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1 22:04
斛說針灸學塾
醫學資訊如何取捨
自從有了Google大哥之後,醫藥資訊的取得相對容易下,卻也造成了一些惡性的循環。
發表在如刺胳針(The Lancet)等SCI期刊上的研究論文是國內大學教師升等的參考指標之一;然而,有些期刊是採取會員制,必須先繳費並登錄為會員後才可以閱讀特定的論文。
很可惜地,任何一篇論文的研究範圍及現象必然是存在局部性。比如以10年為研究時間,或者是5-10歲的兒童盤對象等等均屬於此類。但如果不是從事專業性研究及具有研究能力的人,例如讀者,根本上就只能掌握結論,而無法理解到整個研究設計之偏頗及未考慮的因素。
再如,知識是累積的。一切的研究必須根基於站在巨人肩上才能看得更遠的原則上進行,並且因而得到更進一步的了解。
以最近口腔衛生引起國內民眾恐慌的是否早上起床應該先潄口再喝水以免將口中的細菌喝進肚子為例,2010年一篇發表在微生物學期刊的論文指出,有牙週炎的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是比沒有牙週炎的人來得更高(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3084572/);換句話說,牙週炎產生意謂口中存在有牙齦卟啉單胞菌(P. gingivalis)等細菌。此外,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健康新聞也指出,口中存在有近700種的菌種(https://newsinhealth.nih.gov/2019/05/mouth-microbes)。
換言之,除非一位醫療人員在受訪者在接受訪問前有閱讀過該篇論文,否則其所發表之言論顯有深思之必要。畢竟,每一篇論文必須是受訪醫者有加入會員後才能夠看得到的。
事實上,除非有隨時針對該篇「中文」資訊中所提到之英文期刊能夠得到閱讀權限,否則該提高對「中文」資訊的警覺心!因為,有些中文的資訊都是經過修飾。現實生活中,這一類的行為屢見不鮮!
無可否認地,取得醫藥資訊容易的情況,卻也在設多有心的算計下讓許多民眾入無所適從的情形;尤甚者甚至出現精神官能症!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30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 利點數 1 點 = NTD 1 元。
您當前剩餘 U 利點數:0點;前往購買點數
FB留言