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來台作家
那時,沒人相信我

那時,沒人相信我

거짓말

  • 定價:350
  • 優惠價:7245
  • 優惠期限:2025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陳志恆/光是傾聽與理解,就能帶給孩子力量──讀《那時,沒人相信我》

    文/陳志恆,|,小熊出版2024年01月19日

    那時,沒人相信我 你是否曾經莫名其妙就被討厭,做什麼大家都看不順眼,不管在明處或暗處,處處被針對;感覺全世界都與你為敵?而這一切待遇,只因你身上具有與他人不同的特徵、特殊的小動作,或曾在大家面前出醜過。 更慘的是,你找不到願意站在你這邊的人。當壞事發生時,所有人都把矛頭指向你; more
  • 與孩子對談,在「沒人相信我」的困境找出勇氣──繪本《那時,沒人相信我》

    文/潔咪,|,小熊出版2024年01月19日

    那時,沒人相信我 如果有天你帶孩子到公園玩,突然一位媽媽拉著她哭泣的女兒氣沖沖跑來告狀:「我女兒說你小孩剛剛推她,害她跌倒。」你急忙把自家孩子叫來問話,但他搖頭堅決否認:「不是我,真的不是我!」這時,你會怎麼辦?是向對方媽媽道歉,痛罵孩子一頓把事情解決?還是相信孩子的話,想辦法 more
 

內容簡介

我的朋友絆倒了人,
卻告訴大家是我做的。
沒有人懷疑他、沒有人相信我,
我,變成了「壞小孩」……
 
  ★第一人稱視角,讓孩子體會「被冤枉」的困境,思考如何傳達事實、化解誤會。
  ★當糾紛發生時,學習站在不同角度思考,理性梳理事實,不妄下批判。
  ★藉由主角遭遇,同理曾受誤會所苦的大人與孩子,讓過去被錯待的痛苦,轉變為未來不傷害別人的溫柔。
 
  放學後,我和阿泰、曉莉一起回家。
  曉莉被絆倒了,阿泰跟大家說是我做的。
  不管我怎麼解釋,都沒有人相信我。
 
  爸爸媽媽說我是「犯了錯還說謊的壞孩子」;
  曉莉媽媽指責說出真相的我「把錯推給別人」;
  路上偶遇的同學,揮舞著拳頭追趕我;
  其他同學則連看都不願意看我一眼;
  在學校只要發生不知道是誰做的壞事,
  老師就把我叫去辦公室。
  
  成為「壞小孩」的我,
  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其他人聽見我的聲音……
 
  《那時,沒人相信我》描繪一個小小的謊言是如何改變主角烏鴉「我」的生活,讓他變成犯了錯卻不知悔改的「壞小孩」。繪本採用第一人稱敘述,主角坦率、直接的獨白讓讀者忍不住代入他的立場,對他的委屈、悲傷、憤怒、孤單感同身受,並進一步思考,是什麼讓主角陷入這樣的處境?
 
  犯了錯卻說謊、把過錯推給主角的阿泰固然有錯;但傷害主角最深的,其實是對阿泰的謊言照單全收,甚至不願聽取主角說法的父母、老師與同學。他們在主角身上貼上「壞孩子」的標籤,不管主角如何解釋,都不願意放下成見,傾聽他的說法;甚至還使用冷戰、威脅、排擠等霸凌的手段,逼迫主角「認罪」──這樣的事情說來殘酷,在現實中卻時常發生,無論大人或孩子,都可能在某個時候受到誤會,也可能因為誤會而傷害別人。為了避免主角的悲劇在生活中真實上演,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藉由《那時,沒人相信我》,家長、老師可以與孩子一起探討:
 
  ◆為什麼說謊是不對的?謊言會為他人帶來什麼傷害?
  ◆被誤會時,應該用什麼方式與對方溝通,才能被聽見?
  【適合國小低年級生】
 
  ◆想了解事情真相,要怎麼蒐集資料,才不會只聽到一面之詞?
  ◆當有人做錯事,可以用傷害的手段來逼迫對方「認錯」嗎?
  【適合國小中年級生】
 
  ◆刻板印象與標籤影響我們對他人的看法,以此為依據下的判斷公平嗎?
  ◆「真相」為什麼重要?在新聞媒體、社群網站中出現的極端言論與假訊息,除了傷害「真相」,還會對我們的社會造成什麼樣的負面影響?
  【適合國小高年級生】
 
  沒有人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正因如此只要一個謊言、幾句謠言,或一個無心的舉措就有可能導致誤會發生,對當事人的名譽造成巨大破壞。尤其在極端言論、假訊息橫行的網路世界,即便是年幼的孩子,都可能成為被議論的受害者/傳播謠言的加害人。如何在眾口鑠金的情況中,保護自己不要被謠言所傷,並培養不隨風起舞的理性思辨能力,已成為當代孩子的重要課題。
 
  《那時,沒人相信我》給予親子、師生一個契機,在討論本書議題的過程中,同時也領會到「理性溝通」的重要性。希望未來當孩子犯錯時,家長、老師能更有耐心的去釐清事情經過,別再讓下一個孩子的內心產生「沒人相信我」的傷痕!
 
親師專家揪心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汪仁雅|「繪本小情歌」版主
  李岳霖|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林怡辰|國小教師、閱讀推動者
  周維毅|《小大人的公民素養課》作者、創新教學獎得主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書作家
  彭冠綸|「館長小編的圖書館日常」版主
  楊舒婷|「輔導課哪有這麼涼」版主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依首字筆畫排序)
 
  當受到栽贓誣陷,身旁重視的人卻不信任我,只有批評、指責、謾罵,如劍飛射而來。無人知曉的委屈,內心的傷與痛,是何等難以承受。要鼓起勇氣捍衛權益,還是默默承受一切的莫須有?希望透過這本繪本,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能找出自己的答案。──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有時,面對無法解決的誤會,妥協也是一種選擇;但最後一頁主角渺小、惆悵的身影,實在讓人揪心。幸好讀者不必受制於本書結局,在故事畫下句點之後,還可以進行思考、討論。──汪仁雅(「繪本小情歌」版主)
 
  每個人心中都有衡量正義的一把尺,但若缺乏足夠的思考及判斷能力,「正義」只是一群人信奉的價值觀。要具備能相信烏鴉也有可能是善良無辜的能力,前提是先消除人們自以爲的正義。──周維毅(《小大人的公民素養課》作者、創新教學獎得主)
 
  在評價與指責孩子前,請先聽聽孩子怎麼說;唯有嘗試理解,才能看到真相。──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書作家)
 
  必須承認,我們沒有那麼在意真相。尤其真相時常是不可知的,它籠罩在虛構的回憶與有心人的詮釋中;但,因「真相」而受傷的心該怎麼復原呢?這本繪本用簡單的故事點出了我們難以迴避的問題。──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讀者回響
 
  大家都不相信烏鴉,我覺得他好可憐哦!我問媽媽為什麼大家都不聽烏鴉說話,媽媽說可能因為大家不喜歡烏鴉,所以他說什麼大家都不相信。我覺得因為討厭一個人就不相信他,這樣很不好!如果我是烏鴉,一定會氣到哭出來。──暐立(小學二年級男生)
 
  看完這個故事,我覺得好難過,也覺得很不公平。明明兔子阿泰和主角烏鴉一樣有可能是犯人,為什麼大家一下子就相信阿泰,卻不相信主角呢?如果我是主角的朋友,一定不會那麼簡單就相信阿泰的話!我也希望如果我像主角一樣被誤會,我的家人和朋友都會站在我這邊。──毅勝(小學五年級男生)
 
  我以前被同學誤會偷拿她的自動鉛筆,雖然後來發現筆只是掉在其他同學的椅子底下,所以我沒有像故事裡的烏鴉一樣被大家排擠。但在找到筆之前,我害怕得不得了,擔心如果找不到我就會被當成小偷。也不知道其他人會不會相信我。看到《那時,沒人相信我》的故事,讓我又想起當時的感受,也再度提醒自己,為了不要讓其他人經歷同樣的恐懼,在了解事情真相前,我不能隨口亂批評別人,要對自己的話負責任。──湘婷(國中二年級女生)
 
  看完這本繪本,讓我想起女兒小一時,被我冤枉偷錢的事情,頓時覺得非常難過。當時的我太相信自己,又不夠相信女兒,現在回想實在是後悔不已。昨晚我和現在小六的女兒一起讀《那時,沒人相信我》,再一次向她道歉,也對自己發誓未來一定要更努力傾聽孩子的聲音,不要再誤會她了。──美琴(高雄媽媽)
 
  或許是因為在一般的繪本中,大家總是和朋友相處得很好,並過著幸福的生活,所以在讀完《那時,沒人相信我》之後,我覺得好像被「現實」狠狠打了一下……這個故事的結局很苦澀,但我衷心希望,在我們身處的世界裡,至少會有一個人願意傾聽主角的話,關心他、安慰他……──秀雅(韓國讀者)
 
  網路上的書評寫著「這是一本大人比小孩更應該讀的書」,我有同感。當我第一次翻開這本繪本時,我以為這只是個圖片生動的有趣故事,但在短短五分鐘內,主角的遭遇就沉甸甸的壓在我心上。我為我的孩子朗讀這個故事,但我希望他們不要太早體會到世界殘酷的一面。──高相佑(韓國讀者)
 
編輯小語
 
  第一眼看到《那時,沒人相信我》的封面時,我就對這本繪本感到好奇。在絢爛的陽光底下,一隻兔子哼著歌,看似輕鬆愉快的情景,卻對照著「謊言」這個標題(韓文原書名),有種微妙的不和諧感;而這種衝突感,在翻過書本,看見封底後達到顛峰──那是一隻烏鴉,在深藍的大海裡,沉沒。
  讀完繪本以後,更能體會作者在封面用心營造的形象對比,以及隱藏其中的哀傷。身為主角卻獨自在封底掙扎,就像把故事裡的遭遇延伸進現實,哭泣的烏鴉連在讀者面前,都無法被看見、被接納。像這樣有苦說不出的鬱悶,正是當「誤會」發生時,被冤枉那方的感受;然而說謊的人與旁觀者,卻往往繼續自己陽光燦爛的生活。其中鮮明的對比,令人既心驚又心寒。
  這個世界並不總是公平、公允、明亮又溫柔,透過這個簡單的故事,作者美安把社會陰暗的一面帶到了讀者的面前。她告訴讀者,儘管現在的生活感覺安全又公正,卻未必永遠如此;有的時候,一個謊言、一場誤會就可以輕而易舉的顛覆一切──明明沒有做錯事,還是被懲罰的事情是存在的;明明想要做正確的事,卻傷害了無辜的人,這樣的事情也是存在的。在燦爛的陽光底下,有著暗得不見天日的海洋,這就是世界真實的樣貌。
  而身為家長與老師,我們需要讓孩子看到世界的這個面向嗎?是,我認為是必須的。就像《那時,沒人相信我》的故事所呈現的,即便是孩子,也不能逃離「不公」的傷害;甚至可以說,正因為是孩子,所以無法逃離。但我們與孩子一起閱讀這本書時,就有機會為孩子做好準備──當誤會發生在孩子身上時,他們可以怎麼做?家長與老師又應該怎麼做?進一步的再去思考,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呢?我們如何確保自己不會成為其他人的深海?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而孩子總有一天也會長大成人,若想改變社會的面貌,就必須從孩子開始。希望《那時,沒人相信我》這本繪本,能幫助孩子成為即便活在陽光燦爛的世界,也願意相信深海存在,並努力向溺水者伸出援手的人;也期待未來大人遇到在謠言中苦苦掙扎的「烏鴉」時,能張大耳朵傾聽不同的聲音、敞開心胸接納不同的可能性,不妄下評斷、不隨意謾罵,以身作則為孩子創造一個更溫暖、更公平,也更具包容力的社會。
  希望曾經或正在受傷的大人孩子們,能透過繪本最後一頁烏鴉堅忍前進的背影,找到在這個世界上繼續前行的勇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美安
 
  畢業於淑明女子大學視覺影像設計系,目前在弘益大學產業美術研究所主修插畫,並以繪本作家的身分發表作品。筆名「美安」韓文音同「美眼」,有期許自己「培養審美眼光(審美眼)」的含意。
 
  《那時,沒人相信我》是她創作的第三本繪本,其他作品有《羅先生的早餐》、《不一樣的人們》、《與鳥共舞的人》;插畫作品則有《尋找本能》和《長鼻子國度》(以上作品皆為暫譯)。
 
  她喜歡捕捉並描繪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小故事。
 
譯者簡介
 
尹嘉玄
 
  韓國華僑,翻譯資歷十五年。曾任遊戲公司韓國主管隨行翻譯、出版社韓文編輯,現為書籍專職譯者。譯作有《82年生的金智英》、《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1、2》等。
 

作者序
 
以未完待續的結局,開啟思考的大門
 
  創作《那時,沒人相信我》之前,我正籌備一個「真相在傳播中產生扭曲」的故事,但後來因故中斷,我便以這個發想另外構思了新故事,也就是現在各位手上的《那時,沒人相信我》。我想,每個人應該都被議論過,也當過謠言的傳播者。明明真相只有一個,從中衍生出的謠言卻會不斷轉換面貌,蔓延擴散出去。刺激又不失合理性的謠言,可以輕易的掩蓋真相,被議論的人即使清白,一旦心力交瘁,難免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知道的真相,或為了擺脫當下的困境,配合說出其他人想聽的話。某人高喊的真相聽在他人耳裡成了謊言,決心說謊時卻反而受到接納,我想描繪這種矛盾又諷刺的窘境,所以創作了這個故事。
 
  由於我是以親身經歷和親眼見證的現實作為故事架構,所以本書的結局可能會令人感覺不太愉快、好像沒有畫下句點;然而,世上的糾紛本來就很少有明確痛快的結局。因此,當我在處理個人難以按喜好下定論的議題時,會覺得並不需要寫出結論。我希望包含主角在內的所有登場人物,都能依照自身的選擇改變方向;所以確切、沒有修改空間的結局,對我來說反而像緊閉的大門一樣令人難過。我一直都比較喜歡那種就算闔上最後一頁,仍感覺未完待續的故事,也希望讀者可以與我一起思考、尋求結局之後的各種可能性。
 
  期待讀者可以用全新、自由的觀點來解讀《那時,沒人相信我》,也希望本書可以觸動你的內心,為你提供安慰或成為你轉變的契機。假如這本書能成為你未來動筆創作的養分,對我來說會是莫大的喜悅!
 
導讀
 
相信,是孩子變好的光
林怡辰(國小教師、閱讀推動者)
 
  曾經帶過一個很辛苦的班級,孩子之間彼此爭吵不說,下課還總與其他班級作對,沒有一刻安寧。初期不管在我或科任老師的課上,同學間總衝突不斷,對科任老師也劍拔弩張。每天都在輔導、談話,卻沒有什麼進展。
 
  課堂時間短,有進度要顧,還有秩序要管,實在分身乏術。一忙一急,聽見後方有聲音,想著上一節課那孩子才頂嘴,怎麼又鬧事了?我轉身便不加思索的指責了之前吵鬧的孩子,那孩子馬上拍桌大喊不是他。
 
  這時,如果是你會怎麼說呢?「就算不是你,你也要想想為什麼人家都覺得是你?」、「不是就不是,大聲什麼?」但當下的我,只是靜下心來說明為什麼我會誤會,然後馬上當著全班的面,向那孩子道歉:「不小心誤會你,你一定很不舒服吧!是老師的疏忽,真對不起!」
 
  全班突然安靜,我正感到疑惑,才發現本來站著生氣的孩子,竟嚎啕大哭。
 
  那次成了一個分水嶺,之後,班上的情緒問題明顯改進不少,本來是連退休主任都搖頭的班,到後來讓工友阿姨豎起大拇指,問我是怎麼辦到的?
 
  我也好奇問孩子,是什麼改變了?孩子告訴我:「我們覺得你和其他的老師不一樣,可以說實話。」
 
  這個經歷和《那時,沒人相信我》的故事剛好成為一個對比。繪本中的主角受到同學阿泰誣賴後,不僅同學、老師,甚至連爸媽都不相信他,彷彿被整個世界遺棄。書中深刻描述主角被冤枉誤會的黑暗和痛苦、隻身一人無處依靠的孤寂,以及最後被迫道歉的傷心。
 
  我曾在教學現場看過和主角相似的孩子,態度桀驁不馴、神情滿不在乎。想來如果曾經被冤枉、被誤會,身邊卻沒有深愛的人相信他、支持他;那麼,孩子哪有力量堅持做正確的事呢?
 
  希望繪本《那時,沒人相信我》可以成為契機,讓親子師生在共讀中,都能覺察、正視被誤會的傷心和痛苦;甚至讓許多深陷於過去不被信任、被誣陷、被冤枉的黑暗中的孩子能感覺被接住、被理解。
 
  世上沒有完全一模一樣的人,每件事在不同人的眼中有著不同的樣貌,很難以對錯二分。因此生活中的糾紛和誤會,都需要雙方當下彼此交流,說說自己看見、感受到的,再聽聽別人怎麼看;經過充分溝通,才能避免誤會發生。
 
  如果誤信孩子,會不會導致他逃脫應受的懲罰,之後再犯?相信家長、老師都會有這樣的擔憂,但若冤枉了孩子,傷害是不是更大、更撕裂彼此的關係?兩者相衡下,我選擇相信孩子,並藉由共讀《那時,沒人相信我》,開啟與孩子的對話,讓主角的憾事,不要在生活裡發生。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361757
  • 叢書系列:精選圖畫書
  • 規格:精裝 / 48頁 / 21.2 x 30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影片介紹

會員評鑑

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4/09/01
光是看到繪本的中文書名,我的心就揪成一團,非常需要熨斗燙平!(淚)也許是因為生長在容易被否定的環境中,所以對於「相信」、「信任」這些可以緊密地將關係連結起來的議題特別、特別有感。
 
❝ 一天放學,我與曉莉以及阿泰一起回家,阿泰要我偷偷絆倒曉莉,可是我拒絕了。沒想到阿泰竟然絆倒了曉莉,並且嫁禍給我...。❞

繪本以沉重的傷害事件揭開這起關於校園冷暴力、霸凌以及因師長錯誤判斷對孩童留下創傷的序幕。
 
故事最後並沒有真正的收尾,開放式的結局反而可以讓閱讀繪本的大人、小孩一起去思考如何制止這樣的事件在日常中發生,以及莫名喪失他人信任的人,該如何復原,如何療癒自己的心?
 
另外,故事裡,只有「我」沒有被賦予名字,但這卻是「我」的故事。我想,這個「我」有可能真的會是我──陳子楹,可能也是你或其他人,嚴格說起來,每個人都可能是故事中的主角「我」。
 
我始終無法理解刻意去傷害他人是存著怎麼樣的心態。這繪本讓我深有感觸,有一部分的原因在於,我們的社會很少去傳遞「勇於認錯,是很有勇氣,且有機會被原諒的」這件事,以至於阿泰即便發現事情鬧大了卻還是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更以為只要把過錯推給他人,自己就不會怎麼樣。
 
然而,關於接受他人犯錯這件事情,背後有相當大的脈絡可探討,且也要看犯錯者自己有沒有真心要改過,但,我覺得我們至少可以透過閱讀這個故事去提醒自己,不要因為好玩而去傷害別人,若真的傷害到別人,也要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因為,你的錯誤只有你自己該去承擔,沒有人有義務為你背負一輩子,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是。
 
(糟糕,好像寫得很生氣,沒有啦,請別誤會,只是議題比較沉重。)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3/16
猶記得有個校園霸凌事件便是始於某個同學被栽贓,但因為老師及同學都沒有一個人相信他,事後舉凡發生每件壞事都把矛頭指向他,甚至還懷疑這位同學染毒,前前後後被七名師長霸凌四個月,最後因為對這個世界感到絕望而離開了世界。

《那時,沒人相信我》雖然是韓國的圖文作家所創作,內容卻與這個新聞事件高度相似,講述的是一個孩子被同學誣陷,即便他勇敢指出肇事者,卻仍然不被相信,反而被指責想嫁禍他人,也因為他堅持自己的清白,於是被所有人孤立而日益感到窒息難耐。

我想這個孩子所遭遇到的困境不只是被誣陷,而是事情發生之後連自己最親愛的家人都寧可聽信他人的說詞而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我認為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當家長被指責自己的孩子闖禍時所產生的「羞愧感」讓人失去了理性的判斷。

在這個故事當中,我們可以很明確看到老師是失職的,既然有人不認錯,也明確指出是另一個同學所為,為什麼老師還存有偏見呢?事實上,許多的校園霸凌都是由師長帶頭的,當老師幫某個同學取了嘲諷的綽號,或是設置「特別座」給特定的同學,都是助長霸凌的行為,而非行使正當的管教。

然而,我們應該要怎麼做才能讓事情圓滿呢?我認為身為師長或父母在平時與孩子相處的時候就要先讓孩子對自己有信任感,讓他們相信自己是能坦然地表達自我,並且在犯錯的時候不必擔心遭受責罵及懲罰,否則就如同故事中的肇事者選擇噤聲而讓被冤枉的人蒙受委屈。

教育的其中一個目的是要教會孩子能為自己所做的行為負責,無論誰是真的肇事者,被眾人排擠及懲罰的結果可以讓一個人學會負責嗎?還是反而讓人學會下次做壞事的時候要更加小心謹慎而不被察覺呢?

我認為要培養孩子勇於認錯及負責的態度還是始於「信任」,我們相信孩子有改善的誠意,並且相信他們的本性仍是善良的,當我們任意地把一個人貼上「壞孩子」的標籤,也就代表了我們對他的敵視與放棄,是更不可能教會他成為一個正直的人。

這個未完待續的故事結局給予了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也引導我們去思考當我們為了適應環境是否真的要順應眾人的期待而被迫承認自己沒有做過的事?還是有其他自保的方法去說服他人相信自己的說詞,又或者能否乾脆不要期待他人的信任而堅守自己的原則?
展開
user-img
Lv.6
5.0
|
2024/02/10
讓我們來一段成人小說的描寫:
白色的兔子是個綠茶白蓮花,黑色的烏鴉是個頂級砲灰,黃色的長頸鹿是個假光明,警犬似的狗老師鼻子壞了,貓果然在黑暗中才看得清楚?
這本書人物真的不怎麼好看,價值探討確實比一般繪本高,混合著色彩心理學,有一段開始卻沒有一段結局。非常符合108課綱的精神。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親子、童書、國中小】天下生活:超高齡紅利電子書特展,全展199元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社科套書展
  • 城邦集團展
  • 三采童書領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