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 電子書
扁平時代:演算法如何限縮我們的品味與文化 (電子書)
主題活動 試閱
收藏試閱本 114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4.5
8人評分我要評價

扁平時代:演算法如何限縮我們的品味與文化 (電子書)

Filterworld: How Algorithms Flattened Culture

  • 定價:550特價:385
  • 特價再88折:338
  • 優惠期限:2025年09月06日止
  • 不可銷售區域:中國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為什麼一個推崇個性與多元的世界,正在喪失美感與品味? 
演算法的深層影響,現在才要浮現……
 
一切,開始變得又平、又扁、又無聊,
原來,臉書、抖音、YT、Spotify、Netflix,不只改寫網路上的遊戲規則,
還有可能摧毀你我在線下世界的文化活力!
 
AI世代最犀利的科技人,最深刻的文化反思
 
  在今日社會中,演算法可說無所不在。從滑過的臉書和IG動態、Youtube的推薦影片到串流平臺的登入首頁,都是演算法根據使用者喜好篩選後的結果。科技的進步讓每個人能更快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不再需要花費大把時間自行鑽研。然而情況真的如此單純美好嗎?
 
  對當代數位文化具有獨到觀察與見解的作家切卡,對演算法的作用提出了發人深省的看法與批評。他認為這些平臺所使用的演算法,會使人們只看到最受歡迎的內容,而這些被演算法篩選過的內容往往具有一定的套路或特徵,創作者們為了流量,只好趨之若鶩地製作同樣類型的作品,人們的偏好於是變得越來越一致,文化也變得越來越無趣扁平,可以快速理解享受的產品大行其道,需要時間心力細細品味的作品則逐漸消失。曾經網路造就了多樣化的交流和社群,如今演算法卻將一切都輾成同質同調的事物──但這種現象並非不可逆轉。
 
  透過《扁平時代》,我們將理解演算法的推薦機制、意識到它所帶來的巨大影響,並開始懂得掌握演算法,甚至設想一個沒有它的文化圖景。
 
  扁平時代,立體揭密──
  ➢演算法為使用者量身打造的說法竟然是場騙局?推薦機制藏了什麼讓人沉迷的陷阱?
  ➢社群媒體與串流平臺上的爆紅作品為何總是千篇一律?這些套路是怎麼形成的?
  ➢策展為什麼是扁平時代的希望與指引?我們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策展?
 
本書特色
 
  ★市面上第一本全面分析演算法對影視作品、文學著作、音樂與建築設計等文化領域之深遠影響的重要作品
 
  ★作者為長年觀察數位文化的作家與評論人,文風犀利幽默。《扁平時代》結合社會觀察、文化分析和專欄筆法,帶我們分析從未多想的數位現實,並刺激我們對由演算法主宰的現狀做出反思。
 
專文推薦
 
  翟翺|文字工作者,現任職科技媒體
 
誠摯推薦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馬世芳|作家、主持人
   葉郎|文字工作者
   劉致昕|《真相製造》作者
   汪正翔|創作者
 
  ★《外交政策》與《Elle》等各大刊物推薦,2024年最期待著作
 
國際媒體盛讚
 
  「[《扁平時代》]探討了我們感知到的網路自由與日趨同質的、為Instagram所滲透的世界之間的張力。」────《華爾街日報》
 
  「切卡認為,為了平息『演算法焦慮』與對於數位科技時時刻刻的無措感受,我們往往會尋求平庸的庇護。……與網路上由陌生人源源不絕提供的內容不同,《扁平時代》作為一部適切的著作,引發的不是短暫的衝動,而是真實、持久的感受:對我們所處的、大企業主導之反烏托邦的憂鬱,以及對切卡的好奇心與清晰寫作風格的讚賞。」────《紐約時報書評》
 
  「切卡的邏輯極具魅力。在今日的網路世界、也就是扁平時代影響最強烈的領域,比經歷過地球村(GeoCities)年代的人所能想像的更平庸也更企業化。當切卡描述網路由於整合到私有平臺上而逐漸窄化時,《扁平時代》透露出一股深切的哀悼之情。」────《華盛頓郵報》
 
  「切卡充分體現出他身為藝術評論家和策展人的背景。他將策展人定位為當前文化病徵的一種潛在解藥,一種反『土耳其行棋傀儡』的存在,拒絕演算的花招,轉而追求充滿深度與耐心的研究。」────《洛杉磯書評》
 
  「《扁平時代》是一部值得深入探究、批判和理解的著作。」────《Elle》
 
  「[本書]清晰揭示了指引我們上網行為的法則。……它完成了近乎不可能的任務:讓演算法——那些輸入和輸出的枯燥公式——變得引人入勝。……這是一本關於科技與文化的書。但最終,它也是一部透過自身的輸入、輸出和信號來探討政治的著作。」────《大西洋》雜誌
 
  「切卡是一位敏銳的觀察者,洞見了網路與社群媒體影響文化的方式。」────《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如果說我們過去的科技焦慮是有根據的偏執(『他們有在追蹤我嗎?當然有。』),那麼《扁平時代》中的嶄新恐懼則更具存在主義色彩:『我真的喜歡這個嗎?我真的是這樣的人嗎?』⋯⋯切卡提供了一種替代選擇,以擺脫令人麻木的資訊流。」────《君子》(Esquire)雜誌
 
  「在六個輕快的章節中全面梳理了諸多核心議題,達到文化理論、特寫報導與熱門文章之間的可讀平衡。」────《書籍平臺》(Bookforum)雜誌
 
  「《扁平時代》精彩地解構了我們當前的瀏覽文化,精確揭示其缺陷,使其不再那麼具有吸引力。」────網路媒體The Rumpus
 
專業名家好評
 
  「為什麼網路擴展我們的世界,卻又讓人獲得空洞的體驗?對任何想過這個問題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必讀之作。」────阿亞德.阿赫塔(Ayad Akhtar),劇作家,普立茲獎得主
 
  「《扁平時代》巧妙地審視了運用網路衡量人性的宏大計畫,最終如何不幸地改造了人性。書中講述的故事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即使人們未曾意識到這一點。」────傑容.藍尼爾(Jaron Lanier),《別讓科技統治你》作者
 
  「《扁平時代》對一個我長久以來感受到卻難以名狀的問題進行診斷,並提供了我所見過最具說服力的解釋,說明為何我們的許多文化產品都帶有一種詭異的熟悉感。在對單一文化消亡的歡呼聲中,切卡提出尖銳且必要的反思,展示了大眾文化即便分散到不同的利基數據流中,仍然趨向於空洞的平庸。」────梅根.奧吉布林(Meghan O'Gieblyn),《上帝、人類、動物、機器:科技、隱喻與對意義的追尋》作者
 
  「切卡是一位重要的觀察者,洞察數位技術如何塑造我們的文化,而《扁平時代》將改變你對網路的看法。」────班.史密斯(Ben Smith),美國記者、作家,知名媒體BuzzFeed News前總編輯
 
  「切卡巧妙地解釋了當今社群媒體生態系統的運作方式,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一條擺脫這種日漸緊縮、令人窒息的數位篩選控制的出路。」────泰勒.洛倫茲(Taylor Lorenz),美國記者、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凱爾.切卡(Kyle Chayka)
 
  《紐約客》專欄作家,書寫主題包括數位科技以及社群媒體對文化的影響。二○二○年,他出版了首部非虛構著作《渴望極簡》(The Longing for Less)。在這本書裡,切卡探索了生活和藝術領域當中的極簡主義風潮。
 
  切卡也是一名新聞工作者和評論人,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哈潑雜誌》與《新共和》等媒體。此外,他也是線上藝術雜誌《Hyperallergic》的首位專職作者。在寫作生涯之外,切卡還曾創辦過一個專為新聞工作者服務的網路社群Study Hall,以及一份有關數位文化的電子報Dirt。
 
譯者簡介
 
黃星樺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翻譯工作者。文章散見於端傳媒、轉角國際等媒體,另設有podcast讀書節目《衣櫥裡的讀者》。
  賜教信箱:[email protected]
 

目錄

推薦序  當時代的噪音被撫平,琴瑟和鳴是機械的虛妄(翟翺)

開場 歡迎光臨扁平時代
第一章 演算法推薦系統是如何崛起的?
第二章 演算法如何壞了你的品味?
第三章 演算法如何影響了全球化?
第四章 演算法如何捧紅了網紅?
第五章 生在扁平時代,我們還能怎麼辦?
第六章  策展的力量
結語
致謝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645048
  • EISBN:978626764502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9MB

會員評價

4.5
8人評分
|
7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5/07/25
每天滑過無數資訊、影片與貼文,我們有多久,沒真正感到「驚艷」了?在扁平時代裡,人人每天都會面臨到的根本困境,就是每天都差不多,還覺得這很理所當然。

而正是這種理所當然,在讀《扁平時代》前,很常不把這件事當一回事,畢竟人生有很多困難,為何還要自找麻煩思考這個看似反時代潮流的議題呢?這本書直接了當點出,平庸最厲害的偽裝,就是它從不讓人覺得有問題,隨時都被超級豐富的內容包圍,但卻沒有任何一樣讓人深受啟發。而且在演算法的文化裡,正確的選擇,就是大多數人已經選擇的東西。

但問題是,就算大家都在流行喝同款飲料,這也不代表它就是你當下最想喝的。最終會發現,扁平時代的重點,也許不在對抗演算法本身,而是回到自己。我們對自己的理解,其實也從來都不是完整的。這是一輩子的功課。AI 和演算法能知道的,永遠只是我們已知的那一部分,它永遠無法回答,我們還有什麼可能性。演算法雖然會猜測你喜歡什麼,但它顯然無法理解一項簡單的事實:人的喜好是會變的。

如同哈拉瑞在《連結》提到的,在 AI 可以創造一切內容的未來,人類唯一不會被取代的,是能「活出感受」、「正視情緒」的能力,如此一來,才能真正用心活在此時此刻的當下,也真正地了解自己究竟想成為什麼模樣。
展開
user-img
Lv.6
5.0
|
2025/06/26
▮ 當創作者遇上演算法
  
這本書真的蠻好看的。也許是因為討論的議題與自身有許多共鳴,所以兩天內我就讀完了。
  
身為一位網頁設計師,我的工作時常圍繞在「怎麼讓人看見內容、怎麼讓人留下來」。近年我也為自己架了一個網站,最初只是單純想記錄生活與閱讀,也開始接觸後台數據,發現 IG 和臉書的觸及率與演算法變化,其實遠比想像中複雜。
  
《扁平時代》讓我更清楚地理解:
演算法的設計並不是為了使用者,而是為了平台背後的營收與業主。那些不斷變動的推薦機制,並不想幫你看見更深的內容,它只想讓你停留更久、點更多東西。
    
-
    
▮ 內容有沒有「料」,才是最關鍵
  
我曾請教對這些有研究的上司,他說:「部落格經營其實是可以靠內容慢慢累積的,只要你寫的內容夠實在,架構清楚、符合搜尋引擎邏輯(像是 H1 標題、關鍵字、閱讀體驗),就有可能讓真正需要的人找到你。」
  
相較之下,IG 與臉書就困難許多。即使你有內容、有美感,沒有投放廣告也很難突破演算法的牆。更何況,就算你投了廣告,若範圍區間設定不恰當、內容本身不吸引人、沒有讓人停留的理由,那也是徒勞。
  
他最後說了一句我很記得的話:
「再怎麼多的流量,回到根本還是你的內容有沒有內涵。」
  
這句話讓我重新思考:「 與其說我們在與演算法競賽,不如說我們在找回創作的初衷 」
  
-
    
▮ 生活美感,也正在變得「扁平」
  
作者提到的「通用咖啡店」文化,的確現在的咖啡廳幾乎都長得一樣:不論是工業風、北歐風、淺木桌、白牆、吊燈、植栽⋯⋯似乎整個空間是為了拍照而設計的模板。
  
甚至我們的家居風格、穿衣習慣,也越來越像是從同一組濾鏡中挑出來的樣板。
  
這種高度一致的風格,讓我們很快知道「現在流行什麼」,但看久了,卻只覺得乏味,甚至感覺不到靈魂。當所有東西都看起來差不多,你會懷疑自己到底看了什麼?
  
我常常感到一種說不出的空洞感,覺得再美的設計也少了靈魂。
  
-
  
▮  排行榜與我們真正的閱讀選擇
  
在「亞馬遜實體書店」那一章,我也聯想到台灣連鎖書店的樣貌。一字排開的暢銷排行榜,總是擺滿剛出版的話題書籍,看起來像是在替我們做選擇。
  
排行榜當然有它的必要性,能幫助讀者快速找到熱騰騰的新書;但當所有人的閱讀都只圍繞在排行榜時,那些被忽略的好書就更難被看見。
  
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演算法式」的邏輯?
它告訴你:「這是大家都在看的,你也應該看。」
  
但那些熱銷的書,真的是我們此刻最需要的內容嗎?還是我們只是因為它們在最顯眼的位置,才產生了「非看不可」的錯覺?

-

▮ 與《離島》的聯想:少即是多
  
讀《扁平時代》的同時,我也聯想到最近讀的另一本書:《離島》。
  
這本書記錄了日本離島居民的生活。對他們來說,生活雖然缺乏便利,沒有電車、沒有大學、沒有百貨公司,但他們真的因此而覺得不方便嗎?
  
他們的生活哲學是:「少即是多。」
有真正需要的東西就已足夠。沒有那麼多資訊與選擇,也沒有那麼多焦慮。
  
與之相比,《扁平時代》描寫的社群世界,則是一種資訊過載的風景,演算法讓我們迅速接觸大量內容,卻逐漸失去過濾與感受的能力。甚至為了求點擊、求觸及率,而被迫寫出煽動性的標題與內容。
  
這兩本書看似寫著不同的世界,一個講科技,一個寫生活;但它們共同提醒了我:選擇的自由,比演算法的推薦,更值得我們守護。
  
-
    
▮ 我曾經關掉社群,只為找回自己
  
有一陣子,我選擇關閉社群帳號。那時我每天焦慮著該發什麼內容、該不該跟上潮流;我覺得自己不像在分享,而是在取悅某種看不見的標準。按讚數、觸及率、限動瀏覽人數……那些數字不斷吞噬我。
  
後來,我選擇空白。我選擇休息,也選擇回到自己。休息了一陣子,我找回了創作的純粹與喜悅。我依然是那個熱愛閱讀拍照寫文章、分享觀察的我,只是現在我更知道:
我為什麼而寫、為什麼而分享。不是為了被看見,只為了誠實的活著。
  

  
▮ 結論:經營社群,不如回到真心
  
曾經有朋友問我:「要怎麼建立個人品牌?怎麼發文?怎麼經營社群?」
  
我也不是很積極經營社群的人,只知道一件事:不要在意按讚與追蹤數,不要一心想著該怎麼寫才能爆紅。
  
你要帶著真誠的心去寫,要先感動你自己。
就算還沒有人看見,那也沒關係。
只要你願意持續寫下真正想說的話,那些文字,終究會找到屬於它的讀者。
  
別為了被看見,而遺失了你是誰。
展開
user-img
Lv.2
5.0
|
2025/06/07
「扁平時代的特色,就是一切都高度平滑而同質,使人產生一種難以呼吸的焦慮感。」(頁23)

這句話解釋了為什麼最近我覺得Netflix越來越無聊的原因。自從百視達這樣的實體店歇業以後,我們以為轉向線上,一切變得更方便、選擇更多,實際上似乎沒有。(而且你喜歡的作品可因為各種版權問題消失在平台上)
演算法確實打破了時間跟地域的觀看限制,同時也關上多元的選擇機會。

從前可以在實體店架上看到所有喜歡、不喜歡的作品,瀏覽的過程裡,創作者的名字、團隊、作品類型,都很有可能觸發腦中另一個興趣群組,藉此又可以拓展相關的主題。

有人認為這樣的瀏覽浪費時間,但個人的喜好和品味,也是透過這樣的方式慢慢形塑。
有時看著Netflix或串流音樂平台的片單、歌單,感到茫然。因為演算法推薦的是我已經喜歡過的類型,它很難帶給我拓展新主題的驚喜。只能一次次在性質(不管是創作意念或視覺美學)重複的轟炸中,折損我們對各種體驗的興致。

走過撥接時代的讀者,應該很能體會作者回溯早期網路時代那種百花齊放、技巧粗糙但卻誠意豐滿的網路生態。現在因應演算法,進入套版美感的時代,為了搜尋效率和降低建置成本,所有內容都在同一個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框框(frame)裡,這也是演算法的網路時代給人一種無形滯悶的感覺。

這本書對這種現象沒有一個強力解方(事實上也很難有),文末軟性呼籲重視「策展」的力量,雖然看起來不夠激進(?!),但卻實用。

面對演算法帶來的興趣疲勞,這本書至少是一枚醒腦的紅藥丸。
展開
user-img
Lv.1
3.0
|
2025/06/02
探討被商業綁架的演算法,時刻改變人們在社會的行動、想法,舉例目前各大應用程式、社交軟體如Spotify、IG、FB等,連設計演算法的人自己也無法說明演算法篩選的依據是什麼。
整體內容好讀,但翻譯充滿中國用語,不知道是否有無編輯在校稿,書籍品質有待加強。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5/05/21
這本書的作者是位科技記者,對演算法在文化界造成的影響有著相當深入且獨到的觀察。在這個社群與串流當道的時代,無論閱聽人還是創作者,都很難完全脫離演算法的作用、甚至牽制,在這樣的情況下,這本書就是很好的思考切入點,讓我們反思、檢視自己的文化消費習慣與品味是否已經開始受到推薦系統的影響,進而對如何保持身為人的獨特性與創造力這個當代難題,具有更多的想像(例如書末提到以策展對抗演算法,便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展開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兒童暑期閱讀】童心冒險彩繪列車啟程!五星級分齡好書,精選滿$488折$50 ,滿$1000折$120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iPadOS14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