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面對AI的快速發展,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提出大預言,他認為,AI會把所有工作幾乎都自動化,於是,10年後,人類每週只需要工作兩天。這樣的預言或許誇大其辭,但確定的是,AI對工作方式與勞動市場的重塑,才剛開始。
在人工智慧(AI)快速普及的今日,愈來愈多企業開始將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導入工作流程,以期提升整體生產力和競爭力。但企業領導人必須注意的是,AI帶來的好處,不應僅限於效率上的提高,更應視為促進人類創新與合作的催化劑。
根據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研究,2024年,已有約28%的美國勞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且比例持續穩定增加中。這些勞工並非偶爾使用AI,而是將其深度嵌入到日常工作之中。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三成使用生成式AI的工作者,每個工作日使用該工具超過一個小時,而約一半使用者每天使用該工具15至59分鐘。這些數據足以證明,生成式AI已成為許多人工作不可或缺的輔助工具。
團隊、AI協作,展現卓越創新最佳狀態
更值得注意的是,AI對工作效率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研究調查發現,生成式AI每週平均可為使用者節省約5.4%的工作時間,這意味每週可省下約2.2個小時的時間。若放大到全體勞工,整體平均每週可節省約1.4%的總工作時間。但AI巨大的效益,若企業僅止於節省人力成本或工時,未免太過浪費。
同時,由哈佛大學、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法國高等經濟商業學院及寶僑公司共同進行的一項創新研究,提供了另一個令人振奮的視角。這項研究於寶僑內部展開,透過隨機將員工分組,分別讓他們獨立、團隊合作,或是在AI協助下進行創意產品開發任務。結果顯示,單獨工作的個人若在AI輔助下,其創意成果甚至可超越沒有AI協助的雙人團隊。此外,AI不僅提升工作效率,更促使個人突破職業的局限,將技術創新與商業創新相結合,達到跨領域的整合性創新。
研究中,更發人深省的結論是,使用AI輔助的雙人團隊,所產出的卓越創意數量遠超其他組別。換言之,當團隊與AI共同工作時,才是真正實現卓越創新最佳的狀態。這些團隊不僅展現更高的創意品質,也表現出更積極的情緒與投入度。
上述兩項研究,清楚描繪了AI的角色:AI不僅能增進個人效率,也可成為打破專業孤立的橋梁,促進團隊協作,激發創新思考。哈佛大學學者強調,企業若僅將AI視作更精良的計算器或表格工具,將難以發揮其真正潛力。企業必須開始視AI為團隊的新成員與協作者,而非單純的效率提升工具。
事實上,很多企業目前面對的困境,在於如何更聰明地運用AI。一味追求短期內的人力成本節省,可能導致企業錯過長遠的創新機遇。如果企業將AI僅視為取代人力的方式,員工將會因擔憂被取代,而不願積極分享與AI合作的寶貴經驗,進而阻礙AI在組織內的深入推廣與應用。
領導者應積極鼓勵員工與AI深入互動
因此,領導者必須重新檢視組織架構與管理方式,積極鼓勵員工嘗試與AI的深入互動,將AI視為提高創意與跨領域協作的工具,而非裁員的藉口。透過AI的輔助,組織內的員工,可望跨越以往的工作邊界,激發更多元且具前瞻性的創新想法。
展望未來,AI對工作方式與勞動市場的重塑,才剛剛開始,企業如何調整組織文化,善用AI並與之共生,將成為未來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研究也提醒我們,AI的潛在生產力效益,可能暫時未在宏觀生產力統計數據中完全展現,但隨著企業更正式地將AI整合入工作流程中,這些效益勢必將更明顯且更具影響力。企業擁抱AI作為團隊協作的創新催化劑,才能真正實現卓越且持續的競爭優勢。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台北商大前校長、叡揚資訊數位轉型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