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面對疫情及科技業搶才衝擊,讓坐擁兩館、550間客房的宜蘭「凱渡廣場酒店」,也難逃人力短缺難題。經營團隊如何以智慧化險為夷,找出勞資雙贏的解方?
從宜蘭烏石港邊就能遠眺陸地上一座郵輪造型的龐大建築,這裡是去年新開幕的「凱渡廣場酒店」。獨特外型設計和龐大的客房量體,邀請國際名廚江振誠親自操刀餐飲,還沒開幕,就成為當地旅宿業的新焦點,去年開始試營運後,更吸引眾多饕客與旅客前來。
然而,即便坐擁旗下兩館550間客房龐大量體,凱渡也難逃飯店業普遇的大難題—人力短缺。「我們到現在都只敢說是『試營運』,產能開不出來,沒有準備到最好,我們不敢說『開幕』!」談到外界以為開幕的「試營運」,凱渡廣場酒店執行長林家漢簡直有苦難言。
遭逢疫情、科技業搶才,苦難言
前幾年因為疫情,餐旅業人力大量流失,即使疫情過後也「回不來了」,再加上,這一兩年科技業搶才搶得凶,餐旅業可謂為求職食物鏈的最下游,許多人都把餐旅當末選。
林家漢表示,酒店運作至今,雖然約需要300名員工才能達到滿編,但至今仍有約1/3的職缺尚未補足,直接衝擊酒店的實際營運,「對比同業,能開七成房間已經很不錯了。很多時候,明明還有房間,卻因為人手不足,只好告訴客人滿房,否則房間也整理不出來。」林家漢自嘲,開飯店以前,他曾聽同業前輩說該如何挑選人才,「現在有沒有相關背景和經驗都不重要,後續的培訓可以再補足,人先進來就好,重點是要有人!」
不過由於是營建業出身,凱渡反而沒有傳統的飯店包袱,「我們沒有框架,也不參考其他酒店的作法。」當初一手籌備規劃的凱渡廣場酒店董事長林燈城坦言,在面對飯店業特有的龐大人力需求時,凱渡選擇用「減法」來精簡職務。
首先,凱渡從一些不必要的傳統飯店職位下手,重新拆解了許多工作,林家漢舉例,以往飯店中必備的「管衣室」(負責收送飯店布巾、員工制服、客衣收送等工作)和「倉管」(負責總倉庫存貨品管理等),林家漢選擇直接外包,「對於職缺,我們設想的是:『為什麼需要?而不是別人有或以前有,我們現在就要有。』例如倉庫裡總價值五、十萬的物品,為何要每個月要以三萬元聘正職來顧?尤其現在監視系統也很先進普及了。」
以終為始的「職務減法」,讓飯店人力能更有效地配置,但林家漢也並非一味地刪除,例如,許多以國旅為主的飯店多設有「休閒活動部」,主要負責管理遊戲區、戶外游泳池等設施,「傳統的休閒活動部員工,大多在行管理設備,但不擅長規劃活動。」林家漢解釋,凱渡酒店緊臨烏石港,得天獨厚的地利條件,未來不僅限於館內,周遭還能結合遊艇、馬場等規劃,因此他獨立出全新部門—「休閒活動企劃部」,專門負責活動的創意發想與規劃,而該部門聘請員工也不一定要具備飯店經歷,才能跳脫傳統思惟的束縛。
住房率八成,知名公司包館力挺
透過減法精簡人力與創新職務,凱渡酒店自開業以來,儘管人力很短缺,仍穩住了佳績。林家漢指出,目前僅能開放七成的客房中,住房率平均可達八成,甚至多次吸引知名公司包館舉辦活動。「像是玉山銀行、富邦等企業,都是我們的長期合作客戶,包館也有回頭客。」
身為旅宿業的新進業者,林家漢對所謂的「學用落差」體會甚深,例如,目前許多餐飲相關科系的畢業生,進入飯店工作後發現學校所教的與實作差距甚遠。「我們酒店的員工中,只有20%是相關科系畢業的,但這些人也只有一半能直接上手。」
林家漢認為,學校應加強實務操作的培訓,尤其是在美感和國際視野方面的教育,「飯店是個充滿美學的地方,員工若沒有這種意識,很難提供高水準的服務。」他舉例,像是餐廳擺放的靠枕,為何刻意將抱枕中間折出一道凹陷,其實是讓整體視覺更活潑,「這些美感細節,很難透過教育訓練,讓員工充分了解。」
他也提到,由於《勞基法》的限制,許多員工即便願意加班,公司也無法提供更多工作時數,反倒造成員工空班時跑去其他飯店兼職的怪象。「勞資雙方應該有更多協商空間,政府也不應過度干預。」林家漢說,唯有找到勞資雙贏的方案,才能真正解決目前人力短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