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二版):如何設定界線、自我修復,終止控制的世代循環?》
序章
你是否在不健康的控制下成長?
「如果不想照顧孩子,動物會把幼崽殺掉,而不會年復一年折磨牠們。」──瑞士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
如果你的父母以不健康的方式控制你,他們可能已經在無意間為你的心理健康埋下了地雷。結果可能是導致你戰戰兢兢地過日子,心裡假定在人生之路上暗藏的是憂患,而非寶藏。你可能等了又等、等了又等,等著獲准去愛,獲准得到成功,獲准感到滿足,但你不確定要如何獲得准許。你可能很難允許自己得到這些許可。
嗯,你不孤單。據估,美國每十三個成人當中,就有一個是在不健康的控制之下長大──那可是超過一千五百萬的人口!(參見第354~357頁「針對本書主題的研究筆記」。)
不健康的控制要付出長遠的代價。這樣的成長背景可能導致你有憂鬱、焦慮、自我形象不佳、成癮、自我毀滅行為,以及與壓力相關的健康問題。缺乏自我保護感則可能導致你活得不自由、找不到意義,以及最嚴重的──不愛自己。在控制之下長大,意味著承襲了不健康的習慣與信念,使得人際關係、抉擇能力、心靈和情感的發展變得複雜。如同一位成長過程中家庭關係緊張的三十七歲教師所言:「就身而為人來說,我覺得自己缺了好大一塊。」
若未加以反思,成長背景可能導致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對伴侶重演舊有的模式,以至於身邊的伴侶總讓我們想起自己的父母。我們可能會誤解讓我們想起父母的朋友、鄰居或同事。我們可能會不經意地把孩子當成工具,用他們來解決我們與父母之間懸而未解的問題。我們可能一不小心就表現出舊有的控制行為,因而對自己和身邊的人造成痛苦。
在我們長大成人之後,控制狂父母可能還是把我們當成小孩來對待。更令人挫折的是,在父母身邊時,我們可能覺得自己像小孩一樣無助。面對控制狂父母,我們可能會掙扎著要靠近一點,或是拉開更大的距離。我們甚至能夠明白父母控制我們的動機,但卻因為自己還是很受傷、很失望或很憤怒,因而不知該如何與他們和解。
如果你有無法改變的頑固問題或習慣,這些其實都可能是徵兆,代表你和父母或父母的教養方式之間有著尚未解決的問題。舉例而言,在對工作或人際關係感到很厭倦時,我們真正需要的可能是切斷對父母的依賴;在無情地鞭策自己做得更多時,我們真正需要的可能是慢下來,平復舊有的創傷;或者,我們可能會用暴飲暴食來麻痺自己,殊不知真正該做的是照料從童年延續至今的挫折。透過深入省思,我們就能從根源解決問題,如此才不會讓這些問題幾個月後又以不同的形式再度冒出來。
有很多情緒地雷是源自家庭裡不健康的控制,本書可幫助你或某個你愛的人辨認並拆除這些地雷。
我在此作證,很多在不當控制下長大的成人,都成功開創了更為幸福快樂的成年生活。你很快就會認識到他們當中的一些人,而且可能會發現他們和你沒那麼不同。
把你的人格視為一幅拼圖。本書可幫助你釐清這幅拼圖有多少塊是父母為你拼湊的,又有多少塊是不管適不適合,全是勉強硬拼在一起的。
控制型家庭和控制型父母的特徵
要怎麼知道你是在控制之下長大?許多成人只是隱約覺得自己是在不健康的控制下成長,有些則是記得自己受到過分的控制,但又說不清那是怎麼一回事。若是沒有一件可以具體指明的事例,許多在控制型家庭長大的人會以為不健康的控制是正常的。
一名四十六歲的設計師說:「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反正我媽是一個很強勢的存在,握有強大的控制權。直到今天,我都不明白她怎麼會對我有那麼大的影響。不管我多麼努力抗拒,我就是承襲了她的那一套價值觀。」
過度的控制會以許多形式展現,最明顯的是威權主義。但不健康的控制也會發生在各式各樣的家庭裡,甚至是一點也不嚴格的家庭當中。其共同點在於:控制型家庭講求的是討好、保護和伺候父母雙方或其中一方,而不是提供家庭成員最理想的成長環境和自我表達的機會。
如果你或某個你關心的人來自能以下述形容詞描述的家庭,那麼本書就是為你而寫:
•追求完美
•過度保護
•頤指氣使
•令人困惑
•嚴厲
•輕視
•威權
•操縱
•苛刻
•令人窒息
•壓抑
•專橫
•強硬
•緊張
•易怒
•苦悶
•冷淡
•逼迫
就跟一個不健全的家庭一樣,過度的控制也極有可能存在於「模範」家庭裡。當真實情況並不完美,家庭成員卻執著於一切都很美滿的假象,這時就會衍生出過多的控制。當父母要求太多的阿諛奉承或堅持是非對錯的鐵則,也會衍生出過量的控制。過於冷漠疏離的父母會透過剝奪來施加控制,情緒不穩的父母則會利用陰晴不定的情緒來左右子女。父母在情緒上令其他家庭成員感到窒息,父母對其他家庭成員施以言語、肢體或性暴力,父母太過自我陶醉而無視於子女的需要,都會形成過度的控制。(請參見本書第2頁的「你是否成長於控制型家庭評量表」,以協助你評估童年時受到控制的嚴重程度。)
(略)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二版):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晚年,而不再彼此傷害?》
前言
成年子女與老後父母的相處
「只要電話一響,我總怕是我媽打來罵我,說我又做錯了什麼事。」
「我永遠沒辦法去度假。每當要出發之際,我母親就會剛好生病,我只得留下來照顧她。」
「我實在不知該拿我媽怎麼辦。她成天跑診所,以為能找到神醫,不想卻是愈看愈糟。」
「我爸完全不知道我對任何事情的看法。什麼都是他說了算,而他始終認為我跟他所見略同。」
「昨天我還是全世界最棒的兒子,做什麼都對,今天卻成了『沒心沒肺的東西』。究竟她的標準何在,我從來沒搞懂過。」
「爸媽老是說不要成為我的負擔,卻又否決我的一切建議。他們只想要我在他們身邊。」
這些都是我們每天從客戶口中聽到的典型陳述。如果你對此心領神會,那麼頗有可能你已感覺無計可施,絕望不已。你為父母做盡一切,換來的唯一成果卻是自己的日漸低迷。你甚至可能會說,父母的個性實在讓人「很難招架」。
本書開頭我們提供的「你的父母有多難相處」評量表中,包含四十一種難相處的行為,上面所述只是其中六種。如果客戶首度叩門,說自己不知如何應付那好難相處的父母,我們就會請他們花幾分鐘時間填寫這份評量表。客戶往往會驚訝地發現,父母的行為與當中某些描述竟是如此吻合。而在知道還有其他更難應付的長輩時,他們都不禁鬆了一口氣。等聽到我們表示,他們與父母的困境不是沒有解決之道,他們更是難掩歡喜之情。
如果父母老後真的很難相處
希望你有確實花幾分鐘時間完成「你的父母有多難相處」評量表,並得出分數;倘若沒有,最好能回頭仔細完成,因為這份評量表能讓你從各種問題行為判斷父母的狀況。再者,本書乃根據評量表的六大類型各個擊破,因此明白父母所屬的類別,你將能從中獲得更多幫助。
為面對父母時感到束手無策的你提供有效指引,是我們撰寫本書的出發點。我們各自擁有二十五年以上社工師的資歷,為老年人及其子女提供從諮商到照護管理的全方位協助,像是幫老人家找到居家照護等服務,或是輔導家人做出是否搬家、搬到何處等這類重大決定。
前來找我們晤談的成年子女當中,至少超過半數認為自己的父母很難相處。比例如此之高,原因不難理解:如果父母開明又好溝通,即便面臨棘手狀況,你自己就能幫他們解決;而當父母的行為與評量表中的項目有若干符合,甚至讓你萬念俱灰,你就比較會尋求專家幫助。正因為有過處理數百位這些老人家的經驗,我們才得以製作出有關老年人問題行為的完整評量表。
這類老人家在其成年子女口中多半一直很難相處,不僅使親子關係蒙上陰影,子女的一生更是深受困擾。有些子女因而選擇與父母保持距離,甚至不加聞問,但因父母老弱而被迫出面照顧,卻發現父母過往的問題行為不僅未曾消失,還因為老來病痛神傷而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子女過去的情感包袱一直都在,蠢蠢欲動。
父母也可能因不堪疾病、傷痛等打擊,到了老年才變得難相處。若是如此,便頗有機會隨著時間流逝或適當治療而恢復,不像終生習性那般難以擺脫。例外情況依然存在,尤其是阿茲海默症或嚴重中風這類慢性疾病造成的腦部損傷,雖說面對這種情況仍有些簡單的因應之道。
本書集結了多年來我們協助成年子女度過此種困境的經驗,它也能幫助你。也許你深信「沒人會比我媽更難纏」,我們則盼望透過書中的各種案例,你可以從中發現扭轉局面的新曙光。
★絕大多數情況下,父母難相處是終生習性的問題。
★若父母的麻煩行為老來才出現,則其消失的機會相對頗高。
★你比父母擁有更大的調整空間。
與父母相處上的困境仍然有解
父母的難相處讓你無計可施,彼此的關係看來再難改善。請先別絕望。幾乎在任何情況下,或多或少仍有補救之道。你不也是抱著一線希望才打開本書的嗎?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成年子女,首先必須了解問題並不在單一方面。你若只聚焦在父母的問題行為上而沒想到彼此間的關係,便很難走出困境。一般而言,麻煩人物並不會意識到自己在旁人眼中的形象,反倒經常覺得別人很有問題。
即便父母明白自己的個性偏差,但誰比較希望看到改變呢?更要緊的是,誰更有調整空間呢?當然是你——尤其如果你的父母已經一輩子都這樣的時候。
此書的功用之一,是讓你看到這令人痛苦的親子關係是有可能突破的。前來找我們諮商的子女們無一不自覺陷入僵局,無論試圖做什麼或如何嘗試,情況永遠不變。父母使他們抓狂,而他們每次都以同樣的方式回應,然後也反覆得到父母的負面行為。繼續閱讀,你會看到一個又一個例子。
扭轉局面,意味著重新認識你與父母之間出了什麼差錯,以及該如何補救。也許你是個徹底的樂觀主義者,不斷嘗試改變你母親,堅信只要如此,你們的感情即可加溫。也許相反地,你徹頭徹尾是個失敗主義者,對父母的任何改變皆不抱希望,只是萬念俱灰地順從他們所有的要求,或者乾脆斷絕往來。
本書將為你的無能為力指出一條出路。也許你對自身處境尚無清楚的自覺,此書能幫助你釐清,讓你了解父母的問題,進而使你能夠更加包容並關懷父母,同時也更能自由自在地過好自己的生活。但請謹記:這絕非一蹴可幾。就像所有值得努力達成的目標,你得付出時間和耐心,並且辛勤耕耘。
(略)
《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和內在父母和解,從假性孤兒邁向情感獨立的大人》
前言
情緒不成熟的或許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某日我聽著一名個案談她的父親,我發現這位父親不只是不適任、有暴力傾向而已,他是屬於病理學上的「不成熟」。這位父親有著小小孩的那種衝動和自我中心,完全沒想到自己對女兒造成了何種影響。就情緒而言,他就像個身形巨大的學步兒──最多不超過十四歲。這讓我想到,不知有多少來做心理諮商的個案,童年便是活在父母這種不可預期、情緒過度反應的陰影之下,成為情緒不成熟父母的囚徒。所謂情緒不成熟父母,指的是心理上仍是嬰孩,卻擁有絕對的權力與強大的成人身軀。那一天,我在剝除了這些父母的不當權威,看清其霸凌的真相之後,對他們有了全新看法。
有些個案的情緒不成熟父母舉止看似良好,然而其冷漠程度,甚至表現出的徹底疏離,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倍感孤寂。這類父母看上去也許能幹可靠,滿心卻只有自己。他們缺乏同理心,無法跟小孩有深刻的互動。也有些人的父母雖然和藹可親,卻總是在孩子碰到問題需要父母的保護時缺席。
無論屬於哪種類型,個案們那些情緒不成熟父母的骨子裡都一樣:缺乏同理心,以自我為主,無法與孩子建立豐富有意義的情感連結。總的來說,我很多個案原生家庭的氛圍大致可形容為:衝突和嘲弄不斷,彼此間缺乏親密情感。
弔詭的是,許多情緒不成熟父母在其他方面可以像個真正的大人,他們在工作上或社交領域的表現可圈可點。光看外表,很難相信這些人竟能對自己的孩子造成如此傷害。
作為小孩,我的個案們難以理解父母那種矛盾人格,於是只能怪罪自己──一定是自己不夠討人喜愛,才會備受冷落或虐待。這些個案覺得自己的情感需求不應存在,對自己竟然惹父母氣惱深感罪惡,因而選擇淡化父母的舉止問題或找理由替他們開脫。(「是啦,他們打我,但那個時代很多父母都這樣對小孩啊!」)
情緒不成熟父母的問題
在情緒不成熟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有著揮之不去的孤寂感,對所有的人際關係也容易有矛盾猶豫的感受。不論怎麼努力去溝通和建立連結,卻始終被當成空氣,導致了情感上的孤寂。長大成人後,這類子女往往容易被令人失望的伴侶和朋友吸引──對方那以自我為主、難以在情感面深入連結的感覺,是如此熟悉。
當我教導個案有關情緒不成熟父母的概念,許多人馬上從中看到自己的經歷,頓時有如燈火大亮。我解釋這樣的父母,他們的愛總是聚焦在自己身上,對於孩子嘗試與他們建立深層的情感連結,全然不予理會。一旦對父母不成熟的情緒有所理解,孩提時那些難以解釋的時刻便豁然開朗。能客觀看待父母的不足,讓他們得以掙脫束縛,不再是情緒不成熟父母的囚犯。
並非只有真正的肢體虐待才傷人。這些父母在整個教養過程中展現的不健康情緒,會造成親子間的緊張與不信任。由於他們對待孩子的態度是敷衍、強迫和批判的,導致孩子難以信賴自身的想法及感受,從而限制了孩子在直覺、判斷、能力與自主上的發展。
如果你有情緒不成熟父母,那麼你大概早就學會壓抑自己,以免惹惱他們。倘若你出於本能地回應,很容易會讓父母勃然大怒。而情緒不成熟父母的激烈反應,會造成小孩退縮、被動和順從,最終導致小孩難以發展自己的個體性,也很難信任他人。為了配合這樣的父母,當下你乾脆壓抑真正的自我和想望,但長此以往,你終究會被責任、內疚、羞恥、在家裡的角色壓得喘不過氣。所幸,一旦你對這樣的父母和他們所造成的影響有所理解,你就能重新掌握人生。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