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24年的新生兒人數正式出爐,該年僅有13萬4856名新生兒,創下史上最低紀錄,而台灣的生育率不只全球最低,未來恐怕還會更嚴重。
隨著2025年年假的結束,相信不少人在過年拜訪親朋好友的時刻,都會被長輩們「關心」一些每年都必問的問題,像是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小孩,就算真的已經生小孩,也會被催促哪時再生第二胎——結婚和生育的人生課題似乎人人在適婚年齡時都必須面對,但這種人生大事,哪能這麼簡單?
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台灣2024年的總出生和死亡人數,已在近日正式出爐——2024年的新生兒共有13萬4856人、死亡人數為20萬2107人。
這代表人口已經持續5年負成長,而且新生兒人數還是自1970年有統計資料以來,出生人數最低的一次。
近10年台灣出生人數與死亡人數 | ||
---|---|---|
年度 | 出生人數 | 死亡人數 |
2024 | 134856 | 202107 |
2023 | 135571 | 205368 |
2022 | 138986 | 207230 |
2021 | 153820 | 183732 |
2020 | 165249 | 173156 |
2019 | 177767 | 176296 |
2018 | 181601 | 172784 |
2017 | 193844 | 171242 |
2016 | 208440 | 172405 |
2015 | 213598 | 163858 |
數據:內政部/製表:魯皓平 |
因此,在整個大環境下,不生小孩似乎已成了台灣人普遍的現況,而少子化和人口老化的衝擊,未來會更加嚴重。
台灣新生兒人數掉到史上最低,龍年也沒拉抬作用
數據顯示,在1970年時,台灣的新生兒為39萬4015人,自此之後每一年的出生人數雖然有增有減,但基本上都維持著一定的平衡,1976年適逢龍年,新生兒還達到了史上最高的42萬5125人;1997年以前,每年都維持著至少32萬名新生兒出生。
在1998年之後,每年出生人口開始逐年下跌,不過直到2017年的這近20年間,出生人數平均都能維持在每年20萬人的數字;但對比往年有增有減的趨勢,台灣新生兒從2015年起逐年下跌,自此沒有再回升,一路掉到2024年。
而台灣人口的首度負成長,是從2020年開始的,當年出生人數為16萬5249人,死亡人數為17萬3156人,在那以後,每年出生人數就比死亡人數還低。
過往龍年與前一年出生人數差異 | ||
---|---|---|
年度 | 出生人數 | 增減 |
2024 | 134856 | -715 |
2023 | 135571 | |
2012 | 229481 | 32854 |
2011 | 196627 | |
2000 | 305312 | 21651 |
1999 | 283661 | |
1988 | 342031 | 28007 |
1987 | 314024 | |
1976 | 425125 | 55776 |
1975 | 369349 | |
數據:內政部/製表:魯皓平 |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雖然是龍年,但出生人數居然完全沒有回升,代表生肖的吸引力,和往年相比已經沒有任何作用——因為2012年和2000年與1988年的龍年,出生人數都可以比前一年多個2萬至3萬,1976年龍年甚至還比前一年多了5萬5776千名新生兒,該年也是上述史上最多人出生的一年。
大環境影響,台灣生育率也是全世界最低的
一直以來,總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TFR)都是探討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重要的依據,它代表著社會福利制度、稅收、教育基礎等條件,也同時牽涉到人口老化、高齡化等國家組成結構,一個國家生育率過高未必是件好事,但若生育率的水平低到已開發國家的標準值以下,可能是個嚴重危機。
根據美國(USA)中央情報局(CIA)的《世界概況》(The World Factbook)統計,一般已開發國家的生育率,至少須達到約2.00,才能維繫出生和死亡的水平,在世代更替的輪迴下,維繫國家正常的發展與運作。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生活環境的改變、經濟壓力的重擔,愈來愈多已開發國家面臨生育率極低、嚴重少子化的挑戰,長久下來,將徹底改變國家人口組成年齡,當青壯年人口愈少、中老年人口比例愈高,整個社會都會面臨高齡照護上的崩解危機。
然而根據統計,台灣目前依然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在房價不斷飆漲、薪水永遠凍結、物價持續上升的年代,年輕人都對結婚、買房這件事避之唯恐不及,更何況生小孩的壓力,會讓多少人在生活上根本喘不過氣。
究竟,為什麼台灣人普遍都不願意生小孩?
1、薪資問題
想要結婚、成家立業或生兒育女,最重要的關鍵就是錢,而若要扶養一個孩子,更需要花上難以估量的費用,這時薪資的影響就成了很大的關鍵。
雖然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台灣的歷年薪資結構數據,每年都有愈來愈高的趨勢,而且無論是經常性薪資、總薪資或加班費,都有逐漸增加的態勢,就連最低工資和基本時薪,也是都比以前還高。
但其實薪資的狀況,還牽涉到產業別和地區差異,以2023年為例,全台灣人的年薪中位數為52.5萬元,比2022年的51.8萬和2021年的50.8萬高,不過其實這樣的薪水,養一個孩子根本不夠。
再以2023年的縣市別來看,新竹市的年薪薪資中位數最高,達84.5萬元,新竹縣其次,為71.6萬元,這都是竹科的效益,再來是台北市的70.8萬元;而較低薪的縣市,就包含年薪薪資中位數44.3萬的彰化縣、45.9萬的屏東縣與46.7萬的台東縣。
如果要結婚生子,這樣的薪資怎麼可能?
2、房價過高
想要結婚或生兒育女,最大的影響就是是否有自己的房子,畢竟牽涉到兩家不同的家庭,結婚後如果能有自己的家、不要和對方的父母同住,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事,更能減少或避免沒必要的婆媳問題。
不過,如果想要在黃金地段的市區租個房子,大坪數或環境好一點的物件,租金自然就高,在不想要結婚後還總是把錢繳給房東的狀況下,買個房就是最好的選擇。
然而,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的統計,台灣的房價不止一年比一年高,而且還完全沒有下跌的趨勢,對比30年前你我父母能買房的那個年代,那樣每坪單價不過10餘萬的黃金歲月,更是令人稱羨不已。
如今在輕易動輒就破千萬的新房,或價位較低的物件可能屋齡過高、屋況老舊或地處偏遠的狀況下,想要籌個頭期款買個喜愛的房子,可不是件簡單的事。
3、職場環境
雖說現在台灣的職場環境,其實已經對孕婦和爸爸十分友善,像是育嬰假可以最長請長達兩年、男方也能同時申請、前6個月還能領80%的投保薪資、有薪產檢假增為7日、配偶的有薪陪產假則修正為有薪陪產檢與陪產假共7日等。
但縱使規定如此鮮明,對於不少傳統產業和小公司來說,業主普遍都還是對孕婦非常不友善,像是已經結婚、準備結婚或有生育計劃的女性,在面試上可能就會遇到一些刁難,縱使再有能力,也可能會被刷掉。
此外,在職場上,女性一但請產假、育嬰假後,兩年後的變化沒有人說的準,像是員工回來後可能不能再做原本的職缺、必須調到其它單位,或職務整個大變動的狀況也層出不窮,對於正在拼事業的女性來說,影響非常巨大。
4、生活品質
事實上,養小孩其實沒那麼難,只是在於想不想要「窮養」,或是選擇讓自己和孩子都過上較好的生活。只要有了孩子,生活會完全大轉變,多了一個小孩後的家庭,會因為這位新成員的加入,而有翻天覆地的改變。
在生產和養育的費用上,絕對或多或少會改變原本兩夫妻的生活品質,有些人會想要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想要因為孩子而省吃儉用、加班打拚——也許一個孩子還能負擔,但如果要生到第二個孩子,那挑戰就更嚴峻。
而時間被壓縮,也是很現實的因素,畢竟當有了小孩,自己的休閒時間幾乎就是小孩睡覺之後了。
因此,在選擇要因為生養孩子,而減少吃大餐或看電影、出國旅遊的機會,還是不要生孩子,自在愜意的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有時往往就是在薪水有限、時間被壓縮、顧慮到生活品質的限制下,答案就更明朗了。
5、晚婚影響
和早年你我父母的那個年代相比,現代人有非常明顯的晚婚趨勢,除了是整個職場風氣和大環境的影響之外,戀愛觀念的改變也讓不少青年男女覺得結婚不再是那麼重要。
對不少人來說,在20、30歲的年紀,打拚事業其實更加重要,有時候可能忙於工作或加班,每天面對的人除了同事還是同事,在不使用交友軟體的狀況下,基本上很難有認識新朋友的機會,久而久之,就發現到了適婚年齡。
而到了一定的年紀,這時的交往、戀愛,就變得更加看重對方是不是能攜手走一輩子,因為其實自己已經沒辦法再浪費時間,在玩心很大的人身上。
這總總的影響,都讓結婚變得愈來愈不容易,而晚婚也讓高齡產婦的比例增加,想要自然受孕就更難,少子化的問題也自然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