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在大半輩子中,我都認為《愛與死》(Love and Death)是自己最愛的電影。那是一部一九七五年出品,以俄國文學為題材的諷刺電影。它涵蓋各式幽默,從高雅典故的致敬、插科打諢的鬧劇,到難登大雅之堂的冷笑話應有盡有。片中充滿跟哲學思辨有關的討論,讓當時仍是青少年,熱衷於哲學後來還踏上哲學教授這條路的我注定喜歡上這部電影。由於《愛與死》沒那麼有名,你可能不太熟悉。這部電影的主角、導演跟編劇就是伍迪.艾倫。
對我來說,《愛與死》正是現在年輕人所說的「爭議作」。伍迪艾倫被控訴曾侵犯年僅七歲的養女戴蘭.法羅(Dylan Farrow)。不僅如此,他最後還和前妻米亞.法羅(Mia Farrow)的女兒宋宜(Soon-Yi Previn)結為連理。雖然兩人是在宋宜成年後才公開關係,但兩人關係開始時,伍迪艾倫顯然還是宋宜的家長。無論你如何看待這些指控,從此伍迪艾倫道德敗壞的惡名不脛而走。我對伍迪艾倫深感厭惡,但仍喜愛《愛與死》這部電影。(甚至其他像《漢娜姊妹》和《安妮霍爾》等經典作品)我熱愛的作品跟它不道德的創作者同時並存,這讓我感到困惑、惆悵、憤怒與被背叛。我對這些複雜的情緒無所適從。
本書將試圖運用我最熟悉的哲學作為方法來梳理這些思緒。雖然上述內容可能只是我個人經驗,但我想每個人都會面對這種困境,那就是我們心愛的作品卻出自道德敗壞的創作者之手。對此我們該如何反應?我們該怎麼做、怎麼想、又該有何種感受?我無法給出一個簡單明瞭的答案來回答這些問題。但對於敗德創作者以及他們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我可以提供一些論點和反思,讓你得出自己的結論。
在反思這些問題過程,我找到自己堅信的立場,但仍有許多難解的議題。因此本書另一個目的,是闡明為什麼我認為這些問題難以得到解答,並希望讓你體會到我感受的矛盾。
我想先明確聲明本書不會做的事。首先,我不會調查、報導或評估任何特定人物的法律案件。我與調查記者的距離,如同與消防員或太空人的距離一樣遙遠。我會採用一系列真實案例,但目標不是要解釋何以某位創作者行為不檢。雖然身為專攻倫理學的哲學家,這個問題確實屬於我的研究範疇,但與本書探討議題不盡相同。在書中,我會先假定藝術家行為的道德問題屬實,藉以探討伴隨而來的問題。以伍迪艾倫的案例來說,假設針對他的指控屬實,我們該如何面對?側重在這一點,比較能避免重複描述當事人具體行為的細節。不過如伍迪艾倫的案例一樣,書中仍無可避免提到一些細節。因此,我得提醒您,本書每一章多少都會探討到性侵案件,請斟酌閱讀。
本書也不是一部包山包海的詳論,或許會有很多我只概略提及或未及備載的案例。我的目的是以有趣的方式引導你思考,而非提供全面的邏輯範疇研究。你在閱讀過程必定會想起一些我沒提到的案例。那很好!你可以用那些案例檢驗我在書中提出的建議方法。
某些讀者可能很想聽我談談「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凡是提及道德敗壞的藝術家,這個詞就如同迷霧般壟罩在相關討論上,讓人難以深究跟這個主題相關的複雜議題。我會在第三章嘗試揭開這層迷霧,但無論取消文化究竟意味著什麼,本書大部分內容都不會直接討論敗德創作者是否該被「取消」。如果跳脫取消文化的框架,我們將會更有餘裕進一步探索一系列有趣的問題,例如:創作者的私德是否會影響他們作品的美學品質?我們參與或享受這些作品是否符合道德?當我們喜愛的藝術家做出或說出可怕的事時,該如何處理自身的矛盾情感?探究這些問題中的細微差異,能讓我們更有效理解其中爭議,假如說:為什麼當藝術家被控訴有侵犯之嫌時,某間博物館取消那名藝術家即將開幕的展覽是合理的,但要全世界畫廊都下架他的作品卻不合理。
過去在我教授倫理學課程的十幾年,總是會有學生帶著道德語言的問題來到教室,特別是關於「道德」(morality)與「倫理」(ethics)之間的關係。以前我會用《風流教師霹靂妹》(Election)電影中一幕回答這個問題,但顯然三十五歲以下的學生大多沒看過這部電影(如果你是瑞絲.薇絲朋的影迷,別錯過這部片)。你只需要知道我在書中會交替使用這兩個詞,但純粹是為了行文順暢,我不會特意區別其中差異。「美學」(aesthetic)和「藝術性」(artistic)也一樣。這類詞彙有很多細微差異,但在本書中你可以將它們視為同義詞。
比爾.華特森(Bill Watterson)的漫畫《凱文的幻虎世界》(Calvin & Hobbes)中,有一幕主角凱文不滿嘟噥道:「好的妥協會讓每個人都不滿。」(A good compromise leaves everybody mad.)我寫本書的初衷並不是要調解各方爭議,但某方面來說,本書觀點確實像一種妥協,因為我心中仍深感掙扎。一方面我受夠一些擁有特權地位的人(像大多數知名的創作者),利用他們的地位剝削弱勢或宣揚仇恨言論。另一方面我也熱愛藝術,並相信我們不必為了對抗侵害者與偏執者而犧牲藝術。作家卻斯特頓(G. K. Chesterton)曾寫道:「藝術就和道德一樣,都得要在某個地方劃出界線。」我認為只要我們在正確的地方劃出界線,就能在遵守道德與熱愛藝術之間取得平衡,可是這確實是個充滿挑戰的課題。你可能不會對本書最終結論感到完全滿意,但即便我呈現的願景不完全符合你的期望,我仍希望它能為你帶來有用的引導和啟發,幫助你描繪出自己的願景。你會如何劃下自己的界線?畢竟我們總得劃清界線,否則最終可能兩者兼失,藝術和道德兩頭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