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形机器人浪潮来袭,复合型机器人还有未来吗?
近期,乐聚公司多台“夸父”人形机器人在一汽红旗工厂进行重复作业的视频频频刷屏。这些机器人正在承担物流拣选和搬运重任,多台系统能够自主协作,展现出长时间稳定作业能力。乐聚公司创始人冷晓琨透露,2025年乐聚计划交付1000至2000台若完成上限,未来产能提升至万台级在望。
放眼2025,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迎来交付热。除了乐聚之外,优必选定下年产千台的目标,预计交付规模为数百台,重点在汽车工厂和智慧物流等应用场景推进小批量落地;宇树机器人则计划年产1万台,已在汽车行业收获500台意向订单,主攻柔性制造环节。
产业热度不断升温,引发一个老话题的重新思考——曾经热门的复合型机器人,未来会被“拍在沙滩上”吗?
人形机器人对复合型机器人的冲击
所谓复合型机器人,是能够实现“移动+操作”一体化的智能装备,把移动机器人和多轴操作臂集合起来,能胜任生产制造、物流仓储和医疗等多元场景。凭借硬件集成、软件协同,复合型机器人在特定领域一度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
但眼下,随着人形机器人的迅猛发展,复合型机器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首先,人形机器人在环境适应性方面优势明显。得益于仿人外形设计,能够直接在标准人类工厂和作业空间中“无缝嵌入”,利用人类工具完成各种复杂操作。例如,宇树G1通过强化学习掌握货架识别和分拣能力,效率比传统AGV+机械臂组合提升40%以上。
另一个挑战,是AI大模型给人形机器人带来的全新通用能力。它们能同时实现感知、推理和交互,能从仓储切换到家庭护理——通用性提升,压缩了复合型机器人强调的多机协同与模块化改装路线价值。同时,政策倾斜也带来“虹吸效应”。国家层面已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颠覆性产品”,资金和产业支持明显向头部企业和赛道集中,相较下,复合型机器人往往仅在细分领域获专项支持,资源聚集能力受到挑战。产业标准层面,人形机器人逐步占据主流话语权,带动相关通讯、控制接口标准朝“类人”方向演进,也可能加剧后续生态与兼容的壁垒。
复合型机器人仍有未来
这是否意味着复合型机器人就会黯然退场?并非如此。这场冲击更像是“通用智能”和“专用智能”的同场竞技。换个角度看,人形机器人的快速进步,也刺激了复合型机器人创新升级的动力和方向。两者在形态和定位上明显不同,完全可以通过差异化和耕耘细分场景找到生存和突破空间。
举例来说,在工业制造现场,复合型机器人在高精度定位、高负载、高强度环境下具备优势。比如微米级装配、恶劣环境巡检、深海探测等极端工况,是人形机器人短期内难以涉足的“护城河”。此外,人形机器人复杂的双足步态和多关节协作,需要高昂研发和维护投入,使其在一些大载重、专用化需求面前难以形成经济性优势。而复合型机器人可坚持“功能优先于形态”的设计原则,通过模块化、标准化拓宽应用。
与此同时,复合型机器人也能吸纳人形机器人在全身控制、仿人灵巧手等前沿技术成果,提升自身的动态操作能力,实现更复杂任务协作。未来,复合型机器人有三类核心机会场景:
高精度场景:例如半导体、精密制造等领域,要求亚毫米级定位和极高的力控精度,复合型机器人有望形成技术壁垒。
高负载场景:如整车搬运、大型部件装配,需开发轻量化高强度底盘和冗余驱动机械臂,自然契合复合型机器人的能力边界。
复合+人形共生场景:在大型仓储或工厂,复合型机器人负责重载运输,人形机器人专注人机交互、任务协调,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现各司其职、协同增效。
综上,复合型机器人不会被人形机器人全盘取代,而是通过技术互补和场景细分,继续在产业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产业转型的大潮下,谁能抓住垂直深水区的“独特价值”,谁就能在新旧交替中迎来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