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人物繁多,歷來主要人物論成果極豐,小人物討論較少。本書小人物不設限地位階級,以篇幅短小為主要界義,其中界分三種條件,第一,篇幅短小,出場次數少之人物。第二,人物未實際露面,作者著墨...more
競爭法執法機關針對標準必要專利權利濫用問題,過往著重於權利濫用行為發生後,違反「獨占」之末端救濟;然競爭法執法機關亦可以結合管制為手段,對標準必要專利予以頭端事前規制。 本書以微軟/諾基亞結...more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調查研究顯示,近年來臺灣地區民眾的「臺灣人認同」快速上升,「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和「中國人」的認同則明顯下滑,而在「臺灣人認同」中,又以閩南族群的表現特別強烈。這種民意...more
韓復榘作戰勇敢,又比較有文化,方深得馮玉祥的重用和信任,一步步提拔,而成為馮手下的一員大將。他對儒家哲學極為讚賞,且讀過一些孔孟理學之作,並非完全一介武夫。—— 梁漱溟 韓復榘在西北軍以能詩文...more
在上世纪,學界就已經對「設計」這個概念有了公認的解釋:conception and planning of the artificial,對人造事物的構想與規劃。寫這本書其實是想對自己的所學所想所知,做個整理與交代,書中從一開始對...more
古之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現在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每天忙於教學和研究,又要兼任行政服務職務和擔任導師輔導等工作,本為學生遭遇人生困境時的協助者角色,也面臨教師評鑑、限期升等和教育行政工...more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 North)曾說:「歷史總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於我們可以向過去取經,而且還因為現在和未來是通過一個社會制度的連續性與過去連接起來。今天和明天的選...more
作者長期關心藝術創作與教育之間關係,走讀創作者內心的世界,探索創作歷程中意義與知識建構的景觀,在臺灣高等教育場域下描繪創作實務研究的樣貌,彰顯創作精神與自我研究的實踐場景,希冀能以此書幫助有...more
本書深入淺出地檢視了地緣政治學的理論發展與歷史,同時盱衡全球各地的地理條件、經濟能力與政治和社會情勢。嘗試梳理克哲倫(Rudolf Kjellen)以降各家對地緣政治理論的探討及貢獻,並以古典地緣政治理論的...more
袁宏,字彥伯,東晉人,時有「一時文宗」之譽,史才亦為當世所推重,現存最完整的作品為編年體史書《後漢紀》,記載東漢一朝的史事。透過對袁宏《後漢紀》五十五則史論的探究可以發現:其思想對於古代聖王...more
《梁皇寶懺》本是梁武帝為郗后請求寶誌禪師所集的懺本。言「懺」,則「悔」必隨之:懺重於表露過去所犯的一切錯過罪,悔則從此發心不再有二度毀犯。要言之,唯有真懺,才能有真悔。 本書的著作方向,以...more
本書共分為理論篇、實證篇、訪談篇等三部分。 第一部分【理論篇:通識政治經濟學】,包括:第一章至第六章,是「通識政治經濟學」性質的屬於通論性介紹。 第二部分【實證篇: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小史】,...more
本書以資訊數位化出發,跨領域整合醫學影像資訊與圖書資訊,尤其分類與詮釋資料的描述,是資料科學時代相當重要的一環,利用人工智慧進行醫學知識的分類、利用影像特徵的擷取完成影像詮釋資料的建立,並將...more
21世紀是社會變遷快速,資訊發達與傳播迅速的時代。 首先,由於低出生率形成少子女化現象,國民中學階段學生數迅速減少,造成辦學極大的衝擊與挑戰;其次,政府公布實驗教育三法,鼓勵學校教育創新與實...more
本書描述了日本入侵如何打亂了山西現代化的步伐,給中共提供了一個在廣大農村武裝建立根據地、建黨整黨的絕佳機會,而土改和除奸反特又如何將國民黨與閻錫山的勢力幾乎消滅殆盡,使得共產黨可以充糧擴軍,...more
本書最大特色為以史料為經,以人物為緯,全面而周延的敘述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之史實,史料部分,以《自由陣線》和《聯合評論》為分析場域,深入探討此二刊物對第三勢力運動理念之論述;人物方面,述...more
本書有別於一般學界對於荀子的研究,將荀子三十二篇文獻統整、分析、並融合前人學者的研究,將整個荀子思想以「和合」為核心價值,以「羣分」為主軸,去探討荀子的天道觀以及「人成」的思想,細讀《荀子》...more
本書由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邀集圖書資訊學界的教師與學者以共筆方式,訂定十大研究主題:資訊組織研究、計量學研究、研究資料管理、資訊行為、資訊素養教育與閱讀教育研究、資訊技術與人機互動、數位學...more
未來教育是集結教育工作者、家庭和其他公民,透過深化網絡能力及使用互動媒體,創建網路平台跨越組織或社區的界限,來協作和運用眾人的集體智慧,創新發展新的能力。 本書清楚介紹未來教育的相關論述,...more
營業秘密保護之議題歷來以久,而針對營業秘密保護之困難以及突破之機會,可以藉助新興之區塊鏈技術來應用,本書整理歸納現今區塊鏈之應用事例及文獻,分析其與營業秘密保護之契機及展望。 全書共分六大...more
CRISPR是迄今人類發現最有效、便利的DNA基因編輯技術,提升了人類對特定基因的掌握能力,然而,與此同時造成的後果亦隨之而生……。 發生在2018年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無非成為21世紀最具爭議性的生物醫學...more
在21世紀人類面臨新冠肺炎致命威脅之際,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極端氣候災難,也被聯合國秘書長Antonio Guterres認為是平行於疫病的另一人類生存威脅。其實早自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通過...more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作者提出顛覆性觀點,對鍾肇政的兩部大河小說《濁流三部曲》、《臺灣人三部曲》提出新看法。從對鍾肇政的訪談、書信、手稿、演講等記錄,提出歷史證明。鍾肇政的寫作初衷,就是要寫出...more
宮廷是皇帝寢居與視事之所,也是國家權力最高機構之所在,為了維護宮廷的安全與秩序,保有宮廷的神聖性與隱密性,宮廷防衛極其重要。 本書從宮門的開閉、宮廷的門禁制度、官吏入宮與車馬僕從的管理、宮...more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作者提出顛覆性觀點,對鍾肇政的兩部大河小說《濁流三部曲》、《臺灣人三部曲》提出新看法。從對鍾肇政的訪談、書信、手稿、演講等記錄,提出歷史證明。鍾肇政的寫作初衷,就是要寫出...more
本書剖析有關近四百年來,東亞現代批判禪學思想的形成史,包括各階段時代的歷史社會基礎,以及作為各階段時代的主要批判禪學知識學發展的類型,或其具有代表性知識社群及其具代表性個別人物。 本書主張...more
比特幣的出現除了帶來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同時,也使得加密資產(也就是虛擬貨幣)的相關法律議題受到關注。 虛擬貨幣產業的新創與發展,不能總是只有工程思維;相同的,政策與法律的訂定與執行,也不應欠...more
本書剖析有關近四百年來,東亞現代批判禪學思想的形成史,包括各階段時代的歷史社會基礎,以及作為各階段時代的主要批判禪學知識學發展的類型,或其具有代表性知識社群及其具代表性個別人物。 本書主張...more
圖書資訊服務有義務關照所有讀者的需求,尤其面對處於資訊弱勢的視覺、聽覺、學習及閱讀困難障礙者,應提供多元的服務,促進資訊取用之平等。 本書為落實此一服務理念,首先介紹圖書資訊服務之功能與角...more
於佛門而言,所謂的修行,是立於當下的境界之中,而能時時回歸於自我的清淨本心,是於每個境界當中皆能作得了主,能不被境界所轉,此謂之是真修行。於淨土宗的修行方式,是仰仗佛的願力,學人以持念佛名聖...more
本書之所以將「知識/姿勢」、「記憶/技藝」串流討論,縁於意識到拓展或鬆動「知識」的義界。不把「知識」視為某些特定的概念素材,而是承認一種「行動中的認識能力」。如此也可以說,這本書的主題是從台灣...more
專利權的無形資產特性會對證券化項目產生不同於一般資產證券化的風險。如何從證券化的源頭——專利權池的建構之初即把控風險,則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議題。 本書藉由分析中國大陸的最新知識產權證券化實...more
本書提出了一種系統化的女性面部膚色探索&分類方法,並將其應用於化妝品市場。該方法是對人臉識別理論的一種擴展。在資料獲取過程中,將RGB格式的圖像轉換為Lab空間格式,然後利用模糊C均值理論對資料進行...more
民國名人張璧先生,這位早期華興會和同盟會的元老,這位在辛亥革命、光復軍、二次革命和護國運動等大小運動中衝鋒陷陣的陸軍中將,這位曾經親身參與將末代皇帝請出紫禁城的京師員警總監,這位中華武林瑰寶...more
金門當地流行一句玩笑話:第一大黨陳家黨,第二大黨李家黨,然後才是國民黨。 印象中的金門宗親政治影響力甚至超越了政黨,金門特殊的政治型態與運作是否異於一般的政治生態? 在地方選舉中,長期軍管...more
本書第一部分「《近代學人著作書目提要》補述」的文字,是收錄〈胡適1970年代重要著作書目提要的補述〉,與〈近代學人1970年代重要著作與胡適的文化記述〉兩篇。作者係採取圖書館學的研究途徑,和檢證其個...more
本書以「法律史」為論域,以學術評論為體裁,除「序言」、「附錄」外,收錄二十篇文章,共分三編。 第一編「學術史述評」立足文獻(敦煌吐魯番法律文獻、《天聖令》、《至正條格》)、方法(歷史書寫、古...more
本書以資訊數位化出發,跨領域整合醫學影像資訊與圖書資訊,尤其分類與詮釋資料的描述,是資料科學時代相當重要的一環,利用人工智慧進行醫學知識的分類、利用影像特徵的擷取完成影像詮釋資料的建立,並將...more
國家圖書館,原稱國立中央圖書館,1933年創立於南京迄今,卷一敘述遷臺與聯管處、遷徙與館舍建築,因事名篇,本末原委也依時間編寫,構成完整的國家圖書館發展和遷徙史。卷二敘述了圖書館經營兩次的範式轉...more
本書從褒讚、警戒、題詠三種語用類別或功能探索唐前山/水銘文,通過與當代空間與地方議題對話以及跨文類比較,為山水文學提供新穎的視角。褒讚性山/水銘文藉著銘刻冀望永恆,同時形塑空間意義,將記憶重編...more
宋代是中國典籍出版史上茁壯的關鍵時代,積極徵集典籍文獻,更進一步結合當時發展成熟的印刷技術,刊行各類典籍,包括儒、釋、道、醫學、藝術、兵學、工藝、譜錄、政書等眾多典籍文獻。其中最能彰顯朝廷角...more
第一輯【愛鄉土更要知鄉土】收錄於本書中的六篇文章,不管是老街或書院等有形之文化資產,或者是文化旅遊、布袋戲、歌仔戲、京劇等非物質文化資產,它們都是共同建構形塑臺灣文化資產重要的元素,當中包含...more
國民中學在少子女化的衝擊與市場化的影響之下,學生數量大幅減少,學生來源取得面臨高度競爭,學校為求長遠發展及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實應具體展現學校特色、提升辦學績效與競爭優勢,增進教師教學效能、...more
陳寅恪先生的一生,經歷了滿清、民國、新中國三種社會變革時期,是近現代中國思想和文化、社會和歷史發展變換的真實寫照,其一生的遭遇和他的文化思想與價值取向,是一個傳統知識人在複雜的社會和歷史轉換...more
鑑於全球化之衝擊與地球村之生命共同體理念,國際教育乃成為新世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世界各國對於國際教育推動不遺餘力,綜觀台灣亦戮力於國際教育政策之擘劃與推動。本書基於國民小學是國家...more
本書的編寫目的,是因強烈體認到近三十多年來,臺灣本土化深耕教育政策的持續進行,迄今已然顯著地對於臺灣新世代的歷史認知,產生巨大的轉型連鎖效應,並帶來新一波強烈的大眾文化新思維。 所以本書內...more
本專書係就近四年來在國內外學術研討會發表,並已在學術期刊刊載之論文,依其論文探討主題,經加整理,並以最新之數據或文獻,重加修正後編輯為上下二冊專書。上揭三十篇論文,多在探討治理模式,且以地方...more
本專書係就近四年來在國內外學術研討會發表,並已在學術期刊刊載之論文,依其論文探討主題,經加整理,並以最新之數據或文獻,重加修正後編輯為上下二冊專書。上揭三十篇論文,多在探討治理模式,且以地方...more
漢學圖書館係指海外蒐藏漢學(中國學)圖書資訊備供研究人士教學研究及政府參考的圖書館。 本書敘述日本、美國在1946年以前一些學術圖書館,如國家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及學術研究機構,經年累月,透過派員...more
本書是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將臺灣治安史的結構與變遷分為三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是傳統治安,包括原住民、荷蘭西班牙、鄭氏東寧,和清領臺灣;第二階段是軍管治安,包括日治殖民和國府戒嚴;第三階段是解...more
「標準」領域牽涉甚廣,小從細微的裝置零件,大至衛星載具,甚至於非實體的運作機制,皆可落入其範疇。相關於「標準」的商業市場,也自然因涉及龐大的利益,而成為了眾家必爭之地,導致現今市場處處可見相...more
自由主義在近代中國的發展,從五四時代的胡適,經《自由中國》時期的殷海光,一直到林毓生等學者的積極提倡及實踐,歷經了漫長而艱鉅的過程。而對自由主義複雜的內涵,到林毓生的研究中,已使得華人世界能...more
本書敘述了圖書館經營兩次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共5章。 第一章〈善本特藏的蒐藏(一)史料整理和書厄〉敘述史學界史料學派興,重視史料的發掘和整理,認為近代歷史學就是史料學。流風所及,引起...more
本書收錄了二十五篇文章,分為法制、文獻、政治、社會、人物思想等領域。名為新論,乃指新課題、新材料、新視野。文章題旨新穎,饒富新義,具開創之功。史料涵括新出土材料,亦包含學界忽略的舊文獻。既有...more
本書為作者近三十年來研究臺灣政黨史的論文集結,內容全面觀照從日治時期,迄於戰後初期,至六○年代,臺灣政黨與政治團體的歷史演變與發展過程,其中,尤以探討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的幾篇論文,更是本...more
國家圖書館,原稱國立中央圖書館,1933年創立於南京迄今,始終以保存文化,弘揚學術,建設現代國家圖書館為職志,不斷奮勵精進。依該館的發展,分為籌備創館、抗戰西遷、勝利還都、遷臺復館、文化建設、網...more
中華書局是中國近現代出版史上的第二大民營出版社。學術界圍繞這個機構雖然產生了大批成果,但對其所出版的雜誌研究仍顯薄弱。本書通過挖掘史料,對中華書局從創立之初到抗戰爆發時段(1912-1937年)的雜誌...more
探討現代臺灣地區出版產業,以具體的出版實例,梳理東西文化在臺灣地區如何碰撞與交流,傳播新知的物質基礎如何發生變化,新式出版如數位出版如何改變人們的認識與知識結構,新知的傳播如何影響了社會階層...more
組織變革是組織面對急遽變遷的內外環境所採取的應對策略,成功的組織變革不僅能提升組織績效與競爭力,更能確保組織的永續發展。本書有系統的論述組織變革的重要性,並就組織變革過程可能遭遇的阻力與策略...more
《六祖壇經》是六祖與弟子門人之間的相關記錄,此是中土祖師論說法義,唯一被稱為「經」的佛教典籍,亦足見後人對六祖惠能大師的推崇。本書的著作方向,即以《六祖壇經》為依據,特將禪門的生活智慧、修行...more
本書是繼(卷一)(卷二)(卷三)等三書之後的出版。旨從民族主義觀點的論述兩岸關係發展,全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臺灣特色資本主義發展,收錄〈近代臺灣特色資本主義發展史略〉;第二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more
運用比較史學的技巧, 對唐與日本的人物交流,以及禮俗、法制施行狀況、變化過程, 有深入的分析探討。 唐日間曾有頻繁的人物與文化交流。本書選定於八、九世紀間為歷史背景,運用比較史學的技巧,...more
30秒廣告詞 臺灣為何是華人世界的民主堡壘 只因捲起自由思潮千堆雪 本書導讀臺灣戒嚴時期黨外雜誌的自由思潮。在臺灣歷史發展的長河裡,自由思潮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脈流。在選舉權、言論自由權、婦女權受...more
本書重新審視了韓愈學術對宋代學術具體影響的層面, 並明晰了其間蘊含的思維脈絡與內在意義。 宋代學術呈現嶄新的發展,韓愈具有關鍵性地位,如何看見此間精彩?本書嘗試以韓愈為焦點,文道觀為視角,...more
「臺灣設計美學史」:一本從盤古開天描述到當今的臺灣設計美學著作,以考證過後的神話與歷史事件來詮釋複雜的臺灣設計美學發展過程,讓這樣的詮釋能夠成為設計人活用的元素與一般人欣賞設計藝術作品的切入...more
本書是繼《解放漢字,從性開始──論漢字文化與心靈教學》後,另一接力的作品。在形式上,大致延續前一本書;在內容上,則有許多不同的選擇、改變。 至於寫作的靈感,大多源於賽斯書系列的閱讀,以及聆聽...more
談論漢字的起源、演變,可以運用歷史文化的角度,論述、批判;也可以盡可能觀察事物的本來面貌,而不要輕易加上個人意見、評斷。在二十餘年的漢字研究生涯裡,我始終沒放棄一個目標:嘗試使用簡單的語文,...more
「臺灣設計美學史」:一本從盤古開天描述到當今的臺灣設計美學著作,以考證過後的神話與歷史事件來詮釋複雜的臺灣設計美學發展過程,讓這樣的詮釋能夠成為設計人活用的元素與一般人欣賞設計藝術作品的切入...more
「臺灣設計美學史」:一本從盤古開天描述到當今的臺灣設計美學著作,以考證過後的神話與歷史事件來詮釋複雜的臺灣設計美學發展過程,讓這樣的詮釋能夠成為設計人活用的元素與一般人欣賞設計藝術作品的切入...more
《楚辭》為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影響後代文學甚鉅。創作者屈原,人品詩品,崇高偉大,在中國詩史上,地位無以倫比。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斯時諸子百家蠭起,他除自身具有卓越的稟賦與才華外,也對諸家思想...more
原住民區學生學習成效普遍低落,為了提升原住民學生學習成效政府投入大量的補救教學資源,但補救教學成效依舊不彰,教師專業素養是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之一,特別是在原住民區家庭功能與文化刺激不...more
學校教師兼任行政之主任、組長是校長政策決策下實際執行的人員,政策是否能有效執行,攸關學校整體校務之良寙,所以,兼任行政教師的行政專業能力,是相當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 本書即以學校兼任行政...more
教學效能的發揮是教師教學追求的理想目標之一,其最終的目的是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如何提升教師教學效能?是許多研究所期望瞭解的。本書以多元文化素養、跨文化溝通與教學效能理論及教育現場實務之間,創...more
擬《鏡花緣》小說即是以李汝珍《鏡花緣》為題,進行仿擬與續作的小說,今日可見的清末之作共有四部,當中對於清末維新運動、婦女議題均有涉及,承續了《鏡花緣》對於婦女生活的觀照。本書從四部小說的內容...more
近代西方醫學來華已有兩百多年,本書以第一個百年內相關的人與事為撰述對象,並利用第一手的史料如來華西醫的書信、檔案和報告做為討論的主要基礎,特別著重於西醫和華人之間的互動,以及華人對西醫的接受...more
**高等教育決策者及執行者必讀圖書** 少子化下競爭激烈的臺灣高等教育? 如何自我行銷? 聚焦顧客導向的行銷策略為何? 高等教育如何透過行銷提昇整體形象與效益。 臺灣高等教育面臨全球市場的競爭,...more
「知識是過去,智慧是未來」 「知道你所知道的,不知道你所不知道的,那就是真正的智慧」 「知識與智慧不同,前者讓你生存,後者延續生命」 知識是知識經濟、知識社會的重要資產; 智慧從古至今總...more
探究「易學」的科學基礎—上帝也擲骰子。 《易經》是「華夏文明」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世界文明中首部「科學」與「生活」的經典。 它結合「物理」與「倫理」,反映在近代科學上,也有古今相通的意義...more
本書依《妙法蓮華經》二十八品,舉其經文以呈現更貼近於生活的修行態度,以彰顯本經的妙喻:蓮華是「華果同成」的旨趣,簡言之,生活態度可以呈顯心境,心境的悟得源於親修實證所致。...more
「于序事中寓論斷」筆法,是理解司馬遷撰史所以獨特不凡的關鍵,亦可作為研究《史記》的方法學。本論著從「于序事中寓論斷」筆法溯源,在顧炎武說法的基礎上,考察《史記》秦漢以來的內容,並將筆法形式類...more
本書從三大方面分別列舉了《紅樓夢》女性角色的移動動機而各作闡述,而無論是被動的流離、主動的出遊,甚至是被用以作為男性遺民的代言,其背後都可歸納至同一個目標--以書寫達成記憶。在寫作/口述的當下...more
校長不僅是學校領導者,亦是首席教師,其應具備的素養更形重要,環顧現今多數研究僅針對校長能力或某一領域素養進行探討,對於校長通識素養的研究則闕如,為一窺校長應備素養全貌,本書乃以校長通識素養發...more
本書以專題形式,既立足於文學亦跨逾其他領域,從較為多元的視角對魏晉南北朝文學進行探討。全書分為上下兩編。 上編從「疫災」、「品鑒」、「饗宴」三種看似與文學頗為疏遠的社會現象切入,展現征戰殺...more
本書重建國家圖書館「特色館藏」之發展歷史,以瞭解過去歷史、現狀發展,並預測未來發展趨勢;全書探勘1933年位於中國大陸南京籌備期的國立中央圖書館,至迄今(2017)位於臺灣臺北的國家圖書館。作者以客觀...more
江聲(1721-1799)《尚書集注音疏》與王鳴盛(1722-1797)《尚書後案》為清代《尚書》學之先導,二家著作為乾嘉古文《尚書》學之代表。本書從四方面研究江、王二家之《尚書》學:一、江聲與王鳴盛之生平及《尚...more
本書特色 本書從教育的發展趨勢,深入剖析學校教育的生態演化,從組織領導、課程教學、與學生學習等面向,逐步探討全球教育的革新與學校領導的發展;並對於當前學校教育的重要議題,如教育品質、教育行...more
本書特色 在宋代至清代的地方社會中,存在著「健訟」風潮、「訟師」的出現、分配家產給女兒、「溺女」與「厚嫁」習俗、「育嬰堂」的設立等十分有趣的社会現象,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本書關注宋代至明...more
本書特色 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臺灣經驗與近代中國化,第二部分為臺灣觀點與治安史書寫,第三部分為臺灣企業與中國式管理。作者嘗試透過政治經濟學研究途徑以凸顯「相互主體性」、「歷史結構性」、...more
本書特色 本書探討林語堂最後選擇國民黨的心路歷程,以及這其間他對北洋政府與南京政府的看法、對中國共產黨的態度,都是探討的重點。另也討論林語堂於中日戰爭期間所發表的兩部英文小說,找尋他的思想...more
二二八事件發生迄今已七十年,但對臺灣的社會、族群與政治仍有極大影響。有鑑於相關論述逐漸公式化,本書以量性分析方式,探究不同政治環境下事件的詮釋差異。並針對幾個較大的爭議進行探究,包括:美國對...more
本書探討生產事故救濟制度,從試辦計畫到立法成為條例的發展;並比較日本、美國、紐西蘭、瑞典等國家類似制度的成效。本書透過法律、政策、公共衛生等多方面的研究整合,期使讀者瞭解:以「訴訟外」紛爭解...more
本書特色 智慧學校是開放的學習系統,師生透過數位開放系統取得知識,並在校際、學生同儕、教師同儕進行分享。智慧學校在臺灣尚屬啟蒙階段,仍待播種與耕耘。本書除清楚介紹智慧學校的相關理論,並就學...more
南北朝樂府詩上承漢、魏餘緒,以及胡音之融入,開創許多樂府新聲。南朝在富庶繁華之環境下,君臣上下,好為輕豔浮靡之宮體文學;民間則因南國兒女旑旎多情,多清新秀麗,風格率真之《吳聲歌曲》與《西曲歌...more
本書特色 宋人面對唐詩之菁華美妙,思有以競爭超勝,必先存有創造性思維。然後,思其始而成其終,方能學唐、拓唐,而新變自得,而自成一家。 本書援引宋人筆記,從發想創意說宋詩特色;梳理宋人詩話詩...more
本書特色 本書為作者近年於「文學文獻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係以「清代圖書目錄集部提要」為研究對象,嘗試結合「文學」與「文獻學」的學科思維作為詮釋角度,在「文獻」的資料性學術意義之外,思索潛藏...more
本書特色 「文返樸而厚質」一詞,係王船山本人所言,取自其《周易內傳》解釋〈益卦.卦辭〉之語,此語甚能表現他為儒學別開生面的特色。本書將王船山文本中已經隱涵而未明顯展示的理論,透過作者的詮釋,...more
本書特色 「文返樸而厚質」一詞,係王船山本人所言,取自其《周易內傳》解釋〈益卦.卦辭〉之語,此語甚能表現他為儒學別開生面的特色。本書將王船山文本中已經隱涵而未明顯展示的理論,透過作者的詮釋,...more
本書特色 讖緯之學,盛行於東漢,歷代屢經戰火及禁燬,幾成絕響。但讖緯思想在長久的發展中,早已滲透在中國思想及日用民俗之中,深深影響中國古代學術的演進。明人孫瑴專門輯佚讖緯,並編纂《古微書》...more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已成為一股不可逆的潮流,縱然它存在著許多令人極為不滿意的缺點。換言之,當前實施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理論與政策也到了必須有所變革的時刻,臺灣亦不能置身事外。本書希望帶給...more
中日戰爭(1937-1945)為中、日兩國的大規模交鋒,造成雙方慘烈的損失,其歷史影響,至今未熄。中國傷亡如此慘重,最後卻能贏得這場戰爭,或說並未輸掉這場戰爭,其原因眾多,已有諸多學者投入研究。 就軍...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