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摧毀你再救贖你!錫蘭揭心靈課程黑幕:像與渣男渣女談戀愛

周彥妤
user

周彥妤

2025-02-20

瀏覽數 12,700+

心靈課程的長年爭議,躍檯面引發討論。取自Unsplash
心靈課程的長年爭議,躍檯面引發討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YouTuber錫蘭近日發布「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逾2小時調查影片,引發各界熱議。片中,錫蘭揭露大型團體意識訓練(LGAT)運作內幕,課程以三部曲來PUA(指心理操控)學員,使其在極端情緒之間擺盪,先攻擊辱罵再寬容救贖。他形容這就像和渣男、渣女談戀愛一般,情緒如同「過山車」(又稱雲霄飛車)七上八下。

心靈課程可能對學員心理健康造成影響,但導師可能不具心理專業執照。

YouTuber錫蘭點名批評的不良心靈課程屬大型團體意識訓練(LGAT)。錫蘭分析,該類課程會PUA(指心理操控)學員,課程包含三階段:一是「基礎課程」,建立自我懷疑,「把放棄理智當成美德」,開始讓你自己都不懂自己;二是「進階課程」,透過高壓環境使其情緒崩潰,再讚美肯定,以此重塑學員心理;三是「推廣課程」,要求學員拉人加入,甚至成為無薪的課程推銷員。

心靈課程三階段:自我懷疑、崩潰到亢奮、推銷課程

錫蘭指出,這些課程之所以能發揮效益,正是仰賴「不知情同意」,循序漸進改變學員想法,刻意不讓學員在上課前清楚具體課程內容。

「課程最重要規則之一,就是不能說這個課程裡面的流程是什麼。」此外,這些課程也透過「雙重企圖」(the double agenda)讓學員以為「不能說」是因為隱私等表面理由,實則為操控,並為後來的課程推廣埋下伏筆。

第二階段的進階課程中,課程長達5天、每日14小時,學員身處極端高壓環境,經常遭辱罵,被迫把矛頭都對向自己,要求對人生所有不幸負全責,更要將自身創傷歸咎自己,「想要改變自己,就要停止當受害者。」

課程導師還會提及,人生所有事都有兩個版本,一是受害者版本,另一是負責任版本;會選擇當受害者,就是因能藉此獲得賣可憐、不用負責等「隱藏好處」。所以,一定要當「負責任」的人,但最後卻成為課程單位指責學員的回馬槍,因為不照導師的話去做,就是「不願負責任,不願改變自己」。

但如何學員讓深信不疑?教室情境通常形塑導師的絕對權威感,有異議者會被請出教室,並被公開批評,激發其他人的寒蟬效應。教室後面還有一排助教,「你的一舉一動都被看著,」且課程規定不能坐在認識的友人旁邊,上課也不能和人隨便交談,等於陷入人際孤島之中。

摧毀你再救贖你!眾人面前傾訴秘密藏高風險

課程也安排遊戲套路,例如在「廢墟遊戲」中,召喚學員深埋內心的苦痛,不給任何解釋,設法讓你陷入自我懷疑,把救贖放在課堂上,才會依賴、信任課程。另外一個類似囚徒理論的「紅黑遊戲」,則以團隊合作為藉口,無限上綱地指摘個人表現,藉以摧毀自尊,因為「無論怎麼選擇,我都有錯!」

會員限定免費活動 | 當人生進入下半場,你會如何定義自己的未來?

此外,從參與學員的錄音中也發現,導師會率領眾人聲嘶力竭高喊「我好痛苦」「媽媽對不起」等,情緒在兩極擺盪,「先讓你支離破碎,又讓你充滿力量。」

這類心靈課程有一個專有名詞「開工」,意指對特定學員做人身攻擊與各種批鬥,整個課程形塑一種被罵、被稱讚的無限循環環境。

過程中,甚至還會要求學員交作業,題目包括「打擊我最深最痛的回憶是?」、「二十次你要別人愛而被拒絕的經驗」「二十次別人向我要求愛而我拒絕他們」「十次別人破壞對我的承諾」等題。這些問題,因沒人能寫得夠多、夠滿,因此總是會被責罵,其實這類作業只是耗損學員身心,並找出「能繼續罵你」的理由。

值得關注的是,課程試圖創造高壓環境,學員並得在一群不能保障隱私的人面前,吐露自己的秘密。這是不良課程的特徵之一,正規心理諮商中不會發生這樣的事。

學員課後出現「輕躁」行為,人生決策令人費解

部分上完課後的學員,甚至出現類似「輕躁」行為,除了看待世界視角改變,性格變得無比自信、亢奮、果斷又衝動,彷彿帶著巨大喜悅,給人「充滿正能量」的假感受。

有人甚至上完課和配偶提出離婚,或做出令過去認識的人跌破眼鏡的重大人生決策,極端行為顯示課程對學員心理狀態構成龐大衝擊。

課程的最後階段,學員要完成「100天挑戰」,包括參與公益活動、達成個人目標,以及「尋找海星」的任務,話術是「無法拯救所有被衝上沙灘的海星,但能救一個是一個」,要學員去邀請需要被救贖的親友來上課程,淪為無薪推銷員,進一步擴大課程影響力。

心靈課程惹議,是否違法公部門要查

衛福部17日正式發函,責成台北市衛生局調查,釐清是否涉及違反《心理師法》,若有違規事實,將依法辦理。

台北市衛生局表示,將依《心理師法》第13條與第14條,檢視LGAT課程是否涉及違法心理諮商或治療行為。目前已蒐集相關影片,並鼓勵民眾提供具體資訊,協助行政調查。過去市面上的心靈成長課程,如潛能開發、靜心療法等,通常不屬心理健康範疇,因此是否違反《心理師法》,仍需個案審視判定。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