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擁有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站在現代金融資本主義的頂峰,更是引領矽谷的力量。猶太人怎麼這麼強?答案是他們獨特的世界觀!《塔木德》說:「在教育子女之前,要先解開蒙住自己眼睛的毛巾。」因此,猶太父母從不要求孩子當最佳,而是幫他們找到自己的「銀子」——猶太人口中的才能、才幹;他們最希望孩子過得富庶,因為在天秤上,貧窮比一切都沉重。(本文節錄自《猶太人商道與塔木德智慧》一書,作者:洪益憙,方舟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猶太人希望自己成為與眾不同的獨特存在,因為他們相信上帝給了每個人不同的銀子(才能)。正因如此,子女的教育重點也在於幫助子女成為獨特的,而不是「最佳的」。
每個班上都只有一名最佳學生,但所有學生都可以成為獨特的人,實際上,猶太人正是在這樣的教育哲學下,成長為各自領域中屹立不搖的存在。
讓我們了解一下猶太人的思想和教育方法,如何讓他們成為獨特的存在。
猶太子女教育的大原則是父母共同育兒、共同教育。為了做到這點,結婚後女方將在一整年負責打理家庭和賺錢維生,男人則進入希伯來學校學習猶太教和猶太傳統。這是一種「爸爸學校」,讓爸爸學習該教導孩子什麼。
另一個原則是,直到子女在13歲舉行成年禮之前,都要對他們的教育竭盡全力。孩子出生後,母親凡事都會以禱告照顧孩子,當他們開始聽得懂語意後,就教導律法。
無論孩童能否聽懂,母親都會反覆背誦,這樣的教育對孩子往後發揮創意有很大的幫助。如果母親是猶太人,就會認為孩子也是猶太人(按:普遍猶太社區承認猶太人的標準為「母親是猶太人」),因為母親會對子女的靈魂帶來很大的影響。(延伸閱讀│不只蘇姿丰!猶太《塔木德》還教出211位諾貝爾獎得主)
適才教育:解開蒙住眼睛的毛巾
在子女舉行成年禮之前,父親肯定會早早回家,在飯桌上講很多故事給子女聽,並跟孩子對話,這就是所謂的「飯桌教育」。
另外,在就寢前,父母一定會在床邊唸書給孩子聽,每晚唸十五分鐘以上,這個行為會刺激孩子的好奇心,而只要觀察他們展現高度好奇心的地方,就表示他很有可能有那方面的才華。
在飯桌上和父母對話、聽父母講床邊故事,通常到了四歲,猶太孩子就能理解800到900個詞彙、聽過超過1500個詞彙,之後還會透過跟父母一起閱讀的習慣,進一步拉開與同齡人之間的差異,在專注度和理解力上遙遙領先;不僅如此,思維的深度與廣度也會有所不同。
重點是,猶太人並不是引導子女變成父母希望的形態,而是想了解子女的「銀子」是什麼。《塔木德》中有一句話說:「在教育子女之前,要先解開蒙住自己眼睛的毛巾。」
意思是說,不要把父母的欲望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子女的才能和個性。猶太父母相信上帝賦予每個人與眾不同的獨特才能,所以希望孩子能找到並發揮自己獨特的才能,成為有創意的人。
因此,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就不斷刺激他們對知識的好奇心,幫助他們找到喜歡、擅長且有成就感的事。若能找到自己的才能,充滿熱情地向前邁進,就會在不知不覺間在自己的領域站穩腳步。
成功的猶太人,背後都有信任他們的父母
能在自己的領域站穩腳步的成功猶太人,背後都有了解其才能並信任他們的父母。
被歸類為發展遲緩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級科學家,都要歸功於母親信任的力量,引導他發揮獨特性。
孤零零的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之所以能夠成為出色的電影導演,也是得益於父母的力量,帶領他前往充滿想像力和好奇心世界。
在眾多老師中,最有影響力也最偉大的就是父母,沒有比他們更優秀的教師了。猶太人這民族透過五千年的歷史,證明了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延伸閱讀│致富經典「塔木德」教出全球50%富豪:祖克柏、戴爾…)
稱呼猶太人的希伯來(Hebrai)一詞,意思是渡河而來的人,後來也衍伸出獨自站在另一邊」的意思。對猶太人來說,聖潔是指遠離人群、與眾不同。
《塔木德》中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所有人都只朝著一個方向走,世界就會傾斜。」也就是說,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應當扮演的角色。
猶太人不會叫孩子要比別人更聰明、更成功,而是教導孩子要活得像上帝的選民。亞洲人普遍的教育目標是推崇最好的,會幫每個人排名,但是,他們也不至於認為成績不好的學生就毫無潛力。
以前韓國小學成績單上的評價分為「秀、優、美、良、可」,雖然是相對評價等級,但語意非常美麗。秀是優秀之意;優表示充分;美是「好」的意思,意味著做得好;良也是很好之意,就像不錯、出色一樣;最後,可是指有可能性,也就是說,每個孩子都有充分的可能性。
現在我們不該為孩子的資質排名,而是需要進行適才教育,認同彼此的不同、培養各自的才能。
(延伸閱讀│猶太《塔木德》教出半導體女王蘇姿丰,蘇父:她若受台式教育不會有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