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職位發展機會時,不能只看自己,而要拉高一個層級,從公司經營的視角切入;甚至要嘗試思考同一產業、不同公司之間的經營狀況。搞不好你會發現:你的角色雖然在這間公司不重要,但可能會在同一產業的其他公司發光發熱,進而找到能夠真正定位自己的地方。(本文節錄自《大人學破局思考》一書,作者:姚詩豪,張國洋,以下為摘文。)
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聽眾Lawrence(以下簡稱L),提到他對自己的職涯愈來愈迷惘。他擁有電子工程的專業,進入一家台灣製造業擔任採購,工作了快4年,雖然不討厭這份工作,但內容一成不變,讓他漸漸感到無聊,毫無成就感。
他也發現「採購部門」在公司裡宛如雞肋,不論幫公司省下多少錢,似乎都不被看見;反觀業務部門成交一筆訂單,就會被老闆記得,以每年升遷、加薪的員工比例來說,採購部門都比其他部門少。
轉換跑道對於L來說,並非出於興趣、熱情,而是很現實的目的:想找一份有前途的工作。
有什麼方法可以評估一個職位所處部門的發展機會?我有6個角度,重要性由上而下排列,提供給大家參考:
能不能幫公司賺錢?
如果你的職位能決定公司是否賺錢,而且是直接與獲利連動,那老闆一定重視。
比方說,最容易理解的是業務單位。如果這部門或是你自己非常有能力把東西賣掉,那麼在組織內一定會被看到;或是公司時常做專案、發展新商品,而你身處的產業不斷需要「殺手級新品」,那專案單位、研發單位能讓商品從無到有,講話自然也就更大聲。
是不是公司的經營核心?
什麼是經營核心呢?比方說你在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火箭研發單位當然就是核心;在電動車大廠特斯拉,製作電池的技術部門肯定也會被看見。老闆腦海中的重點,通常在公司的發展性也會很好。
能不能幫公司省錢?
如果你的職位在公司中雖然不能幫忙賺錢,但有助於省錢,能讓毛利有感提升,當然也是能有一定的地位。或許不是老闆眼中的明星,但最少也不是雞肋。
能不能幫老闆做面子?
可以幫企業、老闆安排公關活動,抑或是帶來媒體的正面報導。當公司和老闆的正面形象提升時,股價和生意有可能會跟著水漲船高,這樣的專業人才在老闆心目中也會有一定的地位。
能不能幫公司省麻煩、進而解決問題?
能夠讓營運維持效率或與法令遵循相關的職能,讓公司不觸法、不被告、營運順利、讓老闆省心,這樣的角色在公司內可排到第5。
不得不存在的部門
因為政府規定,所以公司一定要有的職能;或是要處理多數員工都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像是整理會議記錄、管理檔案等。這些職務受矚目的排序會在比較後面。
以上這6個簡單的判斷指標,決定了你的職位在這間公司裡的定位,但我要再強調一次,你的職位在A公司不受重視,不代表到B公司還是一樣,這需要更綜觀全局的思考。
(延伸閱讀│當好人沒用?職場人際關係:做好「這2個字」比有禮貌更實際)
最後,如果入錯行,除了砍掉重練,還有什麼轉圜的方法?我建議可以從以下4個可能性去思考:
哪間公司更重視你的職務?
在這個產業裡,大家都不重視採購嗎?還是其實有一些公司、有一些單位很重視採購?如果是,那L能不能有機會運用現在的資歷,轉換到重視採購的地方?如果這個產業都是如此,那L的經歷能不能讓他去別的產業做一樣的事情?
一來,無須丟掉現在的經歷,而可以將經歷視為槓桿的支點,撐起更高的薪水、更好的福利、更大的話語權,這是我建議可以優先思考的策略,因為這樣對於L來說幾乎是零損失,同時獲益更多。
能不能在公司內橫向轉職?
假設L綜合分析之後,雖然有其他公司很重視採購,但老闆很嚴苛;或是他真的很喜歡現在的公司、不願離開,那麼,何不往老闆更重視的部門轉職?
譬如L發現老闆在公司裡很重視業務單位,而他當採購這麼多年,對零組件、商品也很熟稔,搞不好能轉去業務單位。
從這個角度來評估,在同一家公司內,用現有的優勢轉職到另一部門,從支援到發揮價值,搞不好L會慢慢被看見。
有沒有機會轉往合作的公司?
假設產業內,沒有更重視採購的公司,但既然當採購,一定會與供應商接觸,所以可能認識很多供應商。那L有沒有機會從甲方(採購),轉換到乙方(供應商)?
L擔任採購快4年,若能成為乙方,肯定非常知道甲方在意的細節,例如怎麼談價錢、規格在意點、如何驗收等。
如果掌握產業生態的L轉去乙方,搞不好可以與甲方(採購)相處愉快,能給出剛好的規格,同時讓乙方的毛利最大化。這也可能是一條路,也就是從省錢的單位轉去乙方變成負責賺錢的單位。
能否提升自己,取得其他機會?
假如上述3個可能性都行不通,不妨思考:能不能提升自己、取得別的機會?
既然L也有電子工程師的經驗,有沒有機會尋求內部工程單位的工作?雖然要重新來過,競爭力是低的,可是如果現在開始,3年、5年後搞不好會超過現在的天花板。
總之,原則就是待在自己能有優勢又能被重視之處,這樣努力才能得到最合宜的回報。
(延伸閱讀│想獲得你要的,就讓自己配得上!查理蒙格給職場人的3個實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