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創立、深耕桃園的時碩集團,是全球布局的跨國企業,橫跨兩岸六地,於北美、德國、日本皆有行銷服務團隊,長期耕耘汽車、工業、航太、醫療產業等領域,始終掌握利基市場的關鍵,堅持為客戶提供一站式價值的專業服務。
走過80年代外商思維洗禮、90 年代科技創業經歷,時碩集團總經理黃亞興輾轉踏入傳統產業,2000年創辦「時碩科技」(時碩工業前身),彷彿將近30年的功力提煉融會,時碩有著不一樣的DNA,開出一條非典型傳統的企業之路。
「我們專注利基市場的發展,始終關注:客戶在做什麼?有哪些我可以幫上忙?積極找到市場需要,為客戶創造價值。」黃亞興表示,過去的經歷都成了創業的養分:外商善於溝通、開創與國際拓展,電子業則主攻快速複製、截長補短,在這樣的思維基礎下,招兵買馬、創辦時碩,投入精密機械加工製造與行銷,聚焦全球利基市場,專攻高門檻核心客戶。「以非傳統的商業模式,強調『做專、做精,做強、卻不作獨大』策略,找夥伴、打群架一起做大的領頭羊。」兼具創新、共好、利他的企業理念,正是時碩25年來企業長青的核心。
完善治理、創新整合,穩定攻克利基市場
走過近四分之一的世紀,時碩經歷過3個關鍵階段,尤以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海嘯衝擊甚鉅,公司營收減半由盈轉虧,卻也逆勢化危機為轉機,期間集團啟動了一系列改善變革計劃,包括重塑組織文化、強化教育訓練、積極開發新市場新商機等,並在桃園購建新屋工廠。深蹲沉潛,2013年時碩開始轉虧為盈,並一路保持成長,2018年在台灣順利上市,2022年營收、淨利皆創歷史新高達到新台幣49.9億。2023 年,俄烏戰爭、中美貿易戰等直擊金屬加工產業,時碩通過創新整合、製程優化和費用撙節來穩定營運,始終提供員工穩定、安心的工作環境。
全球局勢多變,時碩總能力挽狂瀾,究竟有什麼祕訣?完善的企業治理架構和措施,正是時碩面對變化和風險的韌性與力量,包括:強化健全董事會的監督職能、提升管理層的執行能力以及加強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等。同時,時碩以創新整合的競爭優勢,以「研發生產在兩岸,行銷服務到全球」的方針,開創全球多元的利基市場的精密機械加工零組件的商機。如此企業內外打好底氣,方能無懼動盪,穩定前行。
3D經營、專精互利,做客戶的最佳夥伴
「一棵大樹不可能一直開花結果。在不同地點、不同時節,種下不同種類的樹 ,才能擁有多元的成果!」黃亞興表示,全球產業發展多元,時碩能夠搶先掌握利基,關鍵就是「3D經營」:定義Define、設計Design、期望Desire。「定義」是在全球特定利基市場透過做專、做精、做強,建立口碑效應;「設計」成為國際專業組織並為各核心客戶的前三大策略供應;「期望」以互利、共生與共享的經營理念,爲所有的利害關係人持續創造最大的回饋。舉例來說,時碩草創時期,成為汽車安全氣囊大廠Autoliv供應商的關鍵;當年台灣沒有材料,若進口則成本太高,加工技術也待克服,「我找上中鋼共同開發鋼材、在地鍛造,經過兩年,終於達成節省成本、時間,保留高品質的價值,滿足客戶一站式服務。」黃亞興表示。
不只是對外要為客戶創造價值,對企業內部人才也要持續加值。針對全球利基市場的不同需求,時碩在內部組建各專職專責的組織,提供客戶全方位服務,方能建立長期策略夥伴關係。「卓越的組織就是做好截長補短的機制,讓每個成員發揮所長,並讓其有歸屬感與成就感,才能創造組織經營最大綜效,持續推動實現組織終極的願景。」黃亞興點出,組織成長最大的挑戰就是高階主管的晉用與培養,永遠跟不上組織成長的速度。因此,當企業成長、規模擴大,同時必須「讓組織變小」,也就是讓主管與部屬的工作關係與責任釐清,持續複製小組織的成功模式,就能創造組織快速成長。
「我們希望在傳統金屬製品領域成為另一個世界級的台積電。」黃亞興表示,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時碩期許為全球大廠持續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務,以利他為出發點,吸引更多的資源與人才,共生共榮,邁向卓越。
113年桃金企業獎官方網站: https://event.gvm.com.tw/taogoldaward/2024/
(桃園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