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加入會員獨享優惠

不只蘇姿丰!猶太《塔木德》還教出211位諾貝爾獎得主

彭杏珠
user

彭杏珠

2023-07-26

瀏覽數 85,450+

塔木德(Talmud)為猶太教重要的宗教文獻,地位僅次於《聖經》,是一本探索人生的書籍。圖片僅為示意,Pexels by cottonbro studio
塔木德(Talmud)為猶太教重要的宗教文獻,地位僅次於《聖經》,是一本探索人生的書籍。圖片僅為示意,Pexels by cottonbro studio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日前,「半導體女王」超微(AMD)執行長蘇姿丰來台,不僅帶來AI旋風,也掀起一股猶太《塔木德》教育風潮,很多家長都在問什麼是《塔木德》?其實,不只蘇姿丰,這部經典已培育出211位猶太裔的諾貝爾獎得主,一起來看看,猶太教育為何可以養成各種頂尖人才?跟台灣的教育又有何不同? 

全球約有1530萬名猶太人,雖僅占全球總人口0.19%,優秀人才卻遍及各領域,包括美國標準石油的創辦人洛克菲勒、畫家畢卡索、發明家愛迪生、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科學家愛因斯坦、作家卡夫卡……。

不只如此,猶太裔榮獲諾貝爾獎的次數,更是世界之冠。從1901年諾貝爾頒獎至2021年,共有943人、25個機構贏得此殊榮,其中有210位是猶太裔,占比22.3%。加上2022諾貝爾經濟學獎、三位得主之一的猶太裔美國人、經濟學家柏南克,共計211位。

這些散居各地的猶太裔,都接受過《塔木德》教育。

蘇姿丰的父親蘇春槐就是引用《塔木德》來教養孩子。他說,蘇姿丰小時候只是平凡女孩,能有今日的耀眼成就,不光是靠智商。「蘇姿丰若是採取台灣式教育、在台灣的環境,不太可能有今天!」

為何蘇春槐會說出這番話,《塔木德》到底是什麼?

塔木德(Talmud,教導、學習)為猶太教重要的宗教文獻,地位僅次於《聖經》,全書共40卷、250萬字、重75公斤,歷經千年(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五世紀),由2000多位拉比(Rabbi,老師、智者)共同而成;內容分為農事、節日、婦女、損害、神聖之事,以及潔淨與不潔六大項。

由於卷帙浩繁,難以得其門而入,若想讀懂,是非常艱鉅的挑戰,還好內文輔以故事、譬喻,稍可藉此瞭解書中意涵。

2000多位拉比探索猶太民族、歷史、文化以及智慧後的觀點,都被記載在羊皮上,而且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塔木德》不是律法書,而是一本探索人生的書籍。

每當猶太人對人生感到迷惘時,都能從《塔木德》得到慰藉與啟發。圖片僅為示意,Photo by Eran Menashri on Unsplash

每當猶太人對人生感到迷惘時,都能從《塔木德》得到慰藉與啟發。圖片僅為示意,Photo by Eran Menashri on Unsplash

每個猶太人都人手一冊,從小沉浸在經典中。當大伙聚在一起學習《塔木德》時,透過交流及傳遞學習的過程,打開猶太人的視野,也教會大家如何思考。

每當浪跡天涯的猶太人對人生感到迷惘時,都能從塔木德》得到慰藉與啟發。毫無疑問,《塔木德》內化為猶太民族的DNA,進而形成全球最獨特的猶太式教育。

由於經典包羅萬象,《遠見雜誌》參考《塔木德》相關書籍,包括韓國作家李大熙著《猶太人超越全世界的讀書法》、韓國作家張化榕著《猶太人成為全球頂尖人物的學習法》……,鎖定「教育」「經商」兩大焦點探討,這裡先彙整猶太《塔木德》教育的九大精髓如下:

一、父母是兒女最好的老師

《塔木德》記載:「不要在孩子面前展示你的劣根性,他們的模仿力很強。」

書中有一則故事:在美國伊利諾州、密西西比河附近的森林地區,有一位名叫「卡列夫」的猶太人,每天晚飯後喜歡到附近酒館喝上兩杯。

就在大雪紛飛的冬夜,卡列夫穿上外衣、戴上手套,頂著大風雪,向酒館走去。但他感覺後面好像有人跟隨,回頭一看,不遠處有個孩子正朝他露出稚氣的笑臉。

這個孩子就是自己的兒子——貝佐夫。

貝佐夫奔向父親說:「爸爸、爸爸,你看我正踩著你的腳印呢!」這席話讓卡列夫為之一怔,心想:「我這是要去酒館的路上,兒子卻踩著我的腳印走,將來是要跟我一樣,每晚去酒館嗎?」

卡列夫想到這裡,打消去酒館的念頭,帶兒子回家了。從此以後,他戒掉晚餐過後,去酒館喝酒的習慣。

《塔木德》寫著:「對於學習中的孩子,我們會將他們比喻成什麼?就宛如用墨水在白紙上書寫著。」所以猶太父母很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希望成為下一代不良的示範。

二、落實家庭教育,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

猶太人數千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非常重視家庭教育,他們相信即便教會、學校被破壞了,只要有家庭的地方就有教育。

歷史的慘痛教訓,讓猶太人體會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並教導孩子心存感謝、重視家人,家長不吝惜給予鼓勵、支持;子女也會表達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家庭成為孩子養成習慣與品性的最佳場域。

對猶太人來說,安息日的晚餐,全家人聚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場合。當國家被異族入侵、教堂遭破壞時,猶太人還能夠維持傳統文化,安息日的晚餐發揮很大的力量。

三、鼓勵大量閱讀、自主學習

猶太人是世界上最熱愛讀書的民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曾調查指出,世上猶太人最多的以色列(700萬人),14歲以上國民,平均每月讀一本書;而且以色列在人均擁有圖書、每年人均讀書的比例,均是世界之冠。

猶太人自古被稱為「書的民族」,非常珍視圖書,從不焚燬,即使是詆毀、攻擊猶太人的書也不會燒掉。古時候甚至有一種習俗,就是在墓園擺放書本,他們相信往生者在夜深人靜時,會出來看書,象徵著「生命有盡頭,求知無止境」。

以色列有句古諺:「人不能只靠麵包活著。」所以他們非常重視知識,並世代相傳。當幼童稍懂事時,就要開始讀《聖經》《塔木德》。父母會在律法書上滴上蜂蜜,讓3至5歲的孩子去舔蜂蜜,讓他們留下「書本是甜的」的印象,從而認為讀書是很快樂的事情。

每天猶太父母都會說聖經的故事給孩子聽,幼童從小耳濡目染猶太民族的故事,形成對國族的認同以及自我的認知。

猶太人深信,閱讀可提升腦部的活動力,有助於訓練思考能力,而且愈早愈好。孩子從小透過教義的瞭解以建構正確的生活觀,既能遵守社會規範,也從中培養邏輯思維、啟發想像力,奠下終身學習的基礎。

四、擁抱好奇心、主動發問

台灣的媽媽會常問孩子:「你今天在學校學到什麼?」「考試考幾分?」但猶太媽媽不會這樣問,她們更在意的是:「孩子,你今天在學校都問了老師什麼問題?」

全年最優惠只到228!訂兩年送一年再送兩本超級暢銷書

猶太人認為,思考是由懷疑和問題所組成,多提問會刺激孩子的思考力,問題遠比答案來得重要。所以在猶太的各級學校中,主動舉手發問非常普遍。孩子透過不斷發問的過程,更精準掌握學習的本質和重點。

在家裡,猶太父母也會透過對話來誘發兒女的好奇心,刺激其讀書慾;鼓勵孩子保有好奇心、懷疑精神、多多發問;不希望孩子讀死書,也從不給標準答案。

擁抱好奇心、不斷提問, 正是猶太教育的特色之一。

每個孩子都與眾不同,教育必須因材施教,給予「嘗試犯錯」的包容。Pexels by Ketut Subiyanto

每個孩子都與眾不同,教育必須因材施教,給予「嘗試犯錯」的包容。Pexels by Ketut Subiyanto

五、用鼓勵的話語取代責罵

如果畢卡索、愛因斯坦生長在台灣,恐難以成為知名畫家、科學家。

畢卡索從小不愛唸書,國小就輟學了,連字母都學不會,畢卡索的父親卻鼓勵他說:「你如果去從軍,一定會成為將軍;你如果去當神父,就會成為教宗。」

愛因斯坦跟畢卡索一樣,是被老師放棄、無法教導的孩子,但愛因斯坦的母親卻對他說:「不用擔心,你不需要和別人一樣。」她還讓兒子學小提琴,並時常對親友說:「我的孩子什麼都做得到,愛因斯坦一定會證明我是對的。」

在母親的鼓勵下,六歲學小提琴的愛因斯坦,只花七年時間,就看透「天才音樂家」莫札特作品的數學結構。

猶太父母用鼓勵來取代斥責,才有後來的畢卡索跟愛因斯坦。

六、寓教於樂,擺脫填鴨式教育

同樣是上音樂課,猶太人不要求孩子一定要懂音樂理論,反而鼓勵多聽鋼琴演奏,藉此體會「音律」的不同;他們也會讓孩子玩泥巴以了解泥土的組成;甚至讓孩子邊學做料理、邊學數學的概念;或是藉助有趣的猜謎,幫助孩子思考學習……。

猶太父母相信每個孩子都與眾不同,教育必須因材施教,給予「嘗試犯錯」的包容,並耐心等待孩子長大。

七、不懼權威、不怕失敗,勇於說出不同意見

 猶太語的chutzpah(音譯虎子帕),是猶太民族很重要的人格特質,這個字很難精準翻譯成任何一種語言,大致是「大膽、自信、不懼權威、目中無人」的意思。

《塔木德》鼓勵猶太人:「不要百分百同意拉比的教導,反而要常常站在反對的立場來辯論」。

所以猶太人從小勇於提出跟別人不同的看法,甚至認為自己是最好的。他們不太在意「面子」問題,反而是實質的「裡子」問題。

猶太人能在科學、創新等領域發光發亮,教育學者推論這與「敢提出不同觀點和意見」有關。而這些都是來自《塔木德》的智慧,這部經典教會猶太人「表達不同看法」「不要畏懼權威」等人生哲理。

「虎子帕」是猶太人的力量來源,當孩子將失敗視為學習必經的過程時,就不會怕失敗,更不會輕易於中途放棄,而是坦然接受失敗,愈挫愈勇,繼續挑戰,成為適應力、學習力更強大的人。

八、團體共讀比單獨學習更有效

猶太人習慣團體生活,從小聚在一起讀《塔木德》,自然形成互相討論的氛圍。不管是同學與同學,或是師生間的互動學習,都會比一人苦讀更有效果,每個人也因此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就像2000多位智者撰寫《塔木德》的過程一樣,即便彼此對事情的立場不同,都能各自闡述主張、反覆辯證。透過不斷的提問與討論,激發學習的樂趣,進而豐富、成就彼此。

九、智慧才是真正的財富

猶太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孩子擁有智慧,智慧才是真正的財富。

每個猶太小孩都會被長輩問到這個問題:「假設有一天房子被燒了、財產被搶了,你最想帶走什麼東西逃跑?」如果孩子回答的是錢財,母親會繼續引導:「有一種沒有形體、沒有色澤、沒有味道的東西,你知道是什麼?」如果孩子仍答不出來,母親會告訴他:「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財,而是智慧。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永遠會跟著你。」

猶太家長的使命不是幫兒女決定「你應該做什麼?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啟發孩子,協助擁有智慧,讓他們決定自己的人生、完成自己的使命。

華人(包括台灣)跟猶太人堪稱是世上最重視教育的民族,但,看完《塔木德》,會發現台灣與猶太的教育截然不同。台灣似乎更重視「贏在起跑點」「不要輸在起跑點」,家長會幫孩子規劃好各種課程,如才藝班、語文課,但猶太家長更在乎啟發孩子的想像、獨立思考及自主學習能力,目標是結合知識與人性的全人教育。

蘇春槐說,「蘇姿丰若是採取台灣式教育、在台灣的環境,不太可能有今天的成就!」這句話確實值得台灣家長玩味深思。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超微CEO蘇姿丰:半導體女王傳奇
數位專題

超微CEO蘇姿丰:半導體女王傳奇

晶片大廠超微(AMD)董事長暨執行長蘇姿丰炫風來台。這個台南女兒蘇姿丰,如何救了55歲的美國晶片大廠超微(AMD)?科技圈裡耳熟能詳的傳奇故事,如今開啟第二篇章:AI人工智慧篇。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