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不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图像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如今的低剂量CT图像后处理技术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清晰度的不足,使得医生依然能够从这些图像中获取关键信息,做出准确的诊断。但对于一些细微结构的观察和复杂病变的鉴别,低剂量CT可能就不如普通平扫CT或高分辨CT那么得心应手了。 普通平扫CT:应用广泛的“多面手”设备普及,价格亲民普通平扫CT在医疗领域可谓是“大众明星”,设备普及程度极高,众多基层医院都能见到它的身影。这使得患者无需长途奔波前往大医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CT检查服务。而且,它的价格相对较为亲民,通常在几百元左右,不同地区和医院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以常见的胸部平扫CT为例,在一些基层医院价格可能低至300元,即便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医院,价格也大多在600元以内。这种价格优势,让普通平扫CT成为了很多患者进行初步检查的首选,大大降低了医疗成本,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扫描速度快普通平扫CT的扫描速度相当快,一般单部位的扫描在几秒到几十秒内就能完成,整个检查流程大约十几分钟。快速的扫描速度带来了诸多便利,对于那些难以长时间保持静止的患者,如儿童、老年体弱患者或急诊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查,减少了因患者配合不佳而导致的检查失败风险。在急诊场景中,争分夺秒是关键,普通平扫CT能够快速提供影像结果,为医生及时诊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争取宝贵时间,就像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比赛中,它为患者赢得了关键的先机。检查范围广普通平扫CT的检查范围十分广泛,堪称医学影像检查中的“多面手”。在神经系统方面,它能够帮助医生发现脑梗塞、脑出血、脑肿瘤等疾病;在胸部,对于肺炎、肺结核、肺癌、气胸等病症的诊断有着重要作用;腹部脏器疾病,如脂肪肝、肝硬化、胰腺炎、胆结石、肾结石等,也能通过普通平扫CT清晰地展现出来;在骨与关节领域,骨折、骨肿瘤等问题同样逃不过它的“眼睛”。 高分辨CT:细微病变的“放大镜”薄层扫描显细微高分辨CT犹如医学影像领域的“超级显微镜”,它的核心优势在于薄层扫描,其层厚仅1-2mm。这种极薄的扫描方式,使得它能够捕捉到人体组织中极其细微的结构变化,将肺组织的微细结构清晰地呈现在医生眼前。就好比用高倍放大镜观察一幅精美的画卷,原本肉眼难以察觉的细节,此刻都纤毫毕现。通过高分辨CT,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肺小叶气道、血管的细微形态,以及肺部间质的细微变化,为疾病的精准诊断提供了极为详细的信息。助力肺疾病诊断在肺部疾病的诊断领域,高分辨CT堪称“王牌武器”。它对于肺弥漫性病变,如特发性肺纤维化、结节病、淋巴管肌瘤病等,有着极高的诊断价值。这些疾病往往会导致肺部组织出现广泛而细微的变化,高分辨CT凭借其出色的分辨率,能够准确地显示病变的分布、形态和程度,帮助医生进行鉴别诊断。在判断肺结节良恶性方面,高分辨CT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肺结节的性质判断直接关系到患者后续的治疗策略和预后情况,而高分辨CT能够清晰地显示肺结节的边缘形态、密度差别、内部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细节。良性结节通常形态规则、边缘光滑,而恶性结节则可能出现毛刺征、分叶征、胸膜牵拉征等特征。通过高分辨CT的细致观察,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肺结节的性质,为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三维成像更清晰在先进软件的辅助下,高分辨CT还具备强大的三维成像能力。它能够将扫描得到的二维图像数据进行整合,构建出肺部的三维立体模型,让医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对肺结节等病变进行全面观察。这种三维成像方式,就像是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意旋转、放大、缩小的肺部模型,能够更清晰地展示肺结节的细微结构,如结节的内部血管分布、有无空洞等情况。医生可以通过三维图像,更准确地评估结节的大小、形状、位置以及与周围血管、支气管的关系,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后续的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提供更精准的规划。 增强CT:病灶性质的“揭秘者”造影剂增强显影增强CT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借助造影剂来实现更清晰的成像。在进行增强CT检查时,首先会通过静脉注射含碘水溶性造影剂。这种造影剂就像是身体内部的“信号灯”,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当造影剂流经病灶部位时,由于病灶组织的血管分布、血流速度以及细胞代谢等情况与周围正常组织存在差异,造影剂在两者中的分布和聚集程度也会不同。这就使得病灶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密度对比显著增强,原本在普通平扫CT中难以分辨的病灶,在增强CT图像上变得更加清晰可辨,就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照亮了隐藏在身体深处的病变。精准判断病灶性质增强CT在判断病灶范围和性质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堪称医生诊断疾病的“得力助手”。在肿瘤诊断领域,它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关键信息。例如,对于肝癌患者,增强CT可以通过观察肿瘤在不同时期的强化特点,如动脉期的明显强化、门脉期的强化程度变化等,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在增强CT图像上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强化模式,医生通过这些特征,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性质,从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大大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殊注意事项增强CT虽然在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也有一些特殊的注意事项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关注。由于使用的含碘造影剂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所以在检查前,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进行碘过敏试验。对于有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相对较高,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谨慎评估是否进行增强CT检查,或者选择其他替代检查方法。此外,严重肾功能不全者不能做增强CT检查,因为造影剂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时,造影剂可能无法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加重肾脏负担,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恶化,甚至引发造影剂肾病等严重并发症。在检查后,患者需要多饮水,一般建议在检查后24小时内饮用1000-2000ml的水。这是因为多饮水可以促进尿液生成,加速造影剂的排泄,减少造影剂在体内的残留时间,降低对身体的潜在危害。就像给身体内部的管道进行一次“冲洗”,让造影剂尽快离开身体,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同时,检查后患者还需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如出现恶心、呕吐、皮疹、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医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如何选择合适的CT检查根据疾病类型选择在进行CT检查时,选择合适的检查类型至关重要,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疾病类型。对于肺癌筛查,低剂量CT是当之无愧的首选。其辐射剂量低的特点,非常适合用于长期监测肺癌高危人群,在保证一定筛查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辐射危害。而对于已经发现肺部结节,需要判断其良恶性时,高分辨CT则能凭借其卓越的薄层扫描和三维成像能力,提供更详细的结节信息,帮助医生做出准确判断。 医生建议很关键面对各种CT检查类型,患者往往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此时,医生的专业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医生在决定为患者选择何种CT检查时,会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考量。他们会深入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的疾病史、家族病史等,这些信息对于判断疾病的潜在风险和可能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如果患者有肺癌家族史,医生在进行胸部检查时,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低剂量CT进行早期筛查。医生还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综合分析症状的特点、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因素,以确定疾病的大致范围和可能的类型。比如,对于一位出现胸痛、咳嗽且伴有咯血症状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首先考虑肺部疾病,进而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CT检查方式。同时,医生会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患者对不同检查的耐受程度。对于一些身体较为虚弱、无法承受长时间检查或对造影剂过敏的患者,医生会避免选择增强CT,而是选择其他更合适的检查方法。在选择CT检查时,患者应充分信任医生的专业判断,积极配合医生的安排。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各种因素,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CT检查类型,以确保能够准确诊断疾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21BhwtTrC1t8g7AQ2bltQ
张临友医生的科普号2025年03月09日238
0
0
放射诊断相关科普号

宣武神内陈飞医生的科普号
陈飞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神经内科
1.4万粉丝13.3万阅读

殷子医生的科普号
殷子 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肝胆外科
303粉丝7.2万阅读

徐运清医生的科普号
徐运清 主治医师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
肿瘤科
922粉丝75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李源 副主任医师安徽省胸科医院 医学影像科
放射诊断 29票
擅长:擅长肺结节、肺癌、呼吸道疾病、纵隔占位、肺炎、食管病变、肺结核、冠心病、心脏大血管疾病等胸部疾病影像学诊断、鉴别诊断,体检报告解读、治疗方案选择、随诊方案制定等方面有专门研究,还从事血管性介入及非血管介入微创手术,对肺穿刺活检、结节定位、消融等相关诊疗颇有造诣。 -
推荐热度5.0蒋磊 副主任医师上海市保健医疗中心 放射科
肺部结节 345票
放射诊断 69票
擅长:肺磨玻璃结节的定性,定分级分期,定安全期。肺癌的影像诊断。 -
推荐热度4.6王祥 主治医师上海长征医院 放射诊断科
放射诊断 20票
肺部结节 2票
擅长:全身各系统常见病及疑难病例的CT和MRI诊断,尤其擅长肺结节良恶性诊断与定量分析、早期肺癌浸润性分级与胸部疾病影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