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對於臺灣,生物能源是各種再生能源當中最具開發潛力,卻長期被忽略的。歸納生物能符合臺灣永續目標的理由,主要在於其為既有、具多重用途、易和既有基礎設施整合、易儲存,可協助風、太陽等再生能源擴充,以及和碳捕集與儲存結合,尚可帶來負碳排放。
臺灣再生生質來源的初步規劃,例如面臨除役的協和火力電廠,搭配鄰近原深澳電廠及港口,以環島船運為主,收集源自全台農、林、產業殘料等生物質量,經過選別、加工成為以發電為主的不同等級與類型燃料。
本書對各種不同,以生物質量生產能源的方法,提出整體介紹。其著眼於不使用玉米、甘蔗等糧食,而改以木質纖維、細菌和藻類,來生產再生能源。
希望這本書有助於對能源、再生能源、生物能源及永續未來等議題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也可作為生物能源相關課程的課本或參考書。
了解生物能,值得提醒讀者的是,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當今全球82億人口當中,仍有11.5%活在貧窮當中,其中更有超過7億人,處於無法獲得基本溫飽的極貧窮狀態。因此,我們務實追求永續,首先便必須致力讓窮人脫貧。而充分發揮生物能的價值,便可望收減少貧窮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