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語言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相關網站
回首頁
售票網
企業採購
福利平台
海外專館
:::會員服務|快速功能
會員登入
黃金會員
前往會員專區
我的電子書櫃
訂單查詢
瀏覽記錄
下次再買
可訂購時通知
本月獨享
可用E-Coupon
0
張
可用單品折價券
0
張
可用購物金
0
元
可用 OPENPOINT
0
點
登出
訂單查詢
購物車(
0
)
電子書櫃
繁體
展開廣告
關閉廣告
HOT
抗菌清潔推薦
國中小參考書
卡通玩具大賞
萬用木瓜霜
:::網站搜尋
全部
全部
圖書
電子書
有聲書
訂閱
影音
美妝
保健
服飾
鞋包配件
美食
家居生活
餐廚生活
設計文具
無印良品
星巴克
3C
家電
日用
休閒生活
婦幼生活
電子票證
寵物生活
票券
玲廊滿藝
故宮精品
電子閱讀器
雜誌
售票
海外專館
快速到貨
禮物卡
必讀暢銷榜
天天爆殺
今日66折
每日簽到
禮物卡
現領折價券
全站分類
國際書展
電子書
兒童館
旅遊戶外
家居日用
美妝個清
健康運動
旗艦品牌
中文書
.
簡體
.
外文
電子書
.
有聲
.
訂閱
雜誌
.
日文書
CD
.
DVD
.
黑膠
線上藝廊
文具
.
動漫
日用品
.
婦幼玩具
彩妝
.
保養
.
洗沐
鞋包
.
黃金
.
服飾
3C
.
手機
.
電玩
家電
.
視聽
美食
.
生鮮
.
保健
寵物
.
家居
.
餐廚
運動
.
戶外
.
旅用
禮券
.
票證
.
票券
博客來
讀者書評
黑皮哥 的所有評鑑
取消
送出
確認
瀏覽次數(6317)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B
複製連結
Lv.9
依據書評貢獻度、參與度
黑皮哥
425
則書評
425
本書評分
52
位追蹤者
938
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425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
(可複選)
全部
中文書(425)
文學小說(204)
商業理財(78)
人文社科(73)
心理勵志(15)
藝術設計(10)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9)
醫療保健(6)
自然科普(5)
生活風格(5)
旅遊(5)
宗教命理(4)
漫畫/圖文書(4)
童書/青少年文學(3)
飲食(2)
輕小說(1)
語言學習(1)
展開
評鑑星等
(可複選)
全部
5星
4星
3星
2星
1星
評鑑日期
全部
最近一個月
最近三個月
最近半年
最近一年
最近三年
三年以前
評鑑發表
全部
有評鑑內容
只評星等、無評鑑內容
前往
第 1 頁
第 2 頁
第 3 頁
第 4 頁
第 5 頁
第 6 頁
第 7 頁
第 8 頁
第 9 頁
第 10 頁
第 11 頁
第 12 頁
第 13 頁
第 14 頁
第 15 頁
第 16 頁
第 17 頁
第 18 頁
第 19 頁
第 20 頁
第 21 頁
第 22 頁
0
實戰高效主管學:培養AI也無法取代的八大軟實力
讀者評分
5.0
|
2025/02/25
用主管的視野來看待工作
這本書講的是初、中階主管的領導技巧,作者曾擔任遠傳電信副總經理,擁有30年的實戰管理經驗,書中也舉了相當多的例子來說明主管在不同情境中的應對進退。其中,有許多像當貼近趨勢的應用,例如與Z世代的相處。
Z世代常被認為相當自我中心,一切都與自身的原則為考量,對於人際間的應對相當生疏。不過,Z世代也有著與X世代、Y世代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常能另闢蹊徑,找到更有效率的做事方法。
如果我是基層員工,辦公室中有Z世代的同事,如果我們的職務沒有相關,那麼我可以完全不用理會Z世代同事的一舉一動。不管他是特立獨行、與眾不同,還是離群索居、閉門造車,都跟我沒有關係。不過,如果我是主管、是團隊的領導者,那麼我就無法與Z世代相處這件事拋到腦後了。此時我就必須思考,Z世代有什麼特性?該怎麼讓其他同事了解Z世代的同事的優點?又該怎麼讓Z世代同事能接納其他同事的做事方式?
雖然我並非主管,不過可以理解主管應該有著與基層員工不一樣的思考邏輯,就像爬山一樣,不同高度所看見的視野也完全不同。基層員工在山腳下只看見沒有盡頭的階梯;初、中階主管可能已經來到半山腰,可以遠遠地瞧見接下來要走的步道;而高階主管或是企業老闆則位於山頂,能眺望各山頭,甚至看見遠方湧動的烏雲暗影。
雖然如此,但即使身為基層員工,如果能偶爾換成主管的腦袋,從不同面向來思考工作上的各種可能性,相信也能為自己帶來完全不同的啟發。
展開
5
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全新修訂譯本)
讀者評分
5.0
|
2025/02/23
魔戒的故事進入中段,緊張與不安逐漸累積
在首部曲的尾聲,魔戒遠征隊分散了,佛羅多與山姆繼續前往魔多的旅程、皮聘與梅里被半獸人擄走,亞拉岡與勒苟拉斯、金靂則緊追在半獸人之後,希望能從半獸人手中救回哈比人。
在二部曲中,主角們面臨了更多的挑戰,無論是來自邪惡力量的威脅,還是來自內心的不安與矛盾,這些問題都在失去同伴之後逐漸顯露出來。當身旁有著同伴時,好像無論有什麼困難,都可以仰賴同伴而度過難關,當每個人都抱持著這樣的想法時,一股無形的力量便能推動大家前進。孤身一人時,很容易開始懷疑自己,除了懷疑自己有沒有辦法做到之外,也懷疑自己的每個決定,好像自己只會不斷地做出錯誤的選擇,而這樣的想法只會招致更多的惡運,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究竟邪惡的力量會不會得逞?佛羅多是否能順利進入魔多完成任務?我也即將進入最後的第三部曲......
展開
5
平等的反思
讀者評分
5.0
|
2025/02/23
思考何謂平等之際,也能更了解自己
「平等」是一個很複雜的議題,無論是哪種的平等,都有其優缺點,沒有一種平等措施只要實施了就天下太平、每個人都能永遠幸福快樂。
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在本書先談不平等的現況,再談創新的解方,例如世界稅、國際議會等等。這些解方雖然創新、大膽,不過作者也提到,實現的可能性並不高。原因之一在於,這些解方都需要富裕國家的大量投入,經濟學談「誘因」,對富裕國家來說,有什麼誘因會使其想要致力於改善目前的不平等現況?富裕國家為何要花心思來思考如何降低自身的利益,只為了讓其他國家也能與自己平起平坐?各種的創新措施如果沒有提供適當的誘因,進而讓措施有那麼一點可行性,那麼這些措施始終就只是空中樓閣,無論效果如何神奇,終究淪為紙上談兵。
不過,即使如此,只要有越多人開始思考平等的議題,集思廣益,也就能有更多的創新解方會被提出,其中,就可能會有一種適合現今世界的方法出現。就像棒球比賽,就算將每個環節都做到完美,也無法確保百分之百能獲勝,不過一定可以增加獲勝的機率。
讀完此書更讓人深思的是,為何我們需要關心平等問題?若我們衣食無缺、也沒有受到特別的差別待遇,那麼促使我們關注平等問題的動力何在?這並不是說平等問題無關緊要,平等問題在各個層面來說,都是一個國家或是整個世界需要正面以對的問題,而我們也會發自內心的對不平等的現象感到義憤填膺。會這麼思索的原因,是想試著找出讓我們會自然而然關注平等問題的誘因何在。單純是道德層次上的動機嗎?
這個疑惑讓我想到山謬.薛富勒(Samuel Scheffler)的著作《未來關我什麼事?》。這本輕薄的小書試著回答以下的問題:「為什麼我們應該關心後代活的好不好?」我們其實根本無法見到百年以後的後代,那麼這些後代活的開心或是全體滅絕,對我們有什麼影響?為什麼內心彷彿總有股若有似無的連結,將我們自身與這些後代聯繫起來,以至他們在許多層面上都影響這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
氣候變遷、環境保育、時間長達數十年的癌症研究,甚至是改善不平等的處境的問題,我們可能都無法活著看見成果,也就是這些行為說到底都是為了後代而做的。那麼,促使我們進行這些行為的誘因又是什麼呢?薛富勒在書中提出了他的想法,為了不要減損閱讀的樂趣,我就不在此爆雷。除了答案之外,光是思考這樣的問題,其實就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價值觀。自己想要活在怎樣的世界?自己的理想生活是什麼樣子?
思考平等的問題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我想要活在一個平等的社會,還是一個不平等的社會?這個問題讓我能更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就像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的思考練習「無知之幕」一樣,當我們不了解自己將身處於哪一個社會階層與地位時,心中所期望的一定是一個對所有人都盡量公平的社會與制度,如此一來,即使我們是最底層的貧困者,基本的權利與生活水準也能獲得保障。你是否曾想像過自己想生活在怎樣的社會裡呢?
展開
4.5
恣意橫行:違法手段×企業醜聞×內部攻防戰,Uber如何跌落神壇?
讀者評分
2.5
|
2025/02/14
了解UBER的絕佳機會,可惜節奏掌握不佳
詳述UBER創立至今的發展歷程,是能一窺這家話題性企業的機會。
不過因為作者並非UBER內部經營者,其所能呈現的只是表面的消息,加上全書過於冗長,後半段談到內部鬥爭時,節奏明顯變調,失去前半段觀看新創企業衝鋒陷陣的緊湊感。
根據過去的閱讀經驗,好看的企業傳記書籍,幾乎都是由企業創辦人或經營者所撰寫。創辦人能清楚傳達當初創立企業的願景,以及其動力的來源,還有在經營過程中的種種體會與心境轉折,這些都是我在閱讀企業傳記時想要看到的內容。相對的,由外部人士像是記者所撰寫的企業傳記,讀起來就好像在看新聞報導,其中提及經營者的情緒或感想大多淪為臆測,實在是令人食之無味。
閱讀本書時,有一個問題值得深思:立基於違法手段的經營方式,是否是企業經營的正道?我的答案是:不是。儘管UBER的績效證明了共乘的確有其需求存在,不過如果每家企業都用這樣的方式經營,那麼市場將一片混亂,結果便是全部的企業都受害。企業能順利的經營,除了歸功於企業家的創新與能力外,有更大的原因來自於整體市場的制度完善。舉例來說,智慧財產權的觀念以法規規範,可以保障創新的想法能帶來的商業利益,鼓勵更多人願意將想法付諸實現,最後整體社會都能受益,而這樣的正向循環便有賴於每個人對法規的遵守。
另一方面,是「惡法非法」或「惡法亦法」的問題,而我贊成「惡法亦法」。惡法亦法指的是即使法規不合理,不過如果法規是透過正當的程序所制定,那麼這樣的法規還是必須遵守。因為,如果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判斷來決定要不要遵守法律,那麼法治社會將不復存在,你認為合法但我認為非法,該以誰的標準為主?所以,透過正當程序制定的法律,就要以正當程序來推翻,這才是法治社會的精神。
UBER雖然爭議不斷,不過就企業的經營角度來看,UBER仍有相當的參考價值。不管是正面還是反面的案例,都能從中學習到寶貴的教訓。
展開
5
城與不確定的牆(平裝)
讀者評分
5.0
|
2025/02/06
熟悉與不熟悉的村上春樹
能再次讀到熟悉的村上春樹長篇小說,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既然是新的長篇小說,應該是不熟悉的故事,為什麼說熟悉呢?因為對我來說,閱讀村上春樹的小說,就是單純享受閱讀文字的過程,享受村上春樹營造出的那獨特故事氛圍,還有充滿魅力的各種角色。可能因為故事中的主角的性格設定與自己類似,所以對小說總感到格外的親切與熟悉,看著主角的獨白,常覺得那好像便是自己在喃喃自語似的。
因此,只要一看到村上春樹的文字,便有種熟悉感油然而生。不過,有時候也會覺得,我讀村上春樹並非完全是著迷於他的文字,而是讀著那份自己青春的記憶。
閱讀村上春樹的濫觴,是我的國中時代,第一本則是短篇小說集《遇見100%的女孩》。那時是哥哥買了這本書,我閒來沒事就跟著讀了更深受吸引,後來便開始自己到書店找村上春樹的書。當時才開幕沒幾年的誠品台南店,離我家只有騎腳踏車10分鐘的距離,書店位於地下室一樓,進入大門後,還沒走到往下的階梯,就能先聞到一股書香。
位於地下室的書店格外有種安全感,好像外面的各種惡意都無法侵入的這個寶庫似的。每次來這裡都可以待在裡頭好久,日本小說、歐美小說、華文創作、古典詩詞、歷史、科學,從不同類型的區域、從書架的這頭到那頭,將書一本一本地拿出來翻閱,享受新書紙張的觸感,還有飽含在書中的無限可能性,那是另一個有趣的故事?還是另一項科學新知?那是遠古時代遙遠的紀錄?還是最新的經濟趨勢?
村上春樹的書可以分為四大類: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與遊記,每個類別讀起來都有不同的趣味。有人可能認為只有小說跟散文兩個類別,這麼說也有道理,長篇與短篇小說只是篇幅不同,但都屬於小說,而遊記也可以算是散文的一種。不過,我還是覺得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跟短篇小說中的意境完全不一樣,如果用食物來比喻的話,短篇小說像是甜點,一下子就吃完了,讓人驚艷卻意猶未盡;長篇小說則像是完整套餐,用餐時間長,能緩滿而仔細地品嘗每到料理。不過,套餐(長篇小說)的重點不在於食物(故事)如何美味(有趣),而是它能確保有一段時間自己能完全沉浸在美食(故事)裡。
散文與遊記也有微妙的差別。村上春樹的散文大多屬於生活的雜談,可以從文中了解到他個人對於各種事物的看法,進而讓村上春樹這個人更立體化。而遊記則較偏重當地的描寫,包含景色與人文,有時還帶點歷史。雖然其中也有村上春樹的個人想法,但整體的感覺更像是小說,閱讀時能沉浸於他所營造出的異國氛圍,彷彿真的來到當地生活似的。
從國中到現在,我讀了不少的小說與散文,也還有更多小說與散文還沒讀,但一路追隨其寫作腳步的作家,就只有村上春樹而已。所以如果說村上春樹陪伴著我長大,一點也不為過。
展開
3.5
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全新修訂譯本)
讀者評分
5.0
|
2025/01/23
奇幻小說的開山始祖,也在一開始就立下了難以超越的標竿
看完電影《魔戒》三部曲後20年,才首次翻開《魔戒》的小說。
因為電影相當賣座,第三集更是榮獲包括最佳影片的11座奧斯卡獎,《魔戒》的故事已經廣為人知,即使平常不讀奇幻小說的人,想必也能說上個兩、三句。《魔戒》確立了奇幻小說中矮人、精靈、騎士、巫師、半獸人等的種族設定,這個設定被後世的奇幻小說沿用至今,經過了超過80年後仍沒有太多的變化與創新,可見《魔戒》的經典性。
雖然先看電影再讀小說,不可避免地稍微失去了一點趣味,不過閱讀《魔戒》仍是相當愉快的體驗。不管是場景的描寫方式或是用詞上的選擇,《魔戒》的文字充分呈現出「歷史傳說」的意境,讓人完全沉浸在宛如中古世紀的氛圍之中。善、惡對決的設定雖然是小說永恆的主軸,不過其中細節的安排才是重點。每個小事件逐漸堆疊起對邪惡勢力的不安與恐懼,同時也凝聚對於最終決戰的期待,《魔戒》雖然是這類奇幻小說的開山始祖,不過也在一開始就立下了難以超越的標竿。
展開
5
解剖時間:從科學、哲學、歷史到個人經驗,我們如何看待、研究與感受時間,思考時間的真實與虛幻?
讀者評分
5.0
|
2025/01/19
深入探討時間、平易近人的科普讀物
《解剖時間》由各個面向全面地談「時間」,從科學、哲學到個人體驗,試圖回答「時間是什麼」這個困擾人們千百年的問題。閱讀此書不需要具備深厚的背景知識,不管是科學或哲學,作者都用平易近人的敘述方式,將知識化為觸手可及的內容。
就我自己的觀點來看,我認為時間是人類的想像,或者說是一種發明,用來衡量事件的先後順序,就像我們用尺規來衡量「距離」一樣。最常讓我們感受到時間存在的事件,就是身體的衰老。隨著年紀漸長,我們的身體漸漸不聽使喚,於是我們知道在未來某個時間點自己將死去。死亡這個終極的終點,讓生命的每個時間都有了意義。青少年時可能還沒什麼感覺,但是到了三十歲,可能就開始對所謂的「人生清單」有所感覺。人生清單就是幾歲時該完成什麼事的排程,如果三十歲時還沒有什麼成就,許多人就不免就開始擔心「我的一生就這樣了嗎」,這時,時間開始有了更大的意義。
現在,試著想像一個人類有無限壽命的世界,例如基督教的天堂或是佛教的極樂淨土,而且身體會永遠維持在三十歲左右的健康狀態。在這個世界裡,今天讀這本書,或是在百年後才讀,沒有多大的差別;在這個世界裡,今天開始工作,或是千年後才開始工作,也不會有什麼影響(假設在這個世界裡不用煩惱收入問題)。那麼,在這個世界時間還有意義嗎?
或是想像一個萬物靜止的世界,所有的原子、分子的狀態都不會改變也都固定不動(當然人類也不會衰老),那麼,在這樣的世界裡,時間還有意義嗎?
我覺得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沒有意義。或者該說,時間在這兩種世界裡都不「存在」。會去思考時間的意義,是認為「時間」的層次在「事件」之上,先有了時間,事件才在時間線上依序發生。不過,讀完此書後我覺得兩者的關係應該相反,先有了事件,才有度量事件先後的時間被發明出來。因此,時間是人類想像力的產物,是方便度量事件順序的工具。
實際上是否真是如此不得而知,或許一陣子後又有關於時間的新發現或新理論,屆時對時間的觀念可能完全翻轉也說不定,或許發現到某種傳遞時間的介質也說不定。我們對世界的瞭解還太少了,而這種無限的可能性真是令人期待啊。
展開
4
請保持名偵探原來的樣子 【「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大賞No.1,獨家收錄繁中版序】
讀者評分
2.5
|
2025/01/15
日常推理的平凡之作
日本推理小說百花齊放,不過「日常推理」這個領域始終無法讓人驚艷。
日常謎題雖然有邏輯推導的解謎過程,但最多只讓人覺得是「甜點」或「開胃菜」,談不上是「正餐」的程度。因此,日常推理常讓人讀起來有種小題大作之感。
諸如誰把書包放在哪裡、為什麼路人甲在星期四會特別繞路回家、陌生人喝咖啡的先後順序等等,這種程度的謎題實在沒有必要用幾萬字寫成小說。如果小說的故事有其他引人入勝的元素,那還情有可原,例如個性有趣的角色、感人的親情描寫;但如果單純想靠日常謎題來支撐,那麼一定會顯得搖搖欲墜。
本書雖然試圖在各短篇之間製造連結,營造「短篇連作」的氛圍,不過就結果而言是失敗的。主角偵探的設定「失智症」與「幻覺」,也沒有好好的利用與發揮,相當可惜,使得整本書就是一本可有可無的平凡之作。
展開
4.5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讀者評分
2.5
|
2025/01/15
閱讀散文是一件很吃頻率的事,我與這本書的頻率完全對不上
閱讀散文是一件很吃頻率的事,頻率對了,便能從文字中與作者產生共鳴,好像與一位好朋友深夜談心,想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對每一件事情的想法,並與自己的想法互相應證;頻率不對,就像從遠處看著作者一個人滔滔不絕,他講些什麼都事不關己,甚至常常分心看著天空中飄動的雲朵,想著等等晚餐要吃些什麼。
我與這本書的頻率完全對不上。
因此,作者裡面高談闊論的切仔麵、芋棗、米苔目,無論如何分析各攤優缺、用料差異,都無法引起我的一點點共鳴,就像是試圖說服討厭香菜的人一樣,儘管說得口沫橫飛但都是徒勞無功的,當然這點可能與個人的飲食喜好有關,無可厚非。
不過,作者行文時刻意選擇冷僻的字彙,我想也是無法欣賞其風格的原因。加上過於著重於分析、品評各種食物,又鉅細靡遺地描述料理的作法,像是在看食譜一樣,又像是迫不急待地想分享自己高見的過氣評論家,反而讓文章原本試圖傳達的情感流於點綴,安插的斧鑿痕跡又相當明顯,使得文句生硬呆版、情感表達粗糙,全書充滿著小學生作文般的矯揉造作與不協調感。有趣的是,先前有篇評論提到「初讀時一段話還要看個兩次才能好好吸收」,評論者將其解讀為作者文字「老練」,是自己放空的腦袋無法理解。但我想說,這不是你的問題,文字無法做到老嫗能解,絕對是作者的問題。
展開
5
僕人I:修道院的領導啟示錄
讀者評分
5.0
|
2025/01/12
從修道院裡體悟的領導奧義
長銷20多年的商業管理經典,到今天我才讀了《僕人》這本關於領導的經典著作。
200多頁的內文,加上文字流暢、輕鬆,一下子就讀完了。故事從一位跨國企業的總經理,與古老而幽靜的修道院的強烈對比開始,總經理雖然看起來很風光,但卻是金玉其外,正在面臨許多職場與人生的挑戰。因此,他選擇到修道院參加課程,試圖尋找一些改變的契機。
在修道院裡,總經理每天清早跟著僧侶做禮拜,並與一同上課的夥伴們辯論各種議題,漸漸地,他體悟到了關於領導與人生的全新層次,那便是「僕人式領導」。僕人式領導是一個與傳統領導理論相當不同的領導模式,著重在於領導者要「愛人」,愛自己的部屬,聚焦於滿足部屬的需求,自然便會在部屬間形成威信,達到領導的目的。
我覺得這套觀念不僅可以在經營管理上運作,在生活中也一樣可以應用。所謂的愛人,不是指戀愛的愛,而是真誠地對待他人、為他人付出,盡力滿足對方的需求,有點接近《孟子》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概念。在我的親人、朋友甚至同事上,不也是可以這麼做的嗎?當然在親朋好友之間,並非是為了領導的目的而要求回報或是建立威信,不過,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如果能多一點利他之心而少一點利己之意,我想對整個社會來說應該是美事一件吧。
展開
0.5
優衣策略 UNIQLO思維:柳井正的不敗服裝帝國,超強悍的品牌經營策略
讀者評分
0.5
|
2025/01/09
內容表面、嚴重灌水,不建議閱讀
由於作者並非Uniqlo經營階層,全書的討論僅止於表面的層次,可能是從新聞報導中就能得知的訊息。而因為內容的知識含量不夠,全書顯得反覆又冗長,同樣一件事不斷地重複出現,而這樣努力灌水的結果,全書仍只有212頁。如果言簡意賅地敘述的話,可能只剩40頁。
加上應該使用了中國譯稿,裡面有大量中國用語,以及陌生的語氣,閱讀起來十分痛苦。
展開
4.5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日本出版界話題作,只有紙本書可以體驗的感動)
讀者評分
5.0
|
2025/01/02
敢於突破框架的驚豔之作
日本推理小說的最大特色,不在於詭計的巧妙,也不在於格局的宏大,而是勇敢嘗試不同類型的創作技巧,不僅在框架內追求完美,更不畏懼突破框架,發現全新的領域。
推理小說是源自於歐美的寫作形式,故事以謎題搭配邏輯推演的解謎過程所組成,當推理小說傳至日本,日本作家除了將著重詭計的「本格派」發揚光大外,更發展出探討社會議題的「社會派」推理小說。比起其他類型的小說,推理小說有一個特色,那就是詭計只能用一次。一般小說的故事架構即使大同小異,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使用同樣的詭計的推理小說將會被所有讀者所唾棄。學術研究被形容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近代的研究者因為有過去的研究做為基礎,而能省下龐大的時間與精神;不過,越近代的推理小說作家反而面臨越大的瓶頸,因為被用過的詭計越來越多,所以得在其中別出心裁、另闢蹊徑,才能在巨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層樓。
日本的推理小說在這點上常常有讓人耳目一新的突破,舉例來說,源於Agatha Christie的「敘述性詭計」,在日本被大量應用,並發展出各種類型的變形,像是折原一的一系列作品;再來,近年崛起的「特殊設定」推理小說,雖然故事的背景可能是科幻、奇幻或是更天馬行空,但仍需依循合理的邏輯推演,西澤保彥的《人格轉移殺人》、今村昌弘的《屍人莊殺人事件》都是很好的例子;還有,這兩年的暢銷書雨穴的《詭屋》與《詭畫》,以大量的圖片的呈現方式,在過去幾乎純文字的小說中,讓讀者有很不同的體驗。
若從故事來看,本書的故事平平,甚至沒有殺人事件,比較接近「日常推理」的性質。而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那個詭計」,也並非獨創,超過10年前已經有類似概念的作品,即本書書末作者所提及的A老師的作品。不過,即使如此,閱讀時還是能感受到作者試圖突破推理小說框架的意念,使得本書在眾多的推理小說中依然讓人感到驚豔。
展開
4
鳥居的密室
讀者評分
3.5
|
2024/12/29
島田莊司的本格小品
島田莊司的本格小品,水準平平,若犯本格的癮,可以吃粗飽。
本書是以本格推理的經典謎題為主軸,即密室殺人。自1907年Gaston Leroux的《黃色房間的秘密》以降,多如繁星的推理作家挑戰密室殺人詭計,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密室被發想出來,其中無聊老套者有之、充滿創意與驚喜者有之。身為推理作家如果不挑戰一次密室,好像就少了點什麼。
密室對島田莊司來說,可說是駕輕就熟,各種形式的密室都曾出現在其作品中。本書除了密室外,另搭配了一個別出心裁的場景,一座兩側插入建築物中的鳥居。因為都市發展,原本鳥居兩側的空地紛紛蓋起房屋,上方寬度較寬的鳥居,因此就與兩側的房屋融為一體,而故事就在這樣一個充滿日式氛圍的小鎮、神社、參道中展開。
水準平平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密室詭計建立在作者與讀者間的資訊不對稱上,也就是本格推理中「作者是否可以說謊」的爭議。推理小說如果要維持公平性,必須建立在作者的敘述是完全公正無誤的前提上,可以省略部分關鍵資訊,不過絕對不能說謊。雖然本書嚴格來說並不算說謊,不過仍然無法客觀地說具有公平性。第二,謎底在兇手的回憶中已經揭露,御手洗潔的推理卻又緊接著再描述一次,為什麼需要重複?讓人一頭霧水。
因此,本書在島田莊司的作品中並不突出,僅是止飢的小品。
展開
5
企業創生‧台灣走新路:企業五大轉型突圍心法,打造新護國群山
讀者評分
5.0
|
2024/12/26
看見台灣中小企業的轉型故事
台灣不只有台積電,各行各業裡有更多的中小企業支撐起台灣的經濟,不過,商業經營的書籍大多是談世界級知名企業成功的故事,平常並不容易看到中小企業的經驗。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了解台灣的中小企業,看看中小企業如何在快速變動的環境中轉型、升級,替自己打造第二成長曲線。
想要成為一間營運良好的中小企業,一定得具備某些紮實的經營能力;而要成為世界級的企業,除了經營能力之外,更需要天時地利的機運。機運無法學習與複製,但經營能力卻是可以強化與提升的。因此,了解中小企業的故事,在企業經營上往往可以得到更多的啟發。
不過,不同產業的經營環境天差地遠,難道經驗可以輕易地複製嗎?當然不行。如果企業經營有那麼一千零一條的成功方程式,那麼我們放眼望去,應該會看到滿街都是跨國企業集團,不會看到那麼多的企業在微薄的利潤中苦苦求生,甚至經營不善而倒閉。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要看其他企業的案例呢?因為我們學習的並非標準答案,而是背後的邏輯與判斷。
企業的案例可以開拓視野,讓我們得以觸及原本不存在於腦袋中的想法。小時候第一次吃到雞排時,驚為天人,沒想到世界上竟然有這麼好吃的東西。對還沒吃過雞排的我來說,這樣好吃的食物是超乎我的想像範圍之外的,我對食物美味程度的判斷能力,在吃到雞排的那一刻大大地拓展了。同樣的,當我們看到其他產業企業各種充滿創意的作法時,腦袋中對於經營的想像也擴大了,這時,屬於自身產業的獨特想法很可能就會靈光一現。
2023年,台灣產業創生平台推出了中小企業二部曲:《企業創生2‧台灣闢新局》,裡頭同樣收錄了20家中小企業的轉型案例,如果喜歡中小企業的故事,絕對值得一讀。
展開
5
失控的養生:吃有機、做排毒、學靜坐、上健身房,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用──你是真的在養生,還是被商人洗腦?
讀者評分
5.0
|
2024/12/20
你今天「養生」了嗎?
你今天「養生」了嗎?
在豐衣足食的時代,養生的觀念越來越普遍,少吃加工食品是基本的,更要針對可能缺乏的營養素吃保養品補給,講究一點的,排毒、靜心、正念,從身體到心靈都有各式各樣的療程幫助我們改善自己的狀態,林林總總無非是讓我們能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其中,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首先,這些方法是真的有效,還是誇飾的行銷手法?再者,我們真的想活長命百歲嗎?
根據法令規定,非屬藥物即不能宣稱具有「療效」。藥物要經過許多的測試,確保安全性與效果後,才能向一般大眾販售;而保養品、健康食品如果沒有經過這些測試,除了無法證明具有療效之外,其實連安全性可能也有問題。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雖然健康食品不會明確宣稱療效以避開觸法的疑慮,不過取而代之的是「調整體質」、「獲得能量」、「讓你煥然一新」等模糊的用語,加上可能同樣擺在藥局、藥妝店販售,便足以讓消費者產生誤解。吃的食品有沒有效果已經難以捉摸,如果是心靈與精神層面的改善或提升,就更虛無飄渺了。但曾在某本書上看到,根據研究,在馬桶上鋪衛生紙其實並沒有隔絕細菌的效果,不過當你心裡這麼想,因此而感到更安心,其實衛生紙還是發揮了效果。保健食品或是精神療程從這個角度來看,可能也很難說是無效。
那麼,我們真的想活長命百歲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因人而異,以我自己來說,可能活個八十歲就很足夠了,但更重要的是,希望人生的最後十年能盡量保持在健康的狀態。如果以此為目標,某些「養生」的作法應該還是有些幫助,例如多運動,保持良好的心肺狀態與肌力,降低最後十年不良於行的機率;或是吃的均衡,攝取適當的營養並搭配足量的蔬菜與水果,降低最後十年罹患各種疾病的機率。至於精神方面,對我來說優先順序就不會太前面。
不管你的答案是不是和我相同,我想對於任何事情,保持批判性的思考都是必要的。尤其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對於各種資訊更不能盡信,得三思而後行。即使是閱讀一本書,也不能照單全收,而是去思考書中所提出的問題,這樣才能得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展開
5
地圖會說話【10週年增訂版】:從GPS衛星定位到智慧手機地圖,不可不知的地理資訊應用(二版)
讀者評分
5.0
|
2024/12/17
資訊的濃縮是技術,濃縮多少資訊是藝術
地理資訊系統隨著遙測技術與資訊網路科技的提升,已經成為各種產業、研究都能運用的工具。地理資訊系統能將不同類型的資料與地理資訊整合,並透過適當的彙整與分析,產出易於閱讀的圖表或地圖,讓使用者能從更寬廣的視野看出整體的脈絡。
這本書包含了44篇地理資訊系統的實務應用,從冰河的衰退狀況、雨林的分布,到火星的地形起伏;從葡萄酒的風土、選區重劃,到台灣黑熊的移動路徑,各式各樣的應用讓人常常發出「啊,原來地圖也可以這樣子畫!」的驚嘆。大開本彩色印刷,加上200多張的地圖,更是一定會讓喜歡地圖的人大感驚喜,尤其這些地圖都不只是單純呈現地名與街道資訊,而是包含了更多的訊息,讓人可以一讀再讀、反覆瀏覽。
我很喜歡看地圖。國小時,我與哥哥會騎著腳踏車在住家附近探索,回家再將街道、商店畫在白紙上,儼然就是一張簡單的地圖了。裡面有我們常去的便利商店、上課的學校、偶爾會去拜訪但總想趕快離開的親戚家、彷彿世界邊界的鐵路等等。大學畢業後前往台北工作時,我在租屋處的房門背面貼上一張地圖,走過的路就用簽字筆塗黑。一開始黑線僅在住處附近稀疏地延伸。隨著時間愈久,塗黑的道路愈來愈密集,南北幹道為經、東西大路為緯,織就一張羅網,密密麻麻地覆蓋了整座盆地。
地圖是一種資訊的濃縮,如果地圖裡包含了「全部」的資訊,那就會是一張跟實物大小相等的地圖,試想如果地圖中的街道寬度與實際的街道相等,應該就能想像是怎樣一副光景了。因此,地圖中要呈現多少資訊最為適當,是製作地圖時的首要考量,適量、適當的資訊能讓地圖發揮最大的功能,就像其他人只要一看到我與哥哥所畫的地圖,就能一窺我們的生活那般。
展開
5
尾道四季
讀者評分
5.0
|
2024/12/04
有著日式小說氛圍的歐美小說
一部有著日式小說氛圍的歐美小說。即使不是百分之百,但已經揣摩得相當到位。
小說的故事是常見的一種故事原型,即「主角來到陌生之地,從原本厭惡、排斥一切,逐漸轉為深深愛戀與依賴」,馬上跳出腦海的就是曾紅即一時、而且我相當喜愛的日劇《小海女》。主角同樣是高中生年紀,同樣是來到位於鄉下的祖父母家,同樣是得重新適應完全異於過去的日常生活步調,並且從一開始的格格不入,漸漸被接納為當地的一份子。
同樣的故事原型搬到歐美,更常見的背景會是陌生國度或異族文化,例如《末代武士》、《風中奇緣》。高中生來到鄉下的設定,不知道為什麼讓人感覺就是發生在日本的故事,可以說是一種「國家式氛圍」吧。不同國家的小說會有種獨特的氛圍,讓人一讀就會有「這就是XX國的小說」的感覺,想來是由於國家的環境與文化,讓當地的作者產生了一種類似集體記憶的東西吧,習慣將某種情感與某種情境連結在一起。
例如,日本的小說裡常常見到以高中生活為背景的設定,不管是愛情還是同儕的互動,或是遇到超自然事件,可見高中時代對日本人來說,一定是一段相當重要的人生經歷。相對來說,台灣的小說就較少以高中生為主角,是因為花了太多精力在念書的緣故嗎?除此之外,日式氛圍還來自於擅於描寫日常生活中的細微情感,像是故事裡響與綾子偶爾的齟齬與冷戰,還有隨之而來的愧疚與和解,一個眼神或動作就包含了百轉千迴的情緒轉折,這些細微的片段組成整個故事,即使平凡卻不會讓人覺得無趣。
因為有著這樣的國家式氛圍,可以明顯地幫小說分類,因此常常就會有「啊,今天該來本XX式的小說了」的渴望,例如,來一本美國的傑克‧李奇系列,看李奇痛扁壞蛋,大快人心;或來一本北歐的推理小說,感受冷冽寒風中的冷酷殺意,讓人在酷暑也能感到不寒而慄;或來一本日式青春物語,帶我回到高中校園,重燃內心的熱血鬥魂!《尾道四季》因此顯得特別,因為這是一本有著日式小說氛圍的歐美小說,閱讀時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小鎮的人情味與祥和,讓心靈也能跟著平靜下來。
展開
5
永不放棄:我如何打造麥當勞王國(經典紀念版)
讀者評分
5.0
|
2024/11/29
為什麼麥當勞的薯條特別好吃?
從小就一直覺得,麥當勞就等於速食,直到上了大學才知道原來還有其他如漢堡王、摩斯等的速食店。雖然每間速食店各有千秋,不過麥當勞在我心中的地位,仍始終屹立不搖。
這本書對喜歡麥當勞的讀者來說,會感覺如獲至寶、愛不釋手;而對喜歡企業經營傳記的讀者來說,也是一本生動有趣的作品。故事細說從頭,從作者身為奶昔機業務說起,雷‧克洛克並非麥當勞餐廳的創辦人,而是將麥當勞從一家地區餐廳拓展為跨國企業的推手。創辦人麥當勞兄弟並沒有發展連鎖餐廳的意願,但雷‧克洛克看見了麥當勞餐廳的潛力,事實也證明其眼光精準。
書中可以看到許多麥當勞讓人好奇之處,像是麥當勞的薯條為什麼特別好吃、麥香魚與大麥克的開發原因,麥當勞也是生產線式餐廳的創始者,透過精心規劃的動線佈局與流程,30秒內就能完成一份餐點,並推出紙包裝來取代餐盤,吃完即可丟棄,節省清洗餐盤的時間與人力。麥當勞餐廳為了打造一個適合家庭用餐的環境,也不在店內擺放當時流行的點唱機、公共電話,以避免吸引不良分子聚集。
麥當勞讓當時的人們對速食的印象改頭換面,可說是一種「破壞式創新」吧,完全打破既有的市場規則,創造全新的經營模式,也難怪即使後繼者眾,麥當勞至今仍是全球速食業的龍頭。
展開
5
開箱工程師腦洞大開的日常:提早練功打底、把技能樹升級,讓科技業大廠都搶著要你
讀者評分
5.0
|
2024/11/25
讓這本書成為你的武器,幫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荊斬棘
雖然現在轉職工程師已經有點晚了,不過這本書仍帶給我耳目一新的知識。
這本書介紹了13種半導體工程師職位,包括這些職位的日常工作、所需技能、未來發展,甚至還有面試建議,對想要成為工程師的讀者來說,實在是一本必備的入門指南。就好像玩遊戲前會先讀說明書(現在還有人讀說明書嗎?),在讀著介紹遊戲內容與角色文字的同時,期待感也一點一點地累積。
在我考大學時,對科系的內涵與未來的職業根本是一知半解,單純只因為父親念經濟系,加上經濟聽起來似乎在職涯上比較有發展性(白話一點的說法是能賺比較多錢),就選了經濟相關的科系。開學後,大一的第一堂課「經濟數學」,差點就讓我想馬上轉系。因為自己從小到大就不是相當擅長數學,連學測的數乙都只有九級分,會選念文組便是因為數學相對來說並沒有那麼重要。但經濟數學一開始就用微積分來個下馬威,彷彿高中三角函數的陰影又捲土重來。
唸完四年,雖然還不至於討厭經濟學,不過也說不上是多喜歡經濟學。畢業後,許多同學往銀行、理財的領域發展,我卻覺得自己的個性並不適合這些工作,最後挑了一個接近自己興趣的工作。「如果沒有從事相關工作,大學四年不就白費了嗎?」那時心裡不禁常常浮現這樣的想法。接著,又會浮現:「如果在考大學時或畢業時,能有一個人或一本書告訴我,未來可能從事的工作會是什麼樣子的話,自己會不會有不一樣的選擇呢?」
現在,以半導體工程師為目標的你有福了!你可以如預言家一般,從水晶球中提前一窺未來工作的樣貌,甚至是從事這工作的自己的日常生活。這是多麼難得的機會啊!你又能從中獲得多麼豐富的資訊啊!在電影《奪天書》裡,丹佐‧華盛頓拿著《聖經》對他的敵人這樣喊著:「It's not a book, it's a WEAPON!」《開箱工程師腦洞大開的日常》這本書也能成為你的武器,幫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荊斬棘!
展開
5
我的公寓
讀者評分
5.0
|
2024/11/22
從小事的累積,隱約一撇作者內心細微的角落
記錄了作者在國外生活的生活日常,從這些小事的累積之中,隱約一撇作者內心細微的角落,那些私密的想法與思路,雖然隔著紙頁與文字,不過好像自己已經認識作者好久。
作者在美國念書,卻跑到英國的大學任教,我特別喜歡作者描述英國學校百態的幾篇,可能因為這些經驗是我這輩子永遠無法體會的吧。最近剛好讀到提及關於大腦「鏡像神經元」的書籍,鏡像神經元能讓人類在觀察其他個體的行為時,產生如同自己在進行這項行為的感覺。人類擁有這樣的能力真是太棒了阿,也因為這樣,閱讀才會這麼有趣吧,因為可以藉著閱讀來體驗各種自己無法親身經歷的情境與經驗。
說真的,要與一個人認識並拉近距離,建立可以自在分享各種經歷的關係,並不是那麼容易,也必須投入一定的時間與精神。但因為有神奇的鏡像神經元,我可以用讀一本書的時間就得到類似的效用,所以必須再說一次,這真是太棒了阿。
展開
共
22
頁
下一頁
前往
第 1 頁
第 2 頁
第 3 頁
第 4 頁
第 5 頁
第 6 頁
第 7 頁
第 8 頁
第 9 頁
第 10 頁
第 11 頁
第 12 頁
第 13 頁
第 14 頁
第 15 頁
第 16 頁
第 17 頁
第 18 頁
第 19 頁
第 20 頁
第 21 頁
第 2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