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知道Bubu老師要出新書,心中很是期盼,她的書一向都能震聾發聵,導正很多社會的錯誤觀念。
認識Bubu老師很多年了,我們雖然住的不近,也不常見面,但是時間和距離並不造成隔閡,每次見面,都能立刻進入主題,產生共識。我最認同的是她的價值觀和濟世的態度,她對孩子的耐心常讓我自嘆不如。我更佩服的是她的耿直,在現在是非混亂的社會,她敢說真話,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了。
她的話不多,卻每能直搗黃龍,例如在序文中,她對成熟的定義是「工作不用人監督,口袋有錢不花,有仇不報」,就令人激賞:「工作不用人監督」就是我們所謂的accountability,成熟的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別人在後面催促。上班不是人坐在位置上就是叫上班,而是要把事情做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叫負責,而是要更進一步,確定所撞的鐘有響,才算盡責。這中間的差別在用不用心、有沒有把公家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來做。
「口袋有錢不花」是當人有內涵,對自己有信心時,他就不需要珠寶來引起別人注意。一個人炫耀什麼,就說明他心中缺少什麼,一個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他最自卑的地方。在吹牛不打草稿的現在,曖曖內含光的人才是值得尊敬的人。
至於「有仇不報」,那真是大肚大量,很不容易。我曾為了抗戰勝利後,蔣總統對日本以德報怨深感不滿,假如連孔子都說以直報怨,那麼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我父親聽到後,便花六十元台幣,買了世界書局出版的《基督山恩仇記》給我看,要我學會人生的意義。在民國四十八年時,六十元是很多的錢,但父親知道小說的教化力量比父母的說教來的大,他可以花錢,只要我能改變觀念。這本書也真的讓我看到,在報仇的過程中,自己的人生也過去了,人應該要學會放下。
Bubu老師的書不論哪一本都很有啟發性,我的年紀雖然比她大了一輪,但是每次仍能從她身上學到很多寶貴的經驗。她的書值得看!
推薦序
親子教育的許多課題都是選擇題、申論題,鮮少是非題,更不會有絶對的標準答案。在變化莫測、人心惟危的時代,與其期待孩子功成名就,不如希望他們都能發揮潛能,成為身心靈平衡成熟的人。
什麼是教養最重要的原則呢?
和作者蔡穎卿的看法一致,是父母透過言教身教反應出來的價值觀。非常欣賞穎卿的看法及作法,讓更多的父母及孩子因此書受益!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陳藹玲
作者序
為了感謝的回顧與前進
在《親子天下》寫「生活筆記」這個專欄,轉眼竟已過了六整年。六年來,每兩個月整理一點主旨環繞於觀察教育的心得,這工作已慢慢從開篇中「除了擔心日久做不好之外,也害怕在負擔已重的工作中再加一樁新的責任,」轉為一種抒發。藉著佔據於期刊一角的文字,我靜靜地體會自己在生命位置上,不同階段的責任感,也體會了客觀環境的大小改變對自己所造成的喜、怒、哀、樂與希望和擔憂。
誠如前段說到,這些專欄文字被我自己認定為是「教育觀察」心得,那為什麼專欄設定之初不以「教育筆記」而以「生活筆記」命名? 我在這篇結集的序中簡單說明,希望能簡單搭造讀者與我之間意見交換的心橋。
「教育」兩個字,無論在內涵與外延的界定上絕不能與「教學」等同而論;對我來說,自己從小到大各種各樣的學習,如今已證明全指向於「生活」所需;包含食衣住行的自理與謀生的各種技巧、傳承與正誤前人對錯的經驗,當然,還包括大量非物質性的精神探勘,如滿足、愉快。因此,「生活」兩個字才是我所了解的「教育」。
雖然各種動物都懂得為生活而奮鬥,但人類自遠古以來就是為了生存與更好的生活而施行教育,可以說,生活與教育是並存的社會現象。我們的代代祖先把生存的知識與經驗,透過各種方式散播交接;在今日我們所稱的教育場所或制度都尚未成熟之前,教育過程已在漫長累積;因為生存的挑戰與生活的需要從未曾停止過。
這本書所集結的篇章有些是因為感想而引發的實作,有些是因為實作而歸納出的感受。無論從哪一處開端,兩種都是我生活的實貌:既感謝長輩們的教導有方,也希望能與後生晚輩同享此樂,共蒙此愛。這應是元朝馬端臨撰《文獻通考》中所寫的:「有人斯可教,有教斯可學,自開闢則既然矣。」的實情。
「教」與「學」與「教育」,是人類最共同、也是各民族源遠流長的情感表達方式;而我是這源源流長中的一顆水滴;無法自大,也絕不自卑。
「生活筆記」這個專欄,在《親子天下》刊出的六年中已陸續蒙雜誌部編輯大力協助,如今既要成書,當然得在閱讀呈現上重做思考,因此又勞出版部費心整理;而我也把原本受欄位字數限制的篇章補齊,又將因季節循環而重複的主題加以整理,合併或割捨。在重寫稿子當中,好好地體會了「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的感觸。
寫這個專欄所經過的六年,於年齡來說,是我生命中一個極重要的跨度。當我從「知命」之年的起點向「耳順」的六十走去時,環境的變遷與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往往使我懷疑自己是否真正成熟了;有時候,我竟是在跟人爭論、幾近於吵架的狀況中,才能說明我想要穩穩地站在這個年歲上的堅定;我是真心地想要以一種成熟的心態來討論生活、討論教育。
猶記幾天前,我才跟86歲的母親分享我對於眾人所定義的「成熟」中,最喜歡的一種說法:「工作不用人監督,口袋有錢不花,有仇不報。」當時,媽媽正坐在我家的一張躺椅上,聽我講完這句話後,她竟激動地想探身坐起,被金邊眼鏡阻隔的雙眼,散發出一種我從小熟悉的理性光芒,母親跟我說:「很好,這句話說得真的很好 !」
「教育」,也許就是在生活中把人教成:不耍花招,工作不用人監督;不虛榮,口袋有錢也不受誘惑;善待自己,離開是非,擁有不自我糾結的自在。但這樣的生活教育需要多少孜孜不倦、永不停息的好榜樣?
於是,這本書等於是我的自問:我要如何成為這群榜樣中的一員?我要如何向過去養育與教育過我的長輩們,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