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一
退休、從體制走出,只為推廣鑑識科學
臺灣鑑識權威、前臺北市警察局刑事鑑識中心主任/謝松善
自民國100年8月退休,迄今已有14個年頭,我也將屆70歲。退休時,我曾在媒體發表一則「退而不休的宣言」,想要退除警察的框架及公務的束縛,做想做的事,講想講的話。站在權力的對立面,以專業的立場,給予善意的監督與建言。14年過去了,一切似乎改變不大,雖有進步,但民眾依然無感。一般意見會受到重視,都是透過媒體的大幅報導及民意的激烈抗爭,才會有大破大立的改變,如洪仲丘案(按:指2013年7月4日,役男洪仲丘在退伍前兩天不幸離世,他的家人控訴軍中的霸凌及不人道操練,是他最主要的死因)即是如此。由於我已退休,不具公務員的身分,力量有限,只好利用上課、演講、寫書、接受媒體邀約做刑案專業評論、指導偵探影劇科學辦案技術、協助律師或當事人私人鑑定,或專業諮詢……等活動,企望能影響制度的改變。但是人微言輕,根本起不了什麼大作用。
不過我並不氣餒,因為生命的長度有限,只有在生命的寬度上,盡其在我,留下紀錄,問心無愧,當生命「終了之日」來臨時,不會徒留遺憾。
《阿善師的告白——一位老探長的鑑識實錄》是我的第一本書,後來再修訂改編為第二本書——《臺灣大案鑑識現場》(任性出版)。因為兩本書的反應還不錯,為了擴大讀者層面,再分享更多的案例與經驗,所以我蒐集國內非常經典或重大的刑案,做專業的評論與分析,傳播個人專業的知識,為實現鑑識科普的理念,略盡一點社會的責任。
為了實踐個人理想,我還有跟正聲廣播公司名主持人子榕,共同製作主持網路Podcast節目《阿善師鑑識實錄》,專門講述及分析刑案,全世界都可收聽,每集聽眾人數約有五萬多人,流量排名也在前段。我們的節目已做了五年多,累積了兩百多則寶貴的案件資料,再加上我上節目評論刑案所蒐集的案例,總計有四百多則經典刑案。我從這四百多則經典案例中再挑出11件超級大案,請節目製作團隊黃子榕及張亦萱來協助撰寫。張亦萱是我在東吳大學教授「刑案現場鑑識理論與實務」課程的學生。
物證科學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之求真、求實精神,犯罪偵查及法庭審判均必須講求科學證據。經由現場之勘察分析及物證之蒐集檢驗,再配合偵查所得及法醫調查結果,與其他資料進行可能的組合推理,重建研判案件發生經過與了解犯罪事實真相,以證明嫌犯身分及確認犯行。
刑案現場處理及刑事鑑識是分項專業的工作,可以提供犯罪偵查重要的訊息,但整體犯罪偵查、刑事鑑識與司法審判是整合性的工作,非團隊合作難竟全功,必須結合司法、偵查、勘察、鑑定、法醫及其他專家意見,並嚴格遵守程序正義,才能獲得正確的審判結果,真正達到勿枉勿縱的目標。
這本書不僅介紹鑑識科學,更是對刑事案件中隱藏的社會問題、人性面貌的深刻反思。我想強調的,不僅僅是追求一個鑑識的結果,更要理解鑑識過程的邏輯,不是單純的技術探討,而是如何將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最終得到對人性與正義的更深理解。對於一般讀者來說,這本書既是一本精彩的懸疑故事集,也是一堂生動的刑事鑑識課。透過書中的案例,你將領略到科學與邏輯的力量,學會如何以細緻入微的視角,觀察周遭世界的每個微小變化。對於專業鑑識人員或對鑑識有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是一本頗具價值的學習資料,它不僅提供了技術層面的細節分析,也啟發了對鑑識職業道德與責任承擔的深刻省思。
此次出新書,我也邀請了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副教授曾春僑共同編撰,非常感謝他樂意幫忙。他是我還在職時的同事,後來外調南投縣警察局,再轉調警專當老師。曾老師除了有豐富的現場鑑識的理論基礎與實務經驗外,也擁有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的博士學位,專攻犯罪學與測謊。
本書得以順利出版,除了感謝共同編撰的警專副教授曾春僑,以及《阿善師鑑識實錄》製作團隊黃子榕及張亦萱協助撰寫,還要特別感謝嘉義縣警察局鑑識科科長程志強提供資料與協助核校。請接受我心中誠摯的感恩,謝謝大家!
自序二
鑑識是守護人權重要基石
臺灣警察專科學校科技偵查科副教授/曾春僑
在以證據為基礎的現代司法體系中,刑事鑑識為揭開案件真相關鍵工具之一,更是守護人權重要基石。然隨著資訊快速傳播,犯罪手法不斷更新,執法者也必須持續精進,開發新式鑑識技術,以保持破案優勢地位。在我警職生涯中,一直從事於犯罪偵查工作,最初服務於臺北市政府警察局,追隨謝松善主任學習,開始接觸當時各類重大刑案現場,後因慈母過世,考量當時老家狀況,因此自願降調回南投縣警察局服務,開始頻繁支援分局各項偵查工作。
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下,有幸見識到都市與鄉村迥異的犯罪現場,例如山區較難以監視器或通訊監察追蹤,但人際關係連結較為緊密,因此常需要靠人員情報再行發動鑑識作為;又如都市毒品案常見酒店轟趴聚會,山區常為製毒工廠,且會依據市場流行狀況衍生不同製程。每一處案件勘察都是一種挑戰,讓我更深刻體會鑑識科學運用的奧妙。
每一個刑案背後代表一連串悲傷的故事,例如偷拍並透過光碟或網路散播案,讓在生活中努力衝刺的女士,人生從此不再彩色;因感情因素,將葡萄催芽劑(按:又稱二氯乙醇。在工業上,可作為溶劑、潤滑劑,農業上則可作為馬鈴薯及葡萄的催芽劑,但因毒性強屬非法農藥,60公斤的成人只要攝取五毫升就足以致命)摻入米酒,導致連續多人中毒死亡事件,造成許多家庭瞬間喪失經濟支柱;麻布袋之狼案,讓許多被害者被迫一輩子承受身體與心靈巨大傷痛……每當回顧這些案件,內心除了痛心外,也會思考如何將所獲得的知識,轉化為最大運用效益。
國內執法機關重大刑案破案率遙遙領先各國,偵破案件後可藉由訪談驗證偵查與鑑識結果;未偵破案件,則希望能由行為態樣分析修正偵辦方向,期待撥雲見日的時機。
現場勘察除了由證據知悉犯罪者身分與做案手法外,更可配合訪談、背景資料等訊息,由犯罪心理角度出發,剖繪行為態樣代表的意義,因此開啟我出國學習測謊工作的契機,並陸續將行為分析技術運用於各種犯罪偵查工作中。或許因技術限制,仍有部分案件尚無法釐清,但警方職責就是盡可能將所有正反面證據完整呈現,提供檢察官與法官使用,也因此過去參與偵辦之重大刑案中,有部分尚未破案或各界有不同看法,遇到此類案件時,只能期許自己努力向前,嘗試以不同技術開啟破案契機。
從事教職後我發現,除執法者外,許多領域對鑑識科學亦有不同程度需求,如律師、影劇、藝術、金融、地政、媒體、保險等,故於學術研究之餘,開始嘗試以科普化方式介紹鑑識相關資訊,並逐步擴及至一般民眾。欣逢過去服務單位長官謝松善主任出書介紹過去發生的重大刑案,邀約筆者共同撰寫,期望本書能成為大眾了解刑事鑑識的重要窗口,啟發大家對法治與正義的深刻思考。
推薦序一
沉默的破案英雄
永然聯合法律事務所所長/李永然律師
以科學證據為基礎的偵查,始終是保障人權的重要支柱,不僅能提升證據的準確性和司法的公正性,還能深入剖析犯罪背後的成因,建立系統性數據資料,預防類似案件再次發生,也能夠提升民眾對政府和法律制度的信任,增加社會安全感。
古代早有類似書籍記載,例如南宋提刑官宋慈所著的《洗冤集錄》,堪稱是世界最早法醫學著作,系統描述鑑驗屍體與死因判斷步驟;明代名醫李時珍著作的《本草綱目》,記載許多毒物鑑定方式;明朝著名發明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則提及以火災痕跡分析起火原因,或是用冶金學知識檢驗武器傷痕等,展現了古代科學與實務結合的智慧。
然近年來部分案件因外部壓力、司法制度缺陷、破案時效限制、錯誤的績效評比制度,或人性怠惰等因素,導致真相至今仍不明,但幸好幕後始終有一群人默默耕耘,以「鑑識科學」為基礎,體現科學辦案的核心價值,而本書作者即是其中代表。
本書兩位作者,一位是前臺北市警察局鑑識中心主任謝松善先生,警職生涯專注現場勘察工作,累積了豐富的專業經驗。另一位是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副教授曾春僑博士,過去在第一線執勤時,擅長於將刑案現場勘察與當事人訪談相結合,並運用測謊,反覆驗證。本書兩位作者長期深入凶殺現場進行分析,結合人證與書證,深入剖析當事人的內心世界。
本書不僅詳盡描述刑案現場的情況與發生過程,還深入探討事件的前因後果,引導讀者了解犯罪者的心理動機。在當今「功利主義」盛行的社會中,閱讀本書尤為發人深省,提醒人們凡事應三思而後行,以免釀成終身遺憾。作者將重要刑案編輯成書,具有極高的教育與警示意義,因此,我非常樂意向大家推薦這本具有啟發性與警示作用的難得佳作。
推薦序二
鑑識微塵之真,尋索罪惡之隙
立達國際徵信有限公司執行長/謝智博
真相總在迷霧與混亂中隱伏。當真相乍現,便如佛家所言,千年暗室,一燈即明。作為一名偵探業工作者,我深知在暗處尋找答案的難度,也深知那一抹微光能帶來的震撼與啟發。在這條路上,阿善師——謝松善老師以鑑識專家的身分,堅定的為真相奔走,點亮了無數迷局。對他,我心懷敬佩,更時常以此自勉。
阿善師給人的印象,不僅在於其豐功偉績,更在於他的執著與專業。他將犯罪現場視為拼圖,用鑑識科技逐一復原真相的全貌;他如明察秋毫的雕刻家,用理性剖析罪行的核心。而我,一個從事偵探行業的阿宅,常以此反思:究竟,我所追尋的真相為何?
偵探與鑑識,看似殊途,實則同歸,我們的使命,皆是為解答眾人的疑惑,為被掩埋的正義發聲。
我曾有幸與阿善師在廣播節目中對談。那一日,他侃侃而談,聲音中透著豪爽,話語中滿是情義。曾幾何時,鑑識單位甚是冷門,少有人問津。但經過他數十年的砥礪,逐步崛起,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如今已成為警界重要支柱、擁有獨立鑑識中心,更是警校的熱門專業。他憑藉堅持與熱忱,改變了整個鑑識領域的格局,甚至撼動了無數青年學子的職涯方向與夢想,多麼令人欽佩!
《臺灣超級大案鑑識現場》以一場場經典案件為經,以人性、科技與犯罪心理的交織為緯,縱橫勾畫出鑑識世界的精彩與深度。書中的第一部,帶領讀者進入臺灣超級大案的鑑識現場:八里媽媽嘴雙屍命案、台北W飯店毒趴命案……每一個案件的再現,都是一場知識的洗禮,更是對犯罪背後真相的最有力剖析。第二部深入人性黑暗面,金金銀樓搶案、景美電腦行強盜殺人案、十三姨KTV殺人事件,折射出人性的不可捉摸,也讓人不禁慶幸現代鑑識科技的制衡之道。第三部則恢弘的展示了鑑識科技的進步,從張玉青命案到一銀ATM盜領案,再到遊覽車翻覆及駕駛不明的車禍鑑定,每個案例都在訴說著,透過鑑識科學的力量與犯罪者的智慧角逐,是現代司法實現正義的最強根基。
翻閱此書,我時常懷有一種複雜的情感。一方面,為案件中的受害者感到不忍與唏噓;另一方面,對於犯罪心理中展現的人性幽暗,也讓我不禁感嘆人心之險。回想自己過往辦案的經歷,那些企圖隱藏真相的人、那些懷抱希望委託調查的人,皆在我腦海中一一浮現。偵探與鑑識雖有別,但透過阿善師的分享,我更加明白,我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塑造出更透明的世界、更公正的社會。
誠如俗語所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是鑑識科學存在的意義,也是每一位追求真相者的信念。謝松善老師以他的專業、細膩與睿智,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到光,也看到陰影中的希望。我們堅信,無論事實被如何隱匿,終會有一線光明將真相揭示於世。
我誠摯推薦這本《臺灣超級大案鑑識現場》,無論你是對鑑識科學感到好奇,還是鍾情於探查真相,抑或僅僅是想了解人性的多樣面貌,都能在書中找到並發覺屬於自己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