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與場所之間存在著乘法關係。不僅要專注於優勢,若沒有更加重視場所,就很難讓這個乘法效應最大化。所謂的市場,追根究柢就是他人給你什麼樣的評價。如何找到能讓你獲得高度評價,且更進一步取得成果的職場,這一點相當重要。這也意味著你必須站在他人的視角,客觀地了解自己。(本文節錄自《實現自我的不是天職,是適職》一書,作者:石倉秀明,任性出版,以下為摘文。)
為了提升對職場的認識,你的第一步是了解自身優勢,同時理解他人如何看待自己,這兩種看法必須同樣清晰。基本上,這兩點可說是最重要的。
選擇讓評價提升的職場
舉個例子,假設有一個人擅長運用Excel。對他來說,活用Excel的函數是家常便飯,不費吹灰之力就可駕輕就熟。
擁有這項技能作為優勢的人,如果進入外資金融公司或顧問公司工作,會變得如何?身為這類公司的員工,通常能熟練的使用Excel進行巨集計算、數據分析。在這樣的環境中,「熟練的運用Excel」就不再被視為優勢,而不過是一種普通的技能罷了。
然而,如果他到一個Excel技能尚未普及的公司,或幾乎沒有人擅長使用Excel的地方,情況又會變得如何?意義將會有相當大的改變。
假如有一家公司正準備推動數位轉型,僱用了一名可純熟運用Excel的人擔任財務人員,他能在一瞬間匯總數據,說不定會得到「這個人好厲害」的評價;然而,若是在所有人都會用Excel的外資金融公司,他就會得到截然不同的評論。
因此,即使具備相同水準的技能,選擇了不同的工作場所,會決定技能是否可作為優勢而有所發揮。換言之,優勢取決於工作環境,技能可能成為優勢,也可能不會──這就是優勢×場所的概念。
(延伸閱讀│你做到的比你以為的更多:4祕訣找回成就感、打破「蔡格尼效應」)
沒有意識到場所重要性的人,常會犯以下兩種錯誤
1. 忽略了能發揮自身優勢的場所
想改變自己的職涯時,有些人只會專注於技能,並試圖提升。例如,產生「我一定要提升Excel的技能」、「我必須累積更多的經驗才行」的想法,但到進修機構上課、參加證照考試後,便停留在這個階段。
這可說是忽略「能發揮自身優勢的工作場所」的典型模式。
2. 試圖在零經驗的情況下成為專家
從只考慮技能提升這點來看,還有另一種情況,那就是:自己會忍不住輕率的判斷「Excel算不了什麼厲害的技能」,於是又焦急的想學會其他技能。因此,又去上程式設計課、作家培訓班等,試圖在零經驗的情況下成為程式設計師或作家,這樣的人應該不在少數。
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欠缺工作場所的視角,一股腦兒只專注在提升自身優勢。
結果,這些人都進入了接案世界,撰寫每字0.1至0.5日圓的低價文章。這究竟是不是真的能發揮自身優勢的工作方式?他們反而愈來愈搞不清楚了。
僅學會技能就夠了嗎?
前面提到兩種人的最大誤解,就是單純的認為只要提升技能,收入就會增加,還可以朝向理想的職位邁進。他們或許以為只要強化優勢,就能走上適合自己的職涯。
然而,大家應該都很清楚,公司職員即使提升Excel技能,薪水通常也不會因此增加。還有,擅長Excel、也能做財務工作的人學程式設計後,就算他學會寫一點程式,收入恐怕也不會增加。最終,他依然只是會寫一點程式的財務人員罷了。
因此,比起輕率的認為「我只要鍛鍊優勢就好」、「我只要提升能力,並獲得技能就好」,更應該考慮的是:現在擁有的優勢,是怎麼樣的優勢?能直接發揮優勢的職場又在哪裡?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麼做或許能讓工作變得更輕鬆。不費力的完成工作、執行任務,不僅是適職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是職涯契合的核心。
換句話說──
將專長化為武器,主動選擇能讓自己輕鬆取得成果的工作場所,可說是職涯契合的生活方式。
另外,自我意識與他人意識之間往往存在著差異。更準確的說,許多人會以「自我意識與他人意識不一致」的方式來評價自己。我認為,多數人通常更傾向於自我意識。
如前所述,職場與他人的評價直接相關。只要到他人評價較高的工作場所,自身優勢就更容易發揮,或有更多發揮優勢的機會。然而,許多人往往只意識到優勢,卻輕忽了與他人評價交會的場所的重要性。
很多人會問:「我的優勢到底是什麼?」他們雖然會思考自己能做什麼,卻似乎很少認真的思考,究竟該在哪裡發揮這項優勢,或如何運用這項能力。
結果,他們可能會因為一直停留在無法得到回報的工作場所,而無端的貶低自己,或僅理解了自己的優勢就感到滿足,對於場所卻草率又敷衍。
(延伸閱讀│「低調創業」不需好點子:別人做不到的小事,都是你能賺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