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汽车操作系统最新进展与对比
随着汽车产业迈入智能化、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整车操作系统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智能汽车操作系统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负责底层车辆控制的车控操作系统,正逐步向智能驾驶进化,市场此前以QNX为主;二是面向人机交互与车载娱乐的“车载操作系统”,现阶段正向智能座舱和“第三生活空间”方向演变,其中QNX+安卓成为主流组合。
近年,随着智能电动汽车普及、AI等新技术加速应用,传统封闭式系统已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智能化需求。行业普遍认为,实现平台统一、软硬解耦、快速迭代的全域操作系统,是智能汽车行稳致远的关键。
以下将近期国内代表性的三套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理想星环OS、华为鸿蒙车机操作系统、小米澎湃OS——进行概述与对比分析。
华为鸿蒙车机操作系统
华为推出的鸿蒙车机操作系统,是基于自主研发的HarmonyOS NEXT打造,专为智能汽车场景设计。它采用分布式多内核架构,能够兼容微内核和Linux内核,适应不同车规级硬件(MCU/SoC)需求,并具备双系统冗余和国密算法等高安全特性。
核心技术优势在于分布式架构,可实现车内外多终端、跨设备互联,同时兼顾车规级安全和实时性,实现资源共享与高效协同。
以2025款问界M9为例,该车型集成了华为乾崑ADS 3.3智能驾驶系统,通过多传感器(如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摄像头等)融合,实现高阶辅助驾驶能力,成功应用于复杂环境感知、自动驶入泊车位、主动避险等场景。体验方面,鸿蒙OS座舱交互响应顺畅、网络及卫星通信技术先进,实现手机与车机无缝连接,极大提升车主体验。据公开订购数据,新车型上市后短时间内便取得了亮眼销售表现。
目前,鸿蒙OS智能座舱实现了软硬件打通,并与华为自有芯片深度适配,为车企带来开发灵活性与升级便利性。
理想星环OS
理想汽车推出的星环OS,是厂商自研并宣布开源的整车操作系统,旨在打破传统AUTOSAR系统的生态壁垒,推动软硬解耦和国产芯片应用。系统采用“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架构,融合智能车控、智能驾驶、通信中间件等模块,支持全链路和全局调度。
星环OS分为车控OS(负责空调、座椅等控制)、智能驾驶OS(针对整车算力和自动驾驶任务优化)以及通信和工具链三部分,力求提升整车软硬件协同能力。据介绍,系统响应及闭环控制速度显著高于传统AUTOSAR架构,算力虚拟化损耗更低,开发与适配周期大幅缩短。对芯片平台支持高度灵活,包含ARM、RISC-V、英飞凌TriCore等多类型处理器,并已与多款国产芯片(如地平线J6M、芯驰E3640)完成适配。
这一自主可控、开放的系统架构降低了整车研发和BOM成本,提升企业在芯片选择与供应链安全方面的自主权,成为行业国产化替代的重要路线之一。
小米澎湃OS
小米汽车采用的澎湃OS,规划为“人车家一体”系统,致力于打通智能手机、家居与汽车的多终端生态。澎湃OS基于安卓AOSP深度研发,并融合了小米自研的Vela系统内核,在兼容性和资源调度方面具有较强扩展性。
操作系统底层通过融合内核设计,实现对数百种处理器、数十类文件系统的支持,并能根据硬件差异自动优化配置。中间件框架则集成了Android和自研服务,顶部的“HyperConnect”层进一步促进不同设备之间的连接和实时通讯。
在实际体验层面,小米Auto澎湃OS依托高通骁龙8295芯片,实现了高流畅度车机交互和快速OTA升级,开机和全车升级用时大幅缩短。不过,目前仍主要依赖第三方芯片,以及原生AOSP内核改进,在高安全级别的应用场景、跨品牌兼容与行业通用性等方面还需持续提升。
总结对比
表格
系统 架构特点 芯片适配 开放性 生态优势 主要不足
鸿蒙车机OS 分布式多内核架构 华为麒麟/兼容多平台 生态开放但有壁垒 手机/车/端多终端协同 芯片平台受限,生态壁垒
理想星环OS 中央计算+区域控制 国产ARM/RISC-V等 全面开源 芯片灵活选型,系统高兼容 生态建设起步阶段
小米澎湃OS 深度融合内核+AOSP 骁龙等第三方平台 积极开放 “人车家”一体生态 芯片依赖第三方,安全待提升
整体来看,随着行业加速过渡到AI汽车,大型主机厂商纷纷投入自研和开放操作系统建设,通过软硬解耦、本地化适配和多生态协同,积极应对智能化浪潮。未来,整车操作系统实力将成为整车厂数字化竞争的核心支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