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過去這一年裡,由於Stable Diffusion、Dall-E和ChatGPT等「生成式AI」應用程式出現,創造出和真人作品像得詭異的文字與影像,人工智慧相關事物可說是瘋狂大爆發。數十億美元的資金被投入AI科技,注定要重新塑造一切,從我們跟電腦的互動方式到我們的職業。
我們身邊到處都是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當你和手機上的語音助理說話,或使用「智能」恆溫器時,仰賴的就是AI。我們購買的產品在機器人負責的倉庫裡用機器般的效率整理。
從太空探索到手術,機器人已經準備接手對人類而言太危險、太困難的工作(同時把人類專家的觸手拓展到其他大陸,甚至進入太空)。
等到第一雙人類的靴子踏上火星表面時,有些成員恐怕不會是人類,而是機器人。
所以我們是怎麼走到今天的?本書探討機器人學與人工智慧的50個里程碑,從古人首度幻想出來的人造僕人,一直到塑造人類未來的劃時代機器。
也許最讓人意外的是,人類著迷於自動機和會思考的機器,其實超乎你想像的久。早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就曾經想像,未來自動化的工具會接手人類的枯燥工作。古希臘科學家設計了形形色色的東西,從自動販賣機到可以斟酒的自動化「女僕」都有,以氣壓、傳動裝置與齒輪為動力。甚至還有一台「自動機」以蒸汽驅動,比蒸汽重塑我們所知的世界還早了1500年。
這些突破似乎很多都不在我們所知的科技史之中。有一份中國古代的文獻記載了一個發明家向驚愕的國王展示一個古怪的自動化人形。9世紀的巴格達,三兄弟創作了一本古怪裝置與自動機的書,包括一個流水驅動的吹笛人,能吹奏預先編程的樂曲。
在能處理概念的機器出現之前幾百年,13世紀的神祕主義者拉蒙.盧爾(Ramon Llul)就設計了一種有旋轉紙盤的機器,目的是讓人改信基督教。如今盧爾被視為計算機科學的「先知」。15世紀的博學家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甚至跳了更大的一步,設計出一個會揮舞雙臂的機械騎士,還有一輛可能可以編程的「自動駕駛」馬車。
工業革命時,雅卡爾緹花梭織機(Jacquard loom)這樣的機器為現代世界準備了舞台:這種裝置使用的打孔卡啟發了計算機先驅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為20世紀的計算機操作鋪路。在1960年代,美國一年要用掉5000億張打孔卡。
近幾個世紀,機器人學和人工智慧雖然加速發展,許多先驅卻相對沒沒無名,例如尼可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在1898年展示的搖控船(被認為太不可思議,有些觀察者認為機器中應該有隻猴子),以及1920年代上路、嚇得行人四處逃竄的第一批無人駕駛車(「幽靈車」〔phantom auto〕)。艾倫.圖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破解謎語(Enigma)密碼系統的成就現已廣為人知,但英吉利海峽對岸還有另一位電腦先驅,他辛苦研發的機器毀於同盟國的炸彈,直到柏林淪陷才為世人所知。
而機器人學和人工智慧最新的突破,讓我們得以一窺我們的未來。NASA的太空蜜蜂(Astrobee)是飄浮的方塊,靠著空氣噴嘴在國際太空站的微重力環境中「飛行」。當人類重返月球與進一步前往火星時,這樣的機器人會在人類探索下方地面時擔任太空船的「管照者」。
2016年,谷歌的AlphaGo在古老的桌遊中打敗最傑出的人類玩家之後,背後的團隊就開始研發系統,想發展出不知道規則也能在遊戲中勝出的系統。這樣產生的人工智慧系統,不必別人告知它該做什麼、該怎麼做,就能靠自己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科幻小說正在成真──而這本書裡的故事會告訴你,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