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書節
林肯在中陰
5
14人評分我要評價

林肯在中陰

Lincoln In The Bardo

  • 定價:460
  • 優惠價:79363
  • 優惠期限:2025年08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無與倫比的傑作,重新定義了何謂「小說」與「愛」的樣貌。

曼布克獎得獎小說。「無論一個人在世間行何道,必須記住世人皆受苦。」一本關於偉大的愛與失去的故事,全書以扣人心弦的手法探索死亡與悲傷,以及生命背後深層的意義與可能性。

 

OKAPI 推薦

  • 【宋瑛堂翻譯專欄】唧唧、嗡嗡、汪汪!中文擬聲詞夠用嗎?

    文/宋瑛堂2021年09月15日

    怎麼樣的擬聲詞翻譯才傳神? 唧什麼唧?中文擬聲詞太遜了?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是《木蘭詩》第一句。老師說,唧唧不是織布聲,果然,第二句就是「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白居易的《琵琶行》也有「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遂不能把唧唧賴到琵琶身上。 人的嘆息聲應 more
  • 【2019年度選書】《林肯在中陰》│眾鬼附身的那一刻,你將想起

    文/Maja Tsai2019年12月03日

    林肯在中陰 以創造性突出的體裁,大膽實驗長篇小說的各種可能,並且意料之外好讀。陰森森的故事裡,是對人活在世間的苦,極為深刻的理解與悲憫。166個登場人物,鬼氣滿滿的歷史小說 這是一個鬼故事,而且是惡鬼成群的徹夜派對,發生在美國第16屆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小兒子逝去的那一晚。總統在白日 more
  • 看更多
 

內容簡介

「無論一個人在世間行何道,必須記住世人皆受苦。」
 
2017年英國曼布克獎得獎小說
 
  「十二月十日」作者喬治‧桑德斯、《時代雜誌》推崇當代最偉大短篇小說家
  淬鍊寫作生涯25年首部長篇小說。贏得全球權威書評及重量級作家一致推崇。
 
  苦悶時代的最燦爛煙火
  死者,大鳴大放
  反烏托邦小說大師的神奇裝置——以「中陰」為舞台
  在世間飽受壓迫、奴役、漠視與錯待的小人物,在作者的創意布局下,死後化作眾陰靈們,形性俱變,滔滔訴苦,徘徊中陰。徜若世人皆受苦,我們如何看待彼此?
  人如何生憐憫心?
  對改變已經絕望的人們,無處歸去的人們,該如何從困境中得到解脫?
 
  「讓人生平初識小說為何物」——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孩子」作者
  「喬治是這個星球上我最崇拜的藝術家」──傑夫•特維迪,WILCO樂團主唱
 
  比爾‧蓋茲2018年度唯一文學選書
  ──原創性+想像力=21世紀小說書寫的新起點──
  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榜冠軍!
  即將搬上「紐約大都會歌劇院」
 
  春寒二月,墓園一夜
  痛失稚子的總統,竟獨自奔赴墓園,不可思議的超自然事件接踵而至。
 
  「我突然渴望他認識我。我的人生。認識我們。我們的命運。當那位紳士穿過我的身體,我決定多留一會。待在他的身體裡……」 
 
  唐納森堡勝戰傷亡報告公布當天,林肯最疼愛的稚子威利病故下葬。時值1862年2月,美國內戰爆發未滿一年;聯邦政府已經逐漸意識到,這是一場漫長而血腥的苦戰。三千名士兵陣亡,舉國皆遭逢喪子之巨痛,傷亡代價誰來承擔?被憂慮及哀傷壓垮的他不容片刻暫離國事。當夜,華盛頓的橡樹丘墓園裡,出現一位11歲的新訪客。社區裡三位急功好義的住客:老光棍漢斯‧沃門、美少年羅傑•貝文斯三世和艾維力•湯姆斯牧師,苦勸男孩「此地危險,不宜久留」。就在孩子聽話決定離開之際,一位高大的紳士竟獨自進入墓園……男孩親眼看著塊頭大、力氣十足的男人,從牆槽裡拉出他的「養病箱」,跪下、打開、失控地撫摸著自己,他喊道:「父親!」紳士猶若未聞,不久後形容凌亂地離去。男孩決定留下,空寂的墓園掀起前所未有的騷動。
 
  「把玩歷史與虛幻,以極具原創性的形式、機智而詼諧的敘事,深刻觸動人心。」──英國曼布克獎評審團
 
  「作為一個小說作者,能讀到這樣一本作品,感動且歎服。人與人因為死亡切斷的情感聯繫,桑德斯的故事成功地建立起來。他運用一種罕見且艱難(對小說家而言)的敘事方法,以真正的小說,震碎我的骨骸、眼淚與心。」——吳明益
  (摘自推薦序〈無處可尋,故無處不在〉,全文收錄書中)
 
  「美國歷史上,一般公認的偉大總統共有五位。林肯任內因為奴隸問題引爆史上唯一慘烈且影響深遠的內戰,有關他的著作和出版品,遠遠超過其他四位;桑德斯確實非常認真地收集相關歷史素材,作者藉著化為中陰身的威利和衆鬼魂,縷述內戰前美國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內戰初期聯邦的頹勢。在這麼卷帙浩繁的書海中穿梭出入,絕非易事。」——張四德,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摘自推薦文〈林肯在暗夜啜泣〉
 
  150年來,林肯夜訪墓園悼念亡子不過是歷史文獻中一筆蒼白紀錄。這本小說竟以「鬼」的視角重述史實,解放了文學與歷史、虛構與真實的界線。「我兒只是其中一人,我便已痛徹心肺。」書中一段林肯總統企圖讓孩子復活,希望喚醒病體站起的描述,教人不禁掩卷落淚。一本關於偉大的愛與失去的故事,全書以扣人心弦的手法探索死亡與悲傷,以及生命背後深層的意義與可能性。
 
  眼前一切都不是真的,卻又真實得難以置信
  萬物皆始於虛無。我們為它們命名,給它們愛,它們因而成形。
 
  眾生皆苦,誰來慰藉?
  俯身棺槨前,一個父親的眼淚,讓已然絕望的世人,願意等待奇蹟出現
  一則當代迫切需要的故事:認清世事本質,永遠行正確之事。人該自由。
 
  在黑暗中苦惱,是為了尋找光。
  絕對是你今年必讀的一本最奇特、最出色的書。
 
  ★繁體中文版獨家收錄作者本人專訪Q&A
 
  ※編按:「中陰」,意指生命在死亡之後,到下一期生命開始之前的中間存在狀態。
  ★獲選《紐約時報》《衛報》《TIME》等數十個權威媒體年度選書
 
得獎記錄

  ★2017年英國曼布克獎
  ★2018年比爾‧蓋茲選書 
  ★2018年黃金曼布克獎決選 
  ★入選《紐約時報》年度好書
  ★入選《華盛頓郵報》年度好書
  ★入選《今日美國》年度好書
  ★入選《TIME》時代雜誌年度好書
  ★入選《衛報》年度好書
  ★入選《金融時報》年度好書
  ★入選《經濟學人》年度好書
  ★入選《新政治家》年度好書
  ★入選《觀察家報》年度好書
  ★入選《洛杉磯時報》年度好書
  ★入選《波士頓環球報》年度好書
  ★入選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年度好書
  ★入選紐約公共圖書館年度好書
  ★入選《VOGUE》年度好書
  ★入選《君子雜誌》年度好書
  ★入選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好書
  ★入選BuzzFeed年度好書
  ★入選美國獨立書商協會Indie Next Pick選書
  ★入選《TIME》時代雜誌年度百大影響人物──喬治.桑德斯

文壇頂尖作家齊聲推薦

  【國內】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專文推薦
  張四德(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專文導讀
  顏擇雅(作家)
  駱以軍(作家)
  (按姓氏筆畫排序)

  【國際】
  卡勒德‧胡賽尼│朱諾‧狄亞茲│莎娣‧史密斯│湯瑪斯‧品瓊
  強納森‧法蘭森│珍妮佛‧伊根│羅麗‧摩爾│奇戈契‧歐比奧馬│科森‧懷海德

名人推薦

  ●描繪傷逝者、不幸者、被剝奪者,沒人比喬治.桑德斯更為有力。──角谷美智子,前《紐約時報》首席書評人
 
  ●桑德斯讓你覺得生平初識小說為何物。──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孩子》作者
 
  ●少有人能如桑德斯切剖之深。──朱諾‧狄亞茲,《島國的孩子》作者
 
  ●喬治.桑德斯獨一無二。論及呈現美國式的自我觀與理智,沒有其他書比這本更好,更重要。──戴夫‧艾格斯,《怪才的荒誕與憂傷》作者
 
  ●馬克吐溫之後,美國最有趣的諷刺作家。──莎娣‧史密斯,《白牙》作者 
 
  ●他匠心獨運。他別出心裁——但是大家早就知道了。──羅麗‧摩爾,《誰來經營青蛙醫院》作者
                
  ●(桑德斯)以驚人精準的腔調——優雅、黑暗、真實、幽默——敘述一則則我們迫切需要的故事,協助我們度過這個時代。──湯瑪斯‧品瓊,《固身瑕疵》作者
 
  ●寬容與人性熠熠生輝。讀者可以從桑德斯刻劃的傑作中覺察自己個性的部分苦痛與勇氣。──科森‧懷海德,《地下鐵道》作者
 
  ●我讀遍關於林肯的著作,幾乎對他瞭如指掌,這本書還是讓我驚喜萬分。我很喜歡作者利用倒敘來表現史料的多聲歧異。它讓我對林肯的悲傷與重任有全新的理解,透過鬼魂來傳達故事的核心真的非常有意思。──比爾‧蓋茲

國際好評

  ●誠摯建議:切勿在圖書館讀此書。因為你絕對會忍不住又哭又笑。──Amazon,當月選書
 
  ●在桑德斯的小說中很難不被他的機智、想像力和幽默感所傾倒。──《星期日泰晤士報》
 
  ●絕對是你今年必讀的一部最奇特、最出色的書。超乎想像的喧嘩……如此熟悉和人性化、深刻。──《金融時報》
 
  ●光采奪目,當你翻開這本出色的小說便開啟決定美國歷史的不尋常關鍵。──《泰晤士報》
 
  ●驚喜不斷。──《星期日郵報》
 
  ●《林肯在中陰》有幾個重要的主題:自由和奴隸,靈魂和肉身。但最重要的還是以大量鬼魂出現來講述關於亞伯拉罕‧林肯。──《紐約客》雜誌
 
  ●超乎我們對小說既有印象的期待。──《華盛頓郵報》
 
  ●大膽開創小說結構、形式的新標竿。──《芝加哥論壇報》
 
  ●美國短篇小說大師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不負眾望所歸。──《衛報》
 
  ●與眾不同的歷史小說,傑出的風格……讓你暈頭轉向的眾聲喧騰。──《每日電訊報》
 
  ●小說的新領域,一部耀眼奪目的作品。──《GQ》雜誌
 
  ●極度動人。──《時人》雜誌
 
  ●描繪美國人的愛與失落,使我們哀傷成形。──《Vogue》
 
  ●充滿美妙的詭譎、同理心。──《TIME》時代雜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


  備受文壇注目,被譽為美國當代傑出短篇小說家之一。目前在雪城大學教授創意寫作,定期替《GQ雜誌》、《哈潑雜誌》、《紐約客》撰稿。2002年,桑德斯入選《紐約客》雜誌「未滿四十歲最佳作家」之林。2013年則獲選《時代》百大影響人物之一。

  桑德斯獲獎無數,四度榮獲美國國家雜誌獎,三度入圍歐亨利獎決選。1958年生,自37歲以首部短篇小說集蜚聲國際文壇。2006年獲頒「麥克阿瑟獎」。2013年獲得「美國筆會/馬拉莫德短篇小說傑出獎」。2014年以《十二月十日》獲得短篇小說文學獎及第一屆佛立歐文學獎。

  作品包括短篇小說集《十二月十日》、CivilWarLand in Bad Decline(1996)、Pastoralia(2000)以及In Persuasion Nation(2006)。桑德斯另著有暢銷童書The Very Persistent Gappers of Frip(2000)、FOX8(2018),以及散文集。

譯者簡介

何穎怡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比較婦女學研究,現專職翻譯。譯有《在路上》、《裸體午餐》、《阿宅正傳》、《時間裡的癡人》、《行過地獄之路》等。
 
 

目錄

推薦序 「無處可尋,故無處不在」——吳明益

第一部
第二部

譯後記
導讀專文 「林肯在暗夜啜泣」——張四德
特別收錄 喬治•桑德斯繁體中文版專訪Q&A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77162
  • 叢書系列:大師名作坊
  • 規格:平裝 / 504頁 / 14.8 x 21 x 2.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XVI.
 
夜色中,一名異常高大、形容凌亂的男子朝我們走來。     
漢斯.沃門
 
太不尋常了。已過下班時間;前面的鐵門應已上鎖。
艾維力.湯姆斯牧師
 
男孩今天才送來。因此,這男人應該──
羅傑.貝文斯三世
 
不久前才來過。
漢斯.沃門
 
今天下午。
羅傑.貝文斯三世
 
太不尋常。 
艾維力.湯姆斯牧師
 
那位紳士好像迷路了。好幾次停步左顧右盼,倒退,循原路而回。
漢斯.沃門
 
輕聲啜泣。
羅傑.貝文斯三世
 
他沒哭。我的朋友記錯了。他是風砂吹入眼睛。沒啜泣。
漢斯.沃門
 
他是在輕聲哭。迷路的挫折感讓他哀傷更甚。
羅傑.貝文斯三世
 
步履僵硬,身形笨拙。
艾維力.湯姆斯牧師
 
男孩奔出門,衝向那男子,滿臉喜悅。
羅傑.貝文斯三世
 
神色隨即錯愕,顯然那男子平常會一把抱起他,這次卻沒。
艾維力.湯姆斯牧師
 
相反的,男孩直接穿過男子身體,後者腳步不停前往白石屋,啜泣。
羅傑.貝文斯三世
 
他沒哭。相當自制,舉止莊嚴篤定——
漢斯.沃門
 
他離我們只有十五碼,直直走過來。
羅傑.貝文斯三世
 
牧師建議我們讓路。
漢斯.沃門
 
牧師覺得讓人穿過身體至為不妥。
羅傑.貝文斯三世
 
男子抵達白石屋,用鑰匙開門,男孩緊隨而入。
漢斯.沃門
 
貝文斯先生、沃門先生與我擔心男孩安危,也跟進去。
艾維力.湯姆斯牧師
 
那男人幹了一件事──我簡直不知怎麼說──
漢斯.沃門
 
他塊頭很大。顯然力氣頗足。能夠拉出男孩的──
艾維力.湯姆斯牧師
 
養病箱。
漢斯.沃門
 
男子把養病箱從牆槽拉出來,放到地上。
羅傑.貝文斯三世
 
打開。
漢斯.沃門
 
他跪在養病箱前,往下看著──
艾維力.湯姆斯牧師
 
養病箱裡男孩躺臥的軀體。
漢斯.沃門
 
是的。
艾維力.湯姆斯牧師
 
這時他哭了。
漢斯.沃門
 
他本就一直在哭。
羅傑.貝文斯三世
 
發出一聲心碎啜泣。
漢斯.沃門
 
或者驚喘。我聽起來比較像驚喘。因認出箱中人而吃驚抽氣。
艾維力.湯姆斯牧師
 
回憶湧現。
漢斯.沃門
 
遽然傷逝。
艾維力.湯姆斯牧師
 
他滿懷愛意撫摸箱中人的臉與頭髮。
漢斯.沃門

會員評價

5
14人評分
|
14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6
5.0
|
2025/06/03
「 一首哀悼生命的詩,
   一場學習放下的旅程 」
  
/ 他們喃喃低語,像碑文,也像祈禱。/ 


與其說這是一本小説,
不如說,是ㄧ場冥想,是一首悼詩。

坦白說,剛翻開這本書時,我滿腦子都是疑問與困惑。但隨著頁面一頁頁展開,我逐漸明白,這是一部極其獨特的作品。

如果你期待的是情節緊湊、高潮迭起的小說,或能直接撫慰人心的療癒故事,這本書或許會與你的期待有所不同。

《林肯在中陰》更像是一首哀悼生命的長詩,一場在生與死之間徘徊的靜默祈禱。沉進靈魂的縫隙,聆聽那些仍未放下的聲音。
  
-
  
面對死亡,我們都還在學習如何放下

「 你將捨下什麼,帶走什麼?」
「 我們原該已走,卻未走。」

讀這本書時,我想著:如果有一天輪到我死亡,我的腦海中是否也會出現跑馬燈?我會不會懊悔?還是能夠不帶執念地放下一切,安然前行?
  
多數人都會不甘心吧。生命中總有未竟的願望、未說出口的話、未能挽回的關係。這本書描寫的「中陰」,介於死亡與重生之間的過渡空間,彷彿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在生命終點時可能經歷的掙扎與懸浮。無法接受自己已死,也無法離開曾經深愛的人。
  
-

「 真正的告別,是承認再也無法再見 」
「 他知道這孩子離開了,卻不能、不肯承認。」
「 你不能叫一個剛碎裂的人,不要難過。」
  
佛經裡,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放下執著,放下過去,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往更好的地方去。
  
書中那位終於接受死亡、願意邁入「審判」的靈魂,讓我理解為何旁人會恭喜他。因為他終於完成了功課,可以啟程前往下一段旅程。所謂的審判,不是懲罰,而是一種過渡,一次轉化,是靈魂的成長。
  
但這一切說來容易,做起來卻多麼困難。我們無法對正處在悲傷中的人說:「你不要難過。」這樣的話往往更像一種推開。真正有用的方式,是允許對方悲傷,接納自己的痛,然後在悲傷中一點一點學會與失落共處。
   
-

「 愛若過深,也會變成枷鎖 」
「 父親哭了,兒子碎了。
我們的愛,若過於拉扯,也會變成枷鎖。」
 
書中,林肯無法接受愛子的死,竟將孩子自小棺中抱出,抱在懷裡哭泣。這段雖為虛構,卻極具震撼力。
  
它讓我們明白:如果我們的悲傷過深、過久,那些哭泣與不捨,對亡者而言,也可能是無法承受的重量。他們感受到我們的情緒,卻無力安撫,只能在懸浮與焦慮中無法離去。
  
每一聲哭泣,都像是一把穿透的刃。
  
-

「 放下,不是遺忘,而是前行 」
  
「不再否認,不再等待,他終於……走了。”
「 我們唯一該做的,是誠實地說:我捨不得,但我放手了。」
  
最終,我們能做的,是誠實地說出自己的不捨,然後練習放手。
  
放下,不代表遺忘,也不是要立刻「好起來」。放下是一種誠實的願望,是承認「他真的走了」,也承認自己會一直記得——然後帶著這份記得,繼續活下去。
  
-
  
「 哭泣的聲音像刃,穿過他,擾亂他。
這是一本教我們悲傷,也教我們告別的書。」
  
我相信作者創造這個夢幻、詭譎、嘈雜又詩意的中陰世界,不只是為了重構歷史或形式實驗。他是想要我們練習⋯⋯練習面對死亡、面對摯愛的離去、面對那無力且巨大的悲傷。

我們讀著書中一篇篇像碑文一樣的靈魂獨白,一開始也許會覺得吵雜、混亂,但後來會發現,那些聲音像經文一樣重複、像夢一樣斷續,正是讓我們練習聆聽他人的傷,也聽見自己深處的恐懼與執念。
  
-
  
( 結論 )
    
/ 它真的是一本「難讀的小說」嗎?
或許,它更像是一首詩,一場靜靜展開的放下之旅 /
    
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我也讀了《克里姆林宮的餐桌》。其中有一段讓我特別難忘:紅十字軍戰敗後,屍體遍佈在林地間,無人收殮。多年以後,後人進入森林,一具一具地將白骨挖掘出來,好好安葬。當作者維克多與同伴挖到那些骨骸時,眾人忍不住熱淚盈眶。

我在那一幕停住了。那些終於被找到的骨骸,就像《林肯在中陰》中那群在死亡與遺憾之間徘徊的靈魂,他們都在等待一個理解的眼神、一種被看見的可能,一次真正的告別。

死亡本身或許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遺忘。被遺忘的人,不只是名字不再被提起,而是他的一生,從未被完整聆聽與承認。讀這兩本書,就像在兩個世界裡,同時為無聲者立碑⋯⋯一次在文字中埋骨,一次在心中送行。
展開
user-img
Lv.5
5.0
|
2025/06/01
是一本「鬼話」連篇,卻又極其深刻的小說。作者巧妙地借用佛教的「中陰」概念,將美國總統林肯喪子之痛,轉化為一場跨越生死的奇異敘事。

故事主人翁是林肯的兒子威利,他逝世後滯留在那個「從此生的敗壞到另一生出現之間的過渡期」。如同聖嚴法師所指,「中陰」眾生擁有神通,能見肉眼所不能見。書中,威利與形形色色的中陰靈魂共同存在於墓園中,他們的聲音與執著,交織成一幅既混亂又迷人的群像。

這部小說以獨特的敘事手法,透過眾多「鬼魂」的視角,細膩地描繪了林肯面對喪子之痛的深沉哀傷,以及那些困於中陰、因執著而無法離去的靈魂。他們對世間的眷戀、對自我的辯解,充滿了人性的掙扎與悲憫。這不僅是一部關於逝去與哀悼的故事,更是關於放下、關於愛與執著本質的深刻探討。對喜歡看小說,特別是想體驗非傳統敘事又具備哲思的讀者,這本強烈推薦!
展開
user-img
Lv.4
5.0
|
2025/03/12
劇透警告

林肯在中陰

很喜歡喬治.桑德斯的短篇小說《十二月十日》,他對人性的刻劃扣人心弦,因此也一直很期待他的新書《林肯在中陰》。跟著林肯一同進入中陰世界後便無法自拔,很快的就讀完了。

林肯夜訪墓園悼念亡子是真實的事件,而桑德斯用鬼魂的角度重現了這段史實,使用前所未見的敘事方法,運用大量的真實存在的歷史文獻、書信、報章雜誌來進行敘事,桑德斯是為了讓讀者相信這是一個「真」的故事。 《林肯在中陰》裡的每個陰魂都好苦。不停的叨叨絮絮自己有多苦,直到入中陰,思緒意念仍然徘徊在人世間的苦痛之中,無法輕易放下,離開人世。

內文:
「人人均扛負某種程度的悲哀;是人,皆苦;無論一個人在世間行何道,必須記住世人皆受苦(沒人心滿意足;不是被錯待,就是被忽略、視如無物、誤解),因此,人應竭力減輕周遭人的負擔;記住他此刻的哀傷並非獨有,一點也不,從古至今,無時無刻,無數人不是正在體驗就是即將體驗類同之苦……。」 非常喜歡它的多聲歧異,書中總共出現166個角色,口音、個性、講話方式各有不同,閱讀的時候像是正在看一齣舞台劇似的噪雜,引人入勝。

喬治.桑德斯不知閱讀了幾萬本和「林肯」相關的著作,才能生出這樣一本奇異驚人的小說;譯者何穎怡亦為了作者的仿古體英文而使用了半文言文體的中文,費盡心思;編輯花了多少心血,名人推薦文、歷史教授的專文推薦、專訪作者桑德斯的專文....,對讀者來說最適讀的編排,絕不能錯過的一本好書就是《林肯在中陰》。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5/09

讀這本小說除了讓我重溫自年幼起對林肯的情感外,還讓我瞬間進入1860年代南北戰爭時期的美國社會。林肯顯露的喪子之痛讓我彷彿看到他的真實一面,而墓園亡靈們希望在世親人的探訪,讓他們在想念生前與前往下一階段之間徘徊,無法忘記傷痛。林肯毅然決然離開墓園,化悲憤為力量,再度為處於劣勢的北軍尋覓良將及尋求對策;小威了解父親對他的愛與不捨,無所掛念的離開中陰,。父子親情、夫妻愛情…及所有情愛,都能讓人心牽一世無法忘懷。生死之事至大,與國家興亡之戰孰大?這是這本小說在處理的關鍵問題,也是整個人類社會自古至今的關注焦點。一個堅強人格並非意味不會被悲痛襲擊,而是能面對常人無法承受的悲傷,轉化成強大的力量以造福更多人群。閱讀過程中很神奇地在我腦海形成一首悲離交響樂,直到闔上最後一頁還在心底迴響好久;若非林肯,誰能如此?
展開
user-img
Lv.2
4.0
|
2021/11/08
劇透警告

作者用著非常創新的手法來書寫,的確讓人耳目一新,也許是心有戚戚焉,我讀著讀著彷彿感同身受般的,感到非常悲傷,我彷彿既是那生者亦是那逝者,是一本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025滑書祭!電子書、有聲書9元起!我的瘋狂劇場!嗨讀嗨聽嗨學,知識派對熱映中!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夏日旅遊節
  • 大塊全書系(止)
  • 平心x知翎夏日漫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