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于右任、梁實秋、胡適之、郁達夫、林語堂、胡適、周作人、汪曾祺等二十多位近現代風流人物的飲食生活為主線,將他們的人生故事與美食文化緊密相連,彷彿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美食江湖。
美食不只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人生哲學。
涉獵廣博的美食名家朱振藩,以別出心裁的視角,將周作人、梁實秋、胡適之、郁達夫、林語堂、于右任、孫中山、唐魯孫、逯耀東、汪曾祺、蘇曼殊等二十位近現代風流人物的飲食生活作為主線,勾勒出一幅交織著色香味與情感哲思的美食人文長卷。
這些名士大家不僅在各自的領域留下了絢爛的篇章,更在餐桌上揮灑了別樣的才情和智慧。作者透過淹沒在歲月煙雲中的珍饈佳餚、日常吃食,細膩刻畫每位食家的獨特味覺經歷,展現其背後的人品性情、生活藝術、文化底蘊和社會變遷,以供讀者領略真正的食家風範。
在書中,我們可以讀到諸多有趣的飲食故事,體會大師們的飲食品味與執著,不僅讓我們了解美食背後的歷史淵源和人文情懷,更展現出飲食文化的深厚魅力。讓《食家風範》成為一部充滿人文底蘊,集美食、文化、歷史於一體的難得佳構。
多位近代風流人物的飲食生活為主線
他們的人生故事與美食文化緊密相連
帶我們進入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美食江湖
他們的人生故事與美食文化緊密相連
帶我們進入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美食江湖
▎陸文夫
他始終對有回在某小鎮的飯店裡,身處那「青山、碧水、白帆、閒情」的詩意中,品享一尾只放了點蔥、薑、黃酒清蒸的大鱖魚,就著兩斤仿紹酒,足足消磨三個鐘頭。
▎周作人
周最愛吃的物事,應是自許為天下第一的豆腐。以豆腐入饌,「頂好是燉豆腐」,這種鄉下吃法,為「豆腐煮過,漉去水,入沙鍋加香菰、筍、醬油、麻油久燉」,透味即成。
▎陳夢因
陳在自家冰箱的冰格內,常備有四種鎮廚之寶,一有需要,隨時取用。就算到菜館請客,亦把需用的『寶』帶在身旁,分別是:蒸豆豉、蒸蝦籽、大地魚茸和火腿茸。
▎汪曾祺
汪的最愛,則是自認「天下第一美味」的醉蟹和存其本味的嗆蝦。在愛屋及烏下,寧波凡是用高梁酒醉過的梭子蟹、黃泥螺、蚶子、蟶鼻等,他都很喜歡。
▎梁實秋
一聊到饞,梁實秋見解不凡,認為它「著重在食物的質,最需要滿足的是品味」,因而「上天生人,在他嘴裡安放一條舌,舌上還有無數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饞」?
▎唐振常
關於食家與老饕之別,唐老講得透徹,認為「即使吃遍天下美味,舌能辨優劣,往往也還只是個老饕。……兩者之異,其關鍵在於『文化』二字。」
▎唐魯孫
自命好啖的唐老,始終對飲食抱有濃厚興趣。其肇因在世家巨族的飲食服制,皆有固定規矩,一絲馬虎不得。……而他之所以如此執著,歸根究柢,不外一個「饞」字。
▎郁達夫
郁達夫有好食量,酒量亦大得嚇人。每餐可吃一斤重的甲魚,或是一隻童子雞;並飲上一斤紹興酒,也能喝下大量白蘭地,尤其愛吃甲魚燉火腿、炒鱔絲或清炒鱔糊……
▎康有為
店東陳若,久慕康有為之書名,商請他題寫匾額。康有為認為「茶居」二字太俗,於是刪去「茶」字,題「陶陶居」三字,落款為「南海康有為題」,遂成鎮店之寶,長達一甲子以上,廣州無人不曉。
▎李劼人
劼老燒菜,非同小可,極受歡迎。例如「乾燒牛肉」,必用眉州「洪宜號」釀的黃酒,加薑塊乾燒之,決不用茴香、八角。畢竟,它們的草藥味,實在太俗氣了,顯不出功夫來……
▎逯耀東
逯寫道:「……飯罷,泡『梅山』比賽茶一壺,閉目臥靠在沙發上,突然想起顧亭林與人清談,往往會捻著眉毛說,又枉了一日,我撫著自己的肚皮,暗聲說了句慚愧。」
▎胡適
曾飄洋過海的胡適,在其內心深處,仍愛鄉土里味,而逢年過節都吃的「徽州鍋」,特別對他胃口。這所謂的徽州鍋,食材是豬肉、雞、蛋、豆腐、蝦米等,以大鍋炊熟。
▎于右任
于右任愛食北饌,他在南京任上,曾為清真名館「馬祥興菜館」題了招牌,這是當時南京市首屈一指的餐館,其四大名菜,為「美人肝」、「松鼠魚」、「鳳尾蝦」和「蛋燒賣」。
▎林語堂
「扭開一瓶天津五加皮,在碗裡加幾滴色澤棕紅的酒,芬芳撲鼻」,林語堂便「笑容滿面地吃起來」,魚皮嫩滑無比,魚肉細嫩柔潤,湯面星點油珠,看了就惹垂涎。
▎袁寒雲(克文)
「忌司(即起士)烤蟹盅」做法為:「把蟹蒸好,剔出膏肉,放在蟹蓋裡,灑上一層厚厚的忌司粉,放在烤箱烤熟了吃。」聽說這一美味,是袁二公子寒雲親自指點,再研究出來的。
▎車輻
就「毛肚火鍋」,車輻指出:「重慶吃法,猶如詞中的豪放派;成都吃法,猶如詞中的婉約派。但也不能平分秋色,無論如何,重慶的占上風,全川而論,它以壓倒一切的姿態出現。」
▎孫中山
孫文只吃素。他當上臨時大總統後,接孫貴至南京總統府,擔任自己私廚,並吩咐孫貴說:「每頓只要炒青菜、豆芽或豆腐之類。」還規定不要超過四角錢。
▎蘇曼殊
曼殊對酥糖、可可糖、粽子糖、摩爾登糖、八寶飯,皆所酷嗜。在病重時,猶在上海「廣慈醫院」中,私自買食糖炒栗子藏於臥床底下,遭到院長捜出,以致貽笑大方。
▎楊度
楊度遍食京城內魯、川、閩、粵、蘇、豫、淮揚各幫的五十多間名樓名館,並試菜百餘款後,有的還反覆試之,……無異開展一幅上世紀二、三○年代,在北京的飲食畫卷。
▍名家推薦
林書煒▕ POP Radio 聯播網 台長/主持人
詹宏志▕ 作家
蔡詩萍▕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