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訂者的話
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去世的海耶克,雖然可說已「蓋棺論定」,可是他的博大精深思想是否真的已被世人了解了呢?恐怕正如澳洲社會科學院院士、華裔傑出經濟學者楊小凱所言,由於缺乏「數理化」的闡述,加上看似「艱澀難懂」但若不以「急功好利」心態去看就能掌握竅門的文字敍述,終究吸引不了一般「凡人」閱讀的興趣,因而答案可說是否定的。說實話,一般人、甚至學術圈內人,即使有心想閱讀海耶克的作品,恐怕半途而廢者居絕大多數。凱因斯(J. M. Keynes) 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1936) 藉着希克斯(J. R. Hicks)所創的 45° 線圖形分析法普及全球,因其簡單易懂(但凱因斯並不同意希克斯已表達其思想) 。話又說回來,海耶克的理論、思想能夠以數學或圖形來簡化嗎?即使楊小凱有此種野心,恐怕終究會是一場夢。那麼,究竟如何將海耶克的思想發揚光大呢?這項工作還是得由海耶克本人來引發才可能做到,先由他自己將思想菁華深入淺出地以「較為通俗話語」交待出來,再由有心人接棒闡述才會見效,而這本《致命的自負》可算是這樣的一本開先鋒著作。
儘管這本書還是不容易輕鬆地看懂,但終究是海耶克對自己一生思想的總整理,尤其海耶克的一生都在 “battle withsocialism” ,設法阻止 socialism 的毒害,而本書就是對 socialism的總清算。如本書總編輯巴特利三世(W. W. Bartley, III) 所言,在一九七八年,經過了一輩子在許多層面和社會主義論戰的海耶克,當時已近乎八十歲,很想來個攤牌。他甚至想來一個大規模的正式辯論,讓社會主義的前衛理論家和倡導市場秩序的領導者來個對決,而辯論的主題即為「社會主義是不是個錯誤 ?」(Was Socialism a Mistake?) 主張市場秩序的一方會說,無論從科學或事實的根據,甚至在邏輯上,社會主義過去以來都是徹底的錯誤。可是此種大辯論的想法,卻因為一些現實的理由而胎死腹中,這些理由諸如社會主義的代表要怎麼選呢?社會主義者會不會拒絕派出他們全體共認的代表呢?即使可以派出代表,能否期望承認此種辯論的真正結果呢?畢竟要人公開認錯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呢!
雖然辯論的構想胎死腹中,但曾和海耶克討論到這個大辯論想法的同僚,卻不願輕易放棄,且鼓勵海耶克將自由市場這一方的主要論點寫下來。原先只打算當作一個簡短的宣言,但當海耶克動筆之後,竟然不能自已地洋洋灑灑寫成十萬言的這一本書。
本 書 是 列 在《 海 耶 克 作 品 全 集 》(The Collected Works of FAHayek) 的第一冊,全集共二十二冊,包括海耶克一生的全部論著。被列在首冊者總有其特别意涵,本書應該就是海耶克思想的菁華。全書正文九章,還有七則附錄,另有一導論:〈社會主義是個錯誤嗎 ?〉,九章的章名分别是:第一章〈本能與理智中間〉(Between Instinct and Reason) ,第二章〈自由、財產權與公道的起源〉(The Origins of Liberty, Property and Justice) ,第三章〈市場秩序的演化:貿易與文明〉(The Evolution of the Market: Trade and Civilisation),第四章〈本能和理智的反叛〉(The Revolt of Instinct and Reason),第五章〈致命的自負〉(The Fatal Conceit),第六章〈貿易與貨幣的神奇世界〉(The Mysterious World of Trade and Money),第七章〈我們的語言中了毒〉(Out Poisoned Language),第八章〈延遠的秩序與人口成長〉(The Extended Order and Population Growth),以及第九章〈宗教與傳統的諸守護者〉(Religion and the Guardians of Tradition) 。
光由各章的名稱就知本書涵蓋範圍之廣,但其中心則針對社會主義,希望將其各種錯誤由根本徹底解剖。這不由得讓我想到索威爾(T. Sowell) 在紀念海耶克那本膾炙人口的《通向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 出版五十周年時,所寫的一篇文章中的話語,他說海耶克是站在社會主義的立場攻擊社會主義,將社會主義看作一個知性模型,證明該模型所據以建立的假設,在理論上有致命的瑕疵,在實際運用時非常地危險。海耶克自己也認為,社會主義者是「危險的理想主義者」,其中有許多人「其真誠與無私不容置疑」,也有許多「學術聲望卓著」的人物,他們被海耶克視為只是一些在追求理想時,高估可能達到的目的,卻低估其附帶之危險的人士。海耶克又認為,社會主義者「幫極權主義開路」,因為他們礙於自身的道德矜持,自己沒能耐去從事讓極權國家機器得以轉動的那些骯髒醜事。因此,在他們的理念邏輯所要求的極端行動之前,他們就縮手不管而讓位給那些肆無忌憚的冷血人物去收拾殘局。海耶克以納粹黨徒在德國的崛起為例,認為就是因為維繫法治、政府分權與市場經濟等自由社會的觀念與價值,先被「社會主義者」摧毀殆盡,才給希特勒(Adolf Hitler) 有可乘之機。而其悲慘後果,則與社會主義者心中所設想的大相逕庭。
海耶克在其生命的最後幾年仍念茲在茲這樣的觀點,心急之下,再將其思想菁華在本書中呈現,由此可知本書的價值之所在。現今的台灣,最近在一連串社會福利方案的陸續實施後,是否會走向海耶克所說的文明傾褪之路,或奴役之路,本書應該可以提供寶貴的啟示。贊同或反對海耶克觀點的朋友,實在都有必要仔細研讀。
值得鄭重強調的是,縱使海耶克想讓本書普及到一般讀者,而且還特别將本書擺脫學術性寫法,在文中不加註解,所有的討論若與主要結論無關緊要,但又對專家有興趣或重要的部分,就用較小的印刷字體表達,以使一般讀者可以跳過此部分也不會遺漏跟結論有關的重要論點。但本書仍然並不易讀,更不易懂,如今幸而在中華經濟研究院謝宗林(譯五、六、九章以及附錄一、七, 並作全書校正)、黃耀輝(編者序、作者序、緒論、一、二章和附錄二、三、四、五、六)、陳元保(七、八兩章)、承立平(三、四兩章) 四人的通力合作下,勉力完成中譯,尤其謝宗林浸淫海耶克思想頗有心得,經由他全盤仔細校訂全書,最後再由我作文詞總校,相信已將精髓牢牢抓住,也應可讓讀者分享一頓豐盛的精神食糧。本書雖難讀,但若拋開「先入為主」,而以平常心靜心研讀,一旦突破門牆,就能如魚得水地窺其堂奧,盼有心的讀者絕對不可輕易放棄!
吳惠林寫於海耶克去世三周年前夕
1995 年春天於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