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加碼領券限折
食家風範

食家風範

  • 定價:360
  • 優惠價:932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06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以筆為刀,以字為薪,以各地食材、美食為佐料,烹調出民國時期著名食家的食經食趣、生活藝術與時代風流。
▍以于右任、梁實秋、胡適之、郁達夫、林語堂、胡適、周作人、汪曾祺等二十多位近現代風流人物的飲食生活為主線,將他們的人生故事與美食文化緊密相連,彷彿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美食江湖。


    美食不只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人生哲學。
    涉獵廣博的美食名家朱振藩,以別出心裁的視角,將周作人、梁實秋、胡適之、郁達夫、林語堂、于右任、孫中山、唐魯孫、逯耀東、汪曾祺、蘇曼殊等二十位近現代風流人物的飲食生活作為主線,勾勒出一幅交織著色香味與情感哲思的美食人文長卷。
    這些名士大家不僅在各自的領域留下了絢爛的篇章,更在餐桌上揮灑了別樣的才情和智慧。作者透過淹沒在歲月煙雲中的珍饈佳餚、日常吃食,細膩刻畫每位食家的獨特味覺經歷,展現其背後的人品性情、生活藝術、文化底蘊和社會變遷,以供讀者領略真正的食家風範。
    在書中,我們可以讀到諸多有趣的飲食故事,體會大師們的飲食品味與執著,不僅讓我們了解美食背後的歷史淵源和人文情懷,更展現出飲食文化的深厚魅力。讓《食家風範》成為一部充滿人文底蘊,集美食、文化、歷史於一體的難得佳構。
 
多位近代風流人物的飲食生活為主線
他們的人生故事與美食文化緊密相連
帶我們進入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美食江湖

▎陸文夫
他始終對有回在某小鎮的飯店裡,身處那「青山、碧水、白帆、閒情」的詩意中,品享一尾只放了點蔥、薑、黃酒清蒸的大鱖魚,就著兩斤仿紹酒,足足消磨三個鐘頭。

▎周作人
周最愛吃的物事,應是自許為天下第一的豆腐。以豆腐入饌,「頂好是燉豆腐」,這種鄉下吃法,為「豆腐煮過,漉去水,入沙鍋加香菰、筍、醬油、麻油久燉」,透味即成。

▎陳夢因
陳在自家冰箱的冰格內,常備有四種鎮廚之寶,一有需要,隨時取用。就算到菜館請客,亦把需用的『寶』帶在身旁,分別是:蒸豆豉、蒸蝦籽、大地魚茸和火腿茸。

▎汪曾祺
汪的最愛,則是自認「天下第一美味」的醉蟹和存其本味的嗆蝦。在愛屋及烏下,寧波凡是用高梁酒醉過的梭子蟹、黃泥螺、蚶子、蟶鼻等,他都很喜歡。

▎梁實秋
一聊到饞,梁實秋見解不凡,認為它「著重在食物的質,最需要滿足的是品味」,因而「上天生人,在他嘴裡安放一條舌,舌上還有無數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饞」?

▎唐振常
關於食家與老饕之別,唐老講得透徹,認為「即使吃遍天下美味,舌能辨優劣,往往也還只是個老饕。……兩者之異,其關鍵在於『文化』二字。」

▎唐魯孫
自命好啖的唐老,始終對飲食抱有濃厚興趣。其肇因在世家巨族的飲食服制,皆有固定規矩,一絲馬虎不得。……而他之所以如此執著,歸根究柢,不外一個「饞」字。

▎郁達夫
郁達夫有好食量,酒量亦大得嚇人。每餐可吃一斤重的甲魚,或是一隻童子雞;並飲上一斤紹興酒,也能喝下大量白蘭地,尤其愛吃甲魚燉火腿、炒鱔絲或清炒鱔糊……

▎康有為
店東陳若,久慕康有為之書名,商請他題寫匾額。康有為認為「茶居」二字太俗,於是刪去「茶」字,題「陶陶居」三字,落款為「南海康有為題」,遂成鎮店之寶,長達一甲子以上,廣州無人不曉。

▎李劼人
劼老燒菜,非同小可,極受歡迎。例如「乾燒牛肉」,必用眉州「洪宜號」釀的黃酒,加薑塊乾燒之,決不用茴香、八角。畢竟,它們的草藥味,實在太俗氣了,顯不出功夫來……

▎逯耀東
逯寫道:「……飯罷,泡『梅山』比賽茶一壺,閉目臥靠在沙發上,突然想起顧亭林與人清談,往往會捻著眉毛說,又枉了一日,我撫著自己的肚皮,暗聲說了句慚愧。」

▎胡適
曾飄洋過海的胡適,在其內心深處,仍愛鄉土里味,而逢年過節都吃的「徽州鍋」,特別對他胃口。這所謂的徽州鍋,食材是豬肉、雞、蛋、豆腐、蝦米等,以大鍋炊熟。

▎于右任
于右任愛食北饌,他在南京任上,曾為清真名館「馬祥興菜館」題了招牌,這是當時南京市首屈一指的餐館,其四大名菜,為「美人肝」、「松鼠魚」、「鳳尾蝦」和「蛋燒賣」。

▎林語堂
「扭開一瓶天津五加皮,在碗裡加幾滴色澤棕紅的酒,芬芳撲鼻」,林語堂便「笑容滿面地吃起來」,魚皮嫩滑無比,魚肉細嫩柔潤,湯面星點油珠,看了就惹垂涎。

▎袁寒雲(克文)
「忌司(即起士)烤蟹盅」做法為:「把蟹蒸好,剔出膏肉,放在蟹蓋裡,灑上一層厚厚的忌司粉,放在烤箱烤熟了吃。」聽說這一美味,是袁二公子寒雲親自指點,再研究出來的。

▎車輻
就「毛肚火鍋」,車輻指出:「重慶吃法,猶如詞中的豪放派;成都吃法,猶如詞中的婉約派。但也不能平分秋色,無論如何,重慶的占上風,全川而論,它以壓倒一切的姿態出現。」

▎孫中山
孫文只吃素。他當上臨時大總統後,接孫貴至南京總統府,擔任自己私廚,並吩咐孫貴說:「每頓只要炒青菜、豆芽或豆腐之類。」還規定不要超過四角錢。

▎蘇曼殊
曼殊對酥糖、可可糖、粽子糖、摩爾登糖、八寶飯,皆所酷嗜。在病重時,猶在上海「廣慈醫院」中,私自買食糖炒栗子藏於臥床底下,遭到院長捜出,以致貽笑大方。

▎楊度
楊度遍食京城內魯、川、閩、粵、蘇、豫、淮揚各幫的五十多間名樓名館,並試菜百餘款後,有的還反覆試之,……無異開展一幅上世紀二、三○年代,在北京的飲食畫卷。

▍名家推薦
林書煒▕ POP Radio 聯播網 台長/主持人 
詹宏志▕ 作家 
蔡詩萍▕ 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朱振藩
祖籍江蘇靖江,出生台灣基隆。平生雅好文史,酷愛書法,喜讀兵書,尤醉心於美酒佳餚,以「愛吃、能吃、敢吃、懂吃」著稱。涉獵極廣,除飲食外,對相術、命理、風水等皆有深入研究。曾教授過面相、書法、飲食、謀略等課程,並陸續在各報章雜誌廣開有關飲食、面相及風水等專欄。先後有「食聖」、「現代食神」、「台灣首席美味鑑賞大師」等封號。目前出版之簡、繁體字著作,已達五十二部,,其較著者為《味外之味》、《台灣美食通》、《循循膳誘》、《點食成經》、《看風水》、《食林遊俠傳》、《金食為開》、《笑傲食林》、《真相大白》、《食林外史》、《識味》、《食味萬千》、《食在凡間》、《六畜興旺》、《痴酒》、《識相》、《心知肚明》、《饕掏不絕》、《典藏食家》等多種。

 

目錄

推薦序:時潮人物.食潮文化
自序:總是要過好日子
陸文夫自得食趣
周作人融味外味
食經鼻祖陳夢因
汪曾祺品吃格雋
梁實秋文士雅吃
唐振常吃出文化
寫食聖手唐魯孫
飲食男女郁達夫
南海聖人精飲饌
錦城食家李劼人
逯耀東文化食觀
胡適的飲食生活
于右任鍾情北饌
林語堂飲饌好尚
袁寒雲倜儻風流
車輻通曉天府味
孫中山飲食軼事
多彩奇僧蘇曼殊
民國食家三面向
 

推薦序:時潮人物.食潮文化
文/李台山(國立金門大學校務發展諮詢委員、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董事)

在大家引頸期盼等待中,朱振藩老師的新書《食家風範》,終於和粉絲讀者們見面了!
朱老師的新書《食家風範》固然仍是以中國各地美食、食材、烹飪、菜色美味爲主題,但內容的主角,實為晚清及民國初年名食家、人文典範、思想行者、學術崑崙或狂狷名士等,此代聞人開現代中國風氣之先,其顧盼風流,益增添軼事傳奇的趣味與可讀性。
我常把那個年代(大約一八六一年至一九四九年)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民國建立、五四運動到抗戰勝利、國共內戰,這一段中國近代將近八十年的特殊時期。中國廢除科舉制度、思想解放、科學民主西化,各項學術思潮一夕爆發,出現在中華大地上,有如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各方人才輩出,皆不凡之士;他們一生爲國家民族奔走,救亡圖存,往往滿懷烏托邦式的激情,卻在冰冷現實中,屢屢折戟沉淪,但仍不忘初衷,不失中國讀書人的風骨,充滿中華兒女情懷;在朱老師的筆下,這些主宰中國近百年思想和國運的大師們在公務繁忙之餘,他們私人的生活點滴和飲食情趣,恰到好處地勾勒了出來。
例如,孫中山先生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爲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亞洲人,並高居第二,他雖不追求飲食卻能領先時代,一向偏好素食,而且對於飲食有其獨到見解。他最愛吃的菜是「大豆芽炒豬血」和「鹹魚頭煮豆腐」;中山先生認爲豬血富含鐵質,豆腐則有豐富的蛋白質,這兩種食材都對人體甚有補益,國人積貧體弱,應多食用。
幽默大師林語堂,則是不折不扣的炎黃子孫,他不吃生菜、不吃番薯、不吃三明治,每餐必有飯和麵。在林著的《中國人的飲食》一文中,他認爲中國菜肴在世界一流,但西方人不願意學習,推敲其中原因,在於當時中國的槍炮不夠犀利,即被列強視為弱國的東西,洋人認爲不值得學習;朱老師提及此事,常有男兒當自強之慨。
談及被譽爲「當代草聖」、「近代書聖」的開國美髯公于右任時,書中形容其字「行楷跌宕起伏, 草書大氣磅礴而充滿狂意,且寓拙於巧,融大草、小草於一爐」十分貼切;又說「體圓骨方、神靈如飛、筆筆遒勁,號稱『于草』已成,翰墨獨門一家,立足歷史地位,無可動搖」于右任隨着國民政府遷臺後,也曾筆墨應酬,題字店家,其中有一家山西老鄉開的小油醋行,請他題寫店名,此即是現代揚名於全世界的「鼎泰豐」;至於于老慣食北饌,平日愛吃麵食,特別愛吃有咬勁的麵,可見是牙口不錯,也是健康長壽之象;正是這些看似無關痛癢的日常細瑣,消弭了角色與讀者間的距離,而飲食所帶來的滿足與記憶,更是超越時空的靈犀與認同。
跟着作者細膩的筆觸腳步,民國初年的許多名人軼事一一重現於篇章當中,還原了一個個人事難再的故事場景,也把讀者的思維,引領進入彼時歷史的情境裡,或與大師邂逅,展開心靈對話,或是談南北佳肴滋味,霎時口舌生津,或見其幽默而會心一笑,任由您的見知去感受,朱老師毫不藏私,大方分享了這趟齒頰留香的開卷旅程,令人愛不釋手,流連徘徊,一讀再讀。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108196
  • 叢書系列:不分類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1 x 14.8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8歲~99歲
 

內容連載

自序:總是要過好日子
 
對於中國古往今來的大食家們,我一直充滿著崇敬之情與愛慕之意。繼在《聯合文學》雜誌開「食家列傳」這個專欄(註:後來結集成冊,書名仍用《食家列傳》,其後增刪改易,名為《典藏食家》)後,另以食家為主題,在《印刻》雜誌寫「過日子」這個專欄,前後近十年,今撰稿既畢,名《食家風範》,委請「麥田」出版。比較起來,《典藏食家》的年代久遠,偏重史實陳述,極具參考價值;《食家風範》的時代甚近,著重生活品味,也較富文學性。
 
安貧樂道乃聖賢的志向,但能打打牙祭,擺上個龍門陣,品些佳肴珍饌,絕對是個美事,即使是聖賢之徒,亦在所難免。比方說,清末京城宴飲,蔚成一股風氣,就算是窮京官,每個月總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花在相互酬酢宴請這檔事上。發起人自然不少,但每輪到譚宗浚(註:廣東南海人,曾高中榜眼,任翰林院編修,督學四川後,充江南副考官)做東道主時,由於他善安排、精調味,並把家鄉的粵菜,巧妙融入京(即魯)味中,鮮美可口,風格獨具,建立口碑,故贏得「榜眼菜」之美譽。
 
譚宗浚之子瑑青,將此予以發揚光大,成就「譚家菜」的偉業,譽滿京華,博得「譚饌精」的令名。
 
無獨有偶,與譚瑑青齊名的黃敬臨,同列入「民國四大食家」,其「姑姑筵」響徹雲霄,光耀西南。在如此盛名下,其弟黃保臨食名遂顯,曾開餐館「哥哥傳」。此時正值民初,那時成都的燕蒸業者,有個按月輪流請客的「轉轉會」,保臨親炙的「粉蒸鰱魚」,最為內行稱道。其在製作時,選用好鰱魚,斷成好幾塊,其上噴些料酒,接著上料粉蒸,蒸好隨即上桌,上面覆些莞荽,再加現舂紅椒,堪稱合度適口,由是赫赫有名。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擁抱愛情的不可預測,更有智慧地去愛 __《愛能長久嗎?》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套書展
  • 兒童套書展
  • 年度旅遊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