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額投資免稅制度(NISA)去年上路,大舉放寬投資額度、免稅年限,推升民眾投入共同基金、股票、ETF等風險性資產的意願。今年台版TISA有望上路,高達4兆的超額儲蓄(閒置資金)能夠因此被激活,進而成為台股上漲動能嗎?
日股2024年表現亮眼,東證指數與日經225指數雙雙上漲超過17%,分別收在2784.92點與3萬9894.54點。事實上,日股脫胎換骨的亮眼成績,與東京證券交易所推動改革密切相關。
2021年起,東京證券交易所將市場進行重組簡化,提升上市公司品質;另一方面,東京證交所也要求企業加強與股東之間的對話,將股東權益放在管理的核心,提升整體的PBR(股價淨值比),擺脫過往國際間對日股「殭屍企業」的印象。在東證要求下,不少日本企業紛紛提高股利發放與股票回購,也帶動股市指數上漲。
日股續漲動能:NISA讓投資成功代替儲蓄!
除了外資熱錢積極流入,日本企業大力改革帶動企業獲利、政府全力拚經濟、內外資齊聚等利多,成為日股續漲的動能。
最顯著的是NISA(Nippon Individual Saving Account),這是一種小額投資免課稅的優惠制度,每年一定額度內的免稅優惠,投資收益不會被扣20%稅金,用來鼓勵日本民眾以投資代替儲蓄。
2024年起,NISA帳戶每年投資金額提高至360萬日圓(約為新台幣77萬元),分為定期定額120萬日圓+單筆投資240萬日圓,免課稅額度合計1800萬日圓(約為新台幣385萬元)。
新制NISA包括積立NISA(定期投資)以及一般NISA(成長投資),今年上半年積立NISA的總投資金額約為2.2兆日圓,95%投資於指數型商品,一般NISA總投資金額約為7.9兆日圓,43%投資在日本股票。
新制 NISA(2024年1月實施) | 舊制 NISA | |||
---|---|---|---|---|
NISA類型 | 積立型(定期投資型) | 成長投資型 | 積立型(定期投資型) | 一般型 |
選擇彈性 | 可以併用 | 僅能擇一使用 | ||
免稅年限 | 無限期 | 20 年 | 5年 | |
每年投資額度上限(日圓) | 120萬 | 240萬 | 40萬 | 120萬 |
投資總額上限(日圓) | 1800萬 | 800萬 | 600萬 | |
投資商品 | 共同基金 | 國內外股票、 共同基金、ETF等 | 共同基金 | 國內外股票、 共同基金、ETF等 |
資料來源:日本金融廳,野村投信整理|資料日期:2024/09/17。 |
野村投信投資策略部副總經理張繼文表示,不同於台股投資環境為「散戶市場」,自然人占集中市場總成交值比重過半,日本國人的投資仍相對保守,更傾向將錢存在銀行或買保險。隨著日本消費者物價指數自2022年衝破2%以來,日本國人也終於意識到僅靠存款領息已趕不上物價飛漲速度,因此擴大投資意願,2024上半年透過NISA進行投資的總金額累積已超過10兆日圓,就代表日本政府企圖活絡「內資活水」的努力已有成效。
張繼文分析,近年內資散戶的占比逐漸提高,從2016年的14%快速上升至2024年接近23%的水準。 這種結構性的改變,降低了外資單一主導對市場可能帶來的風險,日股的投資基礎得以更加穩固。
TISA可望問世,4兆超額儲蓄閒置資金能被活化?
隨著各界討論已久的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aiwan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簡稱TISA)終於有望在今年問世,由於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可望帶動美股,連動的台股有機會雨露均霑外,專家也指出,台灣TISA也能比照日本經驗,注入後續上漲的內需動能。
那麼TISA和NISA相比,有哪些相似和相異之處呢?
首先,NISA為了鼓勵國民從年輕時就投入資本市場,在股票上賺到的資本利得跟股利,除了永久免課稅,個人的總投資額度也擴大到1800萬日圓(約378萬新台幣)。
根據目前金管會規劃,TISA初期雖無新增租稅優惠,財政部將彙整各種既有金融商品的租稅優惠,並透過集保幫民眾建立個人投資帳戶,裡頭建立並彙整各種政策獎勵、手續費減免甚至是未來有可能推出的租稅優惠,透過宣導,讓民眾更願意透過TISA進行積極地財務投資,也進而導流國內高達4兆的超額儲蓄(閒置資金)。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不只一次強調,大部分人只知道一年有27萬元的利息所得免稅,但其實不少特定的投資標的,也有10%分離課稅。他舉例,高股息ETF的利息其實有抵稅權,也讓TISA未來更具吸引力。
台股2024年以23035.1 點作收,全年累計大漲5104.29 點、漲幅28.47%,在全球主要指數中名列第二強,只小輸漲幅28.64%的那斯達克。外界也期待,在TISA上路後,能夠借鏡日本經驗,讓台股得以「有基之彈」
當國人開始積極理財,自己的退休金自己賺之後,相對應的理財生態系也會隨之改變,有更多投信業者願意投入,發行更多元的產品,讓台灣離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目標更近一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