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高的人都懂「偷懶」!怎讓不夠完美提升你的工作價值
1.想集中精力完成所有事?做好做滿不如只做一件事!偷懶4招教你怎讓「不完美」輕鬆完成任務、告別無效努力。
2.事事都做只會耗光時間精力,若覺得「這是問題,那也是問題」,不該延長時間,而該專注「要放棄什麼」、從能完成的事中產出最大價值。
![](https://ibw.bwnet.com.tw/AC_Gallery\2025\01\fb2b8f38-6dbb-2e30-6f9b-31cbaf673351.jpg)
書名:高效偷懶/作者:牛尾剛/出版社:野人
當你在全球企業的國際團隊工作一年左右,便自然能理解他們特有的思維模式,並體驗到其威力。
「Be Lazy」——這是我與跨文化專家蘿契.柯普討論時提到,為了更順利導入最新技術,個人和團隊所必需的首要思考習慣。
在敏捷式開發和Scrum開發框架的領域中,這也是經常被提及的觀點。簡單來說,這種思維是指「用更短的時間,實現最大化價值」,換句話說,就是盡可能用最少的精力來找尋輕鬆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執行「多任務」的工作方式,絕對能提高大腦的生產力。
為了實現Be Lazy,必須養成以下習慣:
只投入達成目標所需的最低限度努力、消除不必要事物,和沒附加價值的工作(包含過度準備)、力求簡單、設定優先順序、重點放在產出和生產力,而非投入的時間和努力、避免長時間工作、在會議時間內高效率且有生產力的產出價值。
讀完以上,大多數人應該都覺得「這不是理所當然嗎?」然而,其中隱藏想不到的陷阱。
以「設定優先順序」為例。常聽到這樣的觀點:「在待辦事項清單上設定優先順序,集中精神處理順位較高的事項。」假設清單上有五項任務,會認為:「因為不可能完成所有任務,所以需要設定優先順序。若時間允許,還是會想完成所有任務。」
但是,國外團隊成員對於同一句話,卻會浮現:「挑選出最重要的任務,其他則不做。只專注在自己選擇的工作上。」
日本人常常「這個要做,那個也要做」,但比起「應該做的事」,思考實際上能完成的範圍,對提高生產力更有幫助。按照所謂「二十、八十法則」,二○%的工作能創作八○%的價值,所以只需要做好二○%就夠了,如果試圖每件事都做到百分之百,不僅工時會增加,時間也不夠用。
簡單來說,之所以能有高生產力,就是因為平時不斷思考如何創造出「量少」而「價值高」的工作。
一流工程師會把心思放在「如何減少工作量」。一般來說,能快速實現許多功能被認為是一件好事,但實際上是一件壞事。因為據統計數據顯示,用戶實際上使用的軟體功能只有大約百分之四十。
即便工程師用盡全力做出百分之百的功能,其中仍有百分之六十不會被使用,而且一旦某項功能出現錯誤,就必須修改。隨著代碼庫變多,需要進行變更時,要閱讀的程式碼也會增加。
也就是說,運用Be Lazy的精神「減少工作量」是一件非常棒的事。但是,從日本人的觀點看,總覺得沒有全部做完是一件壞事,因此非常不擅長「減少」當前的任務。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重新認知到:「減少」本身就具有價值。
舉例來說,我在微軟工作以來,報告系統已經換了兩次,每次使用都變得越來越輕鬆。原先每週都開的會議變成兩週一次,一年四次的評核也減少了,業務上的負擔因此減輕。
如此一來,原本用在這些會議和評核的時間、精力,就能用在其他優先順序更高的任務,從而「在更短的時間內實現價值最大化」。
具有強烈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往往會把時間花在相對不重要的事上,並將其打磨得「閃閃發亮」,因此很容易浪費時間。當然這樣做有好有壞,例如與日本人相比,西方人把細節打磨得閃閃發亮的能力較弱。
因為時間是最大限制,所以需要集中精力做出最大成果。
問題在於,我們不應在不重要的事情上花費太多工時(例如寫文章時過度講究Excel的細節排版)。當你放棄完成優先順序較低的事情,只把重要的事情打磨得閃閃發亮,競爭力就會飛躍性提高。
從產品負責人到經理,包括團隊成員,所有人都共享這樣的認知,就能在設定故事的優先順序、決定應該實現哪些功能時,迅速做出合理判斷。
與專案相關的所有成員都需要辨別哪些功能是真正必需的、哪些功能是不必要的,並透過實施改善流程來「更輕鬆」創造出更高價值。
一、選擇只做一件事情
我相當不擅長設定優先順序,因為覺得每件事似乎都很重要。所以我決心思考「哪件事最重要?」如果我選出三件要優先完成的事,會先選出其中最重要的,再排序另外兩件。
如果能養成「只做最重要的一件事」的習慣,即使在緊迫的情況,也能快速完成最關鍵的工作。如此,你會意外發現原本認為「非做不可」的事情,即使不做也沒問題。
當然,並不是所有情況都適用,最重要的是,在十件事中只做一到三件絕不是壞事,你將能體會到這樣更有「價值」。
二、透過固定時間,盡可能增加能完成的事情
我觀察國外團隊,他們不是用「應該完成的任務」來計算時間,而是固定工作時間,限制自己在時間內最大限度提升價值。例如開會時覺得「這是問題,那也是問題」,但我不會延長時間,而是專注從我能完成的事中獲得最大價值,切換到「只做這兩件事」的思維。
一開始可能會因「不夠完美」而感到害怕,但通常重要的部分可以從他人獲得反饋,所以不要害怕,迅速執行就對了。
三、停止「準備」和「帶工作回家」,當場解決問題
我觀察國際團隊,他們總能在會議現場完成討論。雖然有議程,但他們不會花費時間準備;紀錄也會用筆記軟體當場共享;若是演示會議,他們不會稍後再修改,而是當場修改。
如此一來,就不會占用會議結束的工作時間,會後也少有作業或檢討工作。
必要的決策盡可能當場決定。訓練自己在會議時間內完成所有事,讓時間變得更有價值。
如果不知道一開始需要做多少準備,不如測試自己可以做到什麼程度。盡量在會議時間內完成所有事,你應該會發現自己能做到的程度比預期更多。
如果發現無法完成,有可能是你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花費太多精力,需要練習盡可能刪減日常工作中不必要的事情。
四、減少要做的事情
在日本,進度會議是匯報哪些工作完成、哪些工作落後,經理不會刪除預定任務,而是考慮如何增加人力來完成。
而在微軟,經理會主動說:「這個任務不太重要,沒必要在兩週內完成。」然後從工作範圍中刪除。大家的工作會逐漸減少,有些任務可能從此不再執行。經理會讓大家聚焦在絕對重要的任務上。
我們應該在工作中不斷決定「要放棄什麼」。工作的重點不是做了多少,而是工作帶給公司多大的影響。
想在短時間內實踐並不容易,但是,只要你有意識實踐Be Lazy的思維模式,就能熟能生巧,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能在有限時間內提高價值。
作者:牛尾剛
出版社:野人
出版日期:2024年12月25日
牛尾剛 簡介
現任美國微軟Azure Functions產品團隊高級軟體工程師。畢業後在日本大型系統整合公司SIer擔任IT工程師,並於2009年自主創業。2015年加入美國微軟,擔任技術推廣者;2019年起在美國微軟總部負責Azure Functions開發工作。著作包括《IT工程師從零開始學英語的祕訣》。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