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从“双十一”槽点看电商平台责任

202412/0516:51
2024-12-0516:51
来源: 中国名牌网

从“双十一”槽点看电商平台责任

核心提示:

  □ 陈璠

  近日,长三角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盟发布“双十一”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曝光“双十一”五大槽点:“优惠机制仍旧复杂”“预售价比直接买还贵”“‘国补’被商家薅羊毛”“先用后付陷阱”“直播间为引流把戏多”。

  随后的11月24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发布通知,部署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明确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等问题,督促企业深入对照自查整改,进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

  不可否认,电商平台的兴起为现代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拓宽了消费者的购物渠道,丰富了选择、提升了效率。使得消费者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连接,就能轻松购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全球贸易因之更加活跃繁荣。

  尽管电商平台带来多重利好,但消费者的槽点体验也同样真切存在。在“双十一”等购物节期间,各种优惠券、满减、折扣等优惠活动层出不穷,有的规则晦涩难懂,让消费者感到困惑和疲惫。

  例如,艾媒咨询在相关报告中指出,消费者参与“双十一”的主要原因包括:价格优惠(52.3%)、正好想买(46.6%);其放弃参与“双十一”活动的原因则主要是:弄不清规则(22.8%)、优惠力度不足(21.1%)。同时,有46.1%的消费者表示不喜欢2024年的“双十一”促销玩法,更偏好“直接满减”的优惠方式。

  这些槽点的成因复杂多样,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有些商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采取各种手段进行价格误导和虚假宣传,如不惜夸大商品性能、虚构原价、制造虚假优惠等,以此误导消费者进行购买。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电商平台对入驻商家的监管效果,也是消费者重要的吐槽点。随着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商家数量激增,但平台的监管能力和手段却未能跟上。一些商家利用平台的监管漏洞,进行违规操作,如刷单、刷好评、虚假发货等,而平台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这种监管不力导致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有效处罚,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不满。

  消费者自身的权益保护能力不够,也是导致槽点出现的原因之一。一些消费者在面对商家的违规行为时,往往缺乏足够的维权能力和手段。他们有的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不知道如何有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者因为维权成本高、过程繁琐而放弃维权。消费者自身的原因,也助长了一些商家的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有鉴于此,监管部门的鲜明立场和有效措施就显得十分必要。11月24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的通知,回应了广大消费者的关切,引发市场热议和欢迎。

  电商平台方面,不可因为追求短期流量,而放松对商家违规行为的监管。否则,商家违法违规行为伤害消费者,最终也必然损害到平台自身。而入驻电商平台的商家,同样必须守法规范经营,这是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也是对自身负责。唯有守法经营,才能行稳致远。

  市场是聪明的,消费者最终也是聪明的,吃了亏的消费者会维权、会“用脚投票”。因此,“双十一”作为电商行业的年度盛事,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低价竞争和销量比拼,而是应该回归本质,以消费者为中心,提供更加优质、便捷、安全的购物体验。唯有如此,“双十一”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成为真正属于消费者和商家共赢的购物狂欢节。

责任编辑:
万钟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