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1
user-img
王政皓|怪獸科技公司

8則書評

8本書評分

1位追蹤者

2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8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我這麼幸福,為什麼還需要灌醉自己?:外商經理人的酒精成癮、重整人生之路
讀者評分
4.0
|
2025/02/15
因為經理人Podcast認識這位外商經理人,雖然自己沒有酒精成癮(是不太能喝),但讀起這本書還是很多地方能夠自我反思。

尤其是第一步驟:承認自己無能為力。承認生活已經變得不可收拾。自我覺察,最大的敵人真的永遠是自己,有沒有辦法誠實面對他人認為你成功,但實際上可能有污點的自己。就像作者講的,「我其實變成了一個更軟弱,更膽怯,更無力的人,但因為這樣的轉變,我能夠繼續往前走下去。」
展開
努力是癮
讀者評分
4.5
|
2025/02/15
平常很少看純文學,一開始看這本書名「努力是癮」,不是很懂內卷文化作祟下,努力成癮有什麼特別的嗎?但在捷運上打開書開始讀起,很快地,就被打中了。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掌控生活,但其實只是努力的奴隸。

努力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我們將努力當作攀比的工具;只有停下來思考你想要什麼,想做什麼,願意為這個渴望做什麼改變,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阻隔我們的,從來不是外界,而是我們對自己渴望的模糊認知。
展開
你不是懶,而是能量低:人生開外掛的精力管理術
讀者評分
3.5
|
2025/02/14
印象很深刻這句反差:人們曾以為知名藝術家都是在悲慘狀態下產出那些曠世鉅作,但是,經過科學研究的調查與證明,他們都是在人生的高峰,也就是處在他們正面情緒非常高漲的時候,創造出那些作品。「強迫自己隨時充滿正能量,反而帶來負能量;接受人生中的負能量,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實現卓越並非難事,困難的是保持卓越,因為持續卓越的前提,是需要在各方面有效地管理精力。我們同時需要在體能、情緒、思維和精神維度上維持精力,而每一種精力源又會對其他三種產生深遠的影響。

想做好一件事,通常只是喜歡上這件事本身,而不是只想努力去完成這件事。願景會告訴你該做的事情,價值觀則讓你去除不該做的事情。時間管理注重「做多少事」,這本書談的精力管理則是「把重要的事做好」,把精力「浪費」在真正美好的事物上。
展開
連結:從石器時代到AI紀元
讀者評分
3.5
|
2025/02/14
剛看完哈拉瑞的《連結》,大概會有一種想法就是,或許該把 AI 視為 Alien Inteligence(非人類的智能),因為隨著 AI 透過深度學習自行發展,已經變得愈來愈不人工了,反而變得愈來愈難以理解。

過往我們對創造力的定義,通常就是能夠找出模式、再打破模式。

但電腦的強項也是善於辨識模式,在許多領域也就很可能會變得比人類更有創造力。

而在這天到來之前,我們得先合作。人類與 AI 的合作,就像是一場探戈,雙方需要不斷互動、調整,才能達到最完美的協奏。人類的力量在於創意與情感的連結。我們能感知、理解人們內心深處的渴望與需求,創造出有共鳴的故事與體驗。而 AI 則帶來精確度與數據處理能力,能夠快速分析市場動態,將我們的創意以最高效的方式傳遞到對的人眼前(即便會越來越發現,其實人的各種情緒或感覺是創意的創意(?),也都是可以學習的模式)。

重點不在於誰引領誰,而是雙方如何在互相尊重中找到最佳節奏。要是所有人放下合作,轉為全面爭奪霸主地位,所有生物很快就會死去。

合作,才是真正的叢林法則。
展開
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
讀者評分
3.5
|
2025/02/13
平時會在臉書看Sega大的觀點,尤其經理人Podcast專訪說這本書不是AI生成更有興趣ㄌ(抓到兩個編輯錯誤證明是真人^^)

有啟發的3點:

1. 與其抱怨演算法又怎樣搞人,不如開放心態學習、加強投資幾乎零成本的溝通表達、寫作力,如果真的是好東西傳播地更快,絕對會放大影響力。

2. 我們真的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嗎?像ChatGPT擅長很快吐出一堆結構化的東西(擅長發想),人類的主觀價值就是決定AI生成內容後的下一步該往哪走——但前提是我們要有批判思考力,養成判斷原則。

3. 慢下來思考不變的東西,也就是人的心理、提出對的問題(job-to-be-done)而不是趕快解決問題。多數人都習慣趕緊做完、趕快交差,市場上出現什麼風吹草動就跟著轉向,過程中都沒有積累。但有專注才有累積,才能深入思考接下來的方向。

尤其與人的深度連結、跨域思考,真的是人人必須練就的技能!
展開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暢銷新裝版)
讀者評分
4.0
|
2025/02/13
「活在當下」對於快步調的現代人來說,並不容易。

但我們很常就被綁架,做出當下最理性的選擇,躺平。躺平沒有不好,要休息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但真正的問題在於,如果只活在當下,似乎就會「只覺得」躺平沒有不好。因為這是可以讓我們在當下活得最好,而且是最理性的選擇。很多時候在當下看似最理性的選擇,長遠來看,在未來可能會遇到許多挑戰。這個社會就是個生態系,有時候會贏不是我們夠強,是因為對手被環境淘汰。

裡頭我最喜歡這句話:現在是由過去累積而成,就算覺得自己不夠好,也不要想著馬上改變現狀,因為根本不切實際。

我們要做的,是把當下作為新的起點,開始積累,著眼未來,活在未來。

活在未來,不要被困在「永恆的當下」。
展開
軟技能:soft skills,讓你不過時、不貶值、不消失,工作與人生的升級說明書(繁中版特別附贈「軟技能象限介紹拉頁」,隨時查閱職場技能的槓桿放大術)
讀者評分
4.5
|
2025/02/09
本就很愛精英日課萬維鋼和矽谷投資人吳軍(每本都看的那種),感謝漫遊者AzothBooks這次推薦新書軟技能,由底層邏輯劉潤等30位《得到》講師共創,讀得非常過癮!看完整理5點收穫:


 ✅我們常用「思考」來逃避問題
遇到決策,我們習慣用思考解決問題,算得太清楚了:「成功機率有多大?」、「cp值高不高?」「萬一失敗了怎麼辦?」但其實,我們也可能是在用「思考」的方式逃避問題。因為用大腦想,是安全的。但這不代表實際做出來真的會這樣。唯有在行動的過程中,每一點新的感觸,才會讓你對自己多一點認識。不過也不能停在感觸。就像是讀書一樣,如果只有感受,就只是把書當成了某件商品,談體驗後的心得,就等於根本沒有讀書。


 ✅只能做好幾件事當然不甘願,但這是必須要做出的選擇

 當我們知道思考不能取代行動,下一步就是「做選擇」。就像旅行無法走遍每個景點,我們必須有所取捨。什麼是取捨?取捨就是選擇,而選擇的本質,實際上是放棄。


 ✅決策的關鍵:期望值計算、灰度認識、黑白決策、形成不斷優化的系統
那要如何做出更好的決策?如果一個人熱衷於精確的預測,這個決策系統可能非常脆弱。我們每個人都被設計成「自動駕駛」的智慧生物,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很難克服人性的弱點。在分析一件事物時,克服二元對立、非黑即白的心態。並不是要馬上拿出一個選項,而是要盡可能全面地列出各種選項,甚至站在對手的角度思考。接受模糊的精確,這遠遠好過精確的模糊。做決策的時候要理性、堅定;執行完之後,還要迅速歸零,將執行和結果分開,不要因為周圍環境的變化、自己的輸贏而影響決策。

 ✅領域挖深,別人很難與你相此,但也會因此付出代價
在某個領域鑽研久了確實能累積專業,但遇到科技衝擊或產業轉型,如果我們只關注自己的領域,容易錯過那些正在改變世界的趨勢。該怎麼辦?找到一群跨領域、有獨立見解的夥伴。當你擁有足夠多的視角,認知會更深,也更立體、更有層次。


 ✅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正在創造的地方

 35歲前,我們可以是一個點,社會會用「硬技能」來衡量我們:專業能力夠不夠強?執行力是否可靠?35歲後,我們需要從「點」拓展為「網」,社會開始用「軟技能」來衡量我們:我們能帶來多少影響力?能否與人共同協作?我們的軟技能,決定了我們的適應力;我們的決策系統,決定了我們能在多大的不確定性下找到出路。
展開
麥肯錫認證的執行長思維:Google、Netflix、Sony、微軟、樂高……67位全球頂尖CEO的卓越之道【全球第一顧問公司麥肯錫官方最新力作.隨書附「卓越CEO的高效工具」】
讀者評分
3.5
|
2025/02/09
這本書乍看之下又是哪本談成功法則或經驗歸納的書,但經過幾天沉澱,特別有感的,是這本書呼應到當代非常重要的管理趨勢。

除了外界環境的快速變動,組織內部也在悄悄改變。諸如歐美安靜離職只做最低限度的事,日本近來甚至演化成五成年輕人都有的「好孩子症候群」——渴望成長的背後是害怕落後他人,害怕失敗、只願講不會出錯、上級想聽的答案,但那些都只是讓他們安心的場面話。

營造心理安全感、創造回饋文化,傾聽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而且得認真傾聽。但問題是,在年輕人普遍不敢(願)講真話的情況下,不是只聽自己想聽的,才不會「贏」在當下,沒過幾天,那些看似「沒問題」的人就都不見了。

當你在戰場打贏了一場戰鬥,但失去了所有的士兵,你是唯一回到家的倖存者,這叫做贏;如果你上戰場打了勝仗,且所有士兵都回家了,這才叫勝。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