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諾貝爾獎在14日傍晚公布壓軸的經濟學獎,由美國學者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強森(Simon Johnson),以及英國學者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獲得殊榮,表彰他們研究社會制度的包容或掠奪性,如何影響國家間的繁榮差距,以及影響經濟發展的貢獻。
「縮小國家之間巨大的收入差距,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挑戰之一,」經濟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斯文森(Jakob Svensson)在聲明中表示:「這些得獎者展示了社會制度在實現這一目標中的重要性。」
「支持民主,但並非萬靈丹」
《紐約時報》指出,三名經濟學獎得主的研究表明,歐洲殖民時期引入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對曾經被殖民的國家的經濟結果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中一位得獎者艾塞默魯在記者會上表示:「與其問殖民主義是好是壞,我們更關注不同的殖民策略,導致不同的經濟發展,而這些發展,在時間的推移中持續存在。」
他們的研究結果也表明,包容性社會制度通常能引導國家走向長期繁榮,而掠奪性社會制度,也就是國家保留控制權,就只是為了既得利益者的短期利益。得獎者之一的羅賓森甚至表示,全球有許多國家已成功轉型為包容性社會,他點名的這些國家中,也包括台灣。
而艾塞默魯表示:「總結來說,我們的研究支持民主制度,但民主並非萬靈丹。」他指出,非民主國家雖然能迅速開發國家資源以推動經濟進步,然而,他認為專制制度往往更加不穩定,且創新性較低。
包容性治理模式,打造財富逆轉
研究發現,殖民統治帶來全球財富的重大變化。當時人口稠密的地方,往往受到專制統治,而人口稀少的地區,往往有更多定居者,並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治理模式,儘管不一定是完全的民主。這也導致財富的逆轉,例如,儘管阿茲特克帝國在早期歐洲探險時,比北美更加人口稠密和富裕,但今天,美國和加拿大的繁榮程度已超過墨西哥。
「這種相對繁榮的逆轉,在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諾貝爾獎委員會說明:「如果我們觀察那些未被殖民的地區,就會發現並沒有任何類似的財富逆轉。」
這種影響至今仍然可見。艾塞默魯和羅賓森以橫跨墨西哥與亞利桑那州邊界的諾加萊斯市為例,儘管北諾加萊斯與南諾加萊斯擁有相同的文化和地理位置,但北部(美國境內)卻比南部(墨西哥境內)更富裕。經濟學家分析,這種差異的原因,在於治理兩地的政府不同。
這些經濟學家以他們的研究撰寫了相關書籍,例如,艾塞默魯與強森兩人合著,去年由天下文化出版的《權力與進步》(Power and Progress),重新定位科技變革的價值與方向,呼籲強化民主機制,發展制衡力量的重要性,更強調:共享繁榮,是理想未來的唯一路徑。另外,艾塞默魯與羅賓森也合著有《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一書,探討國家經濟長久繁榮的關鍵,正是包容性的社會制度。
《權力與進步:科技變革與共享繁榮之間的千年辯證》,作者:戴倫.艾塞默魯、賽門.強森,天下文化出版,出版日期:2023年11月30日
專家:讓社會制度更加酷炫
三位獲獎者中,艾塞默魯長期以來一直是諾貝獎的熱門人選,這次他終於得獎。而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的強森回憶獲獎當時,收到了一連串祝賀簡訊。他感到非常「驚喜和高興」。
哈佛肯尼迪學院專門研究全球化與發展的經濟學家丹羅德里克(Dani Rodrik)在社群媒體上寫道:「他們讓社會制度研究在主流經濟學中復興,重新變得更加酷炫。」
英國經濟諮詢公司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search)執行長斯凱羅(Nina Skero)向《半島電視台》表示,這三位得獎者研究方法「相對新穎」的部分在於,他們如何尋找歷史中的真實案例。「他們的一些研究,關注在過去的殖民時期,以及當時殖民國家在殖民地實施的各項社會制度。」
總結來說,他們的研究指出,歷史上那些殖民國家實施更好社會制度的地區,最終經濟表現更佳,特別是在工業化時期,都創造了更多的財富。而這些研究,對未來全球各國經濟政策的制定,都將帶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