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自序:總是要過好日子
對於中國古往今來的大食家們,我一直充滿著崇敬之情與愛慕之意。繼在《聯合文學》雜誌開「食家列傳」這個專欄(註:後來結集成冊,書名仍用《食家列傳》,其後增刪改易,名為《典藏食家》)後,另以食家為主題,在《印刻》雜誌寫「過日子」這個專欄,前後近十年,今撰稿既畢,名《食家風範》,委請「麥田」出版。比較起來,《典藏食家》的年代久遠,偏重史實陳述,極具參考價值;《食家風範》的時代甚近,著重生活品味,也較富文學性。
安貧樂道乃聖賢的志向,但能打打牙祭,擺上個龍門陣,品些佳肴珍饌,絕對是個美事,即使是聖賢之徒,亦在所難免。比方說,清末京城宴飲,蔚成一股風氣,就算是窮京官,每個月總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花在相互酬酢宴請這檔事上。發起人自然不少,但每輪到譚宗浚(註:廣東南海人,曾高中榜眼,任翰林院編修,督學四川後,充江南副考官)做東道主時,由於他善安排、精調味,並把家鄉的粵菜,巧妙融入京(即魯)味中,鮮美可口,風格獨具,建立口碑,故贏得「榜眼菜」之美譽。
譚宗浚之子瑑青,將此予以發揚光大,成就「譚家菜」的偉業,譽滿京華,博得「譚饌精」的令名。
無獨有偶,與譚瑑青齊名的黃敬臨,同列入「民國四大食家」,其「姑姑筵」響徹雲霄,光耀西南。在如此盛名下,其弟黃保臨食名遂顯,曾開餐館「哥哥傳」。此時正值民初,那時成都的燕蒸業者,有個按月輪流請客的「轉轉會」,保臨親炙的「粉蒸鰱魚」,最為內行稱道。其在製作時,選用好鰱魚,斷成好幾塊,其上噴些料酒,接著上料粉蒸,蒸好隨即上桌,上面覆些莞荽,再加現舂紅椒,堪稱合度適口,由是赫赫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