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机器人再掀热潮。上海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与人形机器人相比,中国服务机器人凭借更成熟的落地应用,已率先打开海外市场。
从北欧的私人庭院到日韩的连锁商超,从欧洲的疗养中心到北美的泳池别墅,在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加速扩张的浪潮中,中国企业凭借成本优势、本地化场景策略及供应链韧性优势,大举抢滩全球市场。
服务机器人分为家用和商用两类:前者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场景,如清洁、割草、扫雪等;后者通常在特定场景使用,如酒店、餐厅、写字楼等。以最常见的扫地机器人为例,根据IDC咨询报告,2024年三季度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出货501.4万台,中国厂商在全球市场份额近50%。
与方兴未艾的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相比,中国服务机器人的出海赛道已然成熟。IDC中国研究经理李君兰分析称,服务机器人凭借成熟产业链带来的价格优势起步,借助国内丰富的应用场景形成规模优势,正通过产品快速迭代、强化智能体验打造新的出海竞争优势。
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多点开花”
“2024年,我们的产品线已经实现多元化发展,从餐厅、酒店到养老院、学校、游乐园,从配送到清洁,公司在海外市场上持续突破。”以服务配送机器人起家的擎朗智能COO万彬说。
据介绍,擎朗智能2022年成立国际事业部,2023年海外营收就占一半以上。
2021年九号公司控股子公司未岚大陆发布首款无边界割草机器人。2024年前三季度,伴随市场全面铺开,九号公司旗下割草机器人业务累计收入达5.95亿元,同比大增379.28%,贡献业绩新增长点。
从扫地机器人到割草机器人,再细分到泳池机器人、扫雪机器人,中国的服务机器人,是对传统工具的一次智能化升级。
未岚大陆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公司研发团队注意到,割草是欧美等海外国家的刚需,但市面上的割草机仍以传统的骑乘式、手推式为主,富世华、宝时得等欧洲老牌企业是市场的主要玩家。即便是自动化的割草机器人,也需要人工预埋边线和定期维护,家庭割草成本较高。
2021年9月,未岚大陆发布第一代无边界智能割草机器人,解决了当时市面上主流割草机如果没有固定规划路径,还要找人埋线和定期维护的难题。
有行业人士表示,机器人行业已有长期的技术基础,但除扫地机器人外,真正能够落地的大规模应用场景还是偏少。
“寻找场景”成为中国服务机器人大步走向海外的关键能力。“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中国企业的优势有三个:一是工程师红利;二是供应链红利;三是场景数据红利。”擎朗智能COO万彬说。
“150%的性能,80%的价格”
成本优势,是出海“淘金”的关键因素。
擎朗智能创始人兼CEO李通说:“以前中国出口的机器人产品可以达到海外先进产品70%的性能、50%的价格;现在则是以150%的性能,80%的价格参与竞争。”
从事商用机器人开发的汤恩智能创始人崔彧玮表示,公司的商用清洁机器人,国内和海外的利润率差超过一倍,“在海外毛利率可能是60%到80%,国内可能是20%到30%”。
在C端市场,尽管搭建海外团队成本较高,但石头科技、科沃斯2023年财报显示,境外市场毛利率依然高出境内市场10%左右。
在服务机器人出海过程中,这些厂商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瞄准发达国家。崔彧玮表示,服务机器人是为了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在人力成本高的地方更易落地。
但企业出海并非一帆风顺,文化差异、认证难题摆在面前。万彬表示,中国机器人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需要面对技术标准不统一和认证要求复杂等问题,这些壁垒会增加市场准入难度和成本。“服务机器人产品是新鲜事物,业内没有统一标准。目前,擎朗获得了62个国家和地区的质量安全与合规认证。”万彬说。
文化差异也是“拦路虎”。仙工智能创始人兼CEO赵越表示,在将机器人和其控制系统引入新的国家时,需要进行一系列改造和升级,以满足当地的规范和标准,这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调整,更要深入理解并融入当地文化,“比如什么叫‘方便’,在不同语境下,大家的理解可能是不一样的”。
汉阳科技2024年实现了近万台扫雪机器人的交付。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董秘曹莉蒙表示,出海过程中一大挑战来自文化差异,“我们团队比较国际化,大家都有海外生活的经验。但是,当你完全去做出海创业,仍然会面临一定的文化信息差,相信出海企业都有这样的困扰”。
一些出海成功的企业也有“新烦恼”。未岚大陆相关负责人说,最大的挑战来自业务发展太快,“第一代产品发布的时候团队不到60人,现在已经超过300人了,还需要更多人才加入”。
从可选项到必选项
“变化很大。”过去10多年,崔彧玮频繁往返国内外市场。他表示:“能够非常明显地看到中国企业出海方式的变迁——从最开始的衬衫鞋服等商品,到消费电子,再到最近三五年以完全本土化的方式做出海,在当地建立本地化运营团队。”
IDC中国研究经理李君兰表示,在2020年之前中国机器人厂商一直在探索出海业务,在2022年前后掀起热潮,目前出海已成为中国机器人厂商的必然选择。“国内成熟产业链具备竞争优势、海外市场利润更高等,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催化剂。”
今年1月发布的《苏州市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推动机器人企业出海,对在国(境)外开拓市场活动的机器人企业,按相应政策享受奖补。
数据显示,率先出海的企业尝到了甜头。例如:2019年至2023年,石头科技海外收入占比从不足14%升至49%,2024上半年超过50%;2022年到2024年上半年,科沃斯品牌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从31.8%提升至39.3%。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预计2024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290亿美元,2025年达328亿美元。相对于目前全球先进智能家居的渗透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当前,服务机器人满足了应用端的部分需求,但没有实现完全的智能化。”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博导王景川表示,服务机器人的行业特性决定,对于适应场景任务需求更为重视。“机器人的部分智能化技术,需要依赖高性能的计算器、高精度的传感器,但那样做机器人的成本就上去了。对于服务机器人的应用端,把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解决大部分问题就行了。”
在王景川看来,不仅要有制造优势,还要有技术优势,才能持续占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